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磷酸酶過少症

磷酸酶過少症是一種少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少數為顯性遺傳。多發生於小兒,其特點是血液、肝臟、骨骼和腎臟等組織中的鹼性磷酸酶活性低下或消失,骨化不全,易骨折和尿液中磷醯乙醇氨排出量增加。本症於1948年由Rathbun詳細綜述命名,又稱Rathbun綜合徵,臨床較少見。

基本介紹

  • 別稱:Rathbun綜合徵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小兒
  • 常見病因: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
  • 常見症狀:小兒顱骨軟化、肢體短粗、彎曲畸形及骨折常伴有肢體表麵皮膚的環形深凹切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本病多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少數顯性遺傳,病因不完全清楚。疑似因體內鹼性磷酸酶不足或成骨細胞和軟骨細胞的功能不良,所產生的軟骨基質和骨樣組織性能不佳,鹼性磷酸酶的形成減少,鈣鹽不能正常地沉著。

臨床表現

根據臨床症狀出現的早晚分為新生兒型又稱先天性致死型、嬰兒型、兒童型和青少年型,但各型並無截然區分,常常是病情修復和好轉過程健康的延續表現。新生兒型於出生後即出現顱骨軟化、肢體短粗、彎曲畸形及骨折常伴有肢體表麵皮膚的環形深凹切跡,有些病例可見藍色鞏膜、驚厥、青紫等症狀,嚴重者出生時即為死胎,因胸廓軟弱無力和呼吸困難易致死亡。嬰兒型常於生後1~6個月發病,表現為體重不增,生長緩慢及頭圍增長亦緩慢,顱骨軟化、顱縫增寬、囟門突出、頭皮靜脈怒張、胸廓畸形和四肢彎曲。當高鈣血症和腎功能損傷時,可出現厭食、嘔吐、便秘、發熱、多飲多尿,肌張力低下、驚厥,蛋白尿或膿尿。有些患兒可見皮膚色素沉著。當病變自然好轉,延續到2歲以後,可見兒童型症狀,如走路較晚、步態不穩、肢體疼痛、彎曲畸形,牙齒髮育不良等。齲齒和乳牙早脫亦屬常見。因顱縫早閉常發生繼發性顱壓增高或神經系統症狀。發病年齡越大,臨床症狀越不典型,病變亦較輕。成人型常只訴骨疼,容易骨折以及小兒時期病變所遺留的輕重不等的骨畸形。少數病人在關節、肌腱和椎間韌帶周圍發生鈣化。個別患兒僅表現為乳牙早脫、骨骼病變不明顯。

檢查

在血清、骨骼、肝、腎、胰、腸黏膜、肺、腦膜和腦實質以及白細胞等組織中鹼性磷酸酶減低或消失。病人及雜合子攜帶者的血和尿內均有大量的磷酸醯乙醇氨(PEA)。國外資料報告,尿和血漿PEA的正常值分別為17~99umol/dl,0.21~0.33umol/dl。腎臟PEA清除率正常值4~12ml/分。雜合子攜帶者尿PEA是正常值的3-8倍;血漿濃度大約為2倍;腎PEA清除率是正常值的4倍。低磷酸酶血症患者尿PEA是正常值的10-50倍,血漿PEA是雜合子的2倍(0.75~0.85umol/dl)。血鈣常升高,高尿鈣,有時出現腎結石。腎功能損壞時,可出現蛋白尿或膿尿,血非蛋白氮增高。
X線檢查:輕症病例的骨骼表現與重症佝僂病相似,重者全身骨骼的骨化不全,長骨幹骺端呈鋸齒狀凹凸不平,骨化不均勻,常見未骨化的透亮區,骨幹彎曲成角,更甚者一些骨骼完全不骨化。嬰兒時期多見顱蓋骨菲薄,骨化不全或僅見不規則的骨化中心,顱縫與囟門增寬。兒童時期可見病變修復,重新骨化或遺留骨畸形及骨折,由於顱縫早閉可出現頭顱狹小和顱壓增高的X線徵象。成人期多見骨質疏鬆骨折

診斷

臨床表現、血、尿生化檢查和X線檢查,是診斷本症的主要依據。

鑑別診斷

出生後表現肢體短小、彎曲和顱骨軟化的病例需與成骨不全、顱鎖骨發育不全或軟骨發育障礙等疾病鑑別;乳牙早脫尚需與組織細胞增生症、頜骨感染及發生於齒、頜骨的腫瘤等疾病相鑑別;尿中排出大量的磷醯乙醇氨,可與其他磷酸酶低下的疾病相區分。有高鈣血症的病例主要依據X線檢查與其他各種原因造成的高鈣血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嬰兒特發性高鈣血症或維生素D中毒等相鑑別。本症的骨骼X線表現雖與佝僂病相似,但其血清鈣磷均正常,而鹼性磷酸酶降低,經維生素D治療無效故不難鑑別。

治療

除對症治療外,尚無特效方法。高磷酸鹽劑(中性磷酸鈉)持續治療可使血磷輕度升高增加尿焦磷酸鹽的排泄,X線顯示骨鈣化明顯改善。對高鈣血症可給低鈣飲食或加用可的松治療。骨骼畸形嚴重和顱縫早期癒合的病例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預後

一般認為病變發生越早,病情越重,骨化障礙的表現亦重。重症病兒常於生後不久或1歲內死亡。病情輕者隨年齡增長骨病變自行修復,臨床症狀減輕,血、尿生化改變也可有所改善,但仍不正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