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生卒年不詳),名翟(dí),
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魯國人,有爭議一說滕州人,一說商丘人。宋國貴族
目夷的後代,曾擔任宋國
大夫。他是
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
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楊朱之學並稱“
顯學”。他提出了“
兼愛”、“
非攻”、“
尚賢”、“
尚同”、“
天志”、“
明鬼”、“
非命”、“
非樂”、“
節葬”、“
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
百家爭鳴,有“非楊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
相里氏之墨、
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
墨子》一書傳世。
按墨家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墨者,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辭職。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當首領的要以身作則。
墨家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他們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墨者們吃苦耐勞、嚴於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識的勞動者。
前期墨家在戰國初即有很大影響,與
楊朱學派並稱
顯學。它的社會倫理思想以
兼愛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
等級觀念。它提出“
兼相愛,交相利”,以尚賢、尚同、節用、節葬作為治國方法。它還反對當時的兼併戰爭,提出非攻的主張。它主張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方法,主張“聞之見之”、“取實與名”。它提出
三表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方法(
三表:
墨子提出的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三表即①“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即以歷史記載的古代聖王的歷史經驗為依據。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即以眾人的感覺經驗為依據。③“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政治實踐的結果是否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依據。這是
中國哲學史上最早提出的關於真理標準的命題,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後期墨家分化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
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
秦漢社會的遊俠。前者對前期墨家的社會倫理主張多有繼承,在認識論、邏輯學方面成就頗豐。後期墨家除肯定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外,也承認理性思維在認識中的作用,對前期墨家的經驗主義傾向有所克服。它還對“故”、“理”、“類”等古代邏輯的基本範疇作了明確的定義,區分了“達”、“類”、“私”等3類概念,對判斷、推理的形式也進行了研究,在中國古代邏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以後,墨家已經衰微。到了西漢時,由於漢武帝的
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漢之後基本消失。但是根據考古發現最後一代在晚清出現,抗夷而全部滅亡。還有一種說法是明末清初最後一代鉅子留下遺書,此位鉅子只剩兩名弟子,一外放一內傳,外放弟子遠行立業,內傳弟子封閉了此隱靈秘府。
春秋戰國時期ˇ
百家爭鳴ˇ中出現的一個重要學派。《
墨子》一書是墨子講學時由弟子們記錄後整理而成的。文字質樸無華,缺乏文學性,但邏輯性強,善於運用具體事例進行說理,使說理文章有了很大發展,對後代議論文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創立者為著名思想家
墨子(
墨翟)。墨翟主張“兼愛”、“非攻”、“尚賢”,與儒家觀點尖銳對立。
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
顯學”。《
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
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想大大改變周的制度。
哲學思想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點:
完全的、不分彼此,無差別的
博愛,與儒家的親親相對反,將父兄慈、子弟孝、尊長友、年幼悌......等等的親人對待方式,擴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論語》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兼愛同樣是用了建造和平,平息慘斗。儒家對此目的其實也是支持的,兼的內容重點在勸愛且禁惡。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用三綱五常,禮,恕等等儒家理論來支持。恕就是禁止討厭,禮就是勸進善心。不過換個名詞。方便儒家獨尊罷了。
兼愛而不養助之。與倡導自食其力,是其力者得其生,不是其力者不得其生,矛盾
反對侵略戰爭,戰爭對於敗者的傷害及,傷人命、損其才,是沒有意義的破壞行動。而對於勝方而言,僅僅是獲得了數座城池與稅收,但總的來說傷害與損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戰爭是沒有意義的行為。墨子雖提出正義的戰爭與不正義的戰爭,但其實只是為了方便推廣學說而採取的策略,實際是個典型的和平主義者。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恆者,老舊也。指原先的周朝世襲制:《左傳》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由於時局動盪,巫文化的衰敗,很多世襲貴族腐朽無能,大諸侯對分封制的敵意更加強烈,民間也開始要求變革原有的不平等舊制度,取消士大夫的特權,
墨子出於賤人,提出民雖下賤也不可以薄。薄,鄙薄,薄待,薄禮。
尚賢,實際上就是推薦有才的人,無論身份貴賤。
孔子死後,儒門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
同一道德字眼,同一人的態度,此一時彼一時。而且不是直接否定道德,是從口誅筆伐的內容本身弄字眼,把口誅筆伐的做法變成順乎道德的個人權利。譬如:把不勞而獲說成是勞心者治人
由於有縫隙可鑽,有利可圖,一人振臂,文人階級一哄而起。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千人千義。
墨子認為是詭辯造成這種思想混亂局面。提出大統一口徑,並懲罰這種利用傾危繳繞之辭,謀私利的作家。
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書同文,車同軌。
以天子的口徑為標準,大一統思想與口徑,阻止禮崩樂壞的蔓延的同時順便符合有利於平民的標準。
墨子認為,工匠建造總是需要一個單位尺度作為計量,能工巧匠能夠完全刻畫無誤,不巧者雖不能完全無誤,但依尺度動作,效果仍然良好過單靠自己個人能力,主觀的自由探索。
所以墨子提出要按章辦事,按照章程來操作。仁,內也,是心的感覺;義,外也,是外在的標準。
墨子認為”天“是有人格的,高貴且聰明,天之行廣而無私,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應以天為尺度計量自己的行為。墨子認為天是無差別的博愛,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所以人必須兼愛。最後一級一級的統一為兼愛整體,以兼愛的做法廢除一切戰爭與學術矛盾
希望以神鬼之說使君主警惕,殺無辜者得不祥,不可以因為一些怒氣而殺害臣民的生命。所以和無神論者一樣的不相信巫術,不信有命運,卻相信人死後會有靈魂
從《史記》記述秦末陳勝吳廣直到項羽舊貴族,都沒有祭祀鬼神,禱告上天。可見墨家鬼神說在戰國末年是徹底粉碎了
否定命運的存在,認為世界是公平的,賴其力者得其生,不賴其力者不得其生是理所當然的。認為不存在宿命,一種絕對不改變的命運,來安排人的富貴、生死的意志與偶然,一切都是人自作的,必然且合理。
兩漢時期雖然也相信命運,經緯,但並不是消極的觀望,相反是積極想要使用天命,預算天命趨福避害。可見墨家非宿命論,是個成功的典範。
擺脫劃分等級的
禮樂束縛,廢除繁瑣奢靡的編鐘製造和演奏,古代音樂費時耗事,花費甚大,於國家並無生產的行為,乃無用之事。廢除大型音樂,符合有利於平民的標準。
認為貴族浪費,過度享受導致老百姓群起為盜。觀察到萬物節則陰陽和,以此勸說貴族,節約開銷
農村把家庭的大量財富浪費在葬禮籌辦,請客吃飯,周朝的厚葬,對貴族是小事一樁,對窮人則要傾家蕩產,還不能勞動生產。廢除遠古留下來的葬禮習俗,符合有利於平民的標準。
此外還有邏輯學等;墨子還是一個傑出的科學家,在力學、幾何學、
代數學、光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是當代諸子所望塵莫及。墨家在科學上的成就為眾多學者所稱讚,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蔡元培認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歷史學家
楊向奎稱“中國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於或超過整個古代希臘。”
儒家後期對墨家思想進行了部分的吸收改造,成為了自己思想的一部分,用其他理論予以構架。如荀子也反對寬恕惡人。互相學習借鑑的結果。
後期思想
墨子死後,
墨家學派發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鄧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活動於戰國中後期。在自然觀方面,對物質,移動和時空關係作了
唯物主義解釋,摒棄了墨子的天鬼觀念,並把唯物主義哲學和科學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在認識論上,發揚了墨子重視實踐的特點,承認物質世界的可知性,克服了狹隘的經驗論的錯誤。在
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義,利也”的著名論斷,突出了利,把它作為標準和基礎解釋各種社會問題和道德範疇。
後期的墨家在邏輯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形成了中國古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邏輯體系,主要反映在《小取》的篇中。後期墨家對概念,判斷和推理都做出了較為詳細的研究。有意識到勞動人民精神生活中也需要藝術。
主要作品
《
墨子》這本書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記錄。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
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在邏輯史上被稱為後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另兩個為古希臘的邏輯體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西晉魯勝、樂壹都為《墨子》一書作過注釋,可惜已經散失。如今的通行本有孫詒讓的《墨子閒詁》,以及《諸子集成》所收錄的版本。
相傳墨子收藏圖書甚多,有
簡策達三車之多。《墨子》中記載稱其“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據《
墨子·貴義》載:“墨子南遊使衛,關中載書甚多”。墨子曾自稱“吾見百國《
春秋》”。他說:“先王之書,予以見之”。《墨子·明鬼》篇記其:“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齊之《春秋》”,說明墨子非常熟悉前代典籍,並有自己的著述多篇。清末學者梁啓超在研究私人藏書的起源時說:“蘇秦發書,陳篋數十;墨子南遊,載書甚多。可見書籍已經流行,私人藏儲,頗便且當。”墨家在
六朝以後逐漸流失,正統十年(1445年),
張宇初奉敕,將《墨子》刻入《
道藏》。現代所傳的《墨子》只剩下五十三篇,這些篇幅是因為被
道家著作《
道藏》所收錄,才得以留傳下來。
汪中將墨子書分為內外二篇,著有《墨子表征》一卷。現存《墨子》53篇,記載了墨子及其後學的言行。
自秦以後,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散見於各種典籍之中,如見於《新序》、《
尸子》、《
晏子春秋》、《
韓非子》、《
呂氏春秋》、《
淮南子》、《
列子》、《
戰國策》、《諸宮舊事》、《
神仙傳》等等。西漢劉向的《
漢書·藝文志》將散見各篇著錄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經歷代亡佚,到宋時,只存六十篇,如今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節用》下篇,《
節葬》上、中篇,《明鬼》上中篇,《
非樂》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連篇目皆亡佚,在這十篇中,只有《詩正義》曾提到過《
備衛》此篇目,其餘無可考。
《墨子》一書,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時所成。一般認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門徒記述墨子言論的書篇而寫定的一家之言。
■按照梁啓超的分類,《墨子》一書內容可以分為五大類。
◎ 第一類
這一類雜有名家之言,混有雜家之說。比如《
親士》篇中的“銛者
墨子
必先挫,錯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難守”等,皆出於
道家之語。“修身”一詞,為儒家之言。《
所染》中的“染蒼則蒼,染黃則黃”疑是出於名家之性說。“法儀”一詞,疑是法家之言,純出偽托,而後四篇是墨家記墨學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學的提綱挈領。
◎ 第二類
這一類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
非攻》上篇、《
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認為是墨子門弟所記的墨子之言。
◎ 第三類
這一類被治墨者稱為墨辯,亦稱為墨經。此六篇難通難譯,古字詞較多,辯理深奧,加上雜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論,光學力學和數學等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等,實在難以理解。這一類是《
墨子》的精華部分。梁啓超認為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孫詒讓則認為是後墨學者所著。孫詒讓所據的理由之一是:公孫龍與墨子時代不同,而且公孫龍在墨子之後,因此不可能有堅白石之論。
◎ 第四類
這五篇是墨子弟子記載墨子的言論行事。亦算是對墨子的生平的記錄,體裁接近《
論語》。
◎ 第五類
這一類可以說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為主,十一篇皆以守備之法為主題。墨家兵法是墨學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詞頗多,古代兵法陣法用詞不少,很少通譯。
此書文風樸實無華,但部分內容
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直到近代,才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才發現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對光學(
光沿直線前進,並討論了
平面鏡、
凹面鏡、
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尤以說明光線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為著)、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
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係)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界,使近代人對
墨家乃至
諸子百家更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