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若干意見

2012年9月10日,安徽人民政府以皖政〔2012〕96號印發《關於加快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若干意見》。該《意見》分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發展重點、主要措施、支持政策、組織保障5部分。

發展重點是:電子信息和家用電器產業;汽車和裝備製造產業;材料和新材料產業;能源和新能源產業;食品醫藥產業;輕工紡織產業;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若干意見
  • 印發機關:安徽省人民政府
  • 文號:皖政〔2012〕96號
  • 成文時期:2012年9月10日
基本信息,意見,

基本信息

2012年9月1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加快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若干意見》。

意見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若干意見
皖政〔2012〕96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進一步培育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努力打造經濟強省、文化強省、生態強省,加快建設美好安徽,結合我省實際,現就加快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重點圍繞電子信息和家用電器、汽車和裝備製造、材料和新材料、能源和新能源、食品醫藥、輕工紡織、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等主導產業,統籌實施生產力布局調整,整合各種資源,做強大企業、做長產業鏈、做大產業群,加速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二)基本原則。
1.新優融合,互動發展。立足安徽省情,堅持傳統產業新興化和新興產業規模化,在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以新興產業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信息化與主導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主導產業向高端發展。
2.突出特色,錯位發展。聚焦區域優勢,圍繞省級主導產業,科學確定各市首位產業。省市聯手,重點突破,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人優我強”,以錯位發展促差異發展、特色發展,以區域合作共贏助推主導產業發展。
3.龍頭引領,集聚發展。圍繞主導產業,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行業領先的大型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推動產業集聚,構建產業配套協作體系,加速形成產業群體競爭優勢、規模效益和擴散效應。
4.創新驅動,跨越發展。緊抓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和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契機,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突破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激發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引領主導產業跨越發展。
5.合力推進,持續發展。堅持企業主體、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上下聯動,多措並舉,統籌各方,鎖定主導產業發展目標,持續推進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
(三)發展目標。
到2016年,全省主導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70%以上。電子信息和家用電器、汽車和裝備製造、材料和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能源和新能源、食品醫藥、輕工紡織產業產值突破6000億元,現代服務業(不含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4000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5%以上;主導產業大中型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2%,8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技術中心,高新技術企業數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比例達到16%以上,15戶以上工業企業進入全國500強,5戶以上服務業企業進入全國百強,2戶以上文化企業進入全國文化企業30強,初步形成產業布局合理、區域特色突出、結構明顯最佳化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到2020年,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新優融合、高端引領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發展壯大,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基地基本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消費市場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區域品牌加速成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二、發展重點
(一)電子信息和家用電器產業。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和家電產品,建成全國最大的智慧型家電製造基地和國內領先的新型平板顯示、LED光電、晶矽太陽能電池產業基地,以及國內重要的電子材料及元器件製造基地,培育形成國內一流的公共安全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液晶顯示、等離子顯示、特種顯示、有機電致發光顯示(OLED)產業集群和節能環保型、個性化、智慧型化家電產品。重點發展服務於汽車和裝備製造產業的電子控制系統、車身及車載電子系統等,服務於移動通信、物聯網的各類感測器、射頻元器件及中間件等,服務於通信、工業過程、食品生產及流通等領域的安全管控系統及儀器等,加快推進量子通信成果實用化。積極開發系統軟體、嵌入式軟體及各類套用軟體,發展壯大語音產業。大力發展積體電路製造,完善產業鏈。擴大晶矽太陽能電池及組件、LED外延及晶片的生產套用。推進電子材料、元器件及專用儀器設備產業規模快速擴張。 堅持自主培育與引進吸收並舉,在現有優勢產業領域,加強自主創新,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瓶頸,向世界先進水平跨越。在市場空間大的產業領域,利用現有配套條件、政策環境、市場和資源優勢,打造完備的高效承接平台,引進產業鏈核心環節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加快形成產業集群。
(二)汽車和裝備製造產業。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自主品牌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創新發展基地、新能源汽車研發推廣基地、國際汽車市場主要出口來源地和國內重要的工程機械、農業裝備、節能環保設備和智慧型裝備基地,以及長江流域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帶動電子信息和家用電器、材料和新材料、能源和新能源等關聯產業全面提升。部分汽車、工程機械、農業裝備企業力爭躋身世界前十強。重點發展中高端乘用車、工程機械重型專用底盤、特種專用車以及新一代動力總成,加速經濟型轎車、輕型載貨汽車、商務車、客車底盤等優勢產品升級換代,大力推進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積極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基礎裝備、工業機器人、新型關鍵基礎零部件、先進通用設備,以及農業、能源、礦產開採、軌道交通、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大型工程建設等領域成套技術裝備,促進制造業智慧型化、精密化、綠色化發展。注重與上游材料產業合作,共同開發鐵基等新材料,延伸發展高端裝備產品。加速信息技術套用,提升產業數位化和智慧型化水平。培育大型工程企業和系統成套企業,帶動車用電子、紡織、橡塑製品等產業鏈式發展。緊盯產業創新動態,整合創新資源,加大研發投入,實施以骨幹企業為核心的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積極推進與國際知名企業的合資合作,鼓勵骨幹企業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聯合重組,引進優質資本和先進技術,通過品牌和技術嫁接,豐富自主品牌價值內涵。
(三)材料和新材料產業。逐步形成創新能力強、結構最佳化、配套齊全、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產業體系,打造國內最大的銅精煉和精深加工基地、全國前三強的煤化工基地、全國重要的石化和精品鋼材基地、全國規模較大的鐵基、銅基、矽基新材料產業基地,以及沿江最大的水泥熟料基地、區域內重要的鹽化工基地,力爭部分龍頭企業躋身世界前五強。緊密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積極開發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節能環保型材料和經濟建設、國防急需的新材料產品。重點發展高強度汽車板、軌道交通用鋼、高檔電力用鋼、高強度機械用鋼、磁性材料等鐵基新材料和高精度銅材、高強高導銅合金、稀有金屬、稀土功能材料等銅基和特種金屬功能材料,以及特種玻璃、有機矽材料、功能陶瓷等矽基材料和工程塑膠、樹脂基複合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等。積極研究開發超導、納米、智慧型、生物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改進金屬冶煉、加工及非金屬深加工技術,發展高附加值產品,加速向新材料產業領域延伸,提升產業層次,實現轉型升級。鼓勵優勢核心企業加速兼併重組,建立跨產業戰略聯盟,實現與下游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能源新能源、輕工紡織等產業的協同發展。增強資源保障能力,促進內涵集約式發展,採用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先進技術工藝改造提升傳統材料工業,提高資源轉化效率和節能減排水平。
(四)能源和新能源產業。國家級兩淮大型煤炭基地競爭力進一步提升。超超臨界機組裝機比重大幅提高,國家特高壓示範工程儘快建成投產,實現與國家“西電東送”、“北電南送”工程互聯互通。天然氣利用規模快速擴大。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低風速發電走在全國前列。安徽作為華東能源基地的地位進一步鞏固。重點建設一批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大型煤礦和沿江煤炭儲配中心,加快發展現代煤炭物流。積極建設大容量、高參數、低能耗燃煤機組,支持發展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鼓勵發展低熱值煤發電。推進城鄉電網改造升級,加快構建智慧型電網,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進程,積極推進充電設施建設。擴大原油加工和成品油生產規模。加快天然氣管網和儲備設施建設,爭取煤層氣、頁岩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強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資源開發利用,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強化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推進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建設能源項目。加速煤礦企業兼併重組,培育大型綜合能源企業集團。支持煤電聯營,推進煤、電企業資產重組。加快潔淨煤技術開發套用,促進其與化工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大型煤炭企業“走出去”,推動煤礦技術服務產業化。促進能源開發利用與裝備製造互動發展,培育先進煤機、電工裝備產業。加速新能源技術開發和創新成果產業化,打造生物質能、光伏、風電等高水平產業鏈,實現新能源產業集群式發展。
(五)食品醫藥產業。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副產品加工出口基地和區域性健康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創新藥物及仿製藥研發生產基地、中藥材種植及現代中藥製造基地和醫藥流通中心,以及國內重要的生物育種產業集聚區。力爭現代生物技術、基因工程藥物、新型疫苗、診斷試劑等關鍵技術和重大新產品研製率先實現突破。適應消費和營養健康需求,重點發展方便食品、休閒食品、保健與功能性食品;針對重大疾病和多發性疾病防治需求,積極發展創新藥物、品牌仿製藥、特色原料藥及先進醫療器械、高端生物醫用材料等。大力發展中成藥新藥、飲片、中藥提取物及養生保健品,以及生物育種和綠色農用生物產品。依託糧食、油料、畜牧、水產、蔬菜、水果、茶葉等優勢農產品,加速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新材料技術與傳統加工製造技術的交叉融合,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比例。推動傳統主食品工業化,實現食品結構多元化、優質化和營養化。加強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和綠色加道地中藥材品牌建設,利用酶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製藥工藝和流程,支持各類新藥和生物製品的研發、試驗和產業化。促進食品和基本藥物生產向優勢企業集中,提高生產集約化、規模化水平。
(六)輕工紡織產業。加快建成全國重要的塑膠製品基地和長江中下游重要的綠色造紙產業基地,以及現代紡織承接轉移國家示範基地和全國新興經編產業基地,打造國際精品紡織服裝、名品製鞋基地和國際性先進紡織品貿易中心。重點發展管件管材、異型材、改性塑膠、降解塑膠、醫用農用塑膠等塑膠製品和助劑產品,積極發展低定量、功能化紙、紙板新產品以及低白度和未漂紙漿等環保型紙產品。加快發展新型紡織纖維材料和面料新品種、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新型鞋材和個性化、功能性鞋類產品,爭取在高端紡織裝備製造領域取得突破。依託自主創新,利用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和先進工藝裝備改造提升輕工紡織產業。加快提升塑膠製品業產業素質,實現塑膠製品業綠色低碳發展。大力實施林紙一體化,加快推進清潔生產和淘汰落後產能,最佳化產品結構。加強棉花、繭絲綢等優勢原料生產基地建設,提升紡織原料保障能力。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提升研發設計能力,完善紡織集群專業配套能力,實施自主品牌、行銷網路、信息化三大建設工程,促進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協同開發產業用紡織品材料與終端製品,提高為終端製品及工程用戶的服務能力。
(七)現代服務業。服務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現代服務業比重逐年提高,服務業總量較快增長,占全國的比重穩步提高,增速居中部地區前列。服務業增長方式進一步轉變,產業集中度和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與先進制造業實現融合、互動發展。建成全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重點發展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科技服務、信息和軟體、商務服務、服務外包、電子商務、旅遊、體育健身等現代服務業產業,促進房地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深入推進黃山市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選擇具備條件的縣(市、區)開展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圍繞重點領域,規劃建設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促進集聚發展。推進企業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建立品牌培育機制,支持重點服務業企業做大做強。加大服務業投入,研究制定安徽省服務業產業指導目錄,規劃建設一批服務業重大項目。加快國家和省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建設,制定和實施物流、旅遊、金融等領域服務標準,顯著提升服務業標準化水平。
(八)文化產業。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打造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動漫產業基地、數字出版基地、數字發行基地,建設全國區域性包裝印刷中心、出版物發行中心。重點發展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遊戲、科普等新興文化產業。依託區域中心城市,最佳化產業布局,推進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統籌規劃特色文化創業創意園區建設。加大重大文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投入力度,實施重大文化項目帶動戰略,推進“861”行動計畫文化產業項目庫建設。做大做強文化龍頭企業,打造“徽”字號文化航母,發展“專、精、特、新”中小型文化企業。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提升文化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打造若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品牌。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推動演出院線、電影院線跨區域發展,構建文化產品流通網路。
三、主要措施
(一)鎖定目標錯位發展。各市要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龍頭企業、市場潛力、政策環境等條件,圍繞省級主導產業,科學確立2—3個市級優先培育發展的主導產業,集中力量,有序推進。在市級主導產業中,進一步明確本市首位產業,集中扶持,重點培育,實現有中生新、有中生高、有中生優、有中生強。
(二)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突出龍頭引領,實施強企工程,選擇一批龍頭企業和優勢骨幹企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強企業融資能力,鼓勵企業開展兼併重組。重點引導省屬企業和傳統優勢企業進入新興、高端產業領域,促進企業由生產製造向行銷服務延伸,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鼓勵企業創新產品技術、體制機制和商業模式,加強合作交流,增強發展活力。
(三)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積極發揮項目支撐作用,不斷調整提升“861”行動計畫內涵,將符合條件的主導產業項目納入“861”項目庫,實行分級分層調度、部門及時調度和區域集中調度制度。集中力量謀劃、實施一批關聯度高、帶動力大、支撐力強的標誌性項目,列入省政府重點協調調度範圍,保持項目接續不斷,保障項目順利推進。
(四)加快建設產業基地。發揮區域優勢,突出產業特色,統籌實施布局調整,建設一批市場影響力大、產業配套和輻射帶動力強的核心產業基地,擇優實施省級示範基地授牌,爭取升為國家級。加強商標品牌基地建設,培育主導產業商標集群。引導企業和各類要素加速集聚,搭建公共服務平台,引進和培育中介機構,完善分工協作體系。
(五)切實提升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增強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多形式、多層次建立研發平台。推動高校提升創新服務能力,建設一批省級協同創新中心。以企業為主導深化產學研交流合作,引導建立一批省部(院)產學研戰略聯盟,組織實施一批重大技術攻關和成果產業化項目。支持和引導企業提升專利質量,提高專利發明率、授權率和轉化率,建設一批省級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區,並爭取提升為國家級。
(六)傾力打造核心產品。鼓勵主導產業骨幹企業突出主業,積極參與相關標準制訂,圍繞核心技術持續推進研發攻關,打造擁有核心專利權的拳頭產品。實施品牌培育工程,建立健全品牌培育、發展、保護機制,引導企業提高創牌意識和品牌經營能力,新增一批中國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和省級名牌產品,推動省級著名商標、名牌產品實行區域性互認,不斷提高核心產品的技術含量、品牌價值和市場占有率。
(七)積極開拓全球市場。鼓勵企業樹立全球化意識,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搶抓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契機,積極實施資源、技術、市場併購,建立完善適合企業特點的全球市場行銷網路和服務體系,培育國際化品牌。引導企業建設一批境外資源開發基地、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鼓勵零部件、外包、物流等企業進入國際供應鏈體系,提升主導產業國際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八)深入推進產業融合。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重點實施一批產業融合示範工程,推動文化創意、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向傳統產業滲透融合,引導汽車和裝備、能源原材料等向新興高端領域延伸融合,鼓勵傳統產業內部交叉融合,促進傳統產業與服務業在互動融合中實現高端發展,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
(九)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強化承接載體建設,最佳化綜合商務環境,培養專業招商團隊,瞄準一流企業、項目、技術、人才,實施定向招商、精準招商。重點引進世界500強企業、中央企業和知名民營企業。鼓勵已有企業以存量引增量,實施產業鏈配套招商,提高招商實效,確保引資項目落到實處。
(十)加快推進技術改造。引導企業緊緊圍繞開發品種、提升質量、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兩化”融合、安全生產等重點,積極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和產業關聯度大、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技術改造項目,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推進企業實現內涵式發展。
(十一)不斷最佳化融資環境。加強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多層次擔保體系。鼓勵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造,加快培育企業上市。鼓勵發展創業和股權投資企業,推動股權投資服務主導產業發展。引導企業內部挖潛,剝離不良資產,盤活存量資產,壯大資產規模。
四、支持政策
(一)財稅政策。各地要加大對主導產業的財政扶持力度,充分發揮省級財政性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逐步增加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導資金額度,重點支持主導產業創新能力建設、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產業融合示範工程和各市首位產業重大項目建設。統籌現有各類省級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在不改變現有管理許可權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集中用於支持各市首位產業發展。優先選擇首位產業項目爭取國家各類產業發展補助資金支持。用足用活國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積極支持首位產業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實施財政資金和政策的績效評價,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二)金融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向主導產業企業優先提供信貸支持和保險服務,優先支持主導產業企業發行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中小企業集合債等。優先輔導主導產業骨幹企業上市。充分利用風險投資、股權投資、信用保險、保證保險、金融租賃等金融工具,幫助主導產業企業多渠道融資。重點支持主導產業上市公司依託資本市場實施兼併重組、再融資、股權激勵。
(三)土地政策。完善土地資源配置機制,在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畫、年度供地計畫中優先保障首位產業發展用地;在國家年中、年末追加調劑建設用地計畫中安排部分指標對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實行點供;鼓勵各地利用存量土地優先發展首位產業。
(四)人才保障政策。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加快實施省“百人計畫”、“高端外國專家引智工程”等,創新人才引進模式,加強產教合作,培育一批產業創新團隊和優秀企業家、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素質技能人才。首選主導產業集聚區建立省級創新創業基地和產學研實體,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完善制度體系,激發人才創造活力,提升人才效能。各市首位產業領軍和高端人才享受合蕪蚌人才特區優惠政策。
(五)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引入戰略投資者,實施股權、期權激勵,推進企業上市,激發企業活力。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安排省屬企業轉型發展專項資金,推動省屬企業向新興領域、高端領域轉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完善法人治理模式;深化企業勞動用工、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搞活經營機制,吸引人才集聚。建立政府資金引導、民間資本為主的產業創新風險投資制度,完善資本籌集和運作模式,創新資金監管、風險補償和政府資金退出機制。
(六)落實地方配套資金。各市要圍繞市級主導產業,藉助“外腦”加強戰略研究,制定發展規劃,聚焦重點,持之以恆做精做專。根據規劃制定並公布市級主導產業重點產品及技術發展指導目錄,每兩年修訂一次,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向。要充分整合本級財政資金和各項優惠政策,集中力量支持本市主導產業發展。要營造優良環境,加快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全力開展招商選資,引導境外、省外關聯企業投向各市主導產業。
五、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分管領導要具體抓,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協調推進。聚焦主導產業發展,調整工作思路、重點和措施,把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作為建設經濟強省的中心工作,作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和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等戰略平台建設的主要內容,樹立全局觀念,集中主要力量,創新工作方式,細化落實措施,完善工作方案,合力推進主導產業特別是各市首位產業發展。
(二)建立長效機制。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樹立長期發展的理念,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和盲目求新求變的短期行為,堅持有限目標,有所為有所不為,緊緊抓住主導產業不放鬆,牢牢盯住發展目標不動搖,真正做到常抓不懈,持續推進。
(三)完善統計評估。建立健全主導產業統計報表制度,實施專項統計。研究建立主導產業發展動態監測評估體系,逐季對重大項目建設情況進行調度,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年對主導產業發展規模、速度、質量進行評估,形成年度評估報告供決策參考。
(四)開展信息發布。研究建立主導產業信息發布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主導產業和各市首位產業發展目標、優惠政策、發展成果,發布國內外市場動態、產業政策、發展規劃等。在加強宣傳的同時,逐步建立產業風險防範和安全預警機制。
(五)實施績效考核。層層落實行政一把手負責制,將主導產業培育納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管理考核、省直機關效能建設考核評價體系,將主導產業發展成效作為各級政府主要領導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六)做好督促檢查。加強對培育發展主導產業相關政策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及時發現政策執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強化手段,減少環節,持續推進,增強政策執行效力,鞏固政策實施效果。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2年9月10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