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型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概述,症狀體徵,診斷檢查,治療方案,

概述

單純型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因角蛋白K5或K14的基因突變引起基底細胞內角蛋白的組成和結構異常,電鏡示表皮基底細胞內張力微絲異常,產生臨床的大皰性損害。
診斷要點:
1.多於2歲內發病。
2.手、足、肘、膝等易摩擦部位出現水皰大皰。
3.尼氏征陰性,黏膜及指甲損害少,成年時可見指甲脫落,一般不留瘢痕。
4.組織病理 早期可見個別基底細胞下部水腫、液化,但臨床病理以表皮下皰更常見,皰腔內及真皮內炎症細胞少。
治療要點:
1.避免外傷及摩擦。
2.口服維生素E或苯妥英鈉。
3.皮損局部抗感染,保護。

症狀體徵

主要是表皮對機械損傷的反應加劇,故當多次摩擦後,即可於手、肘、膝、足及其它部位發生水皰及大皰,而黏膜及指甲卻很少波及。一般這種單純型損害較少,也不致發生皮膚嚴重萎縮,尼氏征陰性。
損害常發生在出生後頭幾年,但也可於任何年齡組發生。隨病程的發展,可逐漸消退。本型又分①局限型EBS,有人亦將之歸為Weber Cochoyne型,臨床原發損害主要是水皰,局限於手足,熱天或走路多時可使損害加劇,常於7歲後稍見好,可伴掌跖角化,電鏡檢查可見皮膚基底細胞溶解。②斑駁色素型EBS,即於生後可見淡或深色皮膚斑疹,隨年齡長大尚可趨消退,電鏡可見皮膚基底細胞有脂質空泡顆粒。③皰疹型EBS,出生時即可有全身嚴重水皰,血性,排列成環,愈後不留瘢,但可見一過性粟丘疹,如能度過嬰兒期至7歲,則可逐漸見好,亦可見掌跖角化過度,電鏡下於皮膚半橋粒稍上處可見基底細胞胞質溶解。④Ogna變型的EBS,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出生時即有肢端小的外傷後血性皰。紅細胞上可有丙氨酸氨基移換酶。

診斷檢查

單純型與其它型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的主要區別是其預後相對較好,常不結瘢,早期損害的基底層細胞可有空泡形成及變性,其原始裂隙部位或在基底細胞層或因其分離而位於表皮下,較陳舊的損害則僅可位於角層下,這在其它型中較少見。此外,單純型無粟丘疹,其它型均可出現粟丘疹。 與遲髮型皮膚卟啉症的區別是,後者之水皰常位於手背,且可有多毛症。

治療方案

對症處理。嚴重病例可用皮質類固醇,抗瘧藥則對之無效。有人建議用枸櫞酸鈉,每日3次,每次2g,可能有效。有的患者套用大劑量維生素E治療可取得良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