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意在為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我省奮力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以儘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儘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走新型工業化和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
- 文號:皖政〔2005〕86號
- 發布單位:安徽省人民政府
- 發布日期:二○○五年九月二十二日
簡介
具體內容
(一)指導思想
(二)主要目標
(三)主要任務
(四)突出重點環節
在資源開採環節,要統籌規劃礦產資源開發,推廣先進的技術、生產工藝和設備,大力提高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率;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加強對重點行業能源、原材料、水等資源消耗的管理,大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在廢物產生環節,要強化污染預防和全過程控制,降低廢物最終處置量;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引導合理消費。
(五)突出重點產業
冶金行業。採用先進技術,加速主要工藝設備的更新換代,實行高溫廢氣回收及餘熱發電、廢水閉環處理循環使用技術,加大廢渣的綜合利用率和廢鋼、廢銅的回收利用力度,進一步降低能耗、水耗、物耗水平,提高能源、水和固體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率。要逐步提高礦山綜合開採率,做好生態恢復及土地復墾工作。馬鋼集團、銅陵有色集團等骨幹企業主要循環經濟指標達到全國一流水平。
化工行業。大力延伸產業鏈,建設煤化—鹽化一體化工程,以骨幹企業為核心建設化工園區,推進園內資源循環使用。氮肥行業要採用國際先進技術,加快原料結構和動力路線改造;繼續實施“兩水治理”、推廣最新清潔生產技術,做到合成氨污水“零”排放。安慶石化、淮化集團等企業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輕工行業。大型釀造企業能耗、水耗力爭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推進廢渣制飼料或二次發酵技術。造紙行業要大力推進林漿紙一體化工程,促進原料結構調整;麥草製漿要加大廢液處理和綜合利用力度;加大環保投入和技術改造力度,確保實現達標排放。
煤炭行業。儘快建設與改造一批特大型、大型高產高效和質量標準化礦井,推廣先進工藝,實施清潔開採,合理開發和保護有限的煤炭資源。加大煤炭資源深加工力度,提高煤炭洗選率。做好煤炭生產過程中的瓦斯氣、礦井水及煤矸石等綜合利用。加強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節約和保護土地資源。力爭到2010年原煤入洗率提高到80%以上,四大重點煤礦達到85%以上,並大力推進煤系高嶺土深加工等綜合利用。
電力行業。加強煤炭、水等資源消耗管理,不斷提高投入產出率。加大環保投入力度,火電廠要安裝脫硫裝置和除塵回收裝置,逐步提高粉煤灰的綜合利用率,爭取到2010年火電發電廠二氧化硫總排放量不增加,發電煤耗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建材與建築行業。加強石灰石礦山的控制和保護,提高資源利用率。限制和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力爭到2010年,全省乾法水泥比重達到85%以上。加大粉煤灰等工業廢渣綜合利用力度,鼓勵實施低溫餘熱發電工程。大力推廣新型牆體材料,嚴格執行城市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在大中城市新建居住建築、公共建築節能率要達到50%。在城市加大推廣高效照明電器產品和節能控制技術力度,鼓勵發展太陽能照明。海螺集團水泥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農業。建立各類循環型生態農業基地。淮北平原,積極發展節水農業,建設節水灌溉示範工程,提高水資源、耕地資源的使用效率,建設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生態農業生產基地。皖中丘陵,實施糧經作物種植和畜禽水產養殖相結合,採取生態措施保涵水土。沿江地區,以稻棉、蔬菜等糧經作物種植和水產養殖為基礎,推行集約化生態農業模式,提高資源生產率。皖西、大別山山區,積極推廣沼氣—綠色經濟作物模式,保護山區植被,鼓勵開發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強小流域治理,促進水土保持。
(六)突出大中城市
提倡健康、文明、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鼓勵使用綠色產品,抵制過度包裝,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政府機構要帶頭節約,帶動全民節約資源。
建立完善城市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到2010年,80%的縣級以上城市建立城市集中污水處理系統,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大城市和皖北、皖中地區缺水城市建立完善中水回用系統。嚴格執行國家關於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規劃和規定。鼓勵創建節水型城市。
建設城市垃圾無害化、再利用處理工程。各市都要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系統,所有省轄市、50%以上的縣級市要建立生活垃圾集中處置設施,對城市生活垃圾進行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建設區域性的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醫療廢棄物處置中心。
建立廢舊物資回收利用制度,鼓勵和支持各種所有制形式的廢舊物資回收、再生利用企業的發展,提高社會再生資源利用率。支持在大中城市建設廢家電、廢電腦等廢舊物資再生資源化集中處置利用、廢舊機電產品再製造中心,建立區域性資源再生產業基地。
(七)突出開發區和工業園區
積極鼓勵園區通過共享資源、延長產業鏈進行招商引資,形成集聚效應,節約土地等資源,改善環境狀況,提高園區經濟競爭力。各開發區、高新區要認真研究區內物流,統籌規劃,鼓勵區內企業排放的廢水、廢氣進行集中處理和回用,實現熱電聯產,發展集中供熱,提高能源綜合利用率。各工業園區要按照工業生態學理論,引進關鍵連結項目,實現橫向耦合、縱向閉合和區域整合,促進產業升級換代,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鼓勵企業自辦各類循環經濟工業園。
(八)開展循環經濟示範企業試點工作
(九)開展循環經濟園區試點工作
(十)開展農業循環經濟試點工作
(十一)開展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試點工作
(十二)開展城市廢棄資源循環利用試點工作
省發展改革委要會同省環保局等有關部門和市級人民政府,積極組織開展以上各項試點工作,並在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十三)促進科技創新和適用技術推廣套用
支持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創新,逐步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循環經濟科技體系。
加快循環經濟相關技術的開發和推廣示範。以省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業為依託,重點組織開發具有普遍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連結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回收處理技術、綠色再製造技術等。鼓勵和引導科研院所和企業聯手開展循環經濟相關研究,建立循環經濟技術孵化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建立循環經濟技術服務體系。支持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諮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循環經濟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節能技術服務中心、清潔生產中心、循環經濟研究服務機構等中介機構和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作用,開展信息諮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
(十四)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規
加強發展循環經濟的法規制度建設。省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節能、節水、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法律法規的實施辦法。儘快擬訂《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的實施條例及有關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草案,鼓勵試點城市出台促進發展循環經濟的規章制度。
加大執法監督力度。環保部門要發揮執法和監督作用,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加強對企業三廢治理的監督管理;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開展環境友好企業創建工作。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大對土地、礦產資源開發使用的執法監督力度,嚴格執行國家土地政策,鼓勵礦產資源綜合開發。質監、工商部門要加大對節能、節水、環保產品質量的監督抽查力度,規範生產和流通秩序。
(十五)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體系
省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有關部門認真組織落實國家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積極研究制定我省配套政策,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價格、投資等政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加大對發展循環經濟重大項目投資的支持力度。各級政府及其投資主管部門在制定和實施投資計畫時,要加大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持,採取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項目和技術開發、產業化示範項目予以支持。省農業、建設、國土、水利、科技、中小企業管理、環境保護等部門要對口扶持循環經濟試點項目建設。
落實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財政部門要積極安排資金,支持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研究、技術推廣、示範試點、宣傳培訓等,並會同有關部門積極落實清潔生產專項獎金。發揮財稅優惠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鼓勵民間資本、銀行資金等社會資金投入循環經濟。發展改革部門要牽頭組織做好對資源綜合利用生產企業和產品的認證工作。稅務部門要認真落實國家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的稅收優惠政策。對發展循環經濟所需進口設備,符合國家統一規定的予以稅費減免。
利用價格槓桿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認真執行國家和省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和收費政策。開徵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對高耗能行業中的限制類項目,嚴格執行差別電價政策。大力推進階梯式水價及超計畫、超定額用水加價制度。依法對重點用能單位進行能源監測。對通過審核的開展清潔生產的企業,從徵收的排污費中適當予以補助。
綜合運用市場準入等政策鼓勵循環經濟發展。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制定鼓勵發展循環經濟的市場準入政策措施。落實國家促進節能、節水產品推廣的鼓勵政策,將節能、節水產品納入政府採購目錄。推行能效標識制度。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會同環保、農業等部門加強對環保產品、生態農業產品等認證監督工作。工商部門要降低循環經濟科技研究及推廣諮詢服務企業註冊資本金門檻或允許分時段注入資本金。國土資源部門要優先辦理循環經濟項目用地手續及礦產資源開採證。建設部門要鼓勵使用節能、節水和環保設備,開展節水型城市創建活動。水利部門要加大對節水型農業的支持力度。科技部門要將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納入科技開發計畫和產業化發展計畫,提高循環經濟技術開發水平和創新能力;適時出台循環經濟技術指導目錄。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
(十七)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劃指導
(十八)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招商引資活動
(十九)全面開展發展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