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昪(唐烈祖)

李昪(南唐烈祖)

唐烈祖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昪(889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建立者。

李昪(音biàn)原姓李,父親李榮在戰亂中失蹤,後隨養父徐溫改名徐知誥,是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大將徐溫養子,曾任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後掌握南吳朝政,累加至太師、大元帥,封齊王。

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稱帝,國號齊。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他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

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藥中毒導致背上生瘡,在升元殿去世,是為南唐先主,廟號烈祖,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葬於永陵

基本介紹

  • 本名:李昪
  • 別稱:徐知誥、彭奴
  • 字號:正倫
  • 所處時代五代十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徐州彭城
  • 出生時間:889年1月7日
  • 去世時間:943年3月30日
  • 主要作品:《詠燈
  • 主要成就:建立南唐
  • 在位時間:937年-943年
  • 年號升元
  • 廟號:烈祖
  • 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 陵號欽陵(永陵)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治理昇州,掌握朝政,出鎮金陵,建立南唐,因病去世,為政舉措,政治,文教,軼事典故,出生,伶人救主,人物評價,個人作品,家族成員,祖先,曾祖,祖父,父,妻妾,子女,史籍記載,墓葬紀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李昪出身微賤,自幼便在濠州(今安徽鳳陽)、泗州(今安徽泗縣)一帶流浪,六歲時,父親李榮即在戰亂中不知所蹤,由伯父李球帶到濠州。不久母親劉氏卒,浪跡濠州開元寺。
895年(乾寧二年),吳太祖楊行密攻打濠州,得到了彭奴,將其收為養子。但是,楊行密的兒子們卻不能容納彭奴。楊行密只得將彭奴交給部將徐溫撫養,取名徐知誥。
徐知誥天資聰穎,侍奉徐溫如父,徐溫妻李氏因為同姓的緣故,也對徐知誥照顧有加。徐知誥曾經跟隨徐溫出行,徐溫因心情不佳而亂杖驅趕徐知誥,等到到家的時候,徐知誥拜迎於門口。徐溫驚訝說:“你怎么在這個地方!”徐知誥回答:“為人子,怎么能捨棄父母,父怒而歸母,作為兒子的常情。”徐溫因此更加喜愛徐知誥了。
徐知誥長大後,身長七尺,方額隆準,修上短下,聲如洪鐘,喜好讀書,善於騎射,楊行密常稱讚道:“徐知誥是個俊傑,眾將的兒子中沒人比得上他。”

治理昇州

909年(後梁開平三年),徐溫遙領昇州(今江蘇南京刺史,任命徐知誥為昇州防遏使兼樓船副使,在昇州治理戰艦。910年(後梁開平四年),任昇州副使,知州事。
912年(乾化二年),徐知誥隨柴再用攻打宣州(今安徽宣城李遇,因功升任昇州刺史。當時,江淮地區剛剛平定,地方長官多是武夫出身,只知搜刮民財來供養軍隊,而徐知誥則與眾不同。他勤儉好學,重視儒生,寬仁為政,因而得到民眾讚譽。
914年(乾化四年),加檢校司徒。915年(貞明元年),時任鎮海節度使的徐溫被任命為兩浙都招討使,出鎮潤州(今江蘇鎮江),統轄昇州、潤州、常州、宣州、歙州池州(今安徽貴池),其子徐知訓留在廣陵(今江蘇揚州)輔理朝政。
917年(貞明三年),徐溫見昇州富庶,便將鎮海軍治所遷到昇州,改封徐知誥為檢校太保潤州(今江蘇鎮江團練使。徐知誥要求到宣州為官,被徐溫拒絕,心中很不高興,後來在宋齊丘的勸說下方才到潤州赴任。

掌握朝政

918年(貞明四年),徐知訓被大將朱瑾所殺,徐知誥在潤州得到訊息,搶先趕到廣陵平亂,任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從而控制了南吳朝政。
欽陵入口欽陵入口
徐知誥執政後,為了收攬民心,寬緩刑法,推廣恩信,還建造延賓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宋齊丘、駱知祥、王令謀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謀士,其他凡有流落在其境內的士人他都加以任用,還經常派人到民間了解疾苦,遇有婚喪匱乏的,便設法予以周濟,因此贏得了人們的好感。儘管徐溫身居金陵遙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歸向徐知誥。
919年(南吳武義元年),楊隆演稱吳國王,任命徐溫為大丞相,徐知誥為左僕射參知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
921年(順義元年),徐知誥被吳王楊溥任命為同平章事,遙領江州(今江西九江)觀察使。不久,南吳升江州為奉化軍,任命徐知誥為奉化軍節度使。
927年(順義七年),徐溫在行軍司馬徐玠的勸說下,派次子徐知詢到廣陵,準備讓他代替徐知誥執掌朝政。徐知誥聽到訊息,十分害怕,上表乞求出鎮江西。不久,徐溫病死,徐知詢接任金陵節度使、諸道副都統,數次與徐知誥爭權。徐知誥誘騙徐知詢入朝,留任左統軍,褫奪了他的兵權。同年十一月,吳王楊溥僭號稱帝,改元乾貞,任命徐知誥為太尉中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封潯陽公,又改封豫章公。

出鎮金陵

932年(大和三年),徐知誥擔任鎮海、寧國節度使,出鎮金陵,並沿用當年徐溫的做法,任命兒子徐景通(李璟)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諸軍事,將他留在廣陵輔理朝政。
933年(大和四年),徐知誥被封為東海郡王
935年(天祚元年),南吳加封徐知誥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並將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為齊國。徐知誥推掉尚父、丞相之職,並在次年開設大元帥府,設定官員。這時,閩國南漢等國都遣使者前來,勸徐知誥稱帝。

建立南唐

937年(天祚三年),徐知誥建立齊國,並任命宋齊丘、徐玠為左右丞相。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大齊,改元升元,並尊楊溥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追尊徐溫為太祖、謚曰忠武皇帝。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西都,以廣陵為東都。
南唐二陵 石碑南唐二陵 石碑
939年(升元三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他為唐高祖唐太宗立廟,追尊父祖四代為皇帝,改奉徐溫為義祖,並對徐氏子弟大加封賞。
李昪稱帝後,志在固守吳國舊地,無意開拓,被大臣馮延巳譏為“田舍翁”。942年(升元六年),吳越國遭受自然災害,南唐群臣都勸李昪趁機出兵攻滅吳越。李昪卻堅決拒絕,認為國內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不應開戰,並派使者去慰問吳越,送去許多禮物。

因病去世

李昪晚年崇尚道術,因服用丹藥中毒,個性變得暴躁易怒。943年(升元七年)二月,李昪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於當月二十二日在升元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遺命齊王李璟監國。同年三月,李璟繼位,是為南唐元宗。十一月,李昪被安葬於永陵,上諡號為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

為政舉措

政治

李昪在位期間,對外堅持弭兵休戰,以保境安民,對內則興利除弊。他在治理國政上禮賢下士,並能虛心納諫。由於連年征戰,從中原一帶流落江淮的難民很多,李昪對此積極妥善安置,實行輕徭薄賦政策,使南唐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一躍成為“十國”中的強者。

文教

李昪在青年時代就“以文藝自好”,崇文重教,當政後非常重視徵集文獻圖集。他將從各地徵集的三千多捲圖書,收藏在他治理昇州時設定的“建業書房”,為南唐日後成為“文獻之地”開了先河。
此外,李昪對教育的重視也為後世所稱道。他除了在秦淮河畔設國子監,興辦太學、國小,培養國子博士和四門博士外,還在廬山五老峰白鹿洞建置學館,號曰廬山國學。著名詩人江為伍喬劉洞等人都曾在此求學。

軼事典故

出生

相傳李昪家門前有顆梨樹,結一個果子,大如升,於是與鄰里一起剖開食之,有赤蛇在果實中,眾人大驚,蛇走李昪母親的床榻下,李昪母親不久懷孕,生下李昪。

伶人救主

李昪曾宴請徐知詢(一說是大臣周本),以金鐘盛酒,向徐知詢勸酒,道:“希望弟弟你能活一千歲。”徐知詢懷疑酒中有毒,便倒出一半給李昪,道:“我願意和哥哥各享五百歲。”李昪當即變色,不肯飲酒,而徐知詢也捧酒不退,左右都不知所措。這時,伶人申漸高搶過兩杯酒喝下,又拿著酒杯離開。李昪暗中命人送解藥給申漸高,但為時已晚。

人物評價

陸游:帝生長兵間,知民厭亂。在位七年,兵不妄動,境內賴以休息。性節儉,常躡蒲履,用鐵盆盎。暑月,寢殿施青葛帷,左右宮婢裁數人,服飾樸陋。建國始,即金陵怡所為宮,惟加鴟尾,設闌檻而已,終不改作。仁厚恭儉,務在養民,有古賢主之風焉。
吳任臣:烈祖煢煢一身,不階尺土,託名徐氏,遂霸江南。挾莒人滅鄫之謀,創化家為國之事,凡其巧於曲成者,皆天也。然息兵以養民,得賢以闢土,蓋實有君德焉。東海鯉魚,兆雖有自,要豈得謂竟非人力也邪?

個人作品

全唐詩》收錄有其詩作一首:《詠燈》。
全唐文》收錄有其詔書六篇:《恤農詔》、《享太廟詔》、《禁上尊號詔》、《罷李建勛詔》、《舉用儒吏詔》、《旌張義方直言詔》。

家族成員

祖先

龍袞江南野史》、《江南錄》、陸游南唐書》、陳霆唐余紀傳》記載,李昪是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李恪之後。《周世宗實錄》、薛居正五代史》記載,李昪是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之後

曾祖

李超,早卒。追尊為孝平皇帝,廟號成宗。

祖父

李志,《江南野史》記載,曾任徐州判官,卒於任上。

李榮,性謹厚,好佛,時稱“李道者”。

妻妾

王氏,李昪元配,吳昇州刺史王戎之女,封魏國君,南唐建立後追封順妃。
宋福金,原為王氏滕嫁,生元宗李璟,後立為繼室。南唐建立後冊為皇后,後尊為皇太后,諡號元敬。
種時光,原為宮人,生江王李景逷,進封夫人。元宗繼位後,進封保寧王太妃

子女

兒子
李昪共有五個兒子:
  • 長子李景通(李璟),初封吳王,後改封齊王,後繼承皇位,即南唐元宗。
  • 次子李景遷,南唐建立後追封高平郡王,諡號定,後追封楚王。
  • 三子李景遂,封晉王,一度被立為皇太弟。後被太子李弘冀毒死,追贈太弟,諡號文成。
  • 四子李景達,封齊王。死後追贈太弟,諡號昭孝。
  • 五子李景逷,封江王,死後諡號昭順。
女兒
李昪共有七個女兒。

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僣偽列傳一》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
十國春秋·卷十五·南唐一·烈祖本紀》

墓葬紀念

欽陵,又稱永陵,是李昪與宋皇后合葬墓,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西南麓,墓長21.48米,寬10.45米,高5.3米,分前、中、後三室和十個側室。1950年由南京博物院進行考古發掘,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