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海洋灘涂,氣候特徵,水系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能源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政治,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基礎建設,環境保護,歷史文化,地名由來,民俗民風,文化遺產,文物古蹟,非遺項目,區域方言,風景名勝,地方特產,本港海鮮,特色農產,著名人物,歷史人物,當代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春秋
戰國
改屬楚。
秦
屬九江郡。
漢
三國
曹操令江淮地區居民遷徙,海陵縣廢,為隙地。後吳主孫亮以
呂岱為大司馬,呂復置海陵縣。
晉
東晉
北周
隋
開皇九年(589年),如皋縣併入寧海縣,隸屬於揚州總管府。
大業元年(605年),改為江都郡。
唐
太和五年(831年),設定如皋場,隸屬於海陵縣。
南唐
保大十年(952年),升如皋場為如皋縣,隸屬於泰州。
北宋
初,如皋縣隸屬淮南道泰州軍。
元
如皋縣隸屬於揚州路泰州府。
明
清
康熙六年(1667年),置江蘇省,如皋屬江蘇省泰州。
雍正二年(1724年),如皋縣隸屬於通州。
雍正九年(1731年),如皋縣於掘港申請復設主簿,又稱分縣。
中華民國
初如皋縣先後隸屬於蘇常道和淮揚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存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如皋縣隸屬於江蘇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19日,日軍侵占如皋城,如皋縣政府先後遷移至李堡、豐利、馬塘。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0月,黃橋決戰後,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東進掘港。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1月下旬,於馬塘鎮和平接管國民政府如皋縣政府,並以白蒲經丁堰至柴灣河以東為界,將原如皋縣一分為二,河東為如皋縣(如皋東鄉),河西稱如皋西南行政公署,後升格為如西縣政府。
民國三十年(1941年)3月後,如皋縣隸屬於蘇中第四行政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22日,如皋縣易名如東縣,如西縣復名為如皋縣,如東縣隸屬於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專員公署;翌年秋,隸屬於蘇皖邊區第九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後,如東縣隸屬於蘇北行政區南通專區。
1953年後,為江蘇省南通專區。
1968年,改稱江蘇省南通地區。
1983年,江蘇省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併,如東縣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1月,分縣時劃入如皋(東)縣一共6個區、16個鎮、101個鄉。即:第二區(丁堰);第四區(雙甸);第五區(岔河);第六區(馬塘);第七區(豐利);第八區(掘港)。
1949年底,全縣有掘港、掘長、掘東、苴鎮、沿海、豐利、栟茶、栟北、雙甸、景安、岔河、湯園、桐本、丁埝、蒲東15個區、169個鄉、10個鎮。
1950年5月,建立如東農場(1959年改為如東林場)。
1956年,建立如東棉場(1975年8月改為如東農場)。
1958年9月,建立江蘇省國營掘港農場。
1958年10月,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化,建立掘港等39個人民公社,共轄460個生產大隊。
1959年9月,建立狼山種雞場。
1960年1月,建立如東種畜種禽場。
1963年11月,江蘇省民政廳組建江蘇國營洋口農場。
1971年,建立環東林場(1978年改稱棉花原種場)。
1974年,建立稻麥原種場。
1981年4月,恢復成立縣人民政府。
1981年8月至9月,掘港鎮、豐利鎮、栟茶鎮、岔河鎮、馬塘鎮恢復縣屬鎮建制。
1983年5月14日,全縣實行政社分設,恢復鄉鎮建制。
1986年3月,兵房鄉、雙甸鄉、苴鎮鄉撤鄉建鎮,為縣屬鎮建制。
1994年12月,河口鄉撤鄉建鎮。
1995年2月,桐本鄉併入馬塘鎮;靖海鄉併入栟茶鎮;撤銷長沙鄉、北坎鄉、衛海鄉,設立長沙鎮。
1995年4月,環北鄉併入環鎮鄉;環農鄉併入環漁鄉;五義鄉、豐西鄉併入豐利鎮。
1995年5月,古壩鄉撤鄉建鎮。
1995年11月,滸澪鄉撤鄉建鎮。
1997年10月,新店鄉撤鄉建鎮。
1998年11月,光榮鄉併入洋口鄉。
1999年9月,石甸鄉撤鄉建鎮。
2000年4月,九總鄉、環鎮鄉併入掘港鎮;潮橋鄉併入馬塘鎮;岔南鄉、岔北鄉併入岔河鎮;雙南鄉、石甸鎮併入雙甸鎮;湯園鄉併入新店鎮;撤銷華豐鄉、童店鄉,設立城南鎮;撤銷東凌漁業鄉、南坎鄉,設立大豫鎮;北漁鄉併入長沙鎮;新光鄉併入苴鎮鎮;撤銷環港漁業鄉、石屏鄉,設立環港鎮;撤銷南港漁業鄉、洋口鄉,設立洋口鎮;滸澪鎮併入栟茶鎮;於港鄉併入河口鎮。至年底,全縣共有26個鄉鎮,其中17個鎮、9個鄉。
2001年3月,丁店鄉併入兵房鎮;撤銷曹埠鄉、飲泉鄉、孫窯鄉,設立曹埠鎮;凌民鄉併入馬塘鎮;古壩鎮併入岔河鎮;凌河鎮併入豐利鎮;袁莊鄉、景安鄉、沿南鄉、新林鄉撤鄉建鎮。年末,全縣共有20個鎮、324個村、72個居民社區。
2001年至2002年,全縣所有場相繼劃歸屬地管理。
2003年2月,城南鎮併入掘港鎮;環港鎮併入豐利鎮;新林鎮與併入洋口鎮;沿南鎮併入袁莊鎮;景安鎮併入河口鎮。至此,全縣共有15個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22年10月,如東縣轄3個街道、12個鎮,另設有6個功能區。縣政府駐如東縣
城中街道富春江路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如東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位於江蘇省東部和南通市域東北部。其形狀如同巨掌,平展於南黃海之濱,縣境東、北方向瀕臨黃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南面長江,直線距離約40千米,緊靠南通市通州區;西連長江流域的內陸地區,與
如皋市接壤;西北連蘇中
里下河平原,與海安市毗鄰。。如東境域介於東經120°42′—121°22′,北緯32°12′—32°36′之間,陸域面積2122平方千米,海域面積4965平方千米,是南通市陸海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如東擁有海岸線全長86千米。
地形地貌
如東境內地勢平坦,從西南略向東南傾斜,西北部高程為4.0—5.0米,東南部高程在3.2米左右。如東陸地地貌是典型的
濱海平原,分屬三角洲平原區、海積平原區和古瀉湖平原三種類型。三角洲平原主要分布於縣域中心區,長沙至掘港一線以西、
范公堤(長沙向西)一線以南、
如泰運河(掘港向西)以北;古瀉湖平原分布於縣域南部,掘港至孫窯一線以西,如泰運河以南;海積平原主要指范公堤以外臨海地域。
民國初,張謇等人在如東沿海組織圍墾,沿海地區水利條件大幅改善。建國後,如東繼續組織二十多次圍墾,在原有范公堤外形成大片新陸地。
海洋灘涂
如東沿海屬
黃海南部海域,近海海域屬於
呂四漁場範圍,自南向北分別稱爛沙洋、黃沙洋,洋面與沿海輻射沙洲勾連交錯,形成大小水道。爛沙洋水道和黃沙洋水道是如東沿海主要潮汐通道,具有深水通航、建設港口的條件。其中,爛沙洋北水道南側的西太陽沙被改造為人工島
陽光島。
如東海岸線外連陸
灘涂寬廣,近海海域沙洲散布。北部岸線外較大的沙洲有蔣家沙、竹根沙;東北外海陽光島周圍散布鰳魚沙、茄兒桿子、河豚沙、太陽沙、大洪梗子、火星沙等天然掩護;東部岸線接有腰沙、冷家沙。
如東沿海
潮汐24小時漲落兩次,一般早潮稱潮,晚潮稱汐。一般同一潮次,洋口閘比東安閘早30分鐘左右到達。北風和東北風起,來潮時間常有提前;秋潮常跟暴風起,有風即有潮。一年之中秋汛為勢大,故有“八月十六賽馬跑”之說。
氣候特徵
如東屬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10攝氏度;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初夏有梅雨。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222天。冬季降雪較少。大風天氣較多,春夏多東南方,夏秋多西北風,夏秋或有颱風影響。
水系水文
如東全縣分屬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流域以貫穿縣境的
如泰運河為界,運河以南為長江流域,約占全縣總流域的三分之一;運河以北為淮河流域,約占全縣總流域的三分之二。縣境長江流域以如泰運河、
九圩港、遙望港、江海河等為乾河。淮河流域以
栟茶運河、南凌河、洋口運河、掘苴河等為乾河。
如東境內最大湖泊為東湖,又稱東凌平原水庫,面積約5.8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如東縣境內水資源豐富,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量5億立方米,年引長江水5.90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如東縣耕地面積10.85萬公頃,農用地14.33萬公頃,建設用地3.13萬公頃,水域面積1.70萬公頃。
生物資源
如東縣近海水產資源豐富,是中國最大的文蛤和條斑紫菜生產和出口基地。近海內有各種淺水貝類50餘種,常見魚類有100種以上,蝦蟹類出名的有紅蝦、白蝦、對蝦、金鉤蝦以及梭子蟹、大青蟹等。
如東縣野生動物有黃鼠狼、狗獾、水獺。可入藥的枸杞子、龜板、蟾酥、地龍等野生生物有200多種。
能源資源
如東縣擁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綠色能源。2011年,建成中國最大海上風電場。
人口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常住人口87.67萬人,比上年末下降0.3%,其中,城鎮人口52.24萬人,增長0.7%,城鎮化率59.59%,比上年末提高0.63個百分點。全縣常住人口出生率3.53‰,死亡率13.10‰,人口自然增長率-9.57‰。年末戶籍人口98.2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0033人。按性別分,男性48.12萬人,女性50.14萬人。按年齡分,0—17歲8.99萬人,18-34歲14.41萬人,35—59歲38.12萬人,60歲及以上36.74萬人。
經濟
綜述
2022年,如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4.6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1.52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637.45億元,下降1.4%;第三產業增加值575.64億元,增長4.1%。全年三次產業結構為7.7:48.5:43.8。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9711元,增長1.7%。全縣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連續二十年躋身全國百強縣(市)行列,在2022年中郡研究所發布的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榜中,如東排名第31位,比上年度前進2位;在稷夏智庫發布的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縣榜單中,如東排名第39位,比上年度前進2位;在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發布的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榜單中,如東排名第36位,比上年度前進4位。全年新設市場主體1.33萬戶,比上年下降4.3%,其中新增個體戶10423戶、私營企業2469戶、內資企業350戶、外資企業26戶。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市場主體12.4萬戶,增長5.1%,其中企業法人1.96萬戶,增長3.2%。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如東縣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7.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0.8%,服務業投資增長19.7%,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下降28.7%,民間投資增長10.2%。
財稅收支
2022年,如東縣實現同口徑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6.87億元(剔除留抵退稅因素影響),增長7.1%,自然口徑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2.72億元(含留抵退稅因素影響)。其中同口徑稅收收入60.40億元,增長1.3%。主要稅種中,同口徑增值稅實現26.70億元,增長3.7%;企業所得稅實現12.86億元,增長14.2%。
2022年,如東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3.94億元,增長5.2%。民生投入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達到80.9%,其中,衛生健康支出18.84億元,增長15.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8.70億元,增長1.1%;教育支出26.39億元,增長0.5%。
人民生活
2022年,如東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645元,比上年增長5.0%。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448元,增長4.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15元,增長5.6%。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794元,比上年增長4.9%。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1217元,比上年增長3.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360元,比上年增長6.3%。城鄉居民文教娛樂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分別為14.2%和14.1%。城鄉恩格爾係數分別為28.5%和29.8%。年末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79輛、助力車143輛、洗衣機105台、電冰櫃123台、彩電227台、計算機60台、空調269台、熱水器115台、行動電話260部;農村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汽車57輛、助力車185輛、洗衣機110台、電冰櫃143台、彩電213台、計算機38台、空調246台、熱水器112台、行動電話275部。
第一產業
2022年,如東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1.3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4.8%。其中,農業產值68.98億元,增長2.0%;林業總產值0.79億元,增長3.8%;牧業總產值34.97億元,增長15.0%;漁業總產值91.90億元,增長2.0%;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14.74億元,增長11.2%。全年建設農業農村重大項目44個(農產品加工流通類23個、農業基礎建設8個、現代服務業4個、現代種養類9個),項目總投資34.09億元,全年計畫總投資32.69億元,完成投入32.69億元。全縣累計登記在冊並正常運行的省級示範場49家、市級示範場47家、縣級示範場226家。新增市級龍頭企業5家、縣級龍頭企業4家,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各級農業龍頭企業72家。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綠色食品獲證企業37家,有效期內綠色食品獲證總數76個。全縣建成並通過驗收2個綠色優質玉米基地、1個綠色優質花椰菜基地和23個綠色優質水稻基地,年末累計面積89.34萬畝。全縣新增農業物聯網技術點20個,其中,種植業13家,養殖業5家,水產業1家,農業加工業1家。全縣擁有農產品電子商務行銷主體88家,全年線上年銷售100萬元以上電商主體25家。
農業
2022年,如東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67.82千公頃。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41.24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07千公頃,增長0.05%,其中,夏糧播種面積67.73千公頃,增加0.04千公頃,增長0.06%;秋糧播種面積73.51千公頃,增加0.03千公頃,增長0.05%。全縣糧食產量98.08萬噸,比上年增產0.3%;糧食畝產462.96公斤,增產0.3%;棉花產量36噸,減產51.4%;油料產量2.50萬噸,減產1.6%。
畜牧業
2022年,如東縣生豬出欄65.09萬頭,增長1.6%;羊出欄30.41萬隻,增長33.4%;家禽出欄3029.43萬羽,增長2.5%。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10.52萬噸,比上年增長1.8%。其中,豬肉產量5.29萬噸,下降0.9%;牛羊肉產量0.37萬噸,增長26.5%;禽肉產量4.86萬噸,增長3.3%。全縣家禽規模養殖占比99.36%,畜牧生態健康養殖占比100%。
漁業
2022年,如東縣水產品產量32.49萬噸,比上年增長2.4%。
生產條件
2022年,如東縣新增大中型拖拉機350台,聯合收割機291台,水稻插秧機360台,無人植保機242台,旋耕播種機311台,農機總動力99.24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94.24%。
第二產業
工業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21家,其中年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278家。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3.6%,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9.3%和0.6%。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17.9%,股份制企業下降3.4%,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36.0%。全縣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下降2.7%,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46.9%。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3.8%,營業成本增長4.8%,利潤總額下降6.6%。年末,全縣民營工業企業數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比重為87.0%,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占比74.2%。
建築業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資質建築企業306家,其中特級總承包企業2家,一級總承包企業15家,一級專業承包企業10家,二級總承包企業32家,二級專業承包企業35家,三級及勞務企業212家。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718.13億元,比上年增長9.9%;竣工產值441.12億元,下降10.9%,竣工率19.1%;建築業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801.15萬平方米,增長0.6%;竣工面積1297.82萬平方米,下降23.6%,其中住宅竣工面積722.11萬平方米,下降41.1%。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如東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7.02億元,增長4.0%。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22.47億元,增長4.2%;農村消費品零售額74.55億元,增長3.1%。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消費品零售額461.17億元,增長3.8%;住宿和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35.85億元,增長7.1%。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25.6%,飲料類下降5.4%,菸酒類增長0.1%,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15.3%,化妝品類增長22.4%,金銀珠寶類增長7.2%,日用品類下降8.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7.8%,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7.8%,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7.3%,汽車類下降2.4%。
對外經濟
2022年,如東縣實現進出口總值648.95億元,增長28.0%,其中,出口總值203.69億元,增長16.5%;進口總值445.26億元,增長34.1%。
招商引資
2022年,如東縣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29個,新批及淨增資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4個;新批協定註冊外資8.83億美元,增長103.0%;實際到賬註冊外資3.12億美元,下降17.9%。全年新增境外投資項目6個,中方協定投資額470萬美元,下降85.4%。全年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8310萬美元,增長66.7%;新派勞務人員243人,增長67.6%,年末在外勞務人員814人,與去年持平。
房地產業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房地產開發企業53家。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55.83億元,增長8.5%。商品房施工面積409.45萬平方米,增長37.7%,其中,住宅施工面積291.68萬平方米,增長22.9%。全縣商品房竣工面積25.27萬平方米,增長22.7%,其中,住宅竣工面積18.59萬平方米,增長18.0%。商品房銷售面積109.53萬平方米,下降13.1%,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03.67萬平方米,下降1.3%。
郵電通信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郵政公司1處,郵政局所47處,縣級快遞共配中心1個,郵件處理中心1個,郵政投遞場所14個,其他快遞末端網點128個。全年實現郵政行業業務收入4.12億元,增長8.25%。全縣村居快遞服務覆蓋率達到100%,開通6條“交郵融合”公交線路,為農村地區運送上下行郵件。建成海島驛站,結束了全省唯一工業海島——陽光島十五年來收寄郵件必須離島辦理的歷史。全縣光纖寬頻用戶占固定寬頻比重達到100%;電信、移動、聯通等三大運營商完成主營業務收入8.41億元,增長13.2%;手機用戶新增16.4萬戶、寬頻用戶新增6.68萬戶。全縣新建5G基站826個,實現主城區、重點園區及主要節點5G信號全覆蓋,農村地區從自然鄉鎮及周邊區域向一般農村區域延伸覆蓋。
旅遊業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市級重點旅遊項目4個,旅遊項目投入完成15.3億元。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旅遊星級飯店6家(其中四星、三星、二星各2家),旅行社9家,3A級旅遊景區3處、2A級景區1處,省級旅遊度假區1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1個、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1個、市級旅遊特色村(鎮)3個。
金融業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金融機構新增本外幣存款176.85億元,年末存款餘額1955.39億元,增長9.9%,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183.41億元,比年初增加186.55億元,增長18.7%;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489.03億元,比年初增加18.80億元,增長4.0%。全年金融機構新增貸款326.10億元,年末各項貸款餘額1578.90億元,增長25.8%,其中,製造業貸款餘額224.34億元,增長34.2%。全年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5.43億元,比上年下降15.2%;提取公積金12.19億元,增長15.8%。全年實繳職工人數9.41萬人,淨增9060人。
保險業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財產保險機構15個,全年財產險保費收入7.95億元,增長10.7%;賠付金額4.95億元,賠付率62.2%。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人壽保險機構21個,全年人壽險保費收入18.75億元,下降4.3%;理賠給付及其他各類給付3.27億元。
政治
徐東俊:縣政協主席。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公路總里程達3177.056千米,公路密度為183.33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高速公路77.8千米,一級公路310.4千米,二級公路340.154千米,三級公路215.368千米,四級公路2233.334千米。航道總里程778.96千米,其中,等級航道7條,里程200.76千米,等外級航道578.2千米。擁有內河碼頭97個,泊位151個,岸線長度11998米。擁有出海航道2條,其中15萬噸級爛沙洋北水道航道長40.9千米,7萬噸級爛沙洋南水道航道長24.8千米。洋口作業區自然岸線總長7.1千米,碼頭岸線總長19.4千米,擁有7個沿海碼頭泊位,全年船舶流量255艘次,港口貨物吞吐量809.5萬噸。2022年,如東縣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增加值25.84億元,比上年增長12.5%。
公路
高速
通洋高速(S15),連線南通至洋口港,一期工程南通至如東段已於2015年初通車。
啟揚高速(S28),西起揚州,途徑泰州、海安,在如東境內全長64.6千米。
國道
228國道(原223省道),是如東主城區及中東部聯繫南通城區的主要通道。
省道
334省道(南部橫向)、355省道(中部橫向,苴東線)、225省道(中部縱向)、222省道(東部縱向,規劃北延至洋口港)、221省道(沿海岸線,海防公路)。
跨海橋樑
黃海大橋,位於長沙鎮,連線洋口港臨港工業區與陽光島,是洋口港陸路運輸通道,全長12.6千米。
鐵路
普通鐵路
海洋鐵路。自
海安至
洋口港,全長77千米,國鐵二級,設計時速120千米/小時,預留時速160千米/小時,預留電氣化和複線條件。設
栟茶、
如東兩個客運站及北漁貨運站。2014年1月開通客運。規劃建設的自河南
三門峽至江蘇
洋口港,經海洋鐵路的鐵路,又稱
三洋鐵路。
洋呂鐵路。自洋口港至呂四港,建成後形成環繞南通地區的鐵路網。2020年洋呂鐵路工可獲批。
城際鐵路
如通蘇湖城際鐵路。起於如東,向南經南通跨越長江後經蘇州至湖州,正線全長約251千米,其中江蘇境內正線長約227千米,浙江境內正線長約24千米。速度目標值160—200千米/小時,等級為都市圈城際鐵路。
高速鐵路
通蘇嘉甬鐵路如東延伸段。從通蘇嘉甬鐵路的南通站延伸到如東縣掘港鎮,是沿海乾線高速鐵路組成部分。
航運
內河
如泰運河為如東歷史上重要的航道,東西貫穿縣境,是重要的水運通道。為配合洋口港開發建設,又開挖洋口運河聯繫
九圩港運河以實現江海聯運。此外縣境重要的運河航道還有:
栟茶運河、
江海河、遙望港等。
漁港
洋口漁港(國家級中心漁港)、劉埠漁港(一級民眾漁港)、東凌漁港。
海港
洋口港,位於如東縣長沙鎮東北海岸及外海人工島的離岸深水港,是南通新出海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港區主要由
陽光島作業區、臨港工業區以及臨港新城等組成。
航空
運輸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城市公交、客運班車、旅遊客車379輛19441座,擁有營運貨車5240輛68641噸,運輸船舶99艘58555總噸。全年完成公路運輸客運量45萬人次,客運周轉量0.51億人千米;公路貨運量977萬噸,貨運周轉量19.56億噸千米;水路貨運量413萬噸,貨運周轉量32.06億噸千米。海洋鐵路如東站全年傳送旅客25028人次,栟茶站傳送旅客12913人次,合計到達人數35584人次。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機動車保有量29.37萬輛,比上年末增加2.26萬輛。其中,載客汽車23.45萬輛,增加1.84萬輛;載貨汽車1.52萬輛,增加0.15萬輛;機車4.22萬輛,增加0.25萬輛。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個人汽車保有量達23.38萬輛,比上年末增加1.79萬輛。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22年,如東縣專利授權量2827件,增長4.1%,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574件,增長89.4%,年末發明專利擁有量2967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4.03件,增長23.3%。通過企業智慧財產權管理體系認證22家,通過省級貫標績效評價9家。中天海洋系統公司獲評國家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南通泰禾化工獲評石油和化工行業專利金獎,如東文峰大世界和如東縣電子商務協會分別被認定為南通市智慧財產權“正版正貨”示範街區和示範行業。完成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56筆7.43億元。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30家,新增省級眾創空間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家,新增市級科技創新型企業19家。完成當年實付5萬元以上的有效產學研合作項目數151項。
2022年,如東縣新培育省質量信用A級企業17家、AA級企業2家。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企業首席質量官1000人,比上年末增加279人。榮獲“江蘇精品”認證證書2張,3家企業獲評第二屆如東縣縣長質量獎。全縣新增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全國性團體標準56項,首次參與國際IEC標準制定4項,成功立項省級標準化試點項目1個,落戶全國性專業標準化技術機構2家。
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建制幼稚園57所(含一個分園),在園幼兒13032人,其中省優質園51所、市優質園3所、合格園3所。國小48所,在校生30186人;國中23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在校生16692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209人;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8848人,其中四星級高中3所、三星級高中1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3174人。中職學生參加技能大賽省賽獲1金6銀6銅,市賽獲15金21銀25銅;參加省創新創業大賽獲二等獎2個,三等獎3個;參加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一、二等獎各1個。
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規上文化產業企業188家,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3.80億元。37個文化產業項目進入省、市、縣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庫,12個省、市重點項目年度累計完成實際投資額21.95億元。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人均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0.48平方米。全縣接受文化場館服務人次突破400萬,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鄉村覆蓋率超過80%。縣文化中心小劇場被評為南通市示範小劇場。全年在省以上發表、參賽和參展的作品60餘件,獲國際級獎4個、國家級獎5個、省級獎3個。舞蹈《大海,故鄉》獲江蘇省“五星工程獎”,魔術《月光白鴿》《紙飛機》代表中國大陸獲得第28屆國際魔術聯盟世界魔術冠軍杯大賽4項大獎。全縣6個單位獲評省市級“最美公共文化空間”,1個團體入選省級優秀民眾文化團隊,2名演員入選國家文旅部實施的“全國魔術領軍人才培養計畫”。1幅農民畫作品入選中宣部主辦的“新年畫作品聯展”,2幅作品入選全國農民畫雙年展。國清寺遺址保護利用工程基本完成;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展陳大綱編寫完成;“中國紅木雕刻傳承研究發展中心”通過專家組評審,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唯一設在縣級的專委會。“林韻堂”承林木雕藝術館非遺傳承基地獲評省人社廳鄉土人才紅木雕刻傳承示範基地,高愛華工作室獲評“省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國家級非遺項目“跳馬伕”登錄央視《非遺里的中國》欄目。
體育事業
2022年,如東縣承辦省級以上體育賽事2項次、市級體育賽事3項次,舉辦縣級體育賽事10項次。更換新建45套全民健身路徑,新建16片籃球場地、2個體育公園。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9237萬元。
衛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衛生機構47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59個,衛生監督所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計畫生育機構1個。全縣衛生機構床位數4074張,執業(助理)醫師2258人,註冊護士1962人。累計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240個。
社會保障
2022年,如東縣新增城鎮就業9220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932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1230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4328人,開發青年就業見習崗位2058個,開發公益性崗位85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新增創業2473人,其中新增大學生創業296人,扶持農民自主創業1231人。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7.76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離退休人數10.56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3.51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1.71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4.68萬人。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8.49萬人,其中,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5.2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63.25萬人。
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擁有各類養老床位總數(含社區養老)1.21萬張,享受尊老金6.68萬人,全年發放尊老金5200萬元。截至2022年末,如東縣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對象1244人,發放孤兒、困境兒童養育資金994.95萬元。年末城市特困人員(城鎮“三無”)72人、農村特困人員(農村五保戶)4526人,城鄉低保4488戶5953人,其中,城鎮低保191戶232人,農村低保4297戶5721人。全年結婚登記3866對。
基礎建設
2022年,如東縣城區實施“三河六岸”、鶴鳴公園等PPP項目2個,其中“三河六岸”進入運營期;完成4個污水提質增效達標示範區建設;市政項目建設15項,其中續建項目3項,新建項目12項。實施17個城區綠化點位改造,新增城市公園綠地20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率38.89%。新增造林面積4248畝。
環境保護
2022年,如東縣環境空氣主要污染物年平均值為:二氧化硫7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14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42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23.1微克/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顆粒物及細顆粒物年均值符合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一級標準。全年空氣品質達標天數占全年天數比例為85.2%。全縣國考、省考以上、市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類比例均達100%,同比分別提升40、37.5、17.6個百分點。城鎮區域環境晝間噪聲平均值為50.1分貝,交通幹線晝間噪聲平均值為64.1分貝,均符合國家環境噪聲質量標準。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民俗民風
如東先民獵漁煮海,在勞動和生產中形成粗獷、質樸的原生態文化。扶海洲成陸後,四方移民匯聚如東,區域文化在變化中融合,中原、淮揚、京江和徽域文化交相輝映。明清時期,鹽業興旺,商賈往來,民間文化與書齋文化有機融合,皋東地區產生了一批頗有影響的文人文化。民國初年,張謇倡導沿海開墾,啟海人遷入,掘港西以“本場人”風俗為根基,謙和好客;掘港東則以啟海民俗為本原,直率開放。海堤之外漁、鹽民風俗久盛不衰;海堤之內則顯民風民俗相互摻雜、糅和、改良,加上文明新風影響,古今傳承、新舊交融。
節慶
如東春節俗稱過年,臘月中旬即開始蒸饅頭、炒炒米、做米酒、採購年貨等一系列活動。除夕又稱三十晚上或三十夜,講究祭祖、燒經、吃團圓飯。初一多不出門,出門遇人須賀喜;初二女兒回娘家;初五迎財神。正月十五,普遍興吃圓子,兒童晚上流行拉兔兒燈。
農曆“二月二”又稱“龍抬頭”,如東興接女兒回娘家。立夏時,城鄉居民興吃燒餅、雞蛋。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民眾一般祭祀燒經,保持有吃
扁食的習慣。冬至,俗稱過冬,民眾多興吃湯圓。
生活
如東城鄉居民以大米為主食,兼食雜糧。春節時,掘西喜做米酒、蒸饅頭,掘東喜蒸糕。掘西早晚吃粥、中午吃飯;掘東早中晚都吃飯。沿海鄉鎮,平時吃菜喜放文蛤調味。還喜生吃海貨,如嗆蟹、嗆蝦兒、嗆蛼蛾、醉泥螺等。舊時,因地處海邊,如東河水、井水偏鹹,民眾普遍喜歡喝天水茶(即乘接的雨水)。
南通
橋牌是如東盛行的民間娛樂活動,如東又稱“長牌”、“摸胡”等,其地域特色明顯、玩法眾多,是如東人最為廣泛的休閒娛樂方式之一。
文化遺產
在數百年的融合發展過程,如東民俗民風不斷上升為文藝形式,在舞蹈、繪畫、文學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
舞蹈
如東民間舞蹈以《跳馬夫》為代表,其原是流傳於如東縣一帶的祭神舞,所祭之神為“都天王爺”。據傳,“都天王爺”是唐肅宗對其守將
張巡的追封諡號。明清之時,倭寇海匪經常騷擾沿海,當地人們寄情歷史,追思英烈,祈求神明消災降福,於是將供奉逐漸演化為“燒馬夫香”,由此傳習數百年。
繪畫
如東民間繪畫藝術源遠流長,相傳在清
同治年間由蘇州傳入,為
桃花塢木版年畫的一個分支。風格樸拙靚麗,極具地方特色。早期為民間工匠所運用,於灶台、牆頭、床沿、櫥面、紙牌上刻畫。建國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題材、內容及創作手法也隨之延伸和拓寬。
雜技
如東少年雜技是南通著名文化品牌之一。南通少年雜技團是1958年由如東的盧、秋、宋三家班子組成的,先稱如東麒麟雜技團,不久更名為如東雜技團,2004年成立南通少年雜技團。如東少年雜技足跡遍及日本、法國、義大利、羅馬尼亞等三十九個國家和地區。
文物古蹟
如東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佐證價值的圩塘、鹽灶、墾牧區、水利設施,名人故居、著名紀念地、古宗教場所、古戲台、古墓園、古橋樑、古河道、古樹名木,農林牧副漁、工農兵學商的處所和工具等,因天災人禍、自然朽損、人為破壞、城市改造、文物販子收購等因素,存世(不包括遺址和碎片性遺物)量不多。
名稱 | 年代 | 處所 | 名稱 | 年代 | 處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資料來源: 如東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遺址、古建築、文物;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意義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築;歷史上各時代珍貴藝術品;各歷史時期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等,如東縣共有文保單位27處,文物點11處,都實行原址保護。 |
非遺項目
項目 | 類型 | 認定年份 | 項目 | 類型 | 認定年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2004年民間藝術普查開始,如東共蒐集138個項目線索,挖掘整理出27個項目列入各級保護名錄,其中國家級項目1個,省級項目3個,市級項目12個,縣級項目11個,其內容涉獵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多方面,對傳承和發展如東地方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借鑑作用。 |
區域方言
本縣方言屬漢語北方方言江準次方言,主要特點是:有兩個去聲,兩個入聲加上陰平、陽平、上聲,共7個聲調。本縣各地區語音又有差別,栟茶、雙甸等西部地區,略帶里下河口音,岔河南部的新店等地,略帶南通口音。民國初年,大批墾民自崇明、啟東、海門等地遷至本縣沿海地區,為吳方言。
如東縣域內方言有3種:第一種屬於北方方言
江淮官話泰如片,其中內部又存在一定差異。一是本場話,即以縣城掘港為中心的
掘港話(亦稱“掘西話”,跟“掘東話”對舉而言),包括掘港(絕大部分)、長沙、曹埠(大部)、馬塘、岔河、雙甸、新店(北部)、苴鎮、豐利、洋口(洋蠻河以東)等鎮;二是西路話(亦稱栟茶話、洋西話),從古壩北邊向西,至與如皋交界一線以北地區,東至洋蠻河(通洋運河北段),包括栟茶、袁莊、河口(老秀貞鄉南河以北)等鎮。第二種屬於
吳方言,即
沙里話(亦稱掘東話、
沙地話、
崇明話),包括大豫、掘港(小部)等鎮。第三種是呈現出江淮方言與吳方言過渡性質的方言,如南場話(
通東話),包括掘港(西南)、曹埠(南部)等鎮;
南通話,包括新店鎮(南部)、曹埠鎮(西部)等鎮。
風景名勝
如東地區望江臨海,氣候溫潤,兼有長三角平原風貌和南黃海風情。如東沿海海岸線漫長,灘涂廣袤,因海而生的“
海上迪斯科”和“空中交響曲”成為如東最早叫響海內外的旅遊品牌。內陸阡陌縱橫,沃野千里,人文鼎盛,明清以來形成的古鎮點綴其中,不乏勝跡。
景區總面積約67公頃,主要由接待中心、如東灘涂圍墾歷史博物館、海上九曲橋、海誓山盟石、愛情長廊、大米草原等景觀構成。景區還臨接
海印寺、
洋口漁港、
金蛤島、小洋口鄉村俱樂部,遊客可以泡溫泉、品海鮮、游海港,一覽南黃海風情。
2020年8月開始正式施工。以一帶一軸四區多院落為總體布局,緊扣“古鎮有新韻,新鎮有古韻”主題,呈現栟茶美食、溫泉、院落、牌坊等文化旅遊特色,力爭打造成長三角北翼特色生態休閒古鎮。
洋口港(大洋口)
AAA級風景區,主要景點有黃海大橋、陽光島、連岸灘涂等。黃海大橋設有觀景平台,可以眺望廣袤灘涂。陽光島設有接待中心和景觀台,可以概覽人工島和黃海。黃海大橋以及陽光島因洋口港港區作業日益繁忙,2014年9月起停止個人遊客參觀。洋口港景區生態園緊靠洋口港景區,占地總面積6.67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約2公頃。園內建成遊客中心、垂釣中心、露營營地、休閒木屋等可垂釣、燒烤、露營。
東湖(東凌平原水庫)
位於如東東部沿海匡圍的墾區,擁有以湖面、海灘、綠地等為代表的海湖風情旅遊資源。
AAA級風景區,國清寺始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由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天台宗第十祖、法師
行滿修建。現景區為異地重建,位於如東縣城南,占地約1.5公頃,分國清寺園區和國清塔園區兩部分。園區內殿堂齊全,布局合理,層次分明。景區西邊有9層國清寶塔、放生池、掘港歷史與宗教文化展覽室,配有樓榭亭閣。國清寺原址位於如東城區江海東路,2017年由南京大學勘探發掘。
三河六岸風光帶
如東縣通過整治主城區如泰運河、掘苴河以及掘坎河形成的城區風光帶。規劃全線貫通的園路、騎行綠道、親水漫步道,總長度約30千米。
地方特產
本港海鮮
如東海域處於東海前進波與黃海旋轉波的交匯處,浮游生物聚集,而長江與內河又夾帶大量營養素和有機物流入,因而水質肥美,微生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導致當地海洋生物餌料豐富,所產魚蝦富含胺基酸,營養既豐,口感也好。因此,如東人習慣將本地海產稱之為“本港海鮮”。如東海域生產的著名魚類有大小黃魚、帶魚、鰳魚、刀魚等,淺水貝類有文蛤、西施舌、竹蟶等,此外還有各種蝦、蟹、海蜇、海葵、海帶等。
如東文蛤素有“
天下第一鮮”之稱。文蛤肉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有藥用價值。文蛤是如東大宗出口產品,1958年建立“如東縣海塗養殖場”,首次進行人工圍養、放養文蛤幼苗。1969年以凍蛤肉出口,從1979年開始改由鮮活文蛤出口,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家。如東成為全國最大文蛤養殖出口基地。
又名蟶子王,為海產雙殼軟體動物,體呈延長形,長約10公分左右。兩殼合抱後呈竹筒狀,故得竹蟶之名。鮮蟶肉嫩而味鮮,是上等海味珍品。竹蟶除天然生長外還可進行人工增殖和養殖。養殖品種以大竹蟶和長竹蟶為主,養殖2年竹蟶體長可達8厘米左右,個體大者22厘米以上。
古稱吐鐵。外殼呈卵圓形,殼薄脆,其殼不能包被全部身體,腹足兩側的邊緣露在殼的外面,並且反折過來遮蓋殼的一部分。體長方形,拖鞋狀頭盤大,無觸角,殼無螺塔。如東盛產黃沙泥螺和清沙泥螺。泥螺雖然個體小,名聲卻很大,是人們喜愛的海味珍品,且加工、食法講究。經醃漬加工的糟醉泥螺味道鮮美,清香脆嫩,豐腴可口。泥螺已躋身賓館宴席,成為“八珍冷盤”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
如東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是梭子蟹生存繁衍理想之地,加之如東近海及灘涂基礎餌料豐富、潮流通暢,平緩的沙泥質底質,非常符合梭子蟹生活習性。如東梭子蟹肉色潔白,肉多細嫩,膏似凝脂,味道鮮美。尤其是兩鉗狀螯足之肉,呈絲狀而帶甜味,蟹黃色艷味香,食之別有風味,因而久負盛名。
是由各種海蝦煮熟,經過曬乾,而後去殼而成。蝦米營養成份很高,含蛋白質、脂肪、糖分,是人們喜愛的食用佳品。油煎、爆炒、做湯均可,其味鮮美,食而不厭,是美味佳肴之一。蝦米便於貯藏攜帶,四季均可食用。如東所產蝦米名稱有:條米、金鉤、開洋、春紅、秋紅、鴿子腳等。如東盛產各種蝦米,除向全國各地銷售外,還遠銷美國、日本、東南亞各國。
特色農產
狼山雞(地理標誌保護產品PGI、農產品地理標誌AGI、地理標誌商標GI)
原產如東,原名“岔河大雞、馬塘黑雞”,因在南通狼山附近出口而得名,是我國著名的蛋肉兼用型地方品種,與太湖鵝、高郵鴨並列為江蘇省三大畜禽類名種。早在1872年,狼山雞即被引入英國,參與育成了不少國際知名雞種,如著名大型品種奧品頓、澳洲黑等,被列入英美各國家禽標準圖譜,為國際標準雞種。
條斑紫菜(地理標誌保護產品PGI、地理標誌商標GI) 與“天下第一鮮”文蛤齊名。條斑紫菜產於溫帶,自然生長數量有限,主產地在如東。因為如東具有條斑紫菜生長條件,適宜氣候、適宜水溫、適宜鹽度。如東條斑紫菜藻體薄嫩,是生態海洋食品,具保健功效。
如東大米(地理標誌商標GI)
如東蘘荷(農產品地理標誌AGI)
著名人物
歷史人物
當代人物
軍政界
王秀斌,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司令員、上將軍銜。
學術界
黃先祥,第二炮兵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全國政協委員。
劉季平,北京圖書館館長、文化部顧問、陶行知研究會會長等。
蔡美峰,北京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岩石力學專家。
文體界
財經界
榮譽稱號
2019年2月2日,如東縣被
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9年11月12日,被評為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賽迪顧問)。
2019年11月13日,入選2019年工業百強縣(市)、2019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中國信通院)。
2019年12月6日,入選2019年綜合競爭力全國百強縣(市)(社科院財經院)。
2019年12月28日,入選2019年全國製造業百強縣(市)、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社科院財經院)。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排名63(小康雜誌社)。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綠意百佳縣市(小康雜誌社)。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國家文物局)。
2020年7月10日,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商務部)。
2020年7月28日,入選2020年中國百強縣(賽迪顧問)。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
2020年11月13日,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中國信通院)。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
2020年12月1日,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
2020年12月22日,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2021年1月18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命名為“2018—2020年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2021年6月,被評為2020年度“江蘇省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模範縣(市、區)”。
2021年6月21日,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1年8月4日,入選2021年賽迪百強縣。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1年9月,入選“2021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2021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2021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2021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2021年11月3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21年12月16日,入選中國工業“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第27位。
2022年5月,入選《2021年中國投資潛力百強縣》榜單,位列全國第40名。
2022年11月,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版“2022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排名第36位。
2022年11月,入選賽迪投資競爭力百強縣(2022),排名第39。
2022年12月,入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第24。
2023年2月,被命名為江蘇省生態園林城市。
2023年5月,入選壹城智庫“2023縣域高質量發展百強”,排名第34。
2023年7月,入選2023賽迪百強縣,排名第35。
2023年9月,入選“新華指數·高質量發展百強縣(2023)”,排名第36。
2023年11月,入選賽迪顧問“2023中國縣域投資競爭力百強”,排名第42。
2023年11月,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2023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排名第34。
2023年12月,入選2023年稷夏全國縣域綜合競爭力100強,排名第37。
2023年12月,入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3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第35。
2023年12月,入選競爭力智庫“2023中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排名第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