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日本志賀直哉著中篇小說)

和解(日本志賀直哉著中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和解》是日本作家志賀直哉著中篇小說,最早發表於大正六年(1917)十月的《黑潮》雜誌上,大正八年(1919)四月新潮社出版了單行本。

《和解》描繪了主人公在經歷人生歷練後,在以自我尊重為前提下,努力調和心態,力爭在自我至上的意識中掙脫出來,在自然中尋求自我和完善自我。《和解》真實地記錄了父子間持續多年的不和得到徹底融合的經歷,反映出作者自身心態不斷調和、轉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解
  • 外文名:和解(日文原名)
  • 作者:志賀直哉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首次發表時間:1917
  • 字數:約5萬字左右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內容,藝術特色,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我”(順吉)長年和父親不和,結婚以後便獨自建立了家庭。父子不睦使得“我”心情很壞,而且一家人,上至祖母、繼母下至妻子、兄弟妹妹們,以及親戚們都感到彆扭。但“我”任性,不願聽從別人的意願,終於和父親搞僵。父親不允許“我”出入老家的門了。但“我”關心和依戀已年愈八十的祖母,常常趁父親不在,從後門回去看奶奶。偶爾和父親遇上了,往往兩人都很生氣,被從家裡趕出。妻子生下頭一個女兒阿慧時,父親很是關心。家裡人也想利用這個孩子使父子和解,可是阿慧僅活了兩個多月,便得病死去。
不久,妻子又產下一女嬰,取名留女子。一個月後,“我”回到老家,看到祖母病了,這使“我”很擔心。祖母得病促使“我”決心和父親結束這種不正常的關係,在繼母的一再懇求下,“我”和父親進行了一次交談,承認以前自己的不對。這樣,父子關係和解,兩個內心相愛的人結束了長期對立的狀況,重為父子。“我”與父親的和解,使全家都沉浸於歡喜之中,“我”也變得精神愉快了。父子和解的訊息電告了各方的親戚,大家都高興得流下眼淚。第二天,父親來到“我”家看望兒媳和孫女。

創作背景

《和解》是作者以自己的親身體驗為基礎寫成的。志賀前期的文學創作,而“父與子”的矛盾也是志賀直哉一生中最受折磨的問題。志賀直哉父子激烈對立,令雙方都很愁悴絕望,都覺得很可能終生和解無望了。其後,歷經多種曲折,終於達成和解,這是喜出望外的結局。如此明朗的情緒,令志賀產生了創作衝動,寫出了《和解》這篇小說。志賀在《續創作余詼》中解釋道:如《和解》所寫,當時我正在寫被約的作品。此間,與父達成和解,好心情由中生出。由於喜悅與興奮,以和解為題材,將作品《和解》一氣呵成。每日寫十頁稿紙,半個月完竣。”

人物介紹

  • “我”(順吉)
主人公順吉和父親之間的矛盾糾葛貫穿作品始終。順吉與妻子的婚姻違抗了父親的意志,導致父子間矛盾急劇激化,從此順吉被令不得進老家的門。但順吉與妻子的婚姻僅僅是“最近”的原因,父子不和由來已久。
在《和解》中前半部分,順吉和父親之間對立關係逐漸加劇,順吉不願意見到父親,設法躲避父親。當順吉偶回老家,探望病中的祖母時,還得事先暗中打探情報,確認父親外出之際,方能溜回家中。一旦父親在家,便即立刻離開。
在父子關係不和達到頂峰之後,順吉為求精神安定,攜妻外出旅行,未久妻子懷孕。次女留女子的誕生使順吉的心情首次出現平和的情緒,他漸漸感覺自己不再如以往那般憎恨父親,通過和自然的親密接觸,以及親眼目睹妻子分娩,他在內心完成了絕對化自我向相對化自我的意識轉變,這為和解創造了重要條件。最後,順吉在父親面前認了錯,父子和解。
  • 父親
作為矛盾製造者,父親也曾努力嘗試改變不和現狀,為了調解彼此不和,帶著大妹妹到京都找順吉見面,順吉的躲避與不配合令風塵僕僕趕來的父親十分沮喪。父親對順吉長女慧子的遷葬一事上抱有罕見的冷淡使得父子不和關係達到頂峰。

作品鑑賞

主題內容

《和解》是一部典型的“私小說”和“心境小說”。作者的世界僅僅是一個家庭,而這個世界中的矛盾便是順吉與父親不和。這一矛盾使這個世界充滿了不自然,充滿了陰鬱和痛苦。順吉主動地消除了這種矛盾,使這個世界趨於和平、自然、溫暖。作者是肯定這種和解精神的,他認為,有許多問題,本來是可以圓滿、自然地解決的,根本沒有必要由於無端的猜疑而釀成悲劇。這種承認現實,順應現實,與現實和解,使自己與現實一致的生活態度,是志賀經過青年時期與現實的搏鬥之後,漸漸形成的。
小說的情節發展以主人公的心境為線索。在基調上,主要表現主人公易怒、浮躁、不安而又有些感傷的情緒狀態。順吉不願做一個唯唯諾諾,毫無個性的人,不願屈從父親的意願,這是父子關係緊張並日趨惡化的主要原因。順吉一方面惱恨父親的頑固,一方面自己也感到內心十分痛苦。他試圖通過創作來理順自己的感情,探索父子矛盾發展的線索,但總是不成功。所以,在順吉的內心深處一直有著要求和解的願望。只是由於他易變的心緒,和希望自然地解決的意願,才一直拖著。最後,他在父親面前認了錯。闔家歡喜,他們父子也感受到了骨肉之情。

藝術特色

《和解》在寫作手法上力求自然,無論情節的發展,語言、細節的描寫都不露雕琢的痕跡,一切都似行雲流水。於“無技巧”中顯示了作家深厚的藝術功底。作者善於通過瑣碎的、平淡的日常描寫,表現人物淡淡的憂鬱,空寂的心境,可以說,這符合日本人的審美習慣,表現出了日本民族傳統的美學理想和所謂“東方趣味”。

作品評價

日本小說家、評論家廣津和郎:《和解》作為一篇作品,應該寫的都寫了,或許還不能稱其為完美,但志賀是何種氣質,他對生活持有何種態度,他生活的心情如何,凡此種種,他都赤裸裸地表達出來了。從這一點看,必須說,《和解》在志賀的作品群中,是最傑出的。
日本作家南部修太郎:父子悲傷的不和,《和解》中描寫的這個事實,至少會為年輕的志賀直哉文學世界論代帶來特殊深徹的感動。志賀將如此事實納入作品中。最近一般作品的傾向逐漸遠離,或者靠近了特別狹窄的規模,或者情趣在於追求技巧的洗鍊與精緻,就在這個時候問世的《和解》,應該說,特色卓異。

出版信息

《和解》最早發表於大正六年(1917)十月的《黑潮》雜誌上,大正八年(1919)四月新潮社出版了單行本。1928年上海光華書局出版的《襯衣》中收有志賀直哉《和解》的中文譯本,譯者張資平。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志賀直哉小說集》中收有張夢麟的譯本。

作者簡介

志賀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出生於日本宮城縣石卷町,年少時受貴族子弟式教育。1904年發表處女作《菜花與少女》,後創辦雜誌《望野》。1910年與有島武郎等創辦《白樺》雜誌,他們主張尊重個性、發揮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文學,形成“白樺”一派。1912年發表短篇小說《克羅諦思日記》。1917年創作中篇小說《和解》,從此進入創作旺盛期。1917年他的《好人物夫婦》表現了他的心境的轉移。1921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暗夜行路》。志賀直哉被稱為日本新現實主義的第一人。他是現代日本文學中從自我經驗中取材較多的作家,在創作手法上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其他作家具有一定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