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翼賺蘭亭圖

蕭翼賺蘭亭圖

《蕭翼賺蘭亭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創作的繪畫,原本已佚。現存三本宋代摹本,北宋摹本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南宋摹本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還有一本宋代摹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宋摹本和南宋摹本大體相同,都是以辯才和尚與蕭翼為中心,圖左一老一少正在煮茶。不同之處在於,北宋本畫一童僕手抱《蘭亭記》從右方出來,而南宋本則是在辯才和尚與蕭翼之間,畫一侍立僧人。畫面簡單,若無畫題提示會以為是高僧與文士的茶會雅集而已,但實際上描繪的是蕭翼從辯才和尚手中騙取王羲之《蘭亭序》的故事。北京故宮藏本相對較簡略,左側沒有煮茶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翼賺蘭亭圖
  • 規格1:寬65cm,高28cm(台北藏本)
  • 規格2:寬158cm,高28cm(遼寧藏本)
  • 規格3:縱26.6cm,橫44.3cm(北京藏本)
  • 現收藏地1:台北故宮博物院
  • 現收藏地2:遼寧省博物館
  • 現收藏地3:北京故宮博物院
  • 材質:絹本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者:閻立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研究價值,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遼寧藏本遼寧藏本
台北藏本台北藏本
北京藏本北京藏本
台北藏本
該圖無款印。該畫後面有宋代紹興進士沈揆、清代金農的觀款,還有明代成化進士沈翰的跋文。老僧辯才約八十高齡,面目清秀,手持拂塵。前傾之身坐於禪榻之上。辯才和尚的位置處於畫面的正前方,與對面的蕭翼正侃侃而談。蕭翼恭恭敬敬袖手躬身坐於長方木凳之上,似正凝神傾聽辯才和尚的話語。一侍僧立於兩者之間。畫面的左下角為烹茶的老者與侍童,形象明顯小於其他三人。右下角有方茶几,上面放著茶碾、茶罐等器物。
遼寧藏本
該圖以辯才和尚與蕭翼為中心,圖左一老一少正在煮茶。一童僕手抱《蘭亭記》從右方出來。
北京藏本
該圖繪四人,左為一僧端正地坐於一竹篾坐墊、靠背的椅上,面部的笑容、捋起的衣袖及右手前伸的動態,表明他正在興致高昂的談論某事,身姿較為端正。圖右繪一中年書生和僧人相對坐於鼓形凳上,面容清瘦,專注的表情和身體前傾的動態,表明了他對僧人談話的極力迎合。中年僧人、書生身後各有一童子相隨。
前後舊絹隔水鈐“南師中印”、“伯謙精鑒”、“龍有鑑賞”等收藏印五方,尾紙附舊拓《蘭亭序》帖,帖後有南宋王厚之,元王蒙、張翥題跋,三人題跋中均未談及圖畫,該帖鈐有收藏印二十九方。

創作背景

《蕭翼賺蘭亭圖》原本已佚,但原本的由來在唐代何延之的《蘭亭記》中有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痴迷王羲之書法,曾三次向辯才索要《蘭亭序》,均被他一再矢口否認。唐太宗無奈,只好按宰相房玄齡之計,派監察御史蕭翼喬裝潦倒書生,與辯才結成忘年交,取得他的信任,然後乘辯才不備,偷取《蘭亭序》,回長安復命。相傳,唐代畫家閻立本根據這個故事,畫出了《蕭翼賺蘭亭圖》。而現存三本宋代摹本是根據已佚的《蕭翼賺蘭亭圖》描摹的。

藝術鑑賞

註:該作品原本不存,故只能鑑賞摹本
台北藏本
台北藏本畫面上共有五人,二主三從。圖左側執揮塵據禪榻坐者為和尚辯才,戴幞頭與辯才對話者為蕭翼,侍僧在側端坐,執事者二人,作撥爐煮酒狀。
圖中蕭翼面日清秀,濃眉美須,身穿寬衣長袍,正在敘談,為微服私訪、對方辯才長眉下垂,側耳恭聽,和顏相待。侍僧坐於二主中間,一方面聽敘,一方面侍從。二主一侍成三角形構圖,將畫中三人表情刻畫得淋漓致盡,有聲有色,神采弈弈。圖中無布景,只從辯才的坐姿,手持揮塵,據禪榻及一長竹,知是在深深寺院,坐在彈榻上的辯才已是年邁體弱,一聽太宗要卷,滿口答應,頻頻點頭。作者以細勁的線條塑造人物形象,具有肖像畫的特徵,其畫面線條流利純熟,富有表現力,畫筆著墨技藝高古,用色和階沉著。
台北藏本描繪了佛門中以茶待客的情景,再現了一千多年前烹茶、飲茶的部分細節。形象生動而妙趣橫生。畫中左下有一滿臉鬍鬚的長者蹲坐在風爐前,爐上置放一鍋,鍋中水似已煮沸,剛放下茶末,長者左手執鍋柄,右手持茶夾攪動茶湯。一旁,一童子彎身,雙手捧著茶托、茶碗準備分茶,以便向賓主奉茶。長者專注地備茶,童子小心翼翼地等待,表情傳神,刻畫入微。另外,在爐邊的茶几上置有茶托茶碗、一枚碾磨茶葉的荼碾、一盛茶末的茶罐等用具。
遼寧藏本
《蕭翼賺蘭亭圖》繪煎茶情景,筆致細微難得,尤在細節的刻畫。如遼博所藏之幅,圖中繪一“具列”,長方形的四足小矮床,上陳圓形器皿一,帶托的茶盞一,具列的編竹之跡宛然可見。
北京藏本
北京藏本在人物動態和藝術風格上和遼博本較為接近,但省略了僧人身後僕從烹茶的情形,另在僧人坐姿、僕從及器物等上與遼博本也有不同之處。

研究價值

由畫中可看出,唐朝飲茶文化之盛,遍及民間,飲茶已成為日常生活所需,甚至寺院中不僅是僧眾飲茶,還以茶待客。此畫布景簡單,人物神態生動,傳神地記載了唐朝寺院的茶事禮儀,並重現唐朝烹茶、飲茶所用的器具,及飲茶的方法與過程。

歷史傳承

《蕭翼賺蘭亭圖》原本已佚,不可考,現存世有三摹本,北宋摹本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南宋摹本則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還有一本宋代摹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宋摹本和另一宋代摹本不明其具體流傳過程。而南宋摹本在五代時在李後主內府所藏,宋太宗初定江南,將它賞賜給楊克遜。楊將其傳了五世,最後傳到了楊家的女婿周氏手中;周氏又傳到了周谷手中。北宋末年,與蔡京同為“六賊”之一的宦官梁師成,曾想用禮部度牒交換這幅畫,周谷沒有答應。後來周谷將這畫送給同郡人謝圾。明末為河南睢州人袁樞收藏,上有“袁樞之印”等多處收藏印記。崇禎十五年(1642),袁可立“尚書府”藏書樓內書畫及數萬卷藏書毀於一旦,僅此數幀為袁樞隨身珍藏得以流傳。圖版著錄於《故宮書畫圖錄》第十五冊,頁15—21。又見《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第三冊,頁1354。

作者簡介

閻立本(601—673),唐代畫家,出身貴族,官至宰相。其父閻毗與兄閻立德均擅長繪畫、工藝、建築。閻立本秉承家學,尤擅長於繪畫,人物、車馬、台閣,無一不精,當中又以肖像畫和歷史人物畫最為出色,曾為唐太宗畫《秦府十八學士》《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稱譽一時。其傳世畫作有《步輦圖》《古帝王圖》《職貢圖》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