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2008年重點工作》發布於2008年;
現將《安徽省人民政府2008年重點工作》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200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各級各部門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胡錦濤總書記在我省視察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八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的部署要求,全面完成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為此,省政府確定了14個方面、40項需要重點推進的工作,並明確了各項工作的牽頭負責領導和責任單位。各牽頭負責領導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各牽頭責任單位要切實履行職責,認真組織落實。重點工作涉及到的有關部門和市、縣,要積極配合,主動參與,形成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省政府將適時進行調度,強化督促檢查,努力使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二月二十七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2008年重點工作
200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今年(2008年)省政府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胡錦濤總書記在我省視察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八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的部署,堅持好字優先、穩中求進,好中求快、又好又快,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最佳化經濟結構和提高經濟成長質量,著力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為今後五年的發展開好局、起好步。為此,省政府確定了14個方面、40項重點工作,並明確了各項工作的牽頭負責領導、責任單位和協同配合單位(安排分解表附後)。具體如下:
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推進工業結構調整。
年度目標:促進傳統優勢產業最佳化升級,著力提高裝備製造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力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3000億元。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工業企業達10戶,其中超500億元的1戶,銷售收入超千億元的行業達3個。
主要措施:一是開展鋼鐵、水泥、家電、食品、石化等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完善和實施銅及銅材加工、煤化工等產業發展規劃。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大力推進能源原材料行業的改組改造,加大10億元以上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實施力度,推進支柱產業規模提升。引導關聯產業加快集聚步伐,形成一批產業集群。二是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壯大工程機械、船舶製造、輸變電設備、節能環保和礦山設備等裝備製造業,擴張和提升汽車產業,加快汽車產業大省建設步伐。三是實施高新技術跨越科技行動,落實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加快推進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鼓勵和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推動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和重大技術裝備的創新研製,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2.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年度目標:以生產服務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以上。
主要措施:研究完善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會展、信息諮詢等生產服務業,建設一批高質量的物流園區。引導和規範住宅業發展。適應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加快發展汽車服務、醫療保健、物業管理等生活服務業,培育消費熱點,最佳化消費環境。落實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對鼓勵類服務產業實現與工業用電、用水、用氣基本同價。
3.加快旅遊產業大省建設。
年度目標:力爭全年接待入境遊客12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4.8億美元,國內遊客8600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達到660億元。
主要措施:加快推進旅遊資源整合和旅遊項目建設,認真研究北京奧運會和實施新休假制度帶來的旅遊商機,加強措施跟進,舉辦若干旅遊行銷推介活動和第二屆安徽旅遊節。加快以黃山、九華山為重點的世界旅遊勝地和合肥、蕪湖旅遊中心城市建設,推進大別山、巢湖、天柱山和亳州等旅遊區域聯動發展。加強旅遊交通設施和接待服務設施建設,加大旅遊產品研發力度,推出一批旅遊文化精品。擴大與國旅總社、中旅總社等大旅行社和長三角地區旅遊龍頭企業的合作,拓展入境客源市場。
4.提高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監管水平。
年度目標:深入推進“質量興省”活動,鞏固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成果,建立完善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
主要措施:實施名牌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做好品牌培育基礎性工作,堅持整治與扶持、監管與建設相結合,初步建立重要日用消費品、食品等生產企業全過程的監管鏈條,建立起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質量追溯體系和責任追究體系,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網路。進一步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深化藥品市場整頓規範工作,強化對藥品研製、生產、經營企業的動態監管和現場檢查,建立健全醫療器械註冊、生產、經營、使用環節監管長效機制,構建覆蓋城鄉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和藥品監督網路。
5.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
年度目標: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力爭控制在2007年實際漲幅以內。
主要措施:落實促進生產、加強流通、保障供應的各項措施,保障糧食、蔬菜、肉類和食用植物油等重要農產品供應。完善重要商品儲備制度和價格調節基金政策。強化市場價格監管,完善價格監測預警體系,組織實施臨時價格干預措施。控制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調整。加強對價格總水平的調控,完善和落實因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對低收入民眾的補助辦法。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6.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年度目標:形成一批競爭力強的創新型企業,科技資源配置進一步最佳化,更多的創新要素在安徽集聚,更多的創新成果在安徽轉化。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研發投入增長20%以上,全省專利申請量增幅力爭達到25%以上。
主要措施:一是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啟動第二批創新型企業試點,重點支持50家國家和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加強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 二是加快重點領域的核心和關鍵技術突破。重點實施11個重大科技專項,抓好與國家聯動的重大項目實施。三是培育自主創新品牌。重點圍繞能源、原材料、加工製造等戰略性產業,整合科技資源,建立產學研聯盟。四是加強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在現有基礎上,在合肥謀劃組建科技服務和成果交易平台,努力使國際國內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我省交易和轉化。籌建兩院院士(安徽)工作辦公室。落實國家和省已出台的支持自主創新各項政策,研究制定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交易的政策措施。完善科技企業孵化器體系。探索建立科技金融合作新機制。推進與合肥市共建創新創業綜合服務中心,構建全省創新網路信息共享平台。加強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創新的經驗交流和推廣,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健全促進官產學研結合的工作機制,力爭在創新能力建設上實現更大作為。
7.推進以合肥為中心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年度目標:以合肥為中心的區域創新體系取得重要進展。
主要措施:深化合肥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工作。突破行政區劃局限,把試點市建設與省會城市圈、皖江城市帶和沿淮城市群建設結合起來,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持,整合創新資源,創新體制機制,積極謀劃和爭取建設以合肥為中心的區域創新綜合改革試驗區。召開第五次省部會商會議,爭取召開第二次合肥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工作部際協調小組會議。指導“蕪馬銅”和“兩淮一蚌”實施區域科技發展規劃,繼續實施“富民強縣科技工程”和“一把手科技工程”。
三、加強農業基礎建設
8.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年度目標:糧食總產2800萬噸,與上年持平。油料總產260萬噸,增長16.8%。肉蛋奶總產570萬噸,增長3.6%,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
主要措施: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將糧食生產與淮河治理統籌考慮,加快推進淮河流域糧食生產主體功能區建設。深入推進小麥高產攻關和水稻產業提升行動,重點抓好600萬畝小麥和1100萬畝水稻核心示範區建設。促進油料生產發展,引導棉花生產布局調整,啟動玉米振興計畫和新一輪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認真落實生豬和奶牛生產扶持政策,組織實施生豬產業發展“462”計畫,力爭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實施土地開發整理,改造中低產田,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和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
9.啟動實施農業產業化“532”提升行動。
年度目標: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增長25%,農業產業化經營戶均增收150元以上。
主要措施:完善農業主導產業發展規劃,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創建省級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40個。出台實施農業產業化“532”提升行動的意見,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力度,打造資金支持平台,培育壯大一批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
10.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年度目標: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000個,完成全國農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場建設試點工作。
主要措施: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面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啟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試點,抓好重大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防控。發展農產品收儲運和農資配送服務。積極推進新農村現代流通網路工程建設。加強良種、市場信息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認真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重點圍繞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壯大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四、推進區域協調與合作發展
11.加快省會經濟圈、皖江城市帶、沿淮城市群建設。
年度目標:省會經濟圈、皖江城市帶、沿淮城市群經濟成長速度分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生產總值占全省比重進一步提高,產業分工協作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完善。
主要措施:建立城市群建設協調機制。編制實施省會經濟圈規劃,推進合肥區域性中心城市及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支持和促進合肥與淮南、六安、巢湖等周邊地區一體化發展。以沿江聯動、跨江發展為取向,推動皖江城市帶和產業帶發展,加快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促進蕪湖與馬鞍山同城化發展。以資源深度開發、產業聯動發展和環境綜合治理為重點,大力培育沿淮城市群,推進皖北地區加快發展。
12.支持縣域經濟發展。
年度目標:縣域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縣域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縣域經濟在全省的比重進一步提高。
主要措施:研究制定縣域經濟分類考核辦法,總結完善擴大縣域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試點工作,促進比照西部大開發政策的縣(市、區)用好政策,繼續實行縣級稅收增長和財政強縣獎勵政策,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加大對老區、庫區、山區、江淮分水嶺地區和沿淮行蓄洪區的扶持力度。籌備召開全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會議。
13.基本完成省主體功能區規劃。
年度目標:按照國家規定的進度要求,年內基本完成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
主要措施:開展基礎研究,完成38個子課題研究,制定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大綱,確定各主體功能區的定位、發展方向、政策框架等。積極開展財政、投資、產業等配套政策研究。完成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
五、加強重大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14.強化重大產業項目建設。
年度目標:產業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投資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力爭全年“861”行動計畫製造業投資達730億元,製造業投資占總投資的30%以上,新增項目儲備規模2000億元以上。
主要措施:開工建設奇瑞量子合資汽車、江汽轎車發動機和自動變速箱、12條大型乾法水泥熟料生產線、淮化60萬噸甲醇等項目,力爭開工建設馬鋼300萬噸板卷項目,加快推進煤化鹽化一體化、安慶林紙一體化、羅河600萬噸鐵礦建設等項目,建成馬鋼矽鋼生產線、丁集煤礦、華電蕪湖電廠等項目。抓緊謀劃儲備一批具有較強帶動力的重大項目,充實提升“861”行動計畫項目庫,加強項目前期工作,著力解決項目用地、資金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完善新開工項目管理聯動機制。
15.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建設。
年度目標:加快以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和內河航道為重點的綜合運輸通道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提高通達深度和等級。完成高速公路建設投資99億元,力爭新開工建設高速公路里程400公里;完成水運基礎設施投資15億元,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建設。
主要措施:全線建成合淮阜、沿江、安慶至景德鎮、黃塔桃高速公路和合武鐵路安徽段,開工建設京滬高速鐵路安徽段、寧宜城際客運專線、合肥新橋機場、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和泗許高速公路安徽段、蕪申運河等項目,做好望江至東至長江公路大橋、合蚌客運專線等項目前期工作。全年新增高速公路300公里以上,改建國省道幹線及重要縣道1000公里。研究出台加強長江岸線資源管理和促進水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認真籌備開好交通部和七省二市長江發展協調會議。
16.推進治淮工程等水利設施建設。
年度目標:全面完成治淮骨幹工程建設任務,完成投資20億元以上,實現國務院確定的近期治淮工作目標。力爭啟動治淮“新三項”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主要措施:繼續實施治淮工程建設,全面建成14項治淮骨幹工程。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的匯報銜接,積極爭取啟動治淮“新三項”工程建設。按照“事權一致、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落實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責任制,計畫2008年新開工450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抓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大型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加強農田水利和農村飲水安全、道路、電力等工程建設。
六、繼續深化改革
17.加快省屬企業改革。
年度目標:完成3戶省屬大集團公司的改制工作,抓好2戶困難企業關閉,基本完成20個政策性關閉破產項目實施。
主要措施: 一是加快省屬企業改制、退位步伐。重點推進馬鋼、淮南礦業、安徽叉車等集團公司的企業改制工作,加快整體上市步伐。抓好省絲綢公司、巢東水泥集團2戶省屬困難企業整體關閉工作,完成省屬二級企業20個政策性關閉破產項目,加快實施57個依法破產項目。穩妥做好省屬企業改制中職工安置工作。二是積極推進省屬企業的戰略性重組。圍繞壯大八大支柱產業和提升投資、旅遊、物流產業,支持和鼓勵省屬企業面向省內外開展多種形式的同業重組。三是完善省屬企業分配、業績考核和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繼續推行和完善以崗位績效工資制為主的企業內部分配製度改革,修訂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辦法、企業工資總額預算管理辦法。修訂省屬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探索實行縱向和橫向比較相結合的考核辦法。進一步總結和完善省屬企業資本經營預算工作。
18.深化農村改革。
年度目標:農村綜合改革全面深化,紮實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債務清理化解工作。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確權發證工作。
主要措施:全面組織實施農村綜合改革方案,健全領導和工作機制,建立、落實分級負責制和部門責任制。繼續深化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債務清理核實和年度化解任務、農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任務,完善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農民負擔監管長效機制,加快建立農村工作新機制。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積極穩妥地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選擇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省級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新途徑。大力推進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體系,加強檢查指導與考核驗收。制定並落實2008―2010年實施整村推進工程三年規劃,實施500個左右重點村的整村推進任務,減少貧困人口30萬。
19.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年度目標:新增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1000戶以上,重點支持100家創業輔導中心及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建設。
主要措施:一是研究完善和落實推進全民創業、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措施。加強創業園、創業街等各類創業基地建設,制定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全民創業工作考核辦法,積極籌備召開全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推進全民創業工作會議。二是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積極開展扶持成長型工業企業上規模活動,加強對全省100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200戶成長型小企業發展的指導和扶持。三是加快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力爭新建20箇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加快全省中小企業公共信息等服務平台建設,積極開展創業培訓、輔導和各類代理服務,鼓勵各類社會服務機構提供創業服務。
七、擴大對外開放
20.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年度目標:全省進出口總額增長12%,突破180億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5%,力爭20%,爭取新增5家以上境外世界500強企業來我省投資;全年利用省外資金增長40%左右。
主要措施: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創新引資方式,重點推進先進制造、高新技術、現代服務、現代農業、文化、環保等產業招商。加大項目管理和促進力度,建立健全大項目責任制、大項目協調服務機制、簽約項目通報制度和利用外資評價辦法等制度。全力辦好北京推介會、第四屆中國國際徽商大會、第八屆合肥高新技術項目與資本對接會,積極參與第三屆中部博覽會、第十二屆中國(廈門)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重大招商和項目對接活動,舉辦海外專業人士與安徽引智招商項目對接會。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進一步提高開發區利用外資集約化水平,提升縣域外向型經濟水平。最佳化對外貿易結構,促進進出口協調發展,培育和壯大一批出口骨幹企業和產業集群,擴大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加大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擴大重點資源性產品進口。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創新對外投資與合作方式,積極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和國際旅遊等服務貿易,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建立行銷網路、研發機構和生產基地,參與戰略性資源合作開發。
21.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
年度目標:泛長三角概念在更大範圍內形成共識,東向發展戰略進一步深化實化,與沿海地區的戰略合作更加緊密。
主要措施:開展泛長三角區域發展研究,進一步深化細化東向發展的戰略和舉措,推進與長三角地區多渠道、深層次的戰略合作。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城市群和重點產業優勢,提高產業配套水平,形成與東部地區的產業關聯。加強與長三角地區商品、物流、產權、金融等市場對接,加快成為長三角商品、要素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官方與非官方交流,鞏固和落實與滬、蘇、浙等地的經濟技術合作協定,進一步加強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聯合協作。
八、加快發展地方金融
22.深化地方金融改革。
年度目標:力爭全年信貸投放增幅、增量居於中部地區前列,農村信用社貸款總額爭取增長15%,地方金融體系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
主要措施:一是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組建4―5家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抓好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試點。二是深化徽商銀行改革,進一步增資擴股,完成省轄市分支機構設立工作。三是引進1家以上股份制銀行和1家外資銀行,探索設立省級金融控股公司,積極設立財務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研究推進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試點。四是建成覆蓋全省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簡化手續,降低擔保費率,積極擴大擔保放大倍數。五是進一步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六是研究制訂全省金融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把握各商業銀行總行的信貸資源配置取向,積極推薦我省高端客戶進入各銀行總行項目庫,保持信貸持續穩定增長。七是推進誠信體系建設,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
23.大力發展直接融資。
年度目標:力爭企業首發上市達到6家以上、直接融資規模超過2007年。
主要措施:一是加強企業上市和債券發行。健全企業上市培育機制,制定企業上市扶持政策。鼓勵上市公司再融資,推進上市公司併購重組、企業整體上市,力爭一批企業在創業板首發上市。加大企業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推廣發行力度,擴大企業債發行規模,推進公司債試點。通過國有企業資本減持等手段籌措資金。二是做強做大省內證券、信託、期貨公司,完善內控,規範運作,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和服務水平。三是積極引進保險資金參與安徽建設。
九、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
24.抓好節能減排工作。
年度目標: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上年下降2.5%和1%。
主要措施:一是建立節能減排統計、監測、考核制度,落實節能減排責任書各項考核責任,完善科學發展觀考核指標體系,加強定期核查和評估。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保護考核制度。二是加快重點減排項目建設進度,確保納入計畫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工業廢水、二氧化硫治理項目按期建成投運。突出抓好鋼鐵、有色等重點耗能行業節能,組織重點耗能企業開展對標改造,全面完成153戶重點耗能企業節能審計並編制節能規劃,督促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企業開展能源審計。大力推進建築、交通、農業、商用和民用以及機關等領域節能。三是建立項目審批問責制,嚴格執行新建項目節能評估審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水資源論證制度和項目核准程式,嚴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嚴格執行差別電價政策,加快扶優汰劣步伐。四是組織實施省級重點節能和資源節約綜合利用項目476項,總投資358億元。積極儲備和組織申報2008年中央預算內節能獎勵資金項目,抓好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示範企業等國債項目的爭取工作。
25.重點搞好淮河、巢湖流域環境整治。
年度目標:實現淮河、巢湖流域水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
主要措施:一是加強對淮河、巢湖流域各市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的落實、督查和考核,推進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項目建設,爭取年底前淮河、巢湖流域所有市、縣都建成1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是加強淮河流域枯水期、汛期污染聯防和巢湖藍藻防控,加強水質監測與預警,嚴厲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確保不發生重大水污染事故。三是編制並實施《巢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加快引江濟巢工程前期工作,實施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重大科技專項,爭取儘早啟動巢湖綜合治理國家科技重大水專項,超前謀劃、遴選並推進一批流域綜合治理重大項目。
十、全面推進民生工程
26.深入實施十八項民生工程。
年度目標:各級財政投入達到160億元以上,惠及5000多萬城鄉居民,人均受益300多元。實施民生工程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建立。
主要措施:省政府與各市政府簽訂目標責任書,細化分解民生工程實施方案。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新增六項民生工程,對部分民生工程實行提標擴面,加快工程類項目建設。爭取各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部納入國家試點。加強協調調度,建立健全統一領導、部門協調的工作機制。調整支出結構,通過安排超收收入等多種途徑,千方百計保證資金及時足額安排到位。加強信息化建設,努力提高惠民資金管理水平。嚴格執行招投標(政府採購)、工程監理、竣工驗收、質量責任追究等各項制度,嚴把工程質量關。加大督促檢查考核力度,夯實基層基礎工作。加大宣傳力度,有計畫、有重點地開展專題宣傳,創新宣傳方式,提高宣傳效果。
27.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年度目標: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5萬人以上,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0萬人。實現再就業培訓10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80萬人。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分別達到553萬人、1200萬人、363萬人、270萬人和180萬人,各項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率保持在90%以上。各類用人單位勞動契約簽訂率達95%以上。
主要措施:研究制定貫徹落實《就業促進法》和《勞動契約法》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城鄉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等公共服務體系,建立面向全體勞動者的就業技能培訓制度,繼續推進組織起來就業和創業扶持工程,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開展就業再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持續推進陽光工程、雨露計畫和春風行動,完善就業援助制度,加強創業示範園建設,紮實推進“消除零就業家庭行動計畫”和創建充分轉移就業鄉村活動。實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推動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工作,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全面實行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擴大失業保險市級統籌試點範圍,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探索解決關閉破產企業和困難企業職工參加醫療保險辦法。全面實施勞動契約和勞動用工登記制度,實施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規範企業工資支付行為,嚴格落實最低工資標準,積極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完善和落實加強農民工工作的各項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加強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十一、大力發展教育衛生體育事業
28.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年度目標:積極推進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力爭新增20%的國小、國中達省頒基本辦學標準,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工程覆蓋率達到95%,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城區內擇校生比例比上年降低5%。
主要措施:最佳化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政策,繼續實施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國中校舍改造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提高義務教育保障水平。按照省頒布的義務教育基本辦學標準,啟動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評估認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市、縣(區)。開展新一輪普通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核定工作,進一步加強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健全教育資助制度,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切實做好農民工子女入學、“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初步建立反映教育均衡狀況的監測體系,完善縣級黨政領導幹部教育工作監督考核辦法。
29.推進職業教育大省建設。
年度目標: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穩定在33萬人左右,高等職業學校招生不少於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總量的50%,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進一步完善,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主要措施:編制推進職業教育大省建設規劃,研究完善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辦學機制、培養模式和招生制度改革,提升“雙師型”專業教師比重,加強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提高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質量。推進示範職業院校建設,重點扶持5所省級示範高等職業學校,力爭2―3所職業院校進入國家級示範或重點職業學校行列,推動縣級職教中心和省級示範中等職業學校建設。加快技工院校和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步伐,重點建設3所技師學院和2所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建成5個市級高技能人才實訓示範基地和20個縣級公共實訓示範基地。完善職業教育學生資助制度。健全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
30.加快城鄉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年度目標:40%鄉鎮衛生院、30%村衛生室建設達到標準化,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覆蓋70%的社區居民,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主要措施:突出加強農村衛生工作,全面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和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建設,推行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加快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完善機制,強化功能,提高服務能力。落實愛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疾病防控措施,提高應急處置能力。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選擇2―3個市開展醫藥分開、管辦分開、政事分開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31.穩定低生育水平。
年度目標: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2‰以內,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穩定在90%左右。
主要措施:建立完善“村為主”責任機制、社會撫養費徵收管理工作機制、性別比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完善計畫生育利益導向體系,在皖北部分縣開展二女戶落實絕育措施獎勵試點工作。加強基層技術服務陣地建設,進一步完善人口和計畫生育政策法規體系,加大對計畫生育的財政投入,建立安徽人口基金。
32.開展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活動。
年度目標:圓滿完成奧運火炬在安徽境內傳遞各項工作,力爭在北京奧運會上取得好成績。
主要措施:實施競技體育“奧運爭金、全運突破”戰略,強化科學訓練,力爭取得好成績。精心編制路線,加大宣傳發動,引導民眾參與,確保全全有序,圓滿完成奧運火炬在安徽境內傳遞工作。推進《安徽省全民健身條例》立法工作,實施青少年“陽光體育”工程。
十二、推動文化發展繁榮
33.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年度目標:建成63個列入國家項目庫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建成3000個農家書屋,公共文化設施網路進一步完善。
主要措施: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政策,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快省博物館新館、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建設,大力振興黃梅戲等特色藝術,打造一批具有安徽氣派、展示徽風皖韻的優秀文化作品。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
34.推進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
年度目標:徽州文化遺產的研究、開發和利用取得一批新成果,進一步打響徽文化品牌。
主要措施:落實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編制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以及黃山市、績溪縣的實施方案。繼續實施皖南古村落、黃山市千村保護與發展項目,積極籌建徽文化生態保護園區和徽文化生態博物館,積極申報岩寺上九廟會等國家級傳統節日保護基地。整理徽州文書,建立歙硯、萬安羅盤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習所,積極籌建徽墨、徽戲、徽菜、徽雕“四徽”傳習所,大力培養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深入開展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的理論研究工作。
35.做大做強文化產業。
年度目標: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經濟的比重上升,一批文化企業的規模和競爭力明顯提高。
主要措施:落實扶持文化產業政策措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和城市文化產業功能區建設,加大文化產業招商力度,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加強文化產業資源整合,積極培育新的文化業態。組建安徽廣電傳媒產業集團和演藝集團,加快建設合肥、蕪湖國家動漫產業發展基地,推動安徽出版集團、新華發行集團上市,完成全省廣電有線網路整合,扶持壯大報業集團。
十三、深入推進“平安安徽”建設
36.加強安全生產工作。
年度目標:減少事故死亡人數,減少事故總量,遏制重特大事故,安全生產總體考核指標控制在國家下達的指標內。全年計畫實施煤礦瓦斯治理及綜合利用項目22個,總投資22億元。
主要措施: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分解落實安全生產控制考核指標,完善安全生產目標管理體系和激勵機制。開展“隱患整治年”活動,建立健全省重大危險源管理台賬,開展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道路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組建省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中心並掛牌運行。制定事故調查處理實施辦法,完善聯合執法工作機制,按照“四不放過”原則,嚴厲查處事故。
37.加強應急預案體系和體制機制建設。
年度目標:完成應急預案體系和基層應急組織體系建設,基本建成省政府應急平台,加強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重點機制建設,提升突發事件預防和應對能力。
主要措施:認真總結雪災等自然災害的經驗教訓,修訂完善省政府總體應急預案和專項預案,增強預案的針對性、操作性和銜接性。完成所有縣鄉村和各類企事業單位的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預案體系。推進基層應急組織體系建設,完成縣鄉村三級應急管理領導機構、辦事機構和隊伍建設。宣傳貫徹《突發事件應對法》,完善突發事件預警預測、信息報告、應急聯動、社會動員、輿論引導等機制,建設省政府應急平台,提高突發事件預防和應對能力。推行緊急警情與社會救助分流處置工作。
38.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年度目標:基層基礎工作得到加強,社會治安和信訪形勢進一步好轉。
主要措施:改革和加強城鄉社區警務工作,實行警力下沉,在城市社區和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未設派出所的鄉、治安複雜和人口較多的行政村實現社區警務全覆蓋。積極推進國家數位化城市管理試點工作。在抓好合肥、銅陵兩市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進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工作。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在重點單位、要害部位和新建居民小區,100%安裝使用報警和監控等安全技術防範設施,實現100%報警聯網。推進司法行政體制和機制改革創新,實施監獄體制改革,規範監獄和監獄企業運行機制,穩步推進監獄布局調整。加大法律援助和人民調解工作力度,提高社區矯正質量。加強民族宗教工作,建立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三級網路和責任制。防範和打擊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深入推進防範處理邪教和有害氣功工作。完善領導幹部信訪接待日制度,依法按政策解決信訪問題。強化信訪工作責任制,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民眾權益機制,進一步健全信訪工作網路,依法規範信訪秩序。
十四、推進政府管理創新
39.大力推進政務公開。
年度目標:政務公開範圍和層次進一步拓展和深入,行政審批相對集中改革積極推進,省、市、縣、鄉四級政務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
主要措施:做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宣傳、培訓和實施工作,按時完成全省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和目錄編制任務;建立健全政府主動公開和依申請公開的工作機制;抓好政務公開和辦事公開示範點建設;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減下放行政審批權,推進行政審批相對集中改革;推行招投標制度改革,規範政府採購行為;加強電子政務,最佳化工作流程;完成省政務服務中心大廈建設,打造政府為社會公眾服務的綜合平台。
40.開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設推進年活動。
年度目標:加大治本和預防腐敗力度,促進政府系統反腐倡廉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
主要措施:一是抓好制度清理。對現有制度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清理和審查,並按照“堅持、完善、廢止”的不同要求做好分類登記。二是抓好制度完善。修訂完善現有制度中與反腐倡廉實踐相脫節、與黨和國家新近出台的法規制度相違背的規定,以及那些不適應反腐倡廉現實需要特別是缺乏針對性、有效性、操作性的制度。三是抓好制度創新。緊緊圍繞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以規範權力正確行使、消除滋生腐敗的條件和空間為目標,制定出台一批新的制度和規定。四是抓好制度落實。建立健全科學的制度運行機制,加強對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著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