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
- 適用地區:安徽省
- 類別:意見
- 發布日期:2006年8月1日
一、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區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原則
1.總體要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的要求,以加大皖北及沿淮地區開發開放力度、促進全省快速發展為總目標,以“兩淮一蚌”沿淮城市群為龍頭,以大基地、大項目、大投資和加速重化工業發展為抓手,積極實施東向發展、工業強區戰略,全面提升“861”行動計畫,深入開展全民創業行動,優先發展能源經濟、生物質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提高城鄉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為推進跨越式發展、實現奮力崛起做出積極貢獻。
2.主要原則: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區域政策;堅持區域統籌、分類指導和效率優先,推動以“兩淮一蚌”為重點的沿淮城市群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快亳州、宿州、阜陽及壽縣、霍邱等沿淮地區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步伐;堅持以自力更生為主、外部支持為輔,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1.總體要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的要求,以加大皖北及沿淮地區開發開放力度、促進全省快速發展為總目標,以“兩淮一蚌”沿淮城市群為龍頭,以大基地、大項目、大投資和加速重化工業發展為抓手,積極實施東向發展、工業強區戰略,全面提升“861”行動計畫,深入開展全民創業行動,優先發展能源經濟、生物質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提高城鄉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為推進跨越式發展、實現奮力崛起做出積極貢獻。
2.主要原則: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區域政策;堅持區域統籌、分類指導和效率優先,推動以“兩淮一蚌”為重點的沿淮城市群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快亳州、宿州、阜陽及壽縣、霍邱等沿淮地區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步伐;堅持以自力更生為主、外部支持為輔,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二、認真實施《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3.《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是“十一五”期間乃至今後更長時期內,指導皖北及沿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檔案。各有關地區、有關部門要結合工作實際,認真落實規劃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
4.按照《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確定的產業和重大項目,著重運用市場機制合理布局,最佳化資源配置,依託龍頭企業和工業園區,建設億噸煤炭基地、雙千萬千瓦火電基地、煤化工和精細化工基地、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地等五大基地。加快建設以煤化—鹽化一體化為主要特色的沿淮淮北重化工業走廊,帶動一大批中小型加工企業的興起和發展。
3.《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是“十一五”期間乃至今後更長時期內,指導皖北及沿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檔案。各有關地區、有關部門要結合工作實際,認真落實規劃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
4.按照《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確定的產業和重大項目,著重運用市場機制合理布局,最佳化資源配置,依託龍頭企業和工業園區,建設億噸煤炭基地、雙千萬千瓦火電基地、煤化工和精細化工基地、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地等五大基地。加快建設以煤化—鹽化一體化為主要特色的沿淮淮北重化工業走廊,帶動一大批中小型加工企業的興起和發展。
三、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5.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皖北及沿淮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之一,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依靠科技進步、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用足用活國家對糧食主產區的優惠政策和支持資金,改善農田水利基礎條件,推進皖北糧食現代物流基地建設,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糧食轉化,促進農民增收。
6.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積極爭取將皖北及沿淮貧困人口集中地區、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符合條件的縣(市、區,下同)納入國家中部地區集中連片開發扶持範圍,爭取國家比照西部大開發政策予以支持。
7.加大對千村百鎮示範工程建設支持力度。亳州、宿州、阜陽和壽縣、霍邱農業比重大,要在示範鎮、村建設相關資金、項目和政策上給予重點傾斜。在規劃和政策等方面,支持皖北煤礦採礦沉陷區範圍內的村集中搬遷,實現村礦共同發展。
5.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皖北及沿淮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之一,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依靠科技進步、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用足用活國家對糧食主產區的優惠政策和支持資金,改善農田水利基礎條件,推進皖北糧食現代物流基地建設,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糧食轉化,促進農民增收。
6.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積極爭取將皖北及沿淮貧困人口集中地區、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符合條件的縣(市、區,下同)納入國家中部地區集中連片開發扶持範圍,爭取國家比照西部大開發政策予以支持。
7.加大對千村百鎮示範工程建設支持力度。亳州、宿州、阜陽和壽縣、霍邱農業比重大,要在示範鎮、村建設相關資金、項目和政策上給予重點傾斜。在規劃和政策等方面,支持皖北煤礦採礦沉陷區範圍內的村集中搬遷,實現村礦共同發展。
四、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
8.抓好重大項目建設。積極幫助企業創造各項建設條件,指導制定項目進度計畫。實行嚴格的項目法人責任制和省市縣三級政府領導分工負責制,全力推進,確保按期建設。到2010年,兩淮礦區的煤炭產量達到13億噸,皖北及沿淮地區發電總裝機突破1500萬千瓦,其中新增“皖電東送”700萬千瓦以上。完成區內220千伏以上骨幹電網建設,淮北—皖南—江蘇和淮南—皖南—浙江的500千伏東、西通道輸電工程建成投運,爭取淮南—皖南—浙北—上海的國家1000千伏特高壓輸電工程基本建成,使沿淮淮北的煤電產能得到充分發揮。建成或基本建成煤化—鹽化一體化、煤制甲醇、二甲醚及烯烴等重大工程,加快以農作物秸稈等為原料、以現代生化技術為依據的大型燃料酒精、生物乙烯、乳酸等項目的前期工作,爭取儘早開工建設;全面完成百萬噸級煤基合成油前期研究,完善建設條件,力爭“十一五”末開工建設;通過能源、水資源的梯度利用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等途徑,建成一批低熱值能源發電、建材加工、礦井瓦斯綜合利用項目。建成千萬頭級生豬飼養和屠宰基地。繼續加快霍邱鐵礦開發利用步伐。
9.重視前瞻性項目研究和儲備工作。根據國內外技術、市場、能源和原材料供應的發展變化,研究提出一批高質量的重點項目,充實到“861”行動計畫中。抓緊抓實項目前期工作,努力爭取列入國家支持範圍,分批分期開工建設。
8.抓好重大項目建設。積極幫助企業創造各項建設條件,指導制定項目進度計畫。實行嚴格的項目法人責任制和省市縣三級政府領導分工負責制,全力推進,確保按期建設。到2010年,兩淮礦區的煤炭產量達到13億噸,皖北及沿淮地區發電總裝機突破1500萬千瓦,其中新增“皖電東送”700萬千瓦以上。完成區內220千伏以上骨幹電網建設,淮北—皖南—江蘇和淮南—皖南—浙江的500千伏東、西通道輸電工程建成投運,爭取淮南—皖南—浙北—上海的國家1000千伏特高壓輸電工程基本建成,使沿淮淮北的煤電產能得到充分發揮。建成或基本建成煤化—鹽化一體化、煤制甲醇、二甲醚及烯烴等重大工程,加快以農作物秸稈等為原料、以現代生化技術為依據的大型燃料酒精、生物乙烯、乳酸等項目的前期工作,爭取儘早開工建設;全面完成百萬噸級煤基合成油前期研究,完善建設條件,力爭“十一五”末開工建設;通過能源、水資源的梯度利用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等途徑,建成一批低熱值能源發電、建材加工、礦井瓦斯綜合利用項目。建成千萬頭級生豬飼養和屠宰基地。繼續加快霍邱鐵礦開發利用步伐。
9.重視前瞻性項目研究和儲備工作。根據國內外技術、市場、能源和原材料供應的發展變化,研究提出一批高質量的重點項目,充實到“861”行動計畫中。抓緊抓實項目前期工作,努力爭取列入國家支持範圍,分批分期開工建設。
五、改善皖北及沿淮地區基礎設施條件
10.加快治淮步伐,繼續推進引江濟淮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沙潁河治理、淮北大堤加固等治淮工程建設,提高淮河窪地防洪除澇標準,加快淮河重點平原窪地治理世行貸款項目的前期工作。統一規劃,加強水資源管理,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合理利用水資源,緩解水資源緊張壓力,努力建設節水型社會。繼續支持皖北及沿淮地區農村人畜飲用水工程建設,努力保障城鄉飲水安全。力爭早日開工建設淮水北調工程,並將引淮濟阜工程、淮河洪水資源利用工程納入全省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爭取安排更多的小農水專項資金,採取“民辦公助”方式,支持農戶、農民合作組織和村組集體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對農民投工投勞開展農村小型水利設施建設給予支持。
11.改善交通基礎條件。積極推進京滬高速鐵路安徽段、青阜與符夾複線、合肥—蚌埠鐵路擴能提速、宿州—淮安鐵路、阜陽—六安鐵路和蚌埠—淮南、阜陽—新蔡、亳州—泗縣高速公路等項目前期工作,爭取儘快開工建設。加快兩淮礦區鐵路和亳州—阜陽—六安、合肥—淮南—阜陽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設。加強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十一五”期間實現90%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12.加強淮河流域水運建設。改善淮河乾、支流航道運輸條件,按三級航道標準整治正陽關—紅山頭段淮河航道,改造沙潁河、澮河航道。加快建設沙潁河潁上船閘,開工建設蚌埠複線船閘,並通過多渠道籌資,積極推進蚌埠、淮南新港區建設。
10.加快治淮步伐,繼續推進引江濟淮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沙潁河治理、淮北大堤加固等治淮工程建設,提高淮河窪地防洪除澇標準,加快淮河重點平原窪地治理世行貸款項目的前期工作。統一規劃,加強水資源管理,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合理利用水資源,緩解水資源緊張壓力,努力建設節水型社會。繼續支持皖北及沿淮地區農村人畜飲用水工程建設,努力保障城鄉飲水安全。力爭早日開工建設淮水北調工程,並將引淮濟阜工程、淮河洪水資源利用工程納入全省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爭取安排更多的小農水專項資金,採取“民辦公助”方式,支持農戶、農民合作組織和村組集體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對農民投工投勞開展農村小型水利設施建設給予支持。
11.改善交通基礎條件。積極推進京滬高速鐵路安徽段、青阜與符夾複線、合肥—蚌埠鐵路擴能提速、宿州—淮安鐵路、阜陽—六安鐵路和蚌埠—淮南、阜陽—新蔡、亳州—泗縣高速公路等項目前期工作,爭取儘快開工建設。加快兩淮礦區鐵路和亳州—阜陽—六安、合肥—淮南—阜陽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設。加強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十一五”期間實現90%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12.加強淮河流域水運建設。改善淮河乾、支流航道運輸條件,按三級航道標準整治正陽關—紅山頭段淮河航道,改造沙潁河、澮河航道。加快建設沙潁河潁上船閘,開工建設蚌埠複線船閘,並通過多渠道籌資,積極推進蚌埠、淮南新港區建設。
六、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
13.增加財政資金支持。從2006年起,每年省財政對皖北及沿淮地區財力性補助原則上不低於上年水平;省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區經濟發展重點項目貸款貼息資金總規模力爭達到6000萬元,並將壽縣、霍邱納入支持範圍。
14.減輕地方財政負擔。除國家明確規定外,對皖北及沿淮地區的建設項目和公共支出等,儘量減少市、縣配套,力爭不配套。省財政在研究擴大化解縣鄉政府債務試點範圍時,要優先考慮皖北及沿淮地區,並對化解債務有成效的縣予以獎勵。
15.加強金融支持。各有關銀行應根據皖北及沿淮地區金融生態狀況,適當下放貸款審批許可權,並結合各地實際,積極創新金融產品,為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積極幫助皖北及沿淮地區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或申報發行企業債券。
13.增加財政資金支持。從2006年起,每年省財政對皖北及沿淮地區財力性補助原則上不低於上年水平;省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區經濟發展重點項目貸款貼息資金總規模力爭達到6000萬元,並將壽縣、霍邱納入支持範圍。
14.減輕地方財政負擔。除國家明確規定外,對皖北及沿淮地區的建設項目和公共支出等,儘量減少市、縣配套,力爭不配套。省財政在研究擴大化解縣鄉政府債務試點範圍時,要優先考慮皖北及沿淮地區,並對化解債務有成效的縣予以獎勵。
15.加強金融支持。各有關銀行應根據皖北及沿淮地區金融生態狀況,適當下放貸款審批許可權,並結合各地實際,積極創新金融產品,為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積極幫助皖北及沿淮地區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或申報發行企業債券。
七、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區開發區建設
16.積極做好開發區擴建、設立和升級的準備工作。在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率的前提下,支持規劃用地嚴重不足的開發區擴區建設;支持沒有保留開發區的縣籌備設立一個省級開發區,待國家政策允許後,儘快組織報批;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開發區申報設立國家級開發區。
17.加大對開發區建設的資金支持。省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區經濟發展重點項目財政貼息資金要進一步加大對開發區建設項目的支持。省級用於縣域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貼息資金重點支持皖北地區毗鄰江蘇的縣的開發區建設。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開發區申報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
16.積極做好開發區擴建、設立和升級的準備工作。在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率的前提下,支持規劃用地嚴重不足的開發區擴區建設;支持沒有保留開發區的縣籌備設立一個省級開發區,待國家政策允許後,儘快組織報批;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開發區申報設立國家級開發區。
17.加大對開發區建設的資金支持。省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區經濟發展重點項目財政貼息資金要進一步加大對開發區建設項目的支持。省級用於縣域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貼息資金重點支持皖北地區毗鄰江蘇的縣的開發區建設。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開發區申報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
八、改善皖北及沿淮地區發展環境
18.努力保障建設用地需要。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積極支持皖北及沿淮各市、縣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努力保障城市基礎設施和重大工業項目建設需要。年度農用地轉用計畫指標當年未用完,可以結轉使用;徵收採煤沉陷區土地,可以採用只征不轉的方式進行。村莊搬遷使用土地,可通過土地整理的方式解決。適當增加皖北地區農村建設用地整理試點項目區規模。
19.調整皖北地區城市總體規劃。積極爭取國務院儘快批准淮北、淮南市城市總體規劃;加快蚌埠、阜陽市的城市總體規劃審批步伐;對皖北其他城市要求修編城市總體規劃的,予以積極支持。
20.加大人才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幹部交流力度,最佳化皖北及沿淮市、縣黨政領導班子結構。從省直單位選拔一些熟悉經濟工作特別是工業經濟、外貿金融的幹部充實皖北及沿淮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從經濟較發達地區和省屬大中型企業選派優秀幹部到皖北及沿淮地區任職。繼續採取掛職鍛鍊、對口扶貧、科技副職等形式,每年從省直單位特別是經濟部門選派一些優秀幹部到皖北及沿淮地區掛職。積極探索省屬高校與皖北及沿淮市、縣合作辦學的新模式,為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區發展培養急需的高級專門人才。
21.減輕環境容量對發展的制約。加強皖北地區生態市、縣建設,提高全民生態環境意識。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提高建成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減少COD、氨氮等污染物排放。加大環保執法力度,關閉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和生產線,大力推進清潔生產。
22.做好皖北地區老工業城市養老保險統籌工作。進一步提高養老保險統籌層次,在蚌埠、淮南等城市實行市級統籌的基礎上,加快實現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加大財政投入,支持皖北地區老工業城市養老保險工作。
23.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改善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落實“兩補一免”政策,加大財政對義務教育經費的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抓好愛滋病等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工作。進一步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支持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導皖北地區及沿淮地區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爭創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
24.加強正面宣傳。各新聞單位要加大對皖北及沿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宣傳,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和創業氛圍。
18.努力保障建設用地需要。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積極支持皖北及沿淮各市、縣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努力保障城市基礎設施和重大工業項目建設需要。年度農用地轉用計畫指標當年未用完,可以結轉使用;徵收採煤沉陷區土地,可以採用只征不轉的方式進行。村莊搬遷使用土地,可通過土地整理的方式解決。適當增加皖北地區農村建設用地整理試點項目區規模。
19.調整皖北地區城市總體規劃。積極爭取國務院儘快批准淮北、淮南市城市總體規劃;加快蚌埠、阜陽市的城市總體規劃審批步伐;對皖北其他城市要求修編城市總體規劃的,予以積極支持。
20.加大人才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幹部交流力度,最佳化皖北及沿淮市、縣黨政領導班子結構。從省直單位選拔一些熟悉經濟工作特別是工業經濟、外貿金融的幹部充實皖北及沿淮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從經濟較發達地區和省屬大中型企業選派優秀幹部到皖北及沿淮地區任職。繼續採取掛職鍛鍊、對口扶貧、科技副職等形式,每年從省直單位特別是經濟部門選派一些優秀幹部到皖北及沿淮地區掛職。積極探索省屬高校與皖北及沿淮市、縣合作辦學的新模式,為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區發展培養急需的高級專門人才。
21.減輕環境容量對發展的制約。加強皖北地區生態市、縣建設,提高全民生態環境意識。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提高建成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減少COD、氨氮等污染物排放。加大環保執法力度,關閉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和生產線,大力推進清潔生產。
22.做好皖北地區老工業城市養老保險統籌工作。進一步提高養老保險統籌層次,在蚌埠、淮南等城市實行市級統籌的基礎上,加快實現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加大財政投入,支持皖北地區老工業城市養老保險工作。
23.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改善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落實“兩補一免”政策,加大財政對義務教育經費的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抓好愛滋病等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工作。進一步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支持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導皖北地區及沿淮地區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爭創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
24.加強正面宣傳。各新聞單位要加大對皖北及沿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宣傳,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和創業氛圍。
九、加強組織領導
25.進一步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將原省加快皖北地區經濟發展協調小組更名為省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小組,調整、充實人員,建立健全日常工作協調機制。
26.加大工作落實力度。對已經明確支持的政策、項目和資金,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加強機關效能建設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儘快予以落實,不得推諉扯皮。省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小組每年底要向省委、省政府書面報告皖北及沿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問題和建議,重大問題及時報告。
27.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省、市共同努力,加強與國家有關部門的銜接,爭取將“兩淮一蚌”符合條件的城市納入中部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範圍。積極爭取國家在增值稅轉型、廠辦大集體改革和社會保障、發展接續產業等方面,比照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予以政策支持。
26.加大工作落實力度。對已經明確支持的政策、項目和資金,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加強機關效能建設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儘快予以落實,不得推諉扯皮。省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小組每年底要向省委、省政府書面報告皖北及沿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問題和建議,重大問題及時報告。
27.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省、市共同努力,加強與國家有關部門的銜接,爭取將“兩淮一蚌”符合條件的城市納入中部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範圍。積極爭取國家在增值稅轉型、廠辦大集體改革和社會保障、發展接續產業等方面,比照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予以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