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橋(南京市玄武區北門橋)

北門橋(南京市玄武區北門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門橋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珠江路和北門橋路交叉路口南側,長21.5米,寬17.3米,石拱結構,為明代重修。

北門橋在五代稱玄武橋,後以地處南唐國都江寧府城北門而改今名,俗稱北門橋。宋代曾名清化橋(橋南原為清化市所在)、武勝橋(宋時附近曾設親兵教場)。橋券內刻“草堂橋”,又稱草堂橋,其名無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門橋
  • 位置:南京市玄武區北門橋路北側
  • 橋長:21.5米
  • 橋寬:17.3米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周邊市井,

歷史沿革

楊吳天祐六年(909年),權臣徐溫派其養子徐知誥來管轄金陵。三年後,徐知誥以功升任州刺使。
楊吳天祐十一年(914年),徐知誥開始修造州城,並建大都督府。
南吳武義二年(920年),徐溫派遣陳彥謙主持修建過金陵府城,但規模不是很大。
楊吳太和四年(932年)八月,已經取得楊吳軍政大權的徐知誥“廣金陵城周圍二十里”,拓寬了原有城牆,並增築了羊馬牆。同時,徵發民丁沿城開挖護城河,就是後來的“楊吳城濠”。當時,在城北門玄武門外護城河上還修有一座石橋,稱為玄武橋。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誥接受楊吳禪讓,正式稱帝,國號南唐,改金陵府城為江寧府城,並大規模修築都城。南唐的金陵新城,周長達到12公里半,“西據石城,南接長乾,東連白下橋(即今大中橋),北限玄武橋。”據考證,南唐金陵新城牆基闊三丈五尺,頂寬二丈五尺,高二丈五尺,開城門八座:南門、下水門、龍光門、柵寨門、西門、玄武門、東門、上水門。玄武門就是南唐都城的北門,玄武門外北護城河上的玄武橋,因此又被稱為北門橋。南唐金陵新城的範圍,延續至宋、元時期,直到明初才有所改變,在南京城市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

地理位置

北門橋所跨河道,是楊吳時代的城北護城河,俗稱“楊吳城濠”。北門橋下的楊吳城濠水,源自秦淮、青溪五台山以東之水。如今廣州路南有一條巷子,叫乾河沿,它就是原楊吳城濠的北部西段。此城濠水從北門橋向西流入烏龍潭,同秦淮河水相會合。後因西段水源斷絕,此段河床乾涸,沿河之街,遂被稱為“乾河沿”。
北門橋南北為傳統的商業區。橋南估衣廊舊多估衣鋪,北有魚市街,為市內重要水產集市。明清時期,北門橋是重要的集市貿易場所,有著名的“北門橋市”。太平天國時期,天朝腆店(肉店)和天朝魚行就設在北門橋。民國初,南京商業只有三個中心點,城南是夫子廟,城北是下關,城中則是北門橋。在古代,北門橋還是溝通南京南北交通的要道。在中山路未修之前,從鼓樓新街口的幹道就是通過北門橋的。
所謂北門,原本是南唐金陵城的北門。北方為坎水之位,水色黑,亦即“玄”。北方之神是蛇繞龜背,龜蛇鱗甲如同鎧衣,亦即“武”。所以金陵城北有玄武湖,以壯帝王征伐之威。然而城門不是宮門,一般不以“玄武”命名(今玄武門辟於晚清,當時叫做豐潤門)。這么一來,北門橋自然也不能叫做“玄武橋”了。

周邊市井

北門橋側畔的進香河,原本也是一條河,直通雞鳴寺。城裡人到北門外燒香敬佛,大多乘船由此經過。出了北門橋,就很有點荒郊野外的意思了。在老報人黃裳先生記憶中,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雞鳴寺高高地孤懸山頂。冬日殘陽剛剛西照,四周便杳無人跡,一派風聲鶴唳。北門橋左近的魚市街,尚能依稀看出一絲當日的景象。魚鱗小瓦,青磚舊屋,老宅院沉沉地陷入地面半尺,足見時光印痕之深。
顧名思義,魚市街因魚市得名,這又要說到北門橋下的進香河了。當日進香河北通玄武湖,每日凌晨,湖中漁火點點,都是捕魚捉蝦的小船。南京人吃的湖魚,全要仰仗湖民的辛勞。小船籠著晨霧“咿咿呀呀”搖到北門橋,這便進了城。趕鮮的人也從四面八方匯攏來,大家驗貨談價。人氣一旺,久而久之就成了一處市面。
不過北門橋的熱鬧,與十里秦淮夫子廟的熱鬧是兩碼事。夫子廟畫舫夜歌,流的是金,淌的是銀,萬千的奢華氣象。北門橋則不然,它好比百姓人家的春八鮮,沒什麼珍饈異饌,但花樣豐富,貨色水靈。又似鄉間的露水集,熱鬧就在黎明那會兒一陣子。太陽一出來,大家又去忙活別的生計。“醉生夢死”四個字,和此地無論如何搭不上界。
魚市街21號,是1923年底,巴金先生在東大附中讀書時的客寓。東大學子信奉“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平日裡素淨得很。偶爾來北門橋買一包花生米、幾塊茶乾,大約是仿效金聖歎的吃法:“花生米與豆腐乾同嚼,有火腿滋味。”能從清淡中品嘗出厚味來,這才是真正的會家。
北門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