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2014年3月2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縣城規劃建設管理的實施意見》。
意見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縣城規劃建設管理的實施意見
皖政〔2014〕20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提高全省
新型城鎮化質量,全面推進美好
安徽建設,現就進一步加強縣城(含縣級市,下同)規劃建設管理提出以下意見:
總體要求
(一)重要意義。
縣城是聯結城鄉、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格局的重要節點,是實施城鄉統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載體,是促進
工業化、
信息化、
城鎮化、
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重要平台。進一步加強縣城規劃建設管理,對改善縣城面貌,增強縣城集聚功能,打造宜居宜業環境,促進農村轉移人口在大中小城市均衡分布、有序流動,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加快美好安徽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二)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著眼於現代化發展需要,按照城市的標準規劃建設管理縣城,以“三治”(治髒、治亂、治違)、“三增”(增強功能、增加綠量、增進文明)為突破口,推動“三提升”(提升規划水平、提升建設水平、提升管理水平),努力將縣城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特色彰顯、社會和諧的美好城市,充分發揮縣城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
(三)基本原則。
——分類指導。按照大城市周邊的衛星城市、縣級中等城市、特色城市分類,明確縣城發展定位和目標,編制、完善縣城規劃,結合遠期規劃目標,合理制定實施計畫,引領縣城建設各具特色、競相發展。
——生態宜居。樹立惠民便民、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理念,尊重民眾意願,大力加強公共服務、民生工程、生態環保等項目建設,促進縣城建設模式的科學轉型,著力打造宜居溫馨的幸福家園。
——產城融合。遵循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規律,大力發展服務業,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實現產業集聚區和中心城區資源共享、設施配套、功能互補、融合發展,增強縣城活力。
——彰顯特色。堅持城市現代化、公共服務均等化、風貌特色化基本取向,加快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注重自然文化特色保護和傳承,提升建設品位,彰顯徽風皖韻。
——協調發展。推動體制、機制和管理創新,吸引產業、資本、人口等要素向縣城集聚,促進農村轉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推動縣城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形成城鄉互動、以城帶鄉的良好局面。
(四)主要目標。
到2017年,全省所有縣城完成總體規劃、主要專業規劃及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通則制定,並實現管理單元管控要求的全覆蓋,15%左右達到省級衛生縣城標準,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60%以上達到省級園林縣城標準,60%左右達到省級文明縣城標準,基本建成數位化城市管理平台,縣城人口占縣域人口30%左右。到2020年,全省縣城30%左右達到省級衛生縣城標準,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7%,90%以上達到省級園林縣城標準,70%左右達到省級文明縣城標準,縣城人口占縣域人口33%左右,縣城建設水平和整體面貌顯著改善,形成縣城規劃建設管理的長效機制。到2030年,縣城人口占縣域人口40%左右,縣城基礎設施水平達到中小城市標準,縣城居民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全面提升。
(五)實施步驟。
從2014年開始到2020年,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2014年上半年,召開動員部署會議,分別制定到2017年、2020年縣城規劃建設管理階段性目標任務和年度實施計畫,明確責任主體,全面啟動實施。
第二階段:2015年至2017年,集中力量解決社會關注度高、民眾反映強烈的縣城衛生、環境、秩序等方面的突出問題,縣城綠量明顯增加,功能明顯增強,環境明顯改善。
第三階段:2018年至2020年,全面提升縣城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推動全省縣城步入持續健康發展軌道。
整治環境
按照“遠近結合、有序推進、注重實效”的要求,以“治髒、治亂、治違”為主要內容,堅持點、線、面結合,整體推進縣城環境綜合整治,實現“淨、亮、美”。
(一)治髒。
實施潔淨工程。重點整治老舊小區、小街巷、農貿市場、“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建築工地及主次幹道、河道、鐵路等沿線的環境衛生,解決積存垃圾、衛生死角、白色污染、揚塵噪聲、黑臭異味等問題。重點區域實行全天候保潔,嚴格實行“門前三包”(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落實責任,加強檢查,保持環境清潔。加大水沖式公廁建設和旱廁改水廁力度,公廁免費對外開放。推進生活垃圾收運密閉化,道路清掃保潔作業機械化。
整治市容市貌。制定沿街建築立面改造規劃,對臨街陳舊、污損、凌亂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實施整體修繕、清洗、整治。有序推進管線入地工程,有條件的縣城實施強電線路入地,主次幹道弱電線路全部入地。整治戶外廣告牌匾,規範戶外廣告和店招店牌設定,清除各類小廣告。
(二)治亂。
整治交通秩序。完善道路交通設施,規範交通標誌標線,加強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交通違法綜合整治,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合理劃定道路停車區域及泊位標線,加大管控力度,嚴厲查處違規占道、逆向停車、占用盲道等行為,切實解決車輛亂停亂放問題。
整治經營秩序。按照“主幹道嚴禁、次幹道嚴控、小街巷規範”的要求,加強攤點管理,引導商戶守法經營、規範經營。按照便民利民原則,合理規劃早餐網點、菜市場及其他臨時市場,加快各類集貿市場、專業市場建設步伐,引攤入市,還路於民。加強攤點保潔管理,確保攤收場清。
(三)治違。
嚴格執行《城鄉規劃法》、《安徽省城鄉規劃條例》等法律法規,依法打擊違法建設。對城區範圍內的所有建築物和構築物進行全面清查,嚴禁未批先建,依法拆除城區亂搭亂建、超期臨建等違法建築,各類新建和保留建築全部達到依法合規要求。在依法整治的同時,堅持疏堵結合、疏導在先,開展風險評估與防範,強化溝通協調,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增強承載力
按照“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原則,以“增強功能、增加綠量、增進文明”為主要內容,完善基礎設施,加強園林綠化,豐富文化內涵,提高縣城綜合承載能力。
(一)增強功能。
強化市政設施建設。以大力實施棚戶區改造為抓手,改造提升老城區,完善縣城機動車、非機動車及人行路網結構,加快實施城區危舊橋樑安全加固、老舊電力設施、地下管網綜合改造。大力推進排水(雨水)防澇設施建設,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雨水)防澇工程體系。加強生活污水處理廠及雨污分流管網建設,加大重點流域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力度,加快推進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實現縣縣具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完善公共供水設施,提高水質檢測能力,推進備用水源建設,保障縣城供水安全。推廣使用天然氣,提高燃氣覆蓋率和供應保障能力。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大力推進社會事業與城市建設同步發展,最佳化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配套建設與新型城鎮化水平相適應的教育、科技、文化、體育、醫療衛生、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大力實施農貿中心、商業中心、文體中心等改造升級為抓手,積極發展片區單元生活綜合服務體,方便居民就近購物、就醫、健身、娛樂等,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加強縣城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基本解決城鎮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改善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條件。
(二)增加綠量。
提升園林綠化水平。以鄉土樹種為主,喬、灌、花、草結合,形成大綠量、多層次、立體化的綠化景觀。重點強化道路沿線、縣城出入口、城市公園、休閒廣場、主要節點、河道水系的園林綠地建設和景觀營造,按照國家園林縣城標準實施道路綠化。積極開展園林縣城創建活動,大力開展全民植樹綠化活動,推進拆違建綠、拆牆透綠、見縫插綠,增加縣城整體綠量,提升綠化品質。每個縣城至少建成1個具有一定規模、功能完善的綜合性公園。
加快綠道建設。充分利用山體、水系、森林、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蹟等自然人文資源,結合現有交通體系、園林綠地系統和公用設施,規劃建設具有綠色出行、休閒健身、觀光旅遊、文化體驗、生態保育功能的綠道。合理設定綠道綜合服務設施及綠道標識系統。
(三)增進文明。
提高文化品位。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歷史街區、傳統建築、古樹名木、風景名勝和紅色資源的保護管理,促進徽派建築等不同地區建築特色的保護與傳承,各縣至少建成1個特色街區。開展城市標誌、風貌建築、城市雕塑等有形文化建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提高文明素質。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文明縣城創建為抓手,大力開展市民法制宣傳、素質教育活動。廣泛發動市民討論制訂《文明公約》,加強自我教育和管理,引導廣大居民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建立新市民培養機制。
提升水平
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的要求,通過實施“三治”、“三增”,提升規划水平、提升建設水平、提升管理水平,實現縣城可持續發展。
(一)提升規划水平。
構建一套完善的規劃體系。各縣按照《安徽省縣城規劃編制標準》,以縣城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專業規劃等法定規劃為主體,構建完善的規劃體系。省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加強對縣城總體規劃的指導和評估。在總體規劃指導下,推廣單元化規劃管理方法,推進縣城發展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開展道路、供水、排水、環衛、綠地、水系等各類專業規劃的編制。鼓勵各縣編制生態網路、風貌特色等專項規劃。
形成一套科學的決策機制。充分尊重專家和公眾意見,健全縣規劃委員會人員組成和議事規則,重大事項應經專家評估,並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詢問,逐步實行票決制。探索建立政府規劃顧問制度。強化規劃公示制度,實行“陽光規劃”,每個縣都要建立規劃展示館。加強規劃決策信息化建設,每個縣城都要建立規劃數字信息平台。
建立一套嚴格的實施制度。強化“規劃即法”意識,依法實施規劃,嚴格履行規劃許可審批程式,縣城規劃區內的一切建設活動要依據法定規劃有序進行。容積率、建築紅線等規劃強制性內容一經批准,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需履行法定程式,嚴禁越級、越權審批規劃。嚴厲查處隨意變更規划行為,將縣城規劃實施情況納入縣黨政領導幹部考核和離任審計。
(二)提升建設水平。
精心設計。堅持“適用、經濟、美觀、綠色”的原則,結合地域自然文化稟賦特徵,開展縣城總體風貌特色設計,體現適宜的空間形態、體量尺度、色彩風格和環境景觀。做好縣城出入口、主幹道、城市中心、城市新區等重要區域、地段設計,抓好單體建築和道路、橋樑、園林綠化等市政工程設計方案的比選最佳化,創造一批彰顯特色、獨具魅力的優秀作品。
精緻施工。堅持“優質優價、優質優先”的原則,通過招標優選施工、監理隊伍,科學組織施工,做到一草一木精心挑選、一磚一瓦精心施工。堅持樣板引路,著力解決質量通病,加強房屋建築綜合驗收,確保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打造一批精品工程。
精細管理。依法規範工程建設程式,加強對建設工程行政許可全過程監管。推行施工現場質量和安全標準化管理,強化工程投資、質量、進度和安全控制。堅持“公開高效”原則,創新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管理模式,推進立項、規劃、設計、招標、投資、建設等事權分開,推行“交鑰匙”工程。實施征地拆遷、沿途管線建設以及工程外圍相關單位協同管理。
(三)提升管理水平。
管理專業化。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放開市政設施管護、園林綠化養護、道路清掃保潔、垃圾收集轉運等作業市場,政府通過委託、承包、採購等方式購買公共服務。
管理數位化。創新管理方式,積極搭建數位化城市管理平台,科學劃分管理格線單元,落實格線管理人員,提高問題處置效率,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置、第一時間反饋。
管理扁平化。強化責任落實,按照“重心下移、權責一致”的原則,面向基層下沉管理職責、落實管理任務,減少工作環節。圍繞提質提效,明確管理作業內容、規程,建立科學規範高效的城市管理考核標準、考核制度、考核評價機制,推動城市管理從突擊式轉向常態化。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省建立縣城規劃建設管理聯席會議制度,由省政府分管負責同志任召集人,省有關部門參與,日常工作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負責。各市、縣建立相應聯席會議制度。壓實縣級主體責任,省、市加強指導、督促和檢查。
(二)明確職責分工。
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牽頭負責棚戶區改造、市容環境整治和市政設施建設等。公安機關牽頭負責交通秩序整治。衛生部門牽頭負責衛生縣城創建。文明辦牽頭負責文明縣城創建。其他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各項工作。
(三)搞好宣傳培訓。
廣泛宣傳發動,組織媒體開展“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動江淮行”專題報導活動,在省內主流媒體開設宣傳專欄,樹立先進典型,曝光“髒、亂、違”現象。省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對縣主要領導、分管領導開展縣城規劃建設管理知識專題培訓,各市組織開展所轄縣有關部門負責人和業務骨幹專題培訓。省、市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適時適地召開現場會,總結推廣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形成比學趕超、互動發展的良好氛圍。
(四)創新體制機制。
鼓勵縣城南北結對,探索省內異地城鎮化的實施路徑。探索創新縣城管理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政府統籌協調、部門各負其責的縣城管理體制機制。健全規劃建設管理隊伍,提高執法隊伍整體素質和依法行政能力。
(五)提供政策支撐。
將財政部代理我省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資金安排一定比例到縣,各市將省下達的年度建設用地計畫指標按一定比例分配到縣。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政府與市場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融資體制。充分利用特許經營、投資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經營性項目建設與運營。省級整合現有資金、項目和政策資源,形成推動縣城發展的合力。
(六)強化督查通報。
省聯席會議加強對重點工作的督查,督查結果在全省通報。各市對照階段性目標任務和年度實施計畫,定期進行督查,並將督查結果報省聯席會議。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4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