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意見

2012年5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皖政辦〔2012〕39號印發《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意見》。該《意見》分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保障措施3部分。

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是:大力繁榮電影創作生產;加強電影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城市電影院線;著力培育新興市場主體;完善電影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健全電影市場監管體系;提升電影產業國際化水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意見
  • 印發機關: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皖政辦〔2012〕39號
  • 成文時期:2012年5月3日
基本信息,意見,

基本信息

2012年5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意見》。

意見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意見
皖政辦〔2012〕39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0〕9號)精神,大力繁榮發展我省電影產業,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要求。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緊緊圍繞落實國家和省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遵循電影產業發展規律,結合我省電影業實際,以豐富產品和加快發展為主題,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實施重大項目和完善基礎設施為支撐,以強化科學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為保障,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著力豐富產品、改善服務、繁榮市場,保障人民民眾文化權益、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公益性事業和經營性產業共同發展,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支持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鼓勵國有、民營等多元主體參與,不斷增強電影業發展的活力;堅持重點突破、總體推進,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著力實施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實現全省電影業全面發展。
(二)發展目標。
通過改革創新、加大投入、加快發展,大力實施“電影精品創作生產”、“城市數字影院建設”、“城市電影院線建設”、“農村電影放映”、“電影優秀人才”五大工程,到“十二五”末,我省電影創作生產、基礎設施、產業規模、技術水平、公共服務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長足發展。
——創作生產豐富多彩,規模不斷壯大,質量不斷提高,每年推出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的精品力作,形成多樣化的創作生產格局。
——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加快完成市、縣多廳數字影院建設和改造任務,建設具有較強規模實力和品牌特色的城市電影院線,形成全省電影數位化發行放映網路體系。
——產業水平日益提升,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培育形成一批電影創作、生產、 發行、放映等骨幹企業和影視創作、生產、攝製基地。
——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確保完成農村公益電影放映任務,不斷擴大覆蓋、提高質量,建立完善市場運作、企業經營、政府購買、民眾受惠的電影公共服務體系。
——管理能力不斷加強,建立完善電影發行、放映的市場監管服務體系,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作、執行順暢、監管有力的電影行政管理體制。
二、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
(三)大力繁榮電影創作生產。設立“安徽省電影精品專項資金”,加強對我省電影精品創作生產的資助扶持。實施“電影精品創作生產工程”,促進優秀電影產品創作、生產和傳播,推動電影製片業長足發展,做大做強。深入挖掘安徽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以及現代安徽開放、創新、奮進的時代風貌,著力打造更多展現徽風皖韻、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的精品力作。
(四) 加強電影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城市數字影院建設工程”,2013年完成全省縣級以上城市的數字影院建設和改造任務;到2015年底,全省“城市數字影院”增至130家以上,銀幕數達到600塊以上。將“城市數字影院”建設和改造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重點推進,優先給予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和相關政策支持。按照國家政策要求,落實各類配套資金、引導資金和財稅減免等扶持措施,鼓勵各類企業和資本在我省投資建設城市影院和社區影院。
(五)加快完善城市電影院線。實施“城市電影院線建設工程”,到2015年底,電影票房年收入力爭突破6億元,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鼓勵我省大型文化產業集團,採用資產重組、資本控股、設備投入、產權連結、協定合作等多種形式積極參與,加快我省“城市電影院線”建設。鼓勵“城市數字影院”向鄉鎮延伸,推動“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向城鄉結合部和自然村拓展、覆蓋,加快形成運營高效、覆蓋廣泛、形式多樣的現代電影院線體系。
(六)著力培育新興市場主體。積極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電影生產發行放映企業,鼓勵我省文化產業集團和大型國有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併、重組等多種方式投資電影產業,加快發展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電影企業,推動電影產業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一批在國內外電影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電影企業。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團體依法發起組建各類電影投資公司,積極培育電影產業領域的戰略投資者,加快推進我省電影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
(七)完善電影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深入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進一步擴大覆蓋、提高標準、完善服務、改進管理,不斷完善我省農村電影公共服務體系。確保完成每年國家下達我省的農村公益電影放映任務,每個學期為中小學生至少放映兩場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積極培育多種形式的農村電影院線公司和農村電影放映隊,普及數位化流動放映。加快農村電影固定放映點建設,充分利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敬老院等公共服務設施,推動農村電影由流動放映向固定放映轉變。鼓勵電影企業深入城鄉、社區、廠礦、校園、軍營和廣場等開展公益電影放映活動,滿足更多城鄉低收入人群觀影需求。
(八)健全電影市場監管體系。推進電影行政管理部門職能轉變,不斷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權責一致、分工合理、執行順暢、監管有力的電影行政管理體系。加快全省農村數字電影流動放映監管平台建設,加強對“農村電影放映工程”0.8K、1.3K數字電影流動放映的即時監控;完善拓展監控平台的技術功能,逐步建立1.3K、2K和4K城市數字電影放映“全方位的服務和技術監管系統”。嚴格執行《電影管理條例》等有關行政管理規章,強化市場準入,嚴把立項、備案、審查、發行、放映和播出等關口,規範網際網路電影傳播秩序;加大執法力度,規範電影發行放映行為,嚴厲打擊電影走私、盜版等違法犯罪活動,防控各種形式的非法電影,保護與電影有關的智慧財產權。
(九) 提升電影產業國際化水平。大力實施電影產業“走出去”戰略,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外電影文化交流,積極創造條件在境外舉辦安徽電影周或電影展,支持企業開展國際化合作,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國際著作權等相關電影文化領域的貿易和交流。落實國家鼓勵和支持文化產品及服務出口的優惠政策,加強對我省電影產業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的扶持,鼓勵創作生產更多走向國際市場的電影作品,不斷擴大電影國際著作權貿易規模,提高安徽電影產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三、保障措施
(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部門要從全局高度,充分認識繁榮發展電影產業的重要意義,將我省實施的電影重大工程納入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總體規劃和布局予以重點實施,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措施落實,不斷推進我省電影業的繁榮發展。省發展改革、教育、科技、民政、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商務、文化、稅務、廣電、體育、工商、旅遊、金融等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加強溝通協調,密切聯繫配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強工作指導和監督檢查。各級政府及電影行政管理部門要切實強化責任意識,認真抓好工作落實,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積極發揮電影行業協會的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
(十一)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已經出台的各項支持電影發展的政策,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8〕114號)等檔案中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各地制定更加優惠的配套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電影產業的支持力度,積極開發設計適合電影產業發展的融資方式和配套服務,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利率,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支持具備條件的電影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和利用銀行貸款等多種融資手段,多方面拓寬融資渠道,擴大規模壯大實力。對非公有制電影企業在投資核准、土地使用、財稅政策、融資服務等方面,給予國有電影企業相同待遇。進一步健全電影評獎表彰機制,強化省政府對電影精品創作表彰獎勵的示範導向作用,引導廣大電影工作者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
(十二)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實施“電影優秀人才工程”,統籌抓好各級各類電影人才隊伍建設,加快電影專業工作隊伍、電影企業家隊伍建設。完善優秀電影人才培養、發現、選用、激勵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重視高端緊缺人才的培養使用,不斷遴選推出高層次領軍人物,扶持資助中青年電影優秀人才主持電影重大課題研究、領銜電影重點項目創作;抓緊培養和引進電影領域的各類拔尖創新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加強基層電影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相關學習培訓、待遇保障等政策,落實吸引優秀人才服務基層的各項措施。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職業培訓機構和電影企業建立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的電影產業教學、科研和培訓基地,搭建電影專業人才終身學習平台,提升電影產業從業人員素質和專業水平。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二年五月三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