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畫家

宣畫家

畫家是中國畫家或國畫家的一種科學的稱謂,是新時代東方繪畫藝術家的代名詞。宣畫及宣畫家的定義,來源於1989年《中國畫觀念更新與技法新探》;美術報2006.7.22日發表《宣畫替代中國畫—讓民族繪畫藝術全面國際化》薛宣林等等著作和論文。是當今東方藝術及其民族繪畫藝術科學的定義和命名。是東方繪畫藝術及其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真正實現科學化、國際化、品牌化、的標誌。是東方繪畫藝術及其中國民族繪畫藝術走向成熟的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宣畫家
  • 定義:中國畫家的一種科學的稱謂
  • 來源:《中國畫觀念更新與技法新探》
  • 名家顧愷之
一般概念,史前繪畫,鼻祖,發展與名家,

一般概念

宣畫(中國畫、國畫)即用顏料在宣紙、宣絹上的繪畫,是東方藝術的主要形式。
宣畫家
宣畫的分類一般科學的劃分為:人物、風景、靜物。
畫家(中國畫家、國畫家)是以宣紙和宣絹為主要載體的東方畫家。

史前繪畫

● 繪畫的萌芽
● 新石器時代的繪畫藝術
先秦繪畫
宮殿寺觀壁畫
墓室壁畫
漢代帛畫
畫像石與畫像磚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繪畫

鼻祖

中國宣畫的鼻祖或創始人顧愷之謝赫六法

發展與名家

中國宣畫的鼻祖或創始人
(約346一407),字長康,小字虎頭,江蘇無錫人。他精通詩文、書法、音樂,而對繪畫最為擅長。他是六朝時期惟一有畫跡傳世的畫家,現存他的作品有隋、唐或宋人的摹本《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和《列女仁智圖》。《女史箴圖》原為清宮舊藏,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時被劫,現藏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傳為顧皚之畫的《洛神賦圖》共有3種,分藏遼寧省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其中遼寧藏本,根據"紹興"藏印,知此本製作不會晚於南宋高宗年間。徐邦達先生分析,圖中人物衣紋作"蘭葉描",既近唐代吳道子,又似宋代馬和之,每段所書賦句的筆法結構近似宋高宗,作為宋人摹本無疑,或為馬和之畫,宋高
此圖仍足顧愷之的一幅仕女畫卷,為宋人摹本。與《女史箴圖》一樣,內容表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抨擊賈氏皇后的不檢點行為。仕女的形象也近似《女史箴圖》。其技法古樸,筆墨細膩,畫中人物情態各異。雖線描敷彩,稍覺浮薄,但從圖卷的人物形象動態、構圖及表現風格上看,似是以魏晉之際的手筆為根據而摹寫的作品。摹寫痕跡頗為明顯,但並非粗製濫造,確是一個好底本,非蘇州片子所能。宋代版畫插圖本《列女傳》曾經清阮元翻刻,其每頁上端的插圖人物動態都與此圖相似,但增加了背景,標為顧愷之圖。這一插圖與這一畫卷相比較,至少可以看出魏晉時期繪畫藝術的一部分面貌。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洛神賦圖》相比較,此卷更能體現顧愷之的藝術風格,得其風範獨多,古樸之氣迎面而來。行筆流暢,人物面部、手臂等處的勾畫亦能細處求工,但略顯雍容。顧愷之的原作散佚已久,今能看到忠實於原作的宋人摹本,已是非常難得。
宗書北京故宮藏本有圖無賦,卷中元代趙孟頫書《洛神賦》以及元代虞集,明代沈度、吳寬詩跋均偽;鑑藏印中,金代"明昌","御府寶繪"印亦偽。楊仁皚先生認為此畫也許屬於南宋的"蘇州片"一類。至於美國藏本,無賦文,筆法、形象接近北京故宮本,亦當屬宋人墓本。
謝赫《古畫品錄》宣畫理論創始人,中國傳統的宣畫理論思想體系主要的理論基石就是謝赫的《古畫品錄》的“謝赫六法”。一直延續到1989年《中國畫觀念更新與技法新探》。
謝赫(公元479—502年)中國南朝齊梁畫家,繪畫理論家。事跡不可考。善作風俗畫、 人物畫.著有《古畫品錄》,為我國最古的繪畫論著。評價了3世紀至4世紀的重要畫家。提出中國繪畫上的“六法”,成為後世畫家、 批評家、 鑑賞家們所遵循的原則。《古畫品錄》首先提出繪畫的目的是:“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鑑。”這就是指出了:通過真實的描寫收到教育的效果。這一理論認識的出現是進步的現象。他提出繪畫的“六法”是: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或作“傳模移寫”)。“氣韻生動”是指表現的目的,即人物畫要以表現出對象的精神狀態與性格特徵為目的。
在中國繪畫發展史上,隋唐是魏晉南北朝之後的又一重要時期。隋朝書畫,繼往開來,醞釀著新風格的出現。初唐的書畫則承襲了隋朝的風尚,崇尚法度,但已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這一轉變到盛唐時就已經完成了。各科畫家先後湧現,風格趨向於健美飛動。以吳道子為代表的人物畫(包括宗教畫)與山水畫,展現了唐代繪畫的卓越成就。中晚唐的繪畫又發生了新的變異,它的影響直到五代時仍能體現出來。
展子虔(約550-604)隋代傑出畫家渤海(今山東惠民縣何坊鄉展家村)人。他是現在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著名的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
展子虔,歷北齊、北周入隋,在隋朝時曾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在他的一生中,曾在洛陽、長安等地的寺院畫過許多壁畫。從這些壁畫分布的地區來看,他的足跡幾乎遍及大江南北。他多才多藝,對各種畫類幾乎無所不能。他畫人物,畫立馬,畫山川,都形象生動、逼真,呼之欲出。特別是他描繪貴族遊春情景的《遊春圖》,是我國現在保存下來最古老的捲軸山水畫之一,對後世山水畫的發展影響很大。對於展子虔的作品,歷代就有所評。唐人張彥遠把他的畫列在“中品下”。他“所畫台閣,雖一時如董展,不得已窺其妙。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東晉、南朝的名家頤(愷之)、陸(探微)、鄭(鄭法士)、展(子虔)並列為四大家。元人湯垕讚譽他為“唐畫之祖”。他在中國繪畫史上,是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
五代兩宋元的繪畫
南宋的山水畫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號稱“南宋四家”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他們各自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有所創造。
文人畫在南宋時期除了在理論上進一步展開討論以外,在實踐中也有令人矚目的成就。米友仁的“雲山墨戲”,揚補之的墨梅,趙孟堅的水仙蘭花都為世所重。被稱為“四君子”,時至今日仍被畫家看重的梅、蘭、竹、菊,在南宋時已基本成為文人畫的固定題材。
南宋的著名人物畫家有李唐、蕭照蘇漢臣等。他們的人物畫創作,很多都與當時政治鬥爭形勢有關,多選擇歷史故事及現實題材,擅長減筆人物畫的梁楷的出現,則為中國人物畫的創作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五代兩宋的繪畫
五代的花鳥畫也出現了兩大陣營,以西蜀黃筌為代表的一派,被稱為“黃家富貴”,因為他們多描繪宮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畫法精細,以輕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則多取材於水鳥野卉,畫法多用墨筆,色彩極少,相對黃筌一派的風格,這一派被稱作“徐家野逸”,這種現象被稱為“徐黃異體”。
人物畫家及其作品
周文矩句容(今屬江蘇)人。曾在南唐後主李煜時任翰林院待詔。工冕服、車器、人物、仕女,多以宮廷或文人生活為題,以“用意深遠”著稱。其仕女畫師從周昉,作風更加纖麗繁複,用筆多以“戰筆”為特點。現藏故宮博物院的《重屏會棋圖》是他的傳世作品之一,描繪南唐中主李璟與兄弟們在屏風前對弈的場面。因背景屏風上又畫屏風,所以稱為“重屏”,該圖無名款,宋元藏印均偽,但人物服飾及生活用品為五代遺制,至少可以反映周文矩畫法的面貌。藏於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琉璃堂人物圖》卷為清人摹本,該畫描繪盛唐詩人王昌齡與其詩友李白、高適等人在江寧琉璃堂唱和的故事。宋徽宗誤題為韓滉《文苑圖》的傳本其實是該畫的一部分。《宮中圖》一畫為南宋摹本,記載說為周文矩真跡臨本。
顧閎中江南人,南唐中主翰林院待詔。曾與周文矩奉後主之命潛入“多好聲色,專為夜飲”的大臣韓熙載府第,目識心記,繪畫以進。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也是顧閎中唯一的傳世作品,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韓熙載夜宴圖》長卷。該畫真實地描繪了在政治上鬱郁不得志的韓熙載縱情聲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劃了韓熙載的複雜心境。為古代人物畫傑作。但有人將此畫斷為宋人摹本,未得公認。
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生於唐末,入蜀後稱為禪月大師,善詩書畫,畫承閻立本風格,後自成一家。其風格奇古,造型誇張,富於裝飾趣味。傳世作品有藏於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羅漢像》,為宋摹本,繪釋迦的十弟子,有唐畫遺風。明末著名畫家陳洪綬深受其風影響。
花鳥畫家及其作品
徐熙,金陵(今江蘇南京)人。擅畫花木、禽魚、蔬果,作畫多取材于田野自然物象,畫法是“落墨為格,雜彩副之”,墨跡與顏色不相隱映,傳達了一種“野逸”之趣,歷來受到人們重視。可惜其真跡已無,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雪竹圖》被認為可以反映徐熙的風格。
黃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曾先後供職於王蜀與孟蜀宮廷。北宋初年與兒子黃居寶、黃居寀、黃居實及弟黃惟亮等轉入宋代翰林院。曾師從刁光胤、滕昌祐孫位等人,取各家之長而自成一家,尤工花鳥。他的取材宮苑珍禽的題材、工整細麗的畫法,創造了一種充滿“富貴”之氣的效果,深得宮廷貴族的喜好。傳世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寫生珍禽圖》卷,描繪飛禽昆蟲等20餘種,刻劃精細逼真。因款書“付子居寶習”而被確定為他給兒子的習畫範本,也有人認為款為後添。
北方山水畫家及其作品
荊浩,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五代後梁畫家。於唐末隱居太行山洪谷,自號洪谷子。他的畫囊括了唐人`用筆用墨的經驗,開創了以描寫大山大水為特點的北方山水畫派。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匡廬圖》相傳是他的作品,該作品雖未經《宣和畫譜》著錄,但一直被認為是可以代表荊浩畫風的作品。此畫描寫廬山一帶景色,氣勢宏大,結構嚴謹,高遠法與平遠法並用,畫法則是先以線勾輪廓,再以短條子皴其質感,復以水墨渲染。
關仝,一作同,長安(今西安)人,活動於後梁至北宋初。早年師法荊浩,晚年筆力過之,喜畫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等題材。他的畫風,筆簡景少,但氣壯意長,在北宋時與李成范寬並稱“三家山水”。傳世作品有《關山行旅圖》與《山溪待渡圖》,皆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關山行旅圖》軸寫高聳峰巒,深谷雲林,寺廟隱於其間,近處小橋茅店,有旅客商賈往來,富有生活氣息。所畫樹木有枝無乾,用筆簡勁老辣。據記載,關仝不擅人物,畫中人物多求同時畫家胡翼動筆。《山溪待渡圖》亦繪堂堂大山之景,極具時代特點,突出了山川雄壯之氣,亦北宋以前畫風。
江南山水畫家及其作品
趙乾,江寧(今南京)人,南唐後主李煜時的翰林院學生。擅畫山水、林木、樓觀等。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圖》是他流傳的唯一作品,也是南唐時代江南山水畫家流傳的最為可信的作品。該畫描寫江南漁村小雪中漁民的艱苦生活,用細筆繪樹木、蘆葦及樹石等,小雪則以粉彈法為之。
董源(?-962),字叔達,锺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南唐中主時曾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他的山水多畫江南景色,草木豐茂,秀潤多姿,被人們形容為“平淡天真”。其用筆細長圓潤,稱“披麻皴”,有時也用點描繪郁茂的叢樹苔草。宋代沈括說董源的畫:“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視則景物粲然”。現存的可以認定為董源真跡的有三類。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龍宿郊民圖》所繪山崗圓深,草豐木茂,雜樹掩映,山麓則有人家張燈於樹,似乎有節日之氣。此畫人物近於工筆重著色法,山水為小青綠,用披麻皴,山頂作礬頭,已自成一家面貌。分別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和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瀟湘圖》則屬另一類,水墨淡色,形體如一,都是描寫江南多泥被草的山巒丘陵,風雨明晦中的平遠景色,用短條子和墨點的組合描繪景物,這是董源確立的一種新的風範。還有一類為藏於美國王季遷處的《溪岸圖》,今已售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有“後苑副使臣董源畫”款,畫高山峻岭景象,不突出用筆,重用墨,有推測為董源早期作品者。但此畫真偽爭議極大,曾於1999年末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引發一場大討論,有專家說其為張大千偽作之畫,雙方各執一詞,但國內專家多傾向於真跡一說。
巨然,江寧(今南京)人,在江寧開元寺為僧,北宋時仍在活動。工山水,師承董源,筆墨清潤,多畫煙嵐氣象,擅用長披麻皴,以破筆焦墨點苔,較之董源更為雄秀奇逸。傳世真跡有《秋山問道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萬壑松風圖》(上海博物館藏)、《山居圖》(日本齋藤氏藏)與《溪山圖》(藏處不詳)等。另外,歷來被斷為巨然真跡的《層岩叢樹圖》、《蕭翼賺蘭亭圖》(均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與《溪山蘭若圖》(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博物館)屬另一種面目,山上布滿被稱為“礬頭”的小卵石,樹木草苔等均不如前四圖,有專家推測為其早年所作。
宋代畫院
趙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書畫,與駙馬都尉王詵、宗室趙令穰畫家往來。即位以後,在政治上可謂是昏庸無能,但在書畫方面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並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過重要貢獻,其中之一就是對於畫院的重視和發展。他於崇寧三年(1104年)設立了畫學,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中,以招攬天下畫家。畫學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詩句作為考題。考入後按身份分為“士流”和“雜流”,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養,並不斷進行考核。入畫院者,授予畫學正、藝學、待詔、祗侯、供奉、畫學生等名目。當時,畫家的地位顯著提高,在服飾和俸祿方面都比其他藝人為高。有如此優厚的待遇,加上作為書畫家的徽宗對畫院創作的指導和關懷,使得這一時期的畫院創作最為繁榮。在他的指示下,皇家的收藏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並且將宮內書畫收藏編纂為《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成為今天研究古代繪畫史的重要資料。
趙佶本人的創作面目並不象他要求畫院畫家的那樣工謹細麗,而是偏於粗獷的水墨畫。傳世作品中,有其籤押的作品較多,但所畫比較工細的,如《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雪江歸棹圖》(以上均藏於故宮博物院)、《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翠竹雙雀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等作品皆被專家認定為是畫院中高手代筆之作。只有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的《四禽圖》卷和上海博物館藏的《柳鴉圖》卷被認定是他的親筆,兩畫都是水墨紙本,筆法簡樸,不尚鉛華,而得自然之趣。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圖》也屬此類。
北宋滅亡後,興盛一時的徽宗宣和畫院隨之結束,一些畫院畫家經過輾轉逃亡,逐漸集結於南宋的都城臨安,先後被恢復在畫院中的職務,成為南宋畫院的骨幹力量。李唐、劉宗古楊士賢李迪李安忠蘇漢臣朱銳李從訓等都屬於這種情況。宋高宗雖然在政治上也是苟且偷安,但對於書畫之事,仍十分重視,特別是後來他利用繪畫為他的政治服務,組織畫家進行創作。所以,南宋時繪畫活動主要還是以畫院為中心。
宋代人物畫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潛山)人。歷任南康、長垣尉,泗州錄事參軍,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等,後因病致仕,歸老龍眠山。他的一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但詩文書畫成就很高,也擅辨古器物。李公麟雖然被列入了文人畫家之列,但是他除了後世文人畫家所擅長的山水花鳥題材之外,更擅長人物、鞍馬。在此方面,他繼承了顧愷之以來的傳統,而又有所創造,自立新意,在刻畫人物個性和情態上極具功力。他把過去僅作為粉本的白描畫法確立為一種畫種,使之獨立成科。有描寫文人詩酒生活的《蓮社圖》和《西園雅集圖》等作品,今有摹本傳世。分別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傳本《免胄圖》和《孝經圖》的真偽尚待研究。
梁楷,祖籍東平(今屬山東),居錢塘(杭州)。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師法賈師古,為南宋畫院待詔。曾置御賜金帶不受,人稱“梁瘋子”。他的畫以“減筆”之法著稱。傳世的《秋柳飛鴉圖》(故宮博物院藏)、《六祖破經圖》、《六祖截竹圖》(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潑墨仙人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極其簡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繪出來的。《潑墨仙人圖》中的仙人系以大筆蘸墨畫人物的衣著,寥寥數筆勾寫人物面目,生動傳神,在當時是一種新的創造。上海博物館藏的《八高僧故事圖》卷和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的《釋迦出山圖》則造型嚴謹,用筆謹慎,與減筆法面貌不同。日本還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圖》,系仿本。
龔開(1222-約1304),字聖予,號翠岩,淮陰(今屬江蘇)人。曾為南宋兩淮制置司監職。入元後不仕,以遺老身份往來於杭州、平江等地。善畫人物、鞍馬,用筆雄健厚重,喜作墨鬼,尤以善畫鐘馗著名。畫馬師曹霸,山水師大小米。傳世作品主要有: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中山出遊圖》卷、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駿骨圖》卷。前者墨畫鐘馗暨小妹乘輿出遊情形,小妹面頰即用墨塗作胭脂,世稱此法為“墨妝”,奇趣橫生。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屬山東)人,徽宗時畫院待詔。工界畫,尤擅舟車、市橋,自成家數。故宮博物院藏所《清明上河圖》是其傳世名作。該畫描繪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時節汴河兩岸的風光,以全景式的構圖、嚴謹精細的筆法,展現了當時社會生活風貌。全卷總計畫有人物500餘,牲畜50餘,船隻、車轎各20餘,安排得有條不紊,各得其所,並富有戲劇性。該畫自問世以來,屢有仿作,現存各類仿作(偽本)數十本,大多為明清人的作品。另外,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有署名“張擇端”的小幅《西湖爭標圖》,系偽托之作。
蘇漢臣開封人,據說他是徽宗宣和畫院待詔,畫師劉宗古,擅畫道釋人物,尤長於畫兒童。高宗南渡後,他到紹興畫院復職,後授承信郎。今傳有《秋庭嬰戲圖》軸(故宮博物院藏),描寫官宦家兒童在玩弄紅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貨郎圖》軸,則描畫一貨郎在被五、六兒童圍繞的情景。兩畫皆筆法精緻,設色艷麗,描繪的應是宮中或貴族生活。
李嵩,錢塘(杭州)人。曾為木工,被宮廷畫家李從訓收為養子,後入畫院為待詔。山水、花鳥、人物皆能。上海博物館藏有《西湖圖》卷,故宮博物院藏有其《觀潮圖》及表現節令花卉的《花籃圖》。但他的農村生活風俗畫更為知名,其《貨郎圖》有多種本子存世,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卷為最佳。此畫描寫一挑擔貨郎在鄉村被孩童圍住的情景,充滿濃厚的鄉土氣息。另有《骷髏幻戲圖》軸藏於故宮博物院。
宋代花鳥、走獸畫
院體花鳥畫家及其作品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黃筌次子。原在西蜀畫院供職,後隨舊主入宋。黃筌去世後,黃居寀成為領袖人物,受到太祖、太宗的重用,他的畫法也成為畫院的標準,在宋代宮廷中占了90餘年的主導地位。其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以細線勾出輪廓,然後敷重彩,層層暈染,感覺極為細膩,有富貴華麗之趣。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師事滕昌祐,有“出藍”之譽。喜畫折枝花卉,擅長著色。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專家多以為不真。畫院待詔林椿以花鳥翎毛著稱於時,畫法師趙昌,今有《果熟禽來圖》(故宮博物院藏)傳世,與記載中趙昌畫法相似。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據說曾深入山中居住,觀察獸類活動,所畫動物極其生動傳神。英宗時應召入畫院在西廡殿作《百猿圖》,未竟而卒。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畫於崇山峻岭間嬉戲的群猿。台北故宮博物院所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屬江西)人,宋神宗時畫院畫家。除擅畫花鳥外,也擅畫道釋鬼神,創作不少壁畫。其花鳥畫重寫生,並且不打草稿。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雙喜圖》軸,描繪西風襲過的深秋野外,一對綬帶鳥飛來,對野兔嘰叫。禽兔刻畫細膩,樹石草坡則用筆老健。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圖》卷,畫數隻麻雀於枯枝間棲憩的情景。其弟崔愨,字子中,也是畫院畫家,兄弟齊名,且畫風相近,都是改變宋初以來“黃氏體制”的中堅人物。
文人花鳥畫家及其作品
文同(1018-1079),字與可,世稱石室先生,又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歷任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和陵州、洋州、湖州知州等。擅詩文詞翰,亦長飛白書,在繪畫上以墨竹聞名,稱“湖州竹派”,成語“胸有成竹”即出於他的說法。與表弟蘇軾詩詞往來唱和,確立了四君子題材。其畫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傳世作品極少,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畫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實,筆法嚴謹。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偽待考;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竹圖》軸,系傳派作品。
揚補之(1097-1169),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南昌人。生平事跡不詳,據傳一生不仕,擅詞翰,工書法,尤長畫梅。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四梅花圖》卷,四枝梅花分別描繪從未開、欲放、盛開、殘敗等開放全過程。畫法全用水墨,枝幹皴擦用飛白法,花瓣用白描勾寫。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雪梅圖》卷等。其傳人有其外甥湯正仲徐禹功、趙孟堅等。
趙孟堅(1199-?),字子固,號彝齋,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南渡後寓居嘉興海鹽。其雖為宗室,但家境清寒,進士及第後任過一些小官,後提拔為提轄左藏庫,出守嚴州。擅畫水墨白描水仙、梅花、蘭、竹石等,風格清秀淡雅。今傳世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卷、《歲寒三友圖》頁、《水仙圖》卷。其中,《水仙圖》卷系白描手法勾畫花葉,微染濃淡墨色,分出陰陽向背,實為獨創之畫法。
牛、馬畫家及其作品
李公麟(生平事跡見前),傳世作品中的《五馬圖》是最為可信的真跡之一,雖無款,但有其好友黃庭堅的箋題和跋為證。該畫描繪西域進獻給北宋的五匹駿馬,分別有奚官牽引,人馬造型準確生動,線條洗鍊概括,神情各異。《臨韋偃牧放圖》是李公麟奉皇命而臨摹的,畫中已摻雜了他自己的畫法。前圖二戰前曾存日本私人處,後稱已毀於戰火。後圖藏於故宮博物院,千馬百人,巍為壯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畫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圖》卷,藏於故宮博物院。此畫描寫江南水鄉兒童們放牧情形,兒童們或吹笛,或弈棋,或放風箏,遠處還有農民荷鋤而行,充滿著田園之樂。
北宋山水畫
李成、范寬及其傳派
李成(?-967),字鹹熙,其先人為唐宗室,後周時避居青州營丘(今山東)。出身貴族,有文才,因世變不得志,好飲酒與遊歷。擅畫山水自娛。他在繼承前代成就的基礎上,將山水畫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技巧推向了縱深的發展。記載說,他的山水畫不僅表現出山川形象的變化,而且特彆強調了季節氣候的特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創造了“寒林”的形象。其畫傳世不多,現存的許多《寒林圖》都假說是他的作品,其實多為後人仿作。唯有藏於日本的《讀碑窠石圖》被確認為真跡。該畫描繪一騎士於旅途中見一古碑而駐足觀望,人騎為同期畫家王曉所繪,背景是李成的手筆。荒原空曠,土地寒瘠,老樹枝枯葉散,一派蕭寒景象。傳為李成的作品還有遼寧省博物館藏《茂林遠岫圖》與《小寒林圖》、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寒林釣艇圖》、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藏《晴巒蕭寺圖》等。日本澄懷堂文庫藏《喬松平遠圖》,畫有茂林遠嶂,亭館行旅,布景構圖具有北宋初期特點,為流傳有緒的李成真跡,但有專家認為系燕文貴作品。《晴巒蕭寺圖》也是北宋作品,雖不能認定作者為李成,但是確信無疑的北宋初期山水,有重要研究價值。其他作品,多為宋人作品,時代稍晚。
范寬,一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人。生卒不詳,略晚於李成,宋仁宗天聖(1023-1031)年間尚在。據說性情寬厚,好飲酒,不拘世故,常往來於京洛間。他的山水畫,初師李成,後悟到:“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諸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他深入到終南、太華一帶的深山裡,對自然進行觀察體會,終於創造了自己的風格。所作之畫,峰巒渾厚,筆墨雄奇,使人觀其畫,“恍如行山陰道中,雖盛暑中,凜凜然使人急欲挾纊也。”當時就受到了高度重視。他的傳世作品中,今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圖》是較為可信的真跡。迎面矗立的山頭、如練的飛瀑、雜樹叢生的山丘,掩映樹後的樓閣,潺潺的流水、山路上行進的馱馬,這一切都在雄渾的筆墨中表現了出來。他也擅畫雪景寒林,雪山形象則是他的創造。傳為范寬的作品還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雪山蕭寺圖》和天津藝術博物館藏的《雪景寒林圖》,真偽有爭議,但可作為其傳派作品來研究。
許道寧,河間(今屬河北)人,活動於北宋初期。據載,他原為買藥人,畫畫是為招攬生意,賣藥時附送其所畫樹石,後來竟以此成名。被認為是李成、范寬之後的第一人。其山水師法李成,晚年筆法簡快,所畫峰巒樹木,峭拔勁硬,成一家之體。傳世作品有藏於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的《秋江漁艇圖》卷,絹本墨筆,淡設色,畫群山遠峰之下開闊江面上的數隻漁艇。用長皴直掃而下,以表現峰巒的峭拔之勢。
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神宗時奉詔入宮廷畫院,初為“藝學”,後升為“翰林待詔直長”。以山水畫知名於時。初為自學,後臨摹李成之畫,畫藝大進。畫石多用捲雲皴,所謂的“蟹爪枝”大概是他的創造。他是李成之後,把中國山水畫創作推向表現更加真實細膩的微妙變化境地的人,並賦予它以強烈的感情色彩。作為職業畫家的他卻受到了蘇軾、蘇轍、黃庭堅等文人的讚揚,他們都有吟詠郭熙作品的詩。其傳世作品相對較多,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樹色平遠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早春圖》及《關山春雪圖》、上海博物館藏《幽谷圖》、南京大學藏《山村圖》、雲南省博物館藏《秋山行旅圖》和故宮博物院藏《窠石平遠圖》等。
燕文貴,吳興(今屬浙江)人。其先人屬軍籍,以繪畫見長入宮,是北宋太宗、真宗時的宮廷畫家。專長山水,兼及人物,曾畫《七夕夜市圖》,描繪北宋都城汴京的真實景物,可惜已失傳。他的山水畫創作,不囿於古人,景物多變,亦自成一家。現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樓觀圖》卷,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為一卷描寫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山水畫,山石用小斧劈皴,筆法尖勁峭立,建築物用界畫法為之,工整精細,代表了燕畫的特點。台北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幅同名作品,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夏山圖》被專家認定為其弟子屈鼎的作品。日本所藏的《溪風圖》亦是真跡。上海博物館藏紙本水墨《溪山圖》卷,雖未必為燕氏親作,但畫風與其接近,可以作為研究參考。
南宋山水畫
李唐,字晞古,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北宋徽宗時畫院畫家,與劉松年馬遠、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金兵攻破汴京後,他輾轉到了臨安,以賣畫為生。年近80被舉薦入宮,授成忠郎、畫院待詔,頗受高宗趙構賞識。擅長山水及人物故事畫。山水取法荊浩、關仝及范寬而有所變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或崖岸;山石作大斧劈皴,積墨深厚,開南宋一代山水畫新風。《萬壑松風圖》軸(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是李唐70歲左右的手筆,反映了李唐北宋時期的山水畫面貌。藏於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圖》卷與前幅的格調接近。故宮博物院藏的《長夏江寺圖》為絹本重青綠設色,雖為青綠山水,仍以墨筆勾皴為主,勾勒挺健多斷折,皴筆橫劈豎砍,放縱自由,以“大斧劈皴”和青綠著色相結合,在當時是一種大膽的創造。李唐也擅長人物故事畫,故宮博物院藏其所繪的《採薇圖》卷和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晉文公復國圖》卷都是借古喻今的作品。
劉松年,錢塘(杭州)人,因居清波門而被人稱為“暗門劉”,是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時的宮廷畫家,他的老師張敦禮是李唐的學生,因此他的畫風與李唐一脈相承。他的山水、人物都有很大的影響。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畫代表作,分四段描寫春、夏、秋、冬的景色,並穿插以人物活動。與李唐的取材不同,劉松年多描寫西湖一帶的風光,因此他的繪畫風格顯得精細秀潤一些,與李唐的氣勢雄壯形成了對比。
馬遠,字遙父,山西永濟人,宋光宗、寧宗時的畫院待詔。他的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兄弟、兒子都是畫院畫家。他近承家學,遠學李唐,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對南宋後期院畫有很大的影響。他的山水畫在取景上善於以偏概全、以小見大,時人稱之為“馬一角”。在用筆上,他擴大了斧劈皴法,畫山石用筆直掃,水墨俱下,有稜有角。故宮博物院所藏《踏歌圖》可稱是他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品。畫中遠峰巨石下,竹翠柳疏,幾個老少農民歌舞於壠上,形象地表達了“豐年人樂業,壠上踏歌行”的詩意。同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水圖》也是他的代表作,原為冊頁,今裱成手卷,以勾線為主,分別描寫十二種水態,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技巧。其人物、花鳥畫也有《華燈侍宴圖》(兩本,一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一在重慶市博物館)、《梅石溪鳧圖》(故宮博物院藏)等小幅真跡。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還藏有其《西園雅集圖》卷,上海博物館藏其《歡梅圖》軸,也為珍品。其子馬麟,承家學,工人物、山水、花鳥,曾為畫院祗侯,代表作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山水畫《靜聽松風圖》軸、故宮博物院藏的花鳥畫《層疊冰綃圖》軸,畫風較其父更為緻密纖巧。
夏圭,字禹玉,錢塘(杭州)人,宋寧宗時畫院待詔。畫風與馬遠極為相近,構圖亦多空白,人稱“馬半邊”,畫史中多以“馬、夏”並稱。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其《溪山清遠圖》卷,畫面上巨石遠山、叢林茂樹、樓觀村莊等都布置得疏密有致,筆法堅挺峭秀,將煙雨迷濛的江南景色,描繪得極其清幽秀麗。他的另一代表作品《山水十二景圖》卷現只存四景,藏於美國納爾遜博物館,各自獨立成章,但在布局上卻連為一氣,描寫江天空闊的黃昏景色。夏圭的小幅作品,大都筆法簡括,墨色蒼潤,詩意濃厚,故宮博物院藏的《遙岑煙藹圖》為其代表。另有藏於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洞庭秋月圖》軸,也是夏圭精品。
······
明代代表性宣畫家:沈周 唐寅 文徵明 仇英 徐渭 董其昌
清初的繪畫
四王、吳、惲
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與吳歷、惲壽平六人在清初並稱為畫壇“六大家”,其中,四王的擅長、崇尚、畫風相近,形成“四王”畫派,占據了畫壇的正統地位,吳歷也以山水聞名,惲壽平則以花鳥見長,在他們各自的影響下,都形成了不同的風格。
四僧及有關門派
原濟(1642-1705),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廣西人,明宗室。出家後改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入清後出家為僧,康熙時以畫名播四海。康熙南巡時,他曾兩次在揚州接駕,並奉獻《海晏河清圖》,晚年與上層人物交往密切,但內心充滿矛盾。石濤長於山水、蘭竹。早期山水受梅清影響,後來,在他遍游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後,形成了自己蒼鬱恣肆的風格。其山水多取之自然,能生動表現出大自然的氤氳變幻和奇妙之處,技法隨境界、意趣不同而變化。藝術特色主要有:善用墨,乾濕濃淡並用,尤喜用濕筆;運筆靈活,粗細兼有,方圓混用,亦皴亦點;構圖新奇,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講求氣勢,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以豪放之勢取勝。石濤存世作品很多,山水代表作有:故宮博物院藏《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上海博物館藏《山林樂事圖》軸、《看梅園圖》等,皆蒼渾奇古,駭人心目,充分顯現其個性。其蘭竹、花卉題材亦有精品傳世,如故宮博物院藏《梅竹圖》卷、《蕉菊圖》軸、《墨荷圖》軸及上海博物館藏《梅竹蘭圖》冊等。石濤繪畫贗品極多,但大多技藝低劣,極易辨識,惟近人張大千所偽者,難於辨別。著有《畫語錄》行世,對繪畫理論發展貢獻頗大。
金陵八家
龔賢、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八人,被人稱為“金陵八家”,龔賢為八家之首,成就最大。
江西及武林等傳承
清初江西地區,活躍著以羅牧為代表的江西派。羅牧(1622-1705年),字飯牛,寧都人,居南昌。工山水,筆意空靈,風格在黃公望、董其昌之間。傳世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墨筆山水圖》等。
明末藍瑛的畫法在江浙地區傳播較廣,師法者很多,如劉度、陳衡、顧星、馮仙湜等,被稱為武林派。重要畫家有其子藍孟、孫藍深藍濤等。藍孟,字次公,工山水,稍變父風,筆法工致,蒼勁不及其父,而秀潤過之。藍深,字謝香,工山水、花鳥,筆墨繁複。藍濤,字雪砰,號豫庵,工山水,花鳥,兼能人物。畫風工致妍麗,畫名過父兄。
界畫作為山水畫之一科,各朝皆有能手專擅其事。清初的揚州地區,則出現了一批界畫作家,專攻亭台樓閣,以二袁(袁江、袁耀)最為有名,有“袁氏畫派”之稱。
揚州八怪:金農、鄭燮、黃慎、李鱔、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