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吳城濠

楊吳城濠

楊吳城濠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楊吳時期建造江寧府城,將如今的內秦淮河的一段包入城內,沿城周開濠二十五里,同時將之前的運瀆青溪以及六朝宮城護城河的部分河段打通,史稱“楊吳城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吳城濠
  • 地理位置:南京市秦淮區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歷史沿革,水系構成,

歷史沿革

東吳黃龍元年(229年),吳大帝孫權定都建業(今南京)後,建太初宮於城北。宮城北抵覆舟山雞籠山,南門則在今天的羊皮巷、淮海路一帶(另一說:南到珠江路北側魚市街)。城西有長江,北有後湖,南有秦淮河,又開鑿了運瀆、潮溝、東渠三條人工水道,奠定了古代南京城內水系的基礎。都城西面是運瀆,東面是青溪,北面是潮溝,南面是秦淮河。除了秦淮河外,其它三條河都是人工河流。可以說,當時南京的水系十分發達。運瀆從進香河出發,沿今洪武路向南,穿過今新街口,南經張府園、紅土橋流入秦淮河。青溪從太平門出發,經過竺橋、五老村-四象橋(太平南路),流往淮青橋,最終流入秦淮河。潮溝主要流經北京東路南邊一線,把玄武湖的水引進城。
楊吳城濠上的復成橋楊吳城濠上的復成橋
東吳寶鼎二年(267年),吳末帝烏程侯孫皓在太初宮之東興建昭明宮。為把石湖(玄武湖)水引入宮城,開鑿北渠(今北珍珠河),在大司馬後門(今浮橋一帶)向東又開河道(東珍珠河)與青溪相連。
西晉時期,戰火浩劫不斷,城池破壞嚴重。
東晉建武元年(317年),東晉定都建康(今南京)後,經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建設緩慢。之後成帝在孫吳苑城故址上建造宮城,歷時2年有餘,後期又在此基礎上擴建。東晉宮城又稱建康宮、顯陽宮,又被稱作“台城”。之後經歷宋劉梁陳,六朝宮城多次遭遇破壞和改建。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隋軍滅陳占領建康,隋文帝楊堅下令將六朝都城建康夷為平地,變成耕田,所謂“平盪耕墾”。這個過程中,宮城護城河的部分河道保存了下來(今明御河部分河段)。
唐朝末年,吳王楊渭割據江淮地區。楊吳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政權之一,南京為楊吳西都,大將徐溫鎮守江寧府,重建府城。在今通濟門附近開上水門(今東水關),在今水西門附近開下水門(今西水關),把今天的內秦淮河一段包入城內。又沿城周開濠25里,史稱楊吳城濠。楊吳城濠可以理解為楊吳江寧府城的東城牆外的護城河,時稱護龍河。護龍河東接青溪,西連外秦淮河,形成了完整的水系,也改變了金陵城之前的水系格局。南唐以前,運瀆、青溪的水分別注入秦淮河,而南唐護龍河的修建,使運瀆、青溪與秦淮河互相通連,匯成一體。今天南京城內外水系都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楊吳城濠工程巨大,寬近百米的城濠實屬罕見。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建成應天府,把秦淮河在通濟門外分成兩支,一支由東水關入城,一支入楊吳城壕為護城河。後來,前者演變為內秦淮河,後者演變為外秦淮河。外秦淮河從中和橋以下經通濟門繞中華門水西門三汊河入江,長17公里。

水系構成

楊吳城濠是由外秦淮河、孫吳時開鑿的東渠、青溪、六朝宮城護城河及人工挖掘的城濠共同組成,它的水流主要來自玄武湖、青溪和秦淮河
截至2016年,楊吳城濠最確鑿的河道,是今北門橋竺橋逸仙橋-復成橋-大中橋一段。大中橋向南於東水關秦淮河的護城濠,因明代水系改造分出內外秦淮河,今人通常稱作外秦淮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