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腦炎

麻疹腦炎(measlesencephalitis)是指麻疹病程中的中樞神經系統併發症,由麻疹病毒直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或感染後的免疫反應所致。兒童期多發,尤多見於2歲以內的嬰幼兒。發生率一般為0.1%~0.2%。冬春季多發,其餘季節也有散發。

基本介紹

  • 別稱:麻疹腦炎
  • 英文名稱:measlesencephalitis
  • 多發群體:兒童
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與鑑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麻疹病毒屬於副黏液病毒組,含核糖核酸,未發現有亞型。在電鏡下觀察,病毒呈球形或絲狀,直徑為90~150nm,中心為核糖核酸,外有脂蛋白包膜,膜內有血凝素,能凝集猴紅細胞。此病毒在外界生存力不強,對日光和消毒劑均很敏感。在空氣飛沫中保持傳染性不超過2h,但在0℃可保持活力數月。
麻疹病人為唯一傳染源。麻疹病毒經飛沫傳播。

病理

主要表現為腦組織充血、水腫和點狀出血,以及淋巴細胞浸潤和脫髓鞘改變。

臨床表現

多於麻疹患兒出疹後2~6天發病,即於皮疹已逐漸消退、體溫下降、恢復正常活動後發病。也可發生於出疹後3周內,罕見於出疹前發病。驟然起病,出現高熱,迅速出現驚厥、昏迷、肌強直、痙攣和共濟失調等,以及腦膜刺激征和呼吸衰竭等症狀、體徵。

診斷與鑑別診斷

麻疹腦炎的主要診斷依據:①麻疹的流行病學;②麻疹的腦病特徵和並發腦炎時高熱及神經系統症狀、體徵;③血象,白細胞總數略減少,以淋巴細胞為主;④腦脊液檢查,壓力可增高,外觀清晰透明,細胞數輕度增高,一般不超過0.5×109/L,早期中性粒細胞占多數,不久即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輕度增高,糖正常,無機磷增加,少數患兒腦脊液常規可正常,病毒分離具有診斷價值;⑤腦電圖示高波幅低頻率波。其恢復速度一般比臨床症狀的消失要慢。
綜合以上資料,作出麻疹腦炎的診斷一般不難。腦脊液中麻疹病毒的分離要求條件較高,非典型患兒須與其他病毒所致的腦炎鑑別時,可作血清或腦脊液中麻疹病毒特異性抗體的測定,以助診斷。

治療

無特效治療措施,主要採取加強護理和對症支持療法。治療原則同病毒性腦炎的治療。

預後

與麻疹病情輕重及腦炎發病遲早無關。年齡越大,病死率越高,而後遺症的發生率則隨年齡的增加而減少。長期高熱、反覆抽搐、昏迷時間較長者預後較差。病死率約為24%,多數於1~5周后恢復。約30%可留有智力低下、共濟失調和癱瘓等後遺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