發展歷史
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
英國工業革命釋放出巨大的
生產效率,帶動了西方
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憑藉
工業革命創造出來的豐富的
工業產品和先進的武器裝備,
西方國家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掠奪資源、開拓市場。相比之下,由於錯失了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機遇,
中國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1949—1978年這一時期的經濟建設和工業化經歷了挫折、出現過問題,但整體上看也取得了巨大成績。通過集中全國力量發展
重工業,中國在較短時間內建立起較為完善的
工業體系。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面對趨於緩和的國際
政治環境,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宏偉歷程。通過利用國際資金、市場和資源,充分發揮勞動力豐富、
工資水平和
製造成本低的優勢並抓住全球
產業分工格局重構的機遇,
中國工業迎來高速增長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重要的製造基地。
數據統計
2023年12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國家統計局關於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核實的公告》,經最終核實,2022年工業現價總量395044億元,增速2.7%,占GDP32.8%。
2024年1月,據國家統計局訊息,2023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03036億元。其中,第二產業中,工業投資比2022年增長9.0%。其中,採礦業投資增長2.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23.0%。
重要作用
工業對拉動經濟成長的貢獻或將低於服務業,但其對
國民經濟發展仍將發揮五個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工業是最
主要的
物質生產部門,為居民生活、各行業的
經濟活動提供
物質產品,這一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
產業部門都無法替代的。
工業是研發投入最多、技術創新最活躍、
輻射帶動力最強的產業部門,那些成功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並進入發達
經濟體行列的
國家和地區有一個普遍特徵,就是在工業化發展的後期階段依然保持了較高比重的製造業,這足以說明實現工業健康發展對一國的重要性。
工業製成品在幫助更多國家完善基礎設施、加強
產業配套體系、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工業因其產業鏈長、帶動性廣、
吸納就業和技術
擴散作用強等特點,成為啟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產業部門。
分類
在過去的
產業經濟學領域中,往往根據產品單位體積的相對重量將工業劃分為輕重工業。產品單位
體積重量重的
工業部門就是
重工業,重量輕的就屬
輕工業。屬於重工業的工業部門有鋼鐵工業、
有色冶金工業、
金屬材料工業和機械工業等。由於在
近代工業的發展中,
化學工業居於十分突出的地位,因此,在
工業結構的
產業分類中,往往把化學工業獨立出來,同輕、重工業並列。這樣,工業結構就由輕工業、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三大部分構成。常常有人把重工業和化學工業放在一起,合稱
重化工業,同輕工業相對。另外一種劃分輕、重工業的標準是把提供
生產資料的部門稱為重工業,生產
消費資料的部門稱為輕工業。以上這兩種劃分原則是有區別的。
國家統計局對輕重工業的劃分接近於後一種標準,《
中國統計年鑑》中對重工業的定義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
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輕工業為: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
手工工具的工業。在研究中,如上文所述,常將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合稱為
重化工業。
重工業:是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2)
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
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
煤炭加工等工業;
(3)
加工工業,是指對
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
製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製品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藥等工業。
輕工業: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
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製造、飲料製造、菸草加工、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製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
主要部門
能源
主要包括煤炭、石油與天然氣和電力三個部門。由於這三者的開發與
生產條件、
生產工藝和
運輸條件均不同,故
生產布局各具特點。
煤炭資源的數量、質量、品種和開發條件、分布狀況,決定其開發規模和增長效益,制約著
煤炭工業發展的可能性和在地區及全國的地位。一個煤田是否能開發或優先布局,除資派條件外,
經濟地理位置也有重要影響。
地理位置優越,如煤田靠近
能源消費中心,擁有大規模建設的
交通運輸條件,靠近能源產銷最佳區位和易於獲得必要的技術經濟支援,常得到優先開發。
石油工業主要包括採油、採氣和油氣煉製。石油與天然氣的開發與布局取決於油氣資源
蘊藏量與
賦存條件,油田的地理位置,對
油氣田的開發先後有重要影響。若油氣田交通位置好,又靠近經濟發達地區,其開發價值更大。相反,開發那些邊遠地區、交通不便的油氣田,困難很大。
煉油工業布局既受
資源條件影響,又受
市場吸引。因
石油產品品種複雜,對運輸條件要求較高,運成品油不如運原油經濟。隨著煉油工業日益發展成為
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煉油工業多趨向於在消費區設廠。
電力工業主要包括火電、水電和核電。火電廠布局首先要考慮燃料來源和負荷位置,水源也是很重要的條件。水電站布局受
水力資源制約,其建設與河流綜合開發利用密切相關。
核電站使用的
核燃料數量很少,其布局不受資源條件限制,但受水源條件影響較大。宜布局在靠近充足水源、又遠離稠密居民點的消費地。
電力工業是將煤炭、石油、天然氣、
核燃料、水能、
海洋能、風能、太陽能、
生物質能等
一次能源經發電設施轉換成電能,再通過輸電、變電與
配電系統供給用戶作為能源的
工業部門。是專門從事生產、輸送和分配電能的工業部門。包括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等環節。電能的
生產過程和
消費過程是同時進行的,既不能中斷,又不能儲存,需要統一調度和分配。電力工業為工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基本動力,隨後在條件具備的地區建設了一批大、
中型水電站,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先行部門。電力工業主要包括5個生產環節。①發電,包括火力發電、水力發電、核能和其他能源發電;例如中國火電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國北方產煤區,以利用煤炭為主。水電主要集中分布於南方水能豐富的河源區。核電分布還不是很典型。②輸電,包括
交流輸電和
直流輸電:例如,中國最大的
輸電工程有
西電東送工程等。③變電;④配電;⑤用電,包括
用電設備的安裝、使用和
用電負荷的控制,以及將這
5個環節所存在的設備連線起來的
電力系統,此外,還包括規劃、勘測設計和施工等電力基本建設,電力科學技術研究和電力
機械設備製造。
鋼鐵
機械
機械工業素有“工業的心臟”之稱。它是其他經濟部門的
生產手段,也可說是一切經濟部門發展的基礎。它的
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標誌。
技術
發展趨勢
增速
結構
工業相對比重下降的
長期趨勢形成,
重化工業高速增長周期基本結束。工業相對比重的下降並不意味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下降。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工業仍將是國民經濟中生產效率最高、承載
創新資源最多、最能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決定國家產業和國防安全的
最重要的部門。
工業內部結構方面,未來隨著工業經濟成長動力和增長方式的轉換,
輕工業的相對比重將進一步提升。
投資
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國內需求特別是
投資需求的下降將使得市場導向型的
國際直接投資減少;在
新工業革命背景下,美、日、歐等
工業強國紛紛通過促進自動化、智慧型化、網路化生產來鞏固或進一步提升其已有的生產效率優勢,遏止製造業向外轉移勢頭或促進制造業回溯;
東南亞和部分南美國家承接
國際產業轉移的優勢開始顯現,對我國的
替代效應增強。隨著國內企業的技術升級、
產品升級和渠道升級,更多的企業將由過去的來料加工、進料加工和
一般貿易向旨在能夠更好地滿足海外市場的對外投資轉型升級。
完善措施
現代化是由工業化驅動向現代
社會變遷的過程,工業化也可被看作是
經濟現代化。眼下我們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征程。
經濟
新型工業化強調生產智慧型化、分工網路化、產品定製化、過程綠色化,這樣一方面有利於保持傳統工業化形成的分工效率,提高工業
勞動生產率和資源
利用率,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和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的廣泛套用,推動
產業融合發展,加快
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步伐。要看到,新型工業化與傳統工業化一樣,不僅會帶動
工業部門本身
生產要素組合的變化,也會對其他部門及整個經濟
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製造
在傳統工業化進入中後期發展階段,工業領銜經濟成長的地位被服務業取代後,世界各國開始在
數字經濟的賽道上競跑。從各國的實踐來看,在新一輪
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影響下,傳統製造業向綠色化、智慧型化、服務化和定製化方向發展,衡量製造業水平的標準和反映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正在重新構建,新一輪工業化正在開啟。在這個大背景下,建設製造強國必須走
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
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生態
新型
工業化是建立在綠色低碳基礎上的工業化,是解決我國
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而數位化與綠色化亦是工業發展的世界性趨勢。一方面,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當今
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另一方面,基於大數據技術套用和
數據要素的投入,可以有效進行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系統最佳化,實現經濟全鏈條的
綠色發展。
實體
新型
工業化推動的融合式發展,可以充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求,大大降低企業集設計、生產、銷售等各環節於一體的
生產成本,擴大工業產品的需求空間,有效避免傳統工業化後期的工業生產過剩和產業外移所形成的
產業空心化,形成
以人為中心的
服務型製造發展模式。
成就
改革開放是我國工業化進程最快、工業
國際地位提升最快的階段,具有明顯的“壓縮型工業化”特徵。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
已開發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有力支撐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1978—2020年,中國
工業增加值從1621億元增加到313071億元;按
可比價格計算,2020年的工業增加值是1978年的60.9倍,年均增長10.3%(如圖2所示)。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從2004年的6252億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38234美元,占全球總量的比重從8.63%提高到27.97%。作為對比,世界第一
大經濟體美國2018年的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總量的比重僅為16.62%。工業的發展推動我國
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大關。工業
生產能力也在持續擴大,目前我國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包括鋼鐵、造船、汽車、水泥、
化纖、棉布等大宗產品,以及計算機和
筆記本電腦、印表機、手機、家電等終端產品。工業的
國際競爭力在不斷增強。中國製成品
出口額從1980年的87.0億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23209.3億美元,占世界的18.2%。出口
產品結構從
初級產品和
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轉變為以機電產品等中高
技術產品為主。工業高質量
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工業
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高,部分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軌道
交通設備和
通信設備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智慧型製造取得積極成效。
遺產保護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的
歷史價值。它們見證了工業活動對歷史和今此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工業革命使科學技術、
城市經濟和
社會文化等方面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而工業遺產就是
工業文明的歷史體現,忽視或者丟棄這一寶貴遺產就抹去了城市最重要的記憶,使城市出現一段歷史的空白。更好地保護工業遺產,發掘其豐厚的
文化底蘊,將使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更加充實。同時,這些深刻變革的物質證據對人們認識工業活動的產生和發展,研究某類工業活動的起步和過程具有普遍的價值。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的科技價值。它們見證了科學技術對於工業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保護好不同
發展階段具有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才能給後人留下相對完整的工業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提高對科技發展史的研究水平。而保護某種特定的製作工藝或具有開創意義的範例,則更具有特別的意義。如
荊江分洪閘,是中國20世紀50年代初期興建的第一項大型水利工程的主體工程。1954年
長江發生大水,通過3次開閘分洪,大大減輕了
洞庭湖的負擔,緩解了洪水對荊江大壩的威脅,為確保
江漢平原和武漢鎮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人們也從中體會到科技的先進力量。又如建於1959年的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飛彈衛星
發射場遺址,作為中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飛彈和衛星試驗基地,在過去的時間裡,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試驗體系,成功完成多種型號飛彈、遠程
運載火箭、
人造地球衛星及載人航天飛船的試驗。這兩處工業遺產因具有開創意義而展示出重要的科技價值,也因此被國務院列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工業遺產保護對於傳統
工業城市來說更為重要。“城鎮中有著古老的東西,但每年每月都在不斷地產生著新的
建築與設施。今此的
新事物,若干年後又成為陳跡,並隨著時間的洗鍊,有些遺存又成了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標誌。城市永遠處在不斷地新舊交替之中,外觀上也是古今並存的,是由基本上屬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風貌而構成的,反映了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和
時代特徵”。2002年
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在進行多次
實地考察和大量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指出
南通是基於中國人自己的理念,比較自覺地、有一定創造性地通過較為全面的規劃、建設、經營的第一個有
代表性的城市,堪稱“中國
近代第一城”。南通是中國近代城市建設和
民族工業發展的傑出代表,大量珍貴的工業
歷史建築遺存和工業文物表明了“中國近代第一城”的
客觀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越來越成為體現城市文明和特色的寶貴財富,而“中國近代第一城”的提出和確立使南通的
城市性格更加鮮明,城市品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圖表
世界工業的三次技術革命
| | | |
| | | |
| | | |
| | 電力、化學、石油開採、和加工、汽車製造、輪船製造、飛機製造等工業 | |
| | | |
| | | |
| | | |
| | 美國的五大湖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前蘇聯的歐洲地區、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區 | |
工業生產
| 採用物質資源製造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或對農產品及半成品進行加工的生產部門 習慣上,把為國民經濟部門提供燃料、動力、原材料和技術裝備的工業部門,稱為基礎工業。如煤炭工業、石油工業、電力工業、鋼鐵工業、石化工業等。 |
| | 採掘工業:礦石開採、石油開採、太陽能利用;加工工業和製造業:食品加工業、機械製造業、紡織工業等。 |
| 重工業:生產生產資料各工業部門的總稱,如採礦、機械、電力、建材、電子工業等;輕工業:生產消費資料各工業部門的總稱,如紡織、食品、家電等。 重工業中也有部分是供生活消費需要的,輕工業中也部分是供生產方面需要的 |
| 工業生產布局要綜合考慮原料、燃料、交通、市場等各種因素,也要考慮社會環境需要和綜合國力等因素。 |
集聚和分散
| | |
| ①傳統工業生產:由於投入和產出的聯繫,運輸量大的協作工廠集聚,如鋼鐵工業; ②新興產業:利用集聚的規模優勢,擴大自身的影響,呈現集聚,如高技術工業區。 | | ①老工業區處於飽和狀態,用地、用水緊張,環境狀況差,以及許多社會問題,使工業分散; ②產品輕、薄、短、小,工業原料和產品運輸量較小,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優勢條件,甚至形成跨國企業來進行生產,使工業分散 |
| 利用公共設施、工業生產聯繫,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 | ①克服過度工業集聚產生的弊端; ②減少市場上的交易費用; ③尋找最優區位 |
從經濟技術效益考慮要集中,從環境保護考慮要分散,已開發國家建立新興工業,多向新區擴展:開發中國家建立基礎工業,多以集中為主。 追求生產的全球化,規模中小型化是世界工業發展的趨向。 |
工業區
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傳統工業區衰落的同時,
已開發國家一些沒有傳統工業基礎的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
工業地域,例如,義大利東北部和
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
矽谷”等。相對於
傳統工業區而言,人們把這些工業地域稱為新工業區。
各國工業
日本
汽車、工具機、機器人和
電子電器一直以來為被稱為日本
工業的“四大支柱”。日本汽車產業正在向
全球化方向發展。工具機是製造業的基礎設備,工具機產業也是重要的
基礎產業。工具機性能的優劣將很大程度上決定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也將很大程度地影響到該國整體的工業能力。日本每年的工具機生產台數大約在10萬台左右,國內生產比例大約占 90%,與其他產業相比,保持著相當高的水平。
法國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法國開始進入“
去工業化”時代,製造業就業崗位從1980年的510萬下降到2013年的290萬,製造業增加值占
GDP比重從20.6%下降到10%。
法國政府於2013年9月推出了《新工業法國》戰略,旨在通過創新重塑工業實力,使法國處於全球
工業競爭力
第一梯隊。 該戰略為期十年,主要解決三大問題:能源、數字革命和經濟生活,共包含34項
具體計畫,展現了法國在
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實現工業轉型的決心和實力。
德國
德國率先提出
工業4.0概念,與其本身是製造大國不無關係。作為製造大國,德國一直希望保持在全球製造業中的領軍地位。所以,工業4.0被很多人理解為德國傳統製造業的復甦。但是,工業 4.0不僅僅是製造業的復甦,還代表著
信息產業的再度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