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辯

《三辯》是我國古籍《墨子》第七篇里記載的一篇文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三辯
  • 作品出處:《墨子》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墨子
簡介,原文欣賞,白話譯文,作品注釋,

簡介

《三辯》是我國古籍《墨子》里記載的一篇文章,見於《墨子》第七篇。
《墨子》是古代勞力者之哲學 ,現在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墨子言行的記錄。《漢書·藝文志》著錄"《墨子》七十一篇",班固注曰墨子:"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後。"《隋書·經籍志》著錄"《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都著錄"《墨子》十五卷,墨翟撰"。現在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關於《墨子》的佚失情況,一種說法是從漢代開始的,另一種說法是南宋時佚失10篇,其餘8篇是南宋以後佚失的。
墨子(前468 -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一說魯國(今山東滕州)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

原文欣賞

程繁問於子墨子曰:“夫子曰:‘聖王不為樂。’昔諸侯倦於聽治,息於鐘鼓之樂;士大夫倦於聽治,息於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藏,息於聆缶之樂。今夫子曰:‘聖王不為樂’,此譬之猶馬駕而不稅,弓張而不弛,無乃非有血氣者之所不能至邪!”
子墨子曰:“昔者堯舜有茅茨者,且以為禮,且以為樂。湯放桀於大水,環天下自立以為王,事成功立,無大後患,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護》,又修《九招》。武王勝殷殺紂,環天下自立以為王,事成功立,無大後患,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象》。周成王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騶虞》。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湯;成湯之治天下也,不若堯舜。故其樂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觀之,樂非所以治天下也。”
程繁曰:“子曰:‘聖王無樂。’此亦樂已,若之何其謂聖王無樂也?”子墨子曰:“聖王之命也,多寡之,食之利也。以知飢而食之者,智也。因為無智矣。今聖有樂而少,此亦無也。”

白話譯文

程繁問墨子說:“先生曾經說過:‘聖王不作音樂。’以前的諸侯治國太勞累了,就以聽鐘鼓之樂的方式進行休息;士大夫工作太累了,就以聽竽瑟之樂的方式進行休息;農夫春天耕種、夏天除草、秋天收穫、冬天貯藏,也要借聽瓦盆土缶之樂的方式休息,現在先生說:‘聖王不作音樂。’這好比馬套上車後就不再卸下,弓拉開後不再放鬆,這恐怕是沒有血氣的人所不能做到的吧!”
墨子說:“以前堯舜只有茅草蓋的屋子,所謂禮樂不過如此。後來湯把桀放逐到大水,統一天下,自立為王,事成功立,沒有大的後患,於是就承襲先王之樂而自作新樂,取各為《護》,又修《九招》之樂。周武王戰勝殷朝,殺死紂王,統一天下,自立為王,沒有了大的後患,於是襲先王之樂而自作新樂,取名為《騶虞》。周成王治理天下不如武王;周武王治理天下不如成湯;成湯治理天下不如堯舜。所以音樂逾繁雜的國王,他的治績就逾少。由此看來,音樂不是用來治理天下的。”
程繁說:“先生說:‘聖王沒有音樂。’但這些就是音樂,怎么能說聖王沒有音樂呢?”墨子說:“聖王的教令:凡是太盛的東西就減損它。飲食於人有利,若因知道飢而吃的就算是智慧,也就無所謂智慧了。現在聖王雖然有樂,但卻很少,這也等於沒有音樂。”

作品注釋

(1)本篇通過墨子與程繁對音樂的討論,強調聖人治理天下重在事功,反對追求音樂享受。這對批判當時統治者的享樂生活有現實意義。
(2)聆:通“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