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吳(吳國(五代十國時期南方政權))

楊吳(五代十國時期南方政權)

吳國(五代十國時期南方政權)一般指本詞條

吳國(902年-937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政權之一。為楊行密所建,又稱“楊吳”,亦稱“南吳弘農,淮南”。

919年(唐天祐十六年),獨立建國,改元建制,但統治者並未稱帝,僅稱吳王。927年(吳順義七年),楊溥稱帝。937年(吳天祚三年),吳帝楊溥禪位於徐知誥,吳國滅亡,歷4主,立國35年。

基本介紹

國號,歷史,發跡廬州,淮南爭霸,徐氏專權,唐代吳興,歷史遺存,疆域,統治範圍,行政區劃,政治,政體,官制,經濟,世系,

國號

唐朝末年,政局動盪不安。唐景福元年(892年),楊行密割據江淮,被拜為淮南節度使。天復二年(902年),唐朝封楊行密為吳王,此時吳國政權初具雛形,國號“吳”由於此。
為區別於前春秋戰國之際的諸侯國吳國,以及三國時期孫權建立的吳國,史學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統治者的姓氏稱之為吳;從地理上看,由於其居於南方,而有之稱;又因吳國統治者改元建制前曾為唐朝的淮南節度使和弘農王,所以又稱其為“淮南”政權或“弘農”政權。

歷史

發跡廬州

乾符年間(874年―879年),江淮群起而反,楊行密因參加造反被抓獲,刺史鄭棨以其相貌奇特,解綁放走。後來楊行密被廬州府募為州兵,在和秦宗權的戰鬥中經常立功,很快就被升為隊長,不久又被派區戍守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一年後期滿回到廬州,都將因為不喜歡他要他再次出戍。楊行密殺都將,統率州兵,自號八營都知兵馬使。廬州刺史郎幼復逃去,他占據廬州。唐中和三年(883年),楊行密被唐廷招撫,被封為廬州刺使。
楊吳

淮南爭霸

光啟三年(887年)四月,淮南都將畢師鐸在揚州發動兵變,囚禁淮南節度使高駢,並召宣州秦彥進入揚州(今屬江蘇),楊行密欲救高駢卻不能進入揚州,屯軍於蜀岡。畢師鐸率兵數萬攻打楊行密,畢師鐸大敗,單騎逃回揚州城,並殺死高駢。楊行密進攻西門,秦彥及畢師鐸逃奔到東塘,楊行密於是進入揚州。秦彥及畢師鐸還師東塘,與秦宗衡聯合,楊行密閉城不敢出。不久秦宗衡被偏將孫儒所殺,孫儒攻破高郵,並殺死秦彥、畢師鐸,合併他們的軍隊。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孫儒攻陷揚州,於是楊行密退到廬州。
唐龍紀元年(889年),楊行密攻下宣州,唐朝拜楊行密為宣州觀察使。唐大順二年(891年),攻取滁州、和州。唐景福元年(892年),攻取楚州;同年五月,楊行密在宣州城下,大破孫儒軍,斬孫儒;同年八月,楊行密再入揚州,唐朝拜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唐乾寧二年(895年),加拜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弘農王。昇州刺史馮弘鐸前來歸附。楊行密又分派人攻下淮河以南、長江以東各州。

徐氏專權

唐天祐二年(905年)冬,楊行密之子楊渥嗣位為淮南節度使、東南諸道行營都統、兼侍中、弘農王。但楊渥喜好遊玩作樂,其親信不斷欺壓元勛舊臣,將領們頗感不安。天祐四年(907年,此時唐已亡,吳不承認後梁,仍沿用唐年號),張顥徐溫發動兵變,控制軍政,楊渥大權盡失。
天祐五年(908年),張顥殺楊渥,立其弟楊隆演淮南節度使、東南諸道行營都統、同平章事、弘農郡王。張顥隨即又被徐溫所殺,至此楊吳大權盡掌握在徐溫之手。天祐七年(910年),楊隆演加中書令、吳王。天祐十六年(919年)晉吳國王,改元武義,自是與唐朝斷絕法統。楊隆演個性穩重恭順,徐溫父子專權,不會顯露出不平之色,因此徐溫也很放心。但也因大權旁落,楊隆演建立吳國後並不快樂,於是放縱自己,以致生病臥床,第二年便去世了。
楊隆演去世後,徐溫立其弟丹陽郡公楊溥為吳國王,改元順義。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去世,養子徐知誥繼其權位。同年,楊溥稱帝。

唐代吳興

徐溫死後,徐溫義子徐知誥繼任金陵府尹,操縱吳國朝政。933年,徐知誥採納謀士宋齊丘建議,欲遷都金陵,於是修繕金陵府治為皇宮。935年,吳帝封徐知誥為齊王,次年,以金陵府為西都,廣陵為東都。
吳天祚三年(937年),吳帝楊溥讓位於權臣徐知誥楊吳滅亡。知誥改國號為齊,次年,又自以唐室之後,複姓李,易名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歷史遺存

楊吳城濠,在今南京市留存有東段。楊隆演主政時期,派徐溫鎮守金陵,徐溫命手下陳彥謙重建金陵城。楊吳城濠即為金陵城人工開鑿的護城河,明朝後被誤認為是青溪,1949年後又被誤認為是秦淮河

疆域

統治範圍

吳國政權的經營從唐景福元年(892年)楊行密入揚州開始算起,此時領有楊、廬、宣三州,後來楊行密又分派人四處擴張,占據了整個江淮地區。楊行密去世後,吳國又陸續攻下了江西各州。
吳國滅亡前夕形勢圖吳國滅亡前夕形勢圖
到吳國滅亡前夕,其統治範圍北起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南到虔州(今贛州市),東起常州,西達鄂州(今武漢市),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江蘇、江西、安徽南部、湖北東部等地。

行政區劃

吳國建都廣陵(今揚州),稱江都府;後期又增設金陵府(今南京),為西都,江都府為東都。
吳國行政圖(左)吳國行政圖(左)

政治

政體

由於五代十國時期特殊的歷史背景,南吳政權在不同時間段存在著不同的政治體制,但其中的差別更多體現在名分。
  • 藩鎮體制:從唐景福元年(892年)到天祐十六年(919年)這段時間內,吳國政權雖已割據自立,但名義上仍奉唐朝為正朔,為唐朝藩鎮,仍使用唐朝年號;
  • 王國體制:從吳武義元年(919年)到武義二年(921年)這段時間內,吳國政權獨立建國,改元建制,但統治者並未稱帝,僅為國王;
  • 帝國體制:從吳順義元年(921年)到天祚三年(937年)這段時間內,吳國政權為帝國,統治者為皇帝。

官制

史料中並沒有專門對吳國官制的記載,但是結合史料和吳國不同時期的政體情況,可知:
從唐景福元年(892年)到天祐十六年(919年)時段內,吳國政權名義上仍是唐朝的一個藩鎮,官制從唐朝官制;天祐十六年(919年)夏,吳王楊渭登王位,改年號為武義。修建宗廟和社稷壇台,設定朝廷百官,宮殿的禮樂典章全用天子的禮制,任命徐溫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守太尉兼中書令、東海郡王,任命徐知誥為左僕射、參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仍然領管江州團練使,任命揚府左司馬王令謀為內樞密使,營田副使嚴可求為門下侍郎,鹽鐵判官駱知祥為中書侍郎,前中書舍人盧擇為吏部尚書兼太常卿,掌書記殷文主為翰林學士,館驛巡官游恭為知制誥,前駕部員外郎楊迢為給事中。

經濟

江淮地區的經濟在唐朝末年的戰亂中遭到嚴重破壞,吳國開創者楊行密在與其他割據勢力爭奪江淮地區時施行了招撫流離、恢復農業經濟的勸農政策。楊行密在高勖的建議下對外發展貿易,對內勸農興業,減輕徭役,少征賦稅,建立了穩定的經濟基礎。
楊吳城濠,在今南京市留存有東段。楊隆演主政時期,派徐溫鎮守金陵,徐溫命手下陳彥謙重建金陵城。楊吳城濠即為金陵城人工開鑿的護城河,明朝後被誤認為是青溪,1949年後又被誤認為是秦淮河。

世系

廟號諡號姓名生卒時間在位時間年號陵墓
太祖
吳武忠王
852年-905年
902年-904年
天復(使用唐朝紀年)
興陵
武皇帝
904年-905年
天佑(使用唐朝紀年)
烈祖
吳景王
886年-908年
905年-908年
天佑(使用唐朝紀年)
紹陵
景皇帝
高祖
吳宣王
897年-920年
908年-919年
天佑(使用唐朝紀年)
肅陵
宣皇帝
920年-921年
武義
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
睿皇帝
900年-938年
921年-927年
順義
平陵
927年-929年
乾貞
929年-935年
大和
935年-937年
天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