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現狀
根據衛健委發布的《2022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2022年我國麻疹發病例數為552例,無死亡人數。
病因
臨床表現
1.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潛伏期約10日(6~18天)。曾經接觸過麻疹患兒或在潛伏期接受被動免疫者,可延至3-4周。在潛伏期內可有輕度體溫上升。
(2)
前驅期也稱
發疹前期,一般為3~4天。表現類似
上呼吸道感染症狀:①發熱見於所有病例,多為中度以上發熱;②
咳嗽、流涕、流淚、咽部充血等,以眼症狀突出,結膜發炎、
眼瞼水腫、眼淚增多、畏光、下眼瞼邊緣有一條明顯充血橫線(Stimson線),對診斷麻疹極有幫助。③麻疹黏膜斑,在發疹前24~48小時出現,為直徑約1.0mm灰白色小點,外有紅色暈圈,開始僅見於對著下臼齒的頰黏膜上,但在一天內很快增多,可累及整個頰黏膜並蔓延至唇部黏膜,
黏膜疹在
皮疹出現後即逐漸消失可留有暗紅色小點;④偶見皮膚
蕁麻疹,隱約
斑疹或猩紅熱樣皮疹,在出現典型皮疹時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異症狀,如全身不適、
食慾減退、精神不振等。但體溫稍有下降。嬰兒可有
消化系統症狀,嘔吐、腹瀉等。
(3)
出疹期多在發熱後3-4天出現皮疹。體溫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為稀疏不規則的紅色斑丘疹,疹間皮膚正常,出疹順序也有特點:始見於耳後、頸部、沿著
髮際邊緣,
24小時內向下發展,遍及面部、軀幹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嚴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膚水腫,
面部水腫變形。大部分皮疹壓之褪色,但亦有出現淤點者。全身有
淋巴結腫大和
脾腫大,並持續幾周,
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可引起
腹痛、腹瀉和嘔吐。闌尾黏膜的麻疹病理改變可引起
闌尾炎症狀。疾病極期特別是高熱時常有
譫妄、激惹及
嗜睡狀態,多為
一過性,熱退後消失,與以後
中樞神經系統合併症無關。此期肺部有濕性
羅音,
X線檢查可見
肺紋理增多。
(4)恢復期出疹3~4天后皮疹開始消退,消退順序與出疹時相同;在無合併症發生的情況下,食慾、精神等其他症狀也隨之好轉,體溫減退。
皮膚顏色發暗。疹退後,皮膚留有糠麩狀脫屑及棕色色素沉著,7~10天痊癒。
2.其他類型麻疹
(1)輕症麻疹毒力減低型
麻疹病毒感染,多見於在潛伏期內接受過
丙種球蛋白注射者,或小於8個月的體內尚有母親抗體的嬰兒。發熱低,
上呼吸道症狀較輕。麻疹黏膜斑不明顯,皮疹稀疏。病程約1周,無
併發症。
(2)重症麻疹發熱高達40℃以上,中毒症狀重,伴
驚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藍色者,常有黏膜出血,如
鼻出血、
嘔血、
咯血、
血尿、
血小板減少等,稱為黑麻疹。皮疹少,色暗淡,常為循環不良表現。此型患兒
死亡率高。
(3)無疹型麻疹注射過麻疹減毒活疫苗者可無典型黏膜斑和皮疹,甚至整個病程中無皮疹出現。此型
臨床診斷較難,只有依賴
前驅症狀和血清中麻疹
抗體滴度增高才能確診。
(5)成人麻疹由於麻疹疫苗的套用,成人麻疹發病率逐漸增加。與兒童麻疹不同處為:肝損壞
發生率高;胃腸道症狀多見,如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關節和背部痛;麻疹黏膜斑存在時間長,可達7天,眼部疼痛多見,但畏光少見。
3.併發症
4.麻疹新特點
中國實施
計畫免疫後,麻疹發病率和病死率已明顯降低,麻疹
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但由於
人口流動增加,部分兒童麻疹疫苗漏種或
免疫失敗,加之初免後隨著年齡增長而免疫力逐漸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規模流行時有發生,且表現出以下新特點。發病年齡
後移過去麻疹發病多為5歲以下兒童,尤以1~2歲最多。現在患麻疹者大多是8個月以內嬰兒和7歲以上
學齡兒童,成人偶有發病。成人麻疹中毒症狀較重,發熱多在39℃~40℃,有麻疹黏膜斑,半數患者皮疹有
出血傾向,常伴有嗜睡等症狀,但併發症較少,
預後良好。
輕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皮疹以
斑丘疹多見,亦可有
皰疹、出血
點樣皮疹等其他形態皮疹。而發熱、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狀較輕,常無麻疹黏膜斑。出疹順序先從四肢出現,逐漸向胸背呈向心性發展。
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為發病季節,普種麻疹疫苗後,發病季節後移至每年3~5月份。
少數人患第二次麻疹,多見於發生第一次麻疹後的兩年內。由於第一次出疹時,年齡較小或病初注射了丙種球蛋白或其他原因,未能激發機體產生足夠而持久的免疫力,因而遇麻疹野
毒株時,便會再次感染髮病。
診斷
發熱4天左右全身皮膚出現
紅色斑丘疹。出診順序為耳後、頸部,而後軀幹,最後遍及四肢手和足。退疹後皮膚
脫屑並有色素沉著。2周前與麻疹患者有接觸史。較易做出診斷。早期
鼻咽分泌物找
多核巨細胞及尿中檢測
包涵體細胞有益早期診斷。在
出疹後第一天或第二天檢測血清麻疹抗體,若陽性即可確診。
鑑別診斷
治療
隔離,臥床休息,房內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常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有
畏光症狀時房內光線要柔和;給予容易消化的富有營養的食物,補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膚、黏膜清潔,口腔應保持濕潤清潔,可用鹽水漱口,每天重複幾次。一旦發現
手心腳心有疹子出現,說明疹子已經出全,病人進入
恢復期。密切觀察病情,出現
合併症立即看醫生。
3.中藥治療。
預防
在接觸麻疹後5天內立即給於
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預防麻疹發病;超過6天則無法達到上述效果。使用過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臨床過程變化大,
潛伏期長,症狀、體徵不典型,但對
接觸者仍有潛在
傳染性。被動免疫只能維持8周,以後應採取
主動免疫措施。
2.主動免疫
採用
麻疹減毒活疫苗是預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預防效果可達90%。雖然5%-15%接種兒可發生輕微反應如
發熱、不適、無力等,少數在發熱後還會
出疹,但不會繼發細菌感染,亦無
神經系統合併症。國內規定初種年齡為8個月,如套用過早則存留在嬰兒體內的母親抗體將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於免疫後血清陽轉率不是100%,且隨時間延長
免疫效應可變弱,所以4~6歲或11~12歲時,應第二次接種
麻疹疫苗;進入大學的青年人要再次進行麻疹免疫。急性
結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應同時進行結核治療。
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隔離。一般病人隔離至出疹後5天,合併
肺炎者延長至10天。接觸麻疹的
易感者應檢疫觀察3周。
4.切斷傳染途徑
病人衣物應在陽光下曝曬,病人曾住房間宜通風並用
紫外線照射,流行季節中做好宣傳工作,易感兒儘量少去公共場所。
麻疹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