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堂人物圖

琉璃堂人物圖

《琉璃堂人物圖》是五代南唐周文矩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該作品現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琉璃堂人物圖》上一共畫有11人,其中有僧1人,文士7人,侍者3人。該畫作描繪唐朝詩人王昌齡與其詩友在江寧縣丞任所琉璃堂廳前聚會吟唱的故事。該畫作色彩淡雅,格調清逸,衣紋線描頓挫轉折,做服“戰筆”描,與今傳《重屏會棋圖》用筆一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琉璃堂人物圖
  • 創作年代:五代南唐
  • 作者周文矩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規格:縱31.3厘米、橫126.2厘米
  • 現收藏地: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材質:絹本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筆墨特徵,人物刻畫,名家點評,後世影響,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琉璃堂人物圖琉璃堂人物圖
圖中僧人為法慎,與僧人對坐穿黑衣者為王昌齡,後端倚松者為詩人李白。
全畫根據人物的聚散安排,可分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以法慎為中心,王昌齡等三文士正與之談論,兩侍者在後捧盒侍立;後半部分則以文士構思詩文為主題,上作李白正倚松石而進行緊張的構思,旁若無人,一侍者磨墨以待執筆而思者運筆疾書,最後二人坐著共展一卷詩文,一文士執卷回頭仰望,若有所感,與之同坐黑衣文士則眼望執筆欲書文士,似乎已覓得佳句。或持筆覓句,或冥思改詩,或交談文事,現場興味盎然。

創作背景

周文矩的人物畫作品,大抵可分為兩類:一類為一般仕女畫作品,一類為以顫(戰)筆筆法作衣紋的人物畫作品。周文矩的一般仕女畫作品,衣紋不作顫(戰)筆,多秀潤勻細而又勁挺有力,設色簡淡,體貌與晚唐周昉頗為相似。周文矩另一類人物畫,畫人物衣紋多用顫(戰)筆, 用筆瘦硬戰掣,深受南唐後主李煜“金錯刀”書法的影響。 《琉璃堂人物圖》與今傳《重屏會棋圖》用筆一致,兩件作品均為後一類繪畫作品的典型。

藝術鑑賞

筆墨特徵

該圖色彩淡雅,格調清逸。衣紋線描頓挫轉折。松乾針葉、所置桌凳,甚至人物眉須、衣冠穿戴等,皆精工細寫,筆意相連,神采飛揚,袍服衣紋更是有瘦硬顫掣的筆觸意蘊,做服“戰筆”描,體現了畫家獨特高超的筆墨特徵。

人物刻畫

畫家把處於特定情景中的四位詩人的神情姿態和性格氣質,刻畫得細緻入微,人物姿態各有不同,但又統一在詩人構思的濃濃氛圍中。全幅人物繁複,布置鋪排錯落有致,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文人雅會的情形。畫家將前賢王昌齡與文友雅集的情態瞬間,鮮活地定格於該圖卷中,刻畫得十分生動。而寫法慎,主昌齡等人談論詩文情形時,兩侍者在後捧盒侍立,畫面著色淡雅,格調清逸,人物衣紋用筆頓挫轉折而有顫動之感。畫中人物情態自然,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所繪雙眸神來點睛之筆,格外炯炯有神,各個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氣質得以充分展現。由此亦可領略畫家豐富細微的生活想像力。

名家點評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員郎紹君:“如果把此圖與《文苑圖》接起來,確是一幅完整的構圖。但從筆法看,此圖似遜於《文苑圖》。”

後世影響

《琉璃堂人物圖》中顫(戰)筆水紋描成為後世常用的衣紋描之一,成為傳統人物畫中衣紋描的經典。此外,《琉璃堂人物圖》也對研究家具史起到一部分幫助。

歷史傳承

清末民初,此卷曾為狄平子所得,卷首有其長跋,後流往,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此幅作品同北京所藏殘存的後半段,均為宋摹本,而此件則為全摹本。

作者簡介

周文矩,五代南唐時期畫家,建康句容(今江蘇句容)人。生卒年代不詳,約活動於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時期,後主時任翰林待詔。工畫佛道、人物、車馬、屋木、山水, 尤工仕女,也是出色的肖像畫家。周文矩的繪畫藝術曾對後世人物畫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十八描中的戰筆水紋描即由他首創,所作人物衣紋多用曲折戰掣(稱為“戰筆”)筆法表現,成為重要的傳統衣紋描法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