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安徽建設規劃綱要(2008—2012)

2009年9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政〔2009〕99號印發《數字安徽建設規劃綱要(2008—2012)》。該《綱要》分數字安徽建設起步階段基本情況、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保障措施5部分。

主要任務是:完善網路,構建信息高速公路;整合資源,深化信息技術套用;突出重點,最佳化“數字安徽”的支撐環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數字安徽建設規劃綱要(2008—2012)
  • 印發機關:安徽省人民政府
  • 文號:皖政〔2009〕99號
  • 成文時期:2009年9月7日
通知,規劃綱要,

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數字安徽建設規劃綱要(2008—2012)的通知
皖政〔2009〕99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數字安徽建設規劃綱要(2008—2012)》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二○○九年九月七日

規劃綱要

數字安徽建設規劃綱要(2008—2012)
為紮實推進“數字安徽”全面建設階段各項工作有序健康發展,加快全省信息化建設,根據《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和《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綱要。
一、數字安徽建設起步階段基本情況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設“數字安徽”的戰略決策,並明確提出了三大體系建設和分三步走的目標任務。5年來,全省各地各部門開拓創新,紮實工作,形成了政府推動、各方協力、全社會共同參與信息化建設的良好氛圍,“數字安徽”框架雛形基本建立,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基礎設施體系日趨完善。光纜寬頻(多媒體)數據網、廣播電視網路覆蓋全省所有市、縣、鄉鎮和大部分行政村,形成了以光纖傳輸為主、微波衛星通信為輔,能承載各種通信業務和數位電視的信息傳輸網路。5年來,全省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達270億元,光纖通信線路通達全省所有行政村。電話用戶數由792.2萬戶增長到2904.3萬戶,增長了3.67倍;電話普及率翻了一番,由21.7部/百人提高到47.5部/百人。網際網路寬頻用戶數由6.9萬戶增長到155.9萬戶,增長了23倍;網站總數已近3.8萬個,擁有網民337萬人。廣播和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6.1%和95.4%,有14個市、40個縣開通了有線數位電視。
(二)套用體系快速發展。電子政務發揮先導作用。全省電子政務專網基本建成,網站群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已擁有省市縣三級政府網站170多個,縣以上政府網站全面建立,“鄉鄉有網站”工程取得積極進展。各類“金”字頭工程進展順利,部分工程處於全國先進行列。各地各部門把電子政務與業務流程緊密結合,在政務公開和為民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企業信息化紮實推進。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信息化基礎指標大幅度提高,培育出江淮汽車、合力叉車、奇瑞汽車等150多家製造業信息化示範企業,合肥、蕪湖等市成為國家級製造業信息化示範重點城市。電子商務套用領域不斷拓展。湧現出了安徽糧食批發交易市場、省菸草電子商務交易平台、亳州中藥材交易市場、中國安徽進出口商品網上交易會等一大批開展電子商務的典範。全省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形成了省、市、縣農業信息管理服務機構,90%以上的鄉鎮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站,8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信息服務點,阜陽、蕪湖市被列為首批國家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試點,舒城、寧國被批准為國家級縣域經濟信息化試點單位,“安徽農業信息網”、“安徽農網”、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在促進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信息惠民”為目標的公共服務信息化務實推進。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旅遊、應急指揮、社會保障等領域得到加強,社區信息化開始起步,在推進我省構建和諧社會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三)支撐體系逐步加強。全省基礎資料庫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初步建成全省空間地理基礎信息資料庫、人口信息資料庫、法人單位資料庫和部分重點基礎性資料庫。網路信息安全體系建設開始起步,對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全省信息化組織體系逐步完善,信息化宣傳工作不斷深入,公務員培訓全面展開。信息化政策法規系統進一步加強,出台了《“數字安徽”建設管理辦法》。
信息化推進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基礎網路利用和信息資源開發不夠,重建設、輕套用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條塊、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信息化體制機制尚需完善,環境建設有待進一步最佳化,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問題仍較突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強,信息化人才培養落後於實際需要,思想認識需要進一步提高等。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引領信息化,以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為重點發展信息化,以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為動力推進信息化,以惠及全民為宗旨普及信息化,充分發揮信息化在我省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推進跨越式發展、實現奮力崛起提供重要的推動力和強大支撐。
(二)建設原則。
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套用領先、資源共享,政府引導、面向市場,協調發展、確保全全。
(三)發展目標。
到2012年,全省信息基礎設施較為完備,城市和農村都能享受更為便利的信息化服務;政務信息化和社會事業信息化得到大力發展,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信息共享程度顯著增強;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企業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電子商務普遍開展,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大幅提高;信息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政策日臻完善;網路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強;國民信息素養明顯改善,全省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到2015年,數字安徽框架基本建立。
1.信息基礎設施目標。繼續加強覆蓋城鄉的數據傳輸基礎設施建設,網際網路通達所有鄉鎮和絕大部分行政村,實現信息網路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全省電話用戶普及率達每百人60部以上。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9%和98.5%,全面實現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通廣播電視,大部分縣以上城市完成有線數位電視的整體轉換,數位電視用戶達400萬戶。
2.套用體系建設目標。政府入口網站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渠道,50%以上行政許可項目實現線上處理,省、市、縣電子政務業務接入網覆蓋率、政務信息上網公開率、政府行政許可項目線上辦理等指標在全國處於較高水平。企業經營管理信息化和生產裝備數位化快速發展,電子商務、農業農村信息化服務水平大幅提高。信息技術在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社會救助、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中得到廣泛運用。城市和社區信息化得到普遍推廣。
3.支撐體系建設目標。以空間地理信息、巨觀經濟、法人單位信息、人口信息等資料庫建設為重點,大力開發和建成一批重大的信息資源基礎資料庫。重點信息共享資料庫基本建成。大力提高國民信息素養,中國小普遍開設信息化相關課程,信息化基本技能得到普遍提高。信息化法律和政策環境日臻完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強。
三、主要任務
(一)完善網路,構建信息高速公路。
1.進一步增強基礎網路通信能力。把握通信技術業務移動化、寬頻化、多媒體化的發展趨勢,推進技術創新和業務創新,抓住網路技術升級換代的機遇,開通綠色通道,大力支持通信運營商共建共享基站等基礎設施,實現向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的轉型。加快構建廣覆蓋、高可靠、多業務的綜合信息基礎設施,推廣套用TD-SCDMA(時分同步碼分多址接入)、CDMA2000、WCDMA等3G寬頻無線接入技術,積極建設寬頻無線接入網路,提高寬頻網路覆蓋率和接入能力,大力推動網際網路的套用普及,基本實現寬頻通達全省所有鄉鎮和行政村。積極配合國家推動網路融合,探索建立網路資源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充分共享的機制和途徑,加快出台有利於技術、業務、市場等方面融合的配套政策,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2.加快數字廣播電視網路改造。推動有線、地面和衛星等各類數字廣播電視發展,完成廣播電視從模擬向數字的轉換,提高數位電視覆蓋率。以安徽電視台數字內容管理系統、全省廣播電視數位化等項目為抓手,全面完成全省有線數位電視整體轉換,基本完成全省城區有線電視網路雙向改造,構建雙向互動綜合多媒體有線廣播電視信息網路。
3.加強公共服務信息能力建設。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務制度,推動普遍服務市場主體的多元化,逐步將普遍服務從基礎電信和廣播電視業務擴展到網際網路業務。大力推進公共信息服務設施建設,在人流密集集散場所建設足夠的通訊和網路設施,營造良好的公共服務信息化環境。加快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符合市場規律、滿足農村需要的通信發展機制。
(二)整合資源,深化信息技術套用。
1.提高電子政務套用水平,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加快全省電子政務傳輸骨幹網建設,進一步完善電子政務外網,推動黨政機關實施網上協同辦公。大力加強全省電子政務區域網路建設,推進黨委、人大、政府、政協、法院、檢察院等業務網路互聯互通,實現基礎網路和決策信息資源分層共享。積極加快各類“金”字頭工程在我省的建設,完善一批重點業務系統,促進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不斷提升政府入口網站功能,推進政務公開和網上辦事,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機關行政效能。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業為對象,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覆蓋街道、社區和鄉村,各種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政務公共服務體系。
2.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快“工業強省”進程。
深化信息技術在產品設計、製造、銷售等環節的套用,逐步推進企業建立以數位化設計為核心的產品創新體系、以計算機控制為核心的製造業自動化系統、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市場行銷系統、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和利用智慧型生產工具,推進研發和設計協同化、生產設備數位化、生產過程智慧型化和企業管理信息化,推廣集散控制、現場匯流排控制、柔性製造、敏捷製造和網路化製造等技術,強化生產過程的線上監測、預警和控制,實現精準高效生產,提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
推進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與套用。充分發揮合肥、蕪湖等市製造業信息化重點建設工程的示範作用,推進全省製造業信息化進程。加快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信息技術公共服務體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挖掘利用各種潛在的信息資源,加強對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業的監督管理,改進監測、預警手段和控制方法,促進節約能源、降低物耗、控制污染、保護環境。
3.廣泛開展“三農”信息服務,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擴大農村信息網路的覆蓋面,全面完成電話網路“村通工程”,實現“村村通寬頻”目標,推進農村地區通信、廣播電視和網際網路發展,降低農村信息網路套用成本。積極開發、整合涉農信息資源,逐步建立統一的“三農”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推動農村經濟、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的社會化信息服務。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協會的帶動作用,加快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套用。繼續抓好農村信息化試點工作,利用多種形式開展農民信息技術培訓,建立城鄉一體化信息服務體系。
4.著力加快電子商務發展,培育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深化重點行業和骨幹企業電子商務套用,最佳化業務流程,增強供應鏈協同運作能力。培育面向不同行業、區域和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服務,推動中小企業利用電子商務手段開拓國際市場,鼓勵專業市場利用信息技術創新交易模式、豐富服務內容。推進政府採購電子商務套用,強化國際貿易電子商務服務。加快發展基於信息技術的現代物流體系,完善金融服務和信用服務體系。加強電子商務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加快信用、認證、支付、物流等標準制定,規範電子商務秩序。著力推動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在商貿、金融、旅遊、文化、房地產等傳統服務業和科教、中介、社區等新興服務業的普及套用。
5.全面推進社會信息化,實現信息惠民。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完善科研和教育網路基礎設施,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提高科研設備網路化套用水平,推動教育與科研資源共享。加強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增強疾病防控和救治能力,以電子病歷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重點,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促進醫療、醫藥和醫保聯動。建設城鄉一體、多層次、多功能的勞動就業、社會保障信息服務體系,強化對失業人員、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就業指導服務。加強對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信息化管理。建立政府應急處置信息系統,強化突發公共事件預警和處置能力。
6.穩步建設數字城市,提升城市服務功能。以社區信息化試點為突破口,進一步加強市、縣、社區信息化建設工作。開展城市信息化水平評測,以點帶面,推進數字城市建設。積極推進城市信息化重點建設工程,構建城市管理、應急回響和城市“一卡通”、城市呼叫中心等公共服務信息平台。以提高城市綜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為目標,著重抓好城市綜合管理機構的信息化建設。整合社區公共服務信息資源,構建社區綜合信息服務平台,為社區居民文化娛樂、教育培訓、醫療救助、社會保障等提供便民服務。促進各級政府的電子政務、網上辦事和社會公共服務直接進入居民家庭,推廣智慧型樓宇建設,推進家庭信息化。
(三)突出重點,最佳化“數字安徽”的支撐環境。
1.深化安徽省地理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安徽省地理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和協調力度,制定完成安徽省地理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規範和管理辦法;加快安徽省地理空間信息資源整合、改造和資料庫建設,建成全省1∶25萬、1∶5萬、1∶1萬和更大比例尺城市或區域基礎地理空間信息支撐平台;加速安徽省地理空間信息交換體系建設,建成基於多層次網路體系的地理空間信息網路交換、共享和服務系統;促進地理空間信息在安徽省電子政務、公共安全、資源管理、產業發展、區域規劃、環境監測、減災防災、城市建設等多方面的廣泛套用。
2.促進基礎性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以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建立有利於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長效機制和資源共享整合機制。建設和完善公共服務平台,開展面向社會公眾的信息服務。加快人口、法人單位、檔案信息、巨觀管理等基礎資料庫建設。構建全省信息資源目錄體系與交換體系,為跨部門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供技術支撐。整合各領域信息資源,推進公益性信息資源和信息內容增值產品的開發和利用。
3.增強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規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重點保護基礎信息網路和關係國家安全、經濟命脈、社會穩定的重要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網路信任體系,完善密碼管理基礎設施和電子政務統一認證服務平台。加大電子證書的推廣套用工作。培育信息安全諮詢、測評、認證、風險評估和工程實施等信息服務業,探索建立和完善市場化、專業化的網路與信息安全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監控體系,完善網路與信息安全監控預警系統、防控系統、應急回響和處置系統以及災難備份恢復系統,推進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工作。
4.建設先進網路文化。加強網際網路信息內容管理,規範網路文化傳播秩序,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用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占領新的宣傳陣地。強化信息化條件下的著作權保護,正確引導公眾的網路文化創作,豐富優秀的公共文化信息庫。倡導網路文明,強化網路道德約束,形成開放、互動、規範的網路環境,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5.加快發展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以合肥和蕪湖軟體基地為重點,培育一批具有綜合競爭力的優秀系統集成商和軟體服務企業,壯大我省軟體和信息技術系統集成業。加快發展信息服務業,制定信息服務業發展政策,健全信息資源商業性開發機制,引導和規範政務信息資源的社會化增值開發利用;鼓勵文化、出版、檔案、廣播影視等行業加工生產數位化產品,提供網路化服務;支持發展寬頻增值業務,積極發展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路遊戲、數位電視及網路電視、視頻點播、在線上檢索、數據處理等新型信息服務業;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中文信息內容提供商,引導和鼓勵一批相關企業健康發展。
6.加強信息化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落實和完善人才引進配套政策,吸引信息化高端人才。引進和聘用高層次人才,在“數字安徽”建設關鍵技術的研發中注重培養我省急需的信息技術人才。發揮我省現有高校、軟體學院、電腦專業學校的作用,建設一批具有突出優勢的專業信息人才培養基地,培養信息化建設專業人才,滿足不斷增長的專業業務需要。積極開展電子政務套用技能和網路技術技能培訓,加快公務員隊伍信息技術使用技能培訓。加強企業信息化管理人才培養,積極實施首席信息主管制度(CIO)。加強農村信息化推廣隊伍建設,為基層培訓信息化推廣套用帶頭人;推廣農村遠程教育,加強農民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深入開展“家庭上網”工程,尤其要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信息技術的培訓,提高全社會成員的信息素養。
四、重點工程
到2012年,實施重點工程項目201項,涉及80多家單位,總投資800多億元(具體工程項目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引發)。
(一)TD-SCDMA網路工程。在合肥率先建設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通信技術標準的TD-SCDMA試驗網。5年內投入180億元,將TD-SCDMA網路延伸到全省各市、縣,向覆蓋區用戶提供包括增強數據卡業務、手機電視與可視電話等3G特色業務在內的多類業務。
(二)寬頻無線城市工程。支持各通信運營商採用3G等先進技術建設我省寬頻無線城市,2年內實現主要城市無線覆蓋,5年內實現縣以上城市寬頻無線覆蓋。
(三)“光進銅退”工程。在城市新建區域採用EPON+LAN技術,在城市和農村銅纜原有區域採用EPON+DSL技術,用光纖替代原有的銅線,將光纜儘可能靠近用戶,打造一張基於IP技術,語音、數據、視頻融合,覆蓋全省的高速信息化承載網路,大幅提高全省寬頻接入速率。5年內實現全省網路轉型,保障城市用戶25M寬頻提供能力,農村用戶15M寬頻提供能力。
(四)數位電視全覆蓋工程。全面完成全省城區有線電視數位化整體轉換,採取數字有線和無線覆蓋方式基本完成我省城鄉數字廣播電視覆蓋。基本完成全省城區有線電視網路雙向改造,構建雙向互動綜合多媒體有線廣播電視信息網路,為社會、家庭提供廣泛的信息化服務。
(五)“無線數字套用”工程。充分利用無線通信網路資源,發揮移動終端規模優勢,圍繞重點行業和民生工程,重點建設服務於政府、農業、旅遊、製造、公共事業、交通等領域的無線套用平台,實現“移動政務”、“移動電子商務”、“旅遊綜合信息無線服務”、“移動生產控制”、“無線智慧型數字交通”等網上服務。到2012年,實現無線套用覆蓋終端用戶數達到500萬。
(六)網上協同辦公系統工程。利用網路資源,實現網上公文流轉和網上辦公,建設以黨政機關之間公文交換子系統、黨政機關內部公文流轉子系統、黨政機關電子檔案子系統及輔助辦公子系統為內容的全省辦公自動化系統。
(七)網上行政服務工程。梳理省有關部門行政審批和便民服務項目,依託統一的電子政務網路,構建省網上行政審批及各類便民服務系統平台,實現外網平台的線上諮詢、申報、辦事、查詢和區域網路平台上的申報審理、並聯審批、預警管理等功能。到2010年,完成50%以上行政許可項目網上線上辦理。
(八)政務外網建設工程。按照國家統一部署,2010年前,基本建成縱向連線省市縣三級外網建設單位,橫向連線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法院、檢察院等政務部門的全省政務外網,滿足省內各級政務部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需要。
(九)政府採購信息平台工程。以電子招標系統、電子競價採購系統、物資採購管理系統、詢比價採購管理系統為內容,建設全省統一的電子採購平台。
(十)公共應急處理系統工程。根據國務院下發的應急管理系統建設技術指南要求,建設以應急指揮場所、基礎支撐系統、綜合套用系統、資料庫系統、移動應急平台、數據共享與交換系統和安全保障系統為框架的囊括公共安全的多位一體的省政府應急平台。
(十一)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簡訊發布工程。建設全省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簡訊發布平台,包括預警平台軟硬體建設和特殊區域(含農村)公共預警網路系統。在重要公共場所、災害易發地點、水庫、礦區、學校等場所安裝室外預警顯示屏,在鄉鎮和農村配置移動信息機和平安大喇叭等,擴大預警覆蓋面。
(十二)安全生產監管工程。加快國家金安工程安徽三級節點建設,全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信息平台系統建設,重大危險源管理系統建設。
(十三)網上世博會安徽館建設工程。根據世博會組委會要求,做好2010年網上世博會安徽體驗館平台搭建、信息采編及相關運營維護工作,藉助網上世博會的平台,充分展示安徽特色和形象。
(十四)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設第二代安徽省教育和科研網,提升高校校園網基礎建設和支撐套用水平;推進數位化校園建設,基本建成高校省級數字圖書館總館和一批省級數字文獻服務中心,滿足高校師生教學科研和社會公眾需求;建立網際網路、電視網和衛星網三網合一的省級教育教學資源管理與套用平台,推進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班班通”;加強教育電子政務、校務和教務系統的推廣和套用。在全省範圍內分批建設安全、可信、實時、高效的國家考試數位化指揮、管理和監控平台。
(十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信息化工程。建立覆蓋城鄉各類人群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資源資料庫,建立和完善養老、醫療、失業、勞動關係、人力資源市場、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城鄉大病醫療救助等管理信息系統。適應社會保險統籌層次提高的需要,完善省、市統一數據中心建設,實現跨地區業務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辦理。將網路延伸到街道(鄉鎮)、社區(村),實現政府入口網站、12333服務電話、社會保障卡、社區平台四位一體的公共服務聯動。建立綜合統計分析、巨觀決策、信息監測和基金財務等預警系統。
(十六)旅遊信息化工程。建成以基礎網路通信系統、網路套用支撐系統、網路安全保障系統和各類網路套用系統為主體的全省旅遊信息化系統,提高旅遊行業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和太平湖)信息化建設為重點,建設旅遊綜合信息服務門戶,為遊客提供旅行社、景點介紹、機票、酒店信息查詢以及預訂服務。
(十七)司法行政綜合信息工程。建設司法行政綜合信息平台及統一信息資源庫,實現監獄、勞教、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司法鑑定、司法考試、安置幫教、人民調解、社區矯正以及基層法律服務等工作的管理和數據的綜合利用,並實現與監獄、勞教綜合信息平台的互聯互通。
(十八)財政系統信息化工程。建設以各級財政區域網路為中心,支持財政業務系統運行的財政工作專網和面向社會公眾的財政信息外網;推廣套用財政系統統一的套用支撐平台和預算編制系統、預算執行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和行政管理系統;建立惠民政策直達工程,和保障惠民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位的管理體系。
(十九)財稅庫銀橫向聯網工程。按照互聯互通要求,建立國庫與財政、稅務、銀行、信用社等部門間的電子信息通道,為稅收收入的征繳、入庫、對賬、撥付等業務提供安全、準確、快捷的電子處理手段,實現稅款資金的快速劃繳、高效對賬、全程監控,建立和預留為審計監督而設定的專項接口和數據通道。
(二十)稅務信息化工程。構建統一技術基礎平台,形成包括征管業務、行政管理、外部信息、決策支持四大子系統在內的稅收管理信息系統。推進網上稅務行政審批系統建設,拓展網上辦稅功能,逐步實現網上辦理稅務登記、涉稅申請、申報繳稅、行政審批、出口退稅等涉稅事項。
(二十一)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示範工程。大力推進全省重點、骨幹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實現企業的生產設計過程自動化、管理方式網路化、決策支持智慧型化、經營管理實時化和商務運營電子化,為全省大中型骨幹企業的信息化改造提供示範,加快推進我省新型工業化進程。
(二十二)企業基礎信息共享工程。按照國家要求,建設企業基礎信息交換平台和企業基礎信息資料庫,建立信息交換、共享和套用機制,實現工商、質監、國稅、地稅等部門之間企業基礎信息的實時交換。
(二十三)企業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工程。建設企業網路運行環境、運營工作環境等基礎支撐平台,完善企業會員和用戶管理系統、網路內容管理系統等基礎信息平台,通過為中小企業提供網上培訓、創業輔導、融資擔保等各類信息服務功能,推動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服務建設。
(二十四)電子口岸工程。利用網路通訊技術,整合現有口岸通關係統資源,構築聯接政府-政府、政府-企業、企業-企業的公共信息平台,實現數據交換、信息共享,滿足安徽口岸各參與者對信息的綜合需求。
(二十五)智慧型交通工程。建設公安交通管理、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等交通信息基礎平台,實現各自行業內的聯網。在此基礎上,以公安、交通信息共享為重點,加快整合全省交通綜合信息資源,提升跨部門的交通服務、監管、執法信息化水平,並進一步建設長三角區域交通信息互通共享平台。
(二十六)“城市一卡通”示範工程。選擇合肥、蕪湖、馬鞍山、淮南等市,開展“城市一卡通”工程試點。套用網路通信、計算機和智慧卡技術,整合公共運輸、公用事業繳費、小額消費支付等公共服務領域的社會資源,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二十七)社區綜合信息服務平台示範工程。圍繞社區管理和社區居民生活服務,建立面向全省的社區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向社區用戶提供政府發布的各類政策信息,公共服務單位的教育、醫療、供電、燃氣、用水等服務信息,社區物業的通知通告、休閒娛樂等便民信息,以及電子商務、業主論壇等服務,形成內容多、定位準、密度高的信息聚合平台,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社區生活服務。
(二十八)數字城管工程。以住房城鄉建設部數字城管試點建設為契機,發揮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黃山等試點城市的優勢,採用“萬米單元格線”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標準化、精細化、動態化,逐步建立溝通快捷、分工明確、處置及時、運轉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監督長效機制。
(二十九)農業農村綜合信息共享工程。完善以安徽農業信息網、安徽農網、“惠民一站通”、安徽農民專業合作社網、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信息田園”等農村信息門戶,加快鄉鎮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和鄉鎮綜合信息服務站建設,全面整合農業、林業、氣象、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涉農信息資源,建設面向農村信息服務、多部門共用共享的農業綜合信息共享平台,為農民提供“三網合一”、“一點發布、多點接收”的信息服務方式,打造我省農村信息化的“信息田園”。
(三十)森林資源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工程。以森林資源資料庫建設為核心,建設以林業數據中心、辦公自動化平台、森林資源信息管理、森林防火指揮系統等為主要內容的省市縣一體的森林資源管理與服務系統。
(三十一)水利信息化工程。完善水利信息基礎設施,開展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二期工程建設,建設水資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農村水利管理等業務套用系統,構建與全省防洪保全、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水利信息化綜合體系。
(三十二)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庫建設工程。在國家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庫和安徽省電子政務總體框架下,制定安徽省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信息庫建設標準、規範和運行管理辦法,整合、改造和建設安徽省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專題信息庫、專題產品庫、綜合信息庫和綜合產品庫;建立安徽省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網路交換、共享和服務系統。滿足政府、行業和社會公眾對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的適時需求。
(三十三)人口基本信息資料庫共享工程。完善全省人口基本信息資源庫和同步數據更新機制,為政府各部門提供人口基本信息服務,並逐步擴展到為社會各界及廣大人民民眾服務。
(三十四)法人單位基礎信息資料庫共享工程。建立和完善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唯一標識,各有關部門之間相互銜接、互為補充、信息共享,並能實時更新的全省法人單位基礎信息資料庫,為政府、社會、民眾提供有關法人單位的信息服務。
(三十五)網際網路輿情自動監測和分析系統工程。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對在我省備案網站登載的各類信息依法進行有效監管,及時、全面、準確地採集境內外各類輿情信息,通過抽取和清洗,轉換成符合系統要求的輿情信息並加以存儲,在此基礎上進行聚合分析,生成輿情報告。
(三十六)電子認證統一服務平台(電子政務領域)工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基於公鑰基礎設施(PKI)和密碼技術,充分發揮和利用省電子認證中心區域優勢和技術設備資源,建立面向公眾服務的電子政務電子認證統一服務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強化組織保障。
健全省級信息化工作組織管理協調機構,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部門職責,充實工作力量,建立決策科學、運行有效、職責明確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切實加強統籌規劃與組織協調工作,強化重點項目部門信息化組織機構建設。進一步理順市、縣信息化工作管理機構,加強管理和技術力量,做到責任、措施、投入、隊伍建設“四到位”。各級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加強對信息化建設項目的審查、論證、監管和驗收,對有財政資金投入的重大信息化項目依據整體規劃實行統一審批。
(二)拓寬資金渠道,持續不斷地加大投入。
建立政府投資為引導、企業投資為主體、其他投資為補充的投資主體多元化的信息化建設投融資體制。穩步增加信息化建設投入,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預算支持力度,把“數字安徽”建設資金列入年度預算。省財政預算要逐年增加省信息化專項發展資金,用於全省重點和示範工程建設、貼息扶持、信息技術推廣與套用、獎優扶強等,引導社會各方面加大對“數字安徽”建設的資金投入。加大對投資開發公共信息產品的支持力度,探討和引導市場化方式參與電子政務和公共信息服務建設。通過開放政府資源,吸引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有一定收益領域的信息化投資建設。鼓勵購買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能提供本地化服務的信息產品,扶植我省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信息產品服務商,促進企業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
(三)建立共享機制,加大資源整合力度。
制定和完善資源共享政策,打破條塊分割、部門壟斷和信息封鎖,消滅信息孤島,加快實現網路和信息等資源的互聯和共享。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切實避免重複建設,提高建設和使用效率。結合信息管理特徵,梳理交流溝通機制,最佳化職能分割和功能劃分,構建合理的信息資源共享和分享機制。
(四)加強政策法規建設,最佳化發展環境。
建立適應我省信息化發展需要的行政管理規範,依據國家法律法規,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安徽省信息化促進條例》,保障我省信息化建設健康有序發展。針對全省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信息安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等重點對象,堅持先易後難、先單項后綜合的原則,加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方面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地方信息化政策法規體系。
(五)完善標準體系,促進互聯互通。
建立以國家標準為主體、層次分明、分類明確、相互銜接、滿足需求的全省信息化標準體系。在充分套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圍繞項目建設、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需要,重點制定基礎資料庫、網上審批、電子商務、社區信息化等急需的地方標準,逐步完善支撐我省信息化建設需要的信息化標準體系。同時,在諮詢設計、工程監理、數據處理、軟體服務、技術集成等信息化建設重要環節,建立標準化套用審查和標準服務資質制度,強化標準在信息化建設中的套用。
(六)健全激勵機制,形成推進合力。
創造條件,開展我省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信息化建設與套用指標測評和績效評估。建立信息化建設獎勵和通報制度,把信息化建設情況作為對省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考核的內容之一。建立信息化工作交流機制,發揮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的作用,積極開展信息化調研、學術交流、論壇等活動,交流學習信息化建設經驗,促進我省信息化建設健康發展。
(七)加強宣傳培訓,不斷提高國民的信息化素質。
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宣傳信息化建設的作用和意義,提高全社會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激發全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全社會的力量參與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公務員隊伍的信息化知識技能培訓與考核。積極開展信息化專業技術人才的繼續教育工作,推動我省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