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姓(吉(姓氏))

吉姓(姓氏)

吉(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吉姓據《唐書 宰相世系表》所載,是遠古黃帝有個裔孫叫伯儵,受封於南燕國(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一帶),賜姓姞。後來他的子孫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傳姓吉。另一說則雲,西周有重臣尹國國君尹吉甫,有嫡長子名吉伯奇,受其繼母陷害至於流亡馮翊之地(今陝西渭南),後又取其父名中“吉”作為姓氏,即為郡望馮翊的得姓始祖。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90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
  • 百家姓排名:190
  • 歷史名人:吉中孚,吉長祿,吉文元
  • 發源地:馮翊蓮勺(今陝西渭南)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源出一,源出二,源出三,源出四,源出五,源出六,源出七,源出八,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吉 旼,吉士瞻,吉中孚,吉大用,吉祥,吉永祚,吉惟善,吉文元,吉思哈,吉夢熊,吉夢蘭,吉士瑛,吉鴻昌,吉福祥,吉長祿,吉鳳鳴,吉泰祖,吉志芳,吉君臣,吉峰,吉東發,吉翂,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八言及以上通用聯,地望分布,家譜文獻,字輩排行,

基本介紹

吉[吉,讀音作jí(ㄐㄧˊ)]
吉姓
吉的五筆:FKF

姓氏源流

吉(jí)姓源出有:
吉姓

源出一

源於姞姓,出自遠古黃帝給裔孫伯儵的賜姓姞,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姞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遠古黃帝有個裔孫叫伯儵,受封於南燕國(今河南延津汲縣一帶),賜姓姞,稱姞伯儵,後來建有姞姓燕國,史稱南燕國。在史籍《左傳》中,稱南燕國為燕國,稱召公奭的封國為北燕國。在早期的歷史文獻中,南燕國的史事記載要較之北燕國早得多,頻見記述。
在姞伯儵的後裔子孫中,有省去“女”偏旁簡化為吉字者,世代稱吉氏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出二

源於兮姓,出自西周時期周宣王屬下賢臣兮甲,屬於以先祖名字為。 據《元和姓纂》所載,西周時期,周宣王姬靜屬下有個賢臣叫兮甲,號尹吉甫。兮甲,字伯吉甫(伯吉父),亦稱兮甲吉父,古蜀國江陽人(今四川瀘州龍馬潭區石洞鎮),封地為房邑(今湖北房縣),逝世後葬於青峰山。據史書記載,兮甲的一生中也有污跡。曹植在《貪惡鳥論》中就抨擊兮甲:“昔尹吉甫信用後妻之讒而殺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離》之詩”。伯封在《黍離》中也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對父親兮甲的哀怨溢於言表。
在兮甲的的支庶後代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吉甫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吉氏、甫氏,也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甲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其中吉氏史稱正宗。吉氏族人大多尊奉尹吉甫(兮甲)為得姓始祖。

源出三

源於姒姓,出自殷商末期莘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史籍《潛夫論》中記載:“吉白氏,莘姓後。”夏王朝的初期,夏王啟封高辛氏的兒子摯於莘(今陝西合陽),建立了莘國。到了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採納姜太公之策,由遠及近,莘國最後為其所吞滅。莘國滅亡以後,國人的後代就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稱莘氏。莘氏族人在西周中期遷居于吉白(今寧夏固原西吉),以地為氏,分衍有吉白氏家族,後又因避羌狄與秦國之間的戰亂而再次遷徙向東,最後由於與楚國貴族聯姻而世為楚國下大夫。
在吉白氏族人後裔中,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吉氏、白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四

源於靺鞨族,出自唐朝時期靺鞨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勿吉,就是唐朝時期靺鞨民族的本號,在古代,古肅慎民族所居之地,唐朝時期稱為“靺鞨”,北魏時期稱為“勿吉”,靺鞨民族以國地之稱為氏,稱勿吉氏,為後世黑水女真的先民。
在唐朝時期,勿吉氏即有冠漢姓為吉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五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溫迪罕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史籍《金史·百官志》中記載:“凡白號之姓完顏、溫迪罕……皆封金源郡。”
在女真溫迪罕氏族的分衍後代中,有迪古氏、迪吉氏、迪姑氏等姓氏,皆為金國時期著姓重臣,多為宰相、或某路軍政長官。其中的迪吉氏在元、明時期即有改為漢姓吉氏、迪氏、溫氏等,並很早即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公吉哩氏,亦稱公儀理氏、公吉爾氏、鴻吉哩氏,世居費達木村(今黑龍江北岸)、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nggi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李氏。
⑵.蒙古族公吉特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ngg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⑶.蒙古族公吉喇特氏,世居阿喇克綽特(今內蒙古南部及周邊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nggira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⑷.蒙古族吉禮圖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rit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⑸.蒙古族吉爾必斯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rbis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另外,蒙古族減里吉氏、減里吉歹氏,後皆冠漢姓為吉氏。

源出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據史籍《吉林通志》記載:記載:
⑴.滿族承吉氏,亦稱成尼氏、瓜吉氏,滿語為Cengni Hala,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程氏、成氏、承氏、郭氏等。
⑵.滿族多錦氏,亦稱多金氏、通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獨斤氏、金郭時期女真獨吉部,以姓為氏,滿語為Dogin Hala,世居黑龍江索多理村(今黑龍江上游)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富氏等。
⑶.滿族額爾吉氏,滿語為Ergi Hala,漢義“邊”,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烏里布(今黑龍江哈爾濱)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邊氏等。
⑷.滿族古爾吉氏,滿語為GurgiHala,世居廣寧正安堡(今遼寧北鎮廣寧鎮),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⑸.滿族哈爾吉氏,滿語為Hargi Hala,漢義“水流湍急之處”,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⑹.滿族松吉氏,滿語為Sunggi Hala,世居汪秦(今吉林汪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⑺.滿族吉嚕氏,滿語為Giru Hala,漢義“模樣、骨骼、弓胎”,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⑻..滿族吉郎吉瓦爾喀氏,滿語為Giranggiwarka Hala,世居長白山蘇蘇村(今長白山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⑽.滿族莽吉綽氏,滿語為Manggico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⑾.滿族庚克勒氏,滿語為Gengkele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源出八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錫伯族果爾吉氏,亦稱郭爾吉氏,共有姓氏,漢義“鏟子”,世居郭洛羅河(今黑龍江烏蘇里江諾羅河支流)、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gi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滿族果爾吉氏多冠漢姓為吉氏、郭氏、高氏、葛氏等。

得姓始祖

伯儵、兮甲、高辛摯。據古籍文獻記載上也可以看出燕國地位的微末。燕國國君的世系自召公?#93;至燕惠侯,中間九世無名無溢,自燕惠侯以下有溢無名。燕國史事見於記載已遲至春秋之後一百餘年,而且第一件大事記載的就是齊伐山戎路經燕國,第二件大事是國君款逃奔齊國,都是藉助齊國史官的記載記下的。當時在今河南汲縣還有一個姞姓的燕國,史稱南燕,始封國君為伯儵,並賜姓姞。據《左傳》稱南燕國為燕,稱燕國為北燕,倒是南燕國的史事較北燕早得多地頻頻見於記載。後伯儵的子孫省去女旁,稱吉氏,世代相傳姓吉。故吉氏後人尊伯儵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吉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人口約六十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37%左右。
吉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吉姓起源於兮姓。上古時黃帝分封他的一個孫子於南燕國(今河南省延津縣一帶),同時黃帝還賜給他一個“姞”姓,後來他的子孫省去女旁,簡化成“吉”,並保留至今。這一支吉姓多聚居於洛陽一帶。吉姓還有一支起源,時間上比較晚,是在西周時期。當時周宣王時有大臣叫兮甲,字吉甫。吉甫能文能武,為周朝的中興立下了顯赫戰功。他的家族很昌盛,子孫後代中有以他的字命氏的,稱為吉氏。在古代,吉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馮詡。
吉(姞)姓源流的歸納與演繹
中華吉(姞)姓源流悠悠,至今已有五千餘年的歷史。....上古之時,“吉姓”和“姞姓”族群的時空分布當是“多元並行”的,在中原地區的“華夏部族集團”中就有多支“吉姓”和“姞姓”部族,其中既有遊牧族、也有農耕族,如“馴馬造車船”的“吉光”部族和 “作臼作舂”的“姞姓雍氏”當為典型的遊牧族和農耕族。除了中原地區外,東部地區的“東夷部族集團”中也有“吉姓”部族,如上古的“吉夷氏”、夏初時教後 羿學射的“吉甫”等,當是東部地區的“吉姓族人”。....在先秦和秦以後,“上古十二姓”之一的“姞”姓,逐漸被“吉”或其他姓氏所取代,原先的各“姞姓氏族”要么改以“吉”為姓氏,要么就改以“燕、須、雍、鄂、闞、光、楊、孔、尹、蔡、魯”等為姓氏。....到了漢唐時期,中原吉氏族人的聚居地主要分 布於陝、豫、晉、鄂等地,並從中湧現出馮翊、洛陽等吉氏郡望。其間,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後,隨著中原吉氏族人的遷徙,冀、蘇、魯、皖、甘等地已 有吉氏族人定居落籍,浙、贛、川、湘等地也已成為吉氏族人的活動領域。....五代宋元時期,中原吉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 一樣,常因戰亂或其它原因從原聚居地南渡,多次遷徙到江南各地定居,粵、桂、閩等地又成為吉氏族人的新遷居地。元末明初,山西吉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 之一,分遷於陝、冀、魯、豫、皖、蘇等地;而蘇、皖吉氏族人中則有隨軍而遷雲、貴者。到了明代中葉,吉氏族人開始遷入台、瓊等地。到了清代,一些滿族旗人 改而姓吉,中華吉氏族群中又增添了新成員。清康雍乾以後,冀、魯、豫等地的吉氏漢族人中有因闖關東而定居於東北者。清鹹同年間太平天國時期,江南吉氏族人 中則有因避戰亂而遷居江北者。....如今,中華吉氏族群在時空上“多元並行”分 布的特徵更為顯著,除了漢族和滿族的吉氏外,在黎族、土家族、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薩克族、朝鮮族、傣族等民族中,都有以“吉”為姓的。吉氏薪 傳,瓜瓞綿長。鳥瞰神州大地,吉氏族群早已星羅棋布;專注台瓊寶島,吉氏族人正在辛勤奮鬥;掃描東南亞乃至全球,在世界各地也都能見到中華吉氏族人的身影了。

歷史名人

吉 旼

鄱陽人,唐代文人,官至御尉卿,享年八十八歲,為九老會(即“香山九老”,指的是唐代文人胡杲、吉旼、劉貞、鄭據盧貞張渾、白居易及李元爽、禪僧如滿九位老者。他們因志趣相投,結為九老會。此圖繪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三月二十四日,九老在白居易之居處歡聚,既醉且歡之際賦詩畫畫的情景。)成員之一。

吉士瞻

字梁容。梁朝蓮勺人,事武帝,為官清正廉潔,所至有名績,家無餘積。

吉中孚

唐代鄱陽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始為道士,後官校書郎,登宏辭。興元中,官至翰林學士、戶部侍郎。詩一卷,今存一首。

吉大用

吉永祚祖父,貢生,任順天府通州州判

吉祥

字汝禎(1534—1595),別號振齋,博士子弟,迪功郎,例加周府奉祀,為吉大用之子,吉永祚之父。

吉永祚

(?—1634)河南輝縣人(今河南省輝縣峪河鎮吉家崗村),按《明史·忠義》記載,永祚公為萬曆年間(1573—1619)例貢,出任陝西鳳縣主簿,崇禎七年(1634)閏八月時會賊(指流寇,實為農民起義軍)至,知縣棄城遁,永祚公倡義拒守,城陷死之,後贈漢中衛經歷。

吉惟善

明朝開州人。性安靜,精通理學,不事舉業。專心於學問,不圖功名利祿。署州
學事,儀矩整肅,為後學宗師。卒於家。

吉文元

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太平天國十三年(1863年)追封祝王。

吉思哈

清朝人,當了二年兩廣總督的大官,但很清廉,深受人敬重。

吉夢熊

字毅揚,號渭,幼年跟隨長兄夢資讀書,於清乾隆壬申(十七年)考中進士,並選點為翰林。在朝歷任御史、太僕寺卿等京官,彈劾不避權貴,聲譽滿天下。後升為順天府尹,治績卓著,並兩次出任福建省主考官。

吉夢蘭

會亭,是夢熊胞弟,幼年也曾隨長兄夢齎讀書。乾隆丁丑(二十二年)考中進士,隨即點為翰林,並奉命學習滿文。他聰穎過人,未及三月;便大有成就,不幸英年早逝,功業無成。著有《香畹集》,士瑛則有《誦芬堂集》。

吉士瑛

字伯英,是吉夢蘭的兒子,與父合稱“父子翰林”。嘉慶壬戌(七年)中進士,並選拔為翰林。九年;調任詞林典故協修官,後外調,先後任山東新城、冠縣知事。精工書法,擅長顏體。

吉鴻昌

字世五(1895-1934),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人。著名抗日將領。早年入伍,在西北軍馮玉祥部歷任旅長、師長、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等職。民國19年(1930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中原大戰後,任國民黨第二路軍副總指揮。民國20年(1931年)9月因反對蔣介石反共內戰和賣國投降政策,被蔣強令出國。1932年2月回國,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5月聯合馮玉祥、方振武等在張家口組成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任同盟軍第二軍軍長兼北路前敵總指揮。失敗後, 在北平、天津等地從事抗日活動。1934年11月19日,在天津市法租界國民飯店被捕。24日在北平(今北京市)英勇就義。年39歲。

吉福祥

男,1919年11月16日生,湖北棗陽人,左翼人士,曾以“石稷”為筆名在民國時期著名刊物《文藝復興》等上撰文《在漢江上》。中學就讀於襄陽第八高中,大學就讀於國立湖北師範學院(今湖北大學)生物教育專業,高中、大學時期在襄陽、武漢參與由地下黨組織的學生運動,高中多次被關押在沙洋勞改農場,1941年遭上級領導張書武的出賣被關押在老河口仙人渡集中營,大學時期因“進步學生活動”而被捕入獄,之後因“入獄過失”遭到留級三年處分,與其妻孫祖詒相遇,大學畢業後相伴共赴台灣花蓮高中、彰化高中擔任生物教師,國民黨撤退台灣之前洞悉已被列入黑名單,之後轉輾海南回到漢,先後供職於武漢市文聯、長江日報社(擔任雜文編輯),受伍禾先生、鄭思先生所邀擔任《湖北文藝》雜誌編輯,後擔任武漢市第二十二中校長,武漢第一女子中學校長,先後調任湖北省文聯,武漢市文聯,在1955年反“胡風”運動中被誤打成“胡風份子”入獄而精神失常[2-3],1957年”反右“運動中病情加重,文革後才平反,恢復名譽,1996年逝於武漢,與妻同葬於石門峰陵園,膝下兩女一子。

吉長祿

男,1932年生,吉林琿春人。中共黨員。畢業於天津廣播函授大學、北京國務院機要學校。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四十七軍一四一師司令部通信連文書、文化教員,中南軍政委員會、中南公安部譯電員,中國有色金屬管理總局機要科員、組長。現任天津市靖江路中學校長、書記、高級教師。兼系區委思想政治報告員;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編委;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世界人物出版社等多家特約顧問編委。獻身教育30餘年,在工作中努力鑽研業務,言傳身教精心治學,結合師生思想實際,寫出報告文學《乳燕飛》投稿中國少年報;撰寫“談思想美”、“談實事求是”、“談語言美”、“談美育”等在校會上講座。輔導學生科技作品,獲市二等獎、區一等獎,被評為區級優秀輔導員、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榮獲全國兒童少年工作協調委員會頒發的園丁榮譽紀念章,獲天津市教育局頒發的從事黨務工作20年以上榮譽證書,在街道被授於五好家庭獎狀;在天津市百萬職工學《決定》知識競賽中,獲區級優秀證書。參加由人民日報社培訓中心、北京鑄魂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召開的全國國民素質與文化建設研討會,參賽作品獲二等獎,發榮譽證書。文學作品入選人民日報金台書刊社《人生智慧寶典》(格言卷)、“百花杯”全國精短文學藝術作品大獎賽《獲獎作品集》、《中國教師詩歌集》、《野果文學十年優秀作品集》等。應邀參加人民日報社新聞培訓中心、北京鑄魂文化藝術研究中心民族存亡與科教興國研討會、詩人作家蓬萊之旅文學創作交流研討會。應約投稿第二屆“渤海杯”全國精短文學作品大獎賽、時光的底片(1999詩人懷歷)、《98中國詩文選萃》、《’98中國詩群》。傳略業績入編《中國大文化英才傳略會典》、《全國從事經貿科技工作離退休幹部通訊錄》、《東方之子》書畫卷及海外版、《世界人才大辭典》、《托起太陽的人們》、《文壇精英錄》、《中國文壇名人大典》、美國《世界名人錄》、《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世紀珍藏版)。

吉鳳鳴

男,1935年生,內蒙包頭市人。中共黨員。1959年遼寧省交通學院畢業分配到內蒙民航局從事機場建設工作。歷任機場建設部主任(正處級。現享受副廳局級待遇),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天津民航學院客座教授。40年來,先後主持設計和全面技術管理的工程有內蒙的7個機場和太原武宿機場桂林兩江國際機場和首都國際機場,並任桂林和首都北京兩個機場建設指揮部的副總指揮。他所經手的主要工程,經地方或國家驗收,均達到質量優良、工期縮短和不超概算。在幾次國家計委和民航總局主持的機場竣工驗收會議上,專家們給了高度的評價,並在“法制日報”和其它報刊上多次讚揚。由於他刻苦學習、深入鑽研,又是全國民航系統機場建設行業的先進典型代表。所以從1995年至1998年,國家直接投資的國家重點工程桂林和首都北京兩個國際機場,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難。民航總局領導點名讓吉鳳鳴同志前往組織指揮,在地質條件十分困難、技術因素非常複雜和工期要求很緊的情況下。吉鳳鳴不負眾望,仍以質量全優、僅用定額工期之半和不超概算的驚人之舉完成了組織和領導交給的任務。40年來,他以“認認真真的做事,堂堂正正的做人”為總則,要求自己和帶出了一批技術骨幹,在民航系統很有名氣。在權錢交易盛行和人際關係非常複雜的建築市場,以建設單位的身份親自主持和管理的建設項目數十個,與大小不同的施工單位交往40多年,經他完成的投資數十億,節約資金近千萬元。由於成績顯著,貢獻很大,民航總局曾兩次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全總授予“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民航標兵”和記“二等功”等榮譽稱號。他在百忙中,寫成並出版了《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與管理技術》一書和各種講義和論文近百萬字。

吉泰祖

男,1938年4月生,江蘇海安人。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畢業於江蘇煤礦專科學校。現任河北省張家口市老虎頭煤礦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系中國煤炭學會會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兼職律師,受聘為四川省僑光東方文化科技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在任副總工程師期間,在《河北煤炭》、《中國地方煤礦》、《煤礦安全》等刊物上,發表了“七一井煤與瓦斯突出的特徵與預防措施”、“利用礦壓顯現規律搞好頂板管理”、“執行‘三人連鎖放炮製’好”、“主要通風機鑑定的簡便調節工況法”、“瓦斯檢定器讀數偏小故障的處理”、“冒頂事故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等論文10餘篇,多次參加晉、冀。蘇、豫及焦作市通風安全學術會議,獲兩篇優秀論文證書;並有多篇論文被選入《管理英才文集》、《中國當代科教文選》。《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文選》和《中國煤炭工業管理精覽》等大型科研專集、論文集中。傳略業績載入《中國百科學者傳略》、《中國專家大辭典》、《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當代中華英才大典》、《中華魂·中國百業領導英才大典》、《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等書中。

吉志芳

男,1945年生,海南東方市人。字凡歌。師範畢業。歷任國小高級教師,校長、教研員、市組織史編輯,海南詩聯藝術家協會會員,海南楹聯學會會員,著有《瓊州吟情集》、《凡歌詞曲集》。

吉君臣

(1956-),作家,海南東方市人,畢業於信陽陸軍學院,軍官出身。8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出版有長篇小說《麗人出城》、《情商》、中短篇小說精選集《道在天涯》和散文《五指山紅葉》、《天池情韻》、《東方情結》、《我的外公劉開漢》等若干種。主編出版文學系列叢書《東方情結-小說卷》,編著出版《海南東方-昌江村話民歌精選集》,策劃拍攝電視片《走進村話民歌》。曾在《北京文學》、《當代作家》“羊城晚報”等全國重要報刊發表文學作品。“當代文壇”、“文藝報”、“文匯讀書周報”、“閱讀與寫作”等國內外報刊發表了對其作品的評論。2008年紀念海南建省二十周年文學作品集《雲起天涯》,吉君臣的中篇小說“道在天涯”,短篇小說“第一次”和散文“我的外公劉開漢”分別被錄入中篇小說卷、短篇小說卷和散文卷。

吉峰

1958年4月出生,字步雲,江蘇泰州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家大視野網站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文研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特約編委、世界文化藝術出版社編輯、《世界美術家傳》(華人卷)、《世界美術集》(華人卷)、《世界名人錄》(中國卷)特約編委;作品及傳略入選《中華人物辭海·當代文化卷》、《跨世紀中華文藝人才大典》、《中華英模大典》、《中華英傑大典》、《世界名人藝術大典》、《世界美術書法家作品大畫冊》。《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世界文化名人辭海·華人卷》、《世界優秀人才大典》、《百年經典—一中國書法全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書畫名家作品集》、《世界華人風雲人物傳記》及《世界學術文庫》。曾獲“世紀末藝術成就獎”、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國際榮譽金獎”,被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跨世紀藝術人才”、“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等榮譽稱號。人錄中國美術家國際網際網路。

吉東發

男,1960年7月出生,山西曲沃人。中共黨員。1985年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現任山西省臨汾地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校長。主要業績:從事農技推廣工作10多年,先後參加國家、省、地農業開發及技術推廣項目10餘項,其中“小麥高產技術推廣”獲國家農業部一等獎,“地膜覆蓋綜合栽培技術推廣”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玉米模式化研究”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參編《臨汾國土資源》一書,獲山西省軟科學二等獎;1992年主持臨汾地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工作,向社會輸送合格的中等專業技術人才2000餘人,大專畢業生100餘人,初級農業技術人才1000餘人,進行實用技術培訓10萬人次,開展了“大專專業證書教育”和“綠色證書工程”。曾被中央農廣校授予“科教興農先進工作者”、“宣傳工作先進個人”稱號,被地委、行署命名為“優秀科技工作者”,1996、1997年被山西省農業廳、省委組織部評為“先進工作者”,1997年被授予“全國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先進工作者”稱號,1995、1998年連續兩次被評為“臨汾地區勞動模範”。

吉翂

字彥霄,馮翊郡蓮勺縣人,世代居住在襄陽。翂從小孝順父母。十一歲時,母親去世,他悲傷地連一口水也不喝,幾乎餓壞了。親朋鄰里對此都很驚異。天監梁武帝年號)年初,翂父任吳興郡原鄉縣令,遭到奸吏誣陷,被逮捕押到京城大獄。翂時年15歲,聽到訊息後,他到大路上號哭,哀請過往的高官幫忙救他的父親,直感動得行人紛紛落淚。吉翂父親雖是無辜,但恥於遭獄吏審訊,於是便違心地招了供,按交待的罪應處死刑。翂聞訊後就去擊鼓驚動朝廷,翂請求以死換回父親的活命。梁武帝感到非常驚奇,給司法官蔡法度下令說:“吉翂請求以死償父命,孝義實在可嘉;只是他還是個孩子,所以他未必能想出這個主意,你可以嚴加威脅和誘哄,審得實情。”蔡法度接受任務回到衙署,在公堂上擺滿繩索刑且具,厲聲問翂說:“你替父去死,皇上已經允許,接下去就應該處死;但刀鋸無情,你真的想死嗎?再說你還是個孩子,因此你決不會想出這個主意,一定是被人指使的。那人姓什麼叫什麼,你要一一如實回答。假如你有反悔,我也答應你。”吉翂回答說:“我雖蒙昧智弱,但怎么會不知道死的可怕呢?只是弟弟們都還年幼,唯有我年齡稍大,不忍心看著父親被處死,而自己延緩著苟活下去,這就是我獨立拿主意,求請皇帝的理由。如今我要為救回父親而不惜一死,讓屍骨葬在九泉之下,這不是小事,怎么會受人指使呢?皇帝恩準我替父去死,這對我好比登天成仙一樣,怎么會反悔呢?蔡法度知翂已經鐵心,威脅無用,就轉而誘哄,對他說:“皇上知令尊無罪,馬上就要釋放並諒解他,我看你神采儀表都很出眾,稱得上是個好孩子,假如回心轉意,那么你們父子可雙雙活命。為何以此美妙年華,卻苦苦要求去死呢?”翂回答說:“所有大魚小魚螻蛄螞蟻,尚且受惜自己的生命,何況人呢?怎么願被碾成粉末,只是我父親深遭告發,定會按刑律處死。所以想用個人的死,希望延緩父親的性命。如今我合上眼睛,伸長脖,來聽憑處死  現情恩已盡,別無他想,再無一言可答,吉翂剛被關押時,獄吏依法將很重的腳鐐手銬都給他戴上,蔡法度可憐他年幼,命人將他的腳鐐手銬摘去。另讓人給他換一副小的,吉翂說:“我請求替父先死,身為一句死囚,只應該增加刑具,怎么能減少呢?”始終不肯減去身上的刑具。蔡法度把這一情況全部上奏,梁武帝於是下令赦免,釋放了吉翂的父親。

郡望堂號

郡望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裡,“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唐朝中後期設定),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繫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堂號

馮翊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才高大曆;
會列香山。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鄱陽人吉中孚,大曆年間與盧綸等人皆以能詩聯名,號稱“大曆十才子”。官至戶部侍郎。下聯典指唐代吉旼,官御尉卿,與白居易等年老退居洛陽,為九老會之一,並各賦詩記其事。
會儕九老
班列十才。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吉旼事典,享年八十八歲,名列九老會之一。下聯典指唐代鄱陽人吉中孚,為“大曆十才子之一。
孝童撾鼓;
肅政登台。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梁蓮勺人吉翂,字彥霄,世居襄陽。天監初年,任原鄉令的父親被人誣陷定死罪。當時十五歲的吉翂撾擊登聞鼓,願替父親去死。武帝懷疑有人教唆,令廷尉調查,吉翂始終不屈,父親終於得赦免。下聯典指唐代河南郡吉頊進士出身,練達機敏,善於迎合旨意,武后時,由右肅政中丞至天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

七言通用聯

星槎畫宗河陽派;
夢熊集成研經堂。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畫家吉潮,字亮初,號星槎,長洲人。從伊大麓學畫山水、愛寫棧道、雪山、宗河陽派。下聯典指清代通政使吉夢熊,字毅揚,丹陽人。總閱四庫書,有《研經堂集》。
士飽馬騰鬥志旺;
口快心直豪情增。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嵌吉姓的“吉”字的析字聯
大義滅親鋤敗類;
捐資辦學教貧民。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吉鴻昌事典。吉鴻昌,字世五,河南省扶溝人。曾任西北軍馮玉祥部師長。國民黨第二十一軍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等職。在抗日活動中英勇就義。本聯上聯,指吉鴻昌1928年任國民軍十九師師長時,回老家探親,親自槍決他犯有嚴重殺人罪的侄兒吉星南的事;下聯典指吉鴻昌於1917年,在馮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手槍連任連長時,親自捐資改廟為家鄉(呂潭鎮)貪困兒童興辦學校的事典。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八代兩鄉賢,千秋俎豆
一門三太史,黼黻文章
——佚名撰江蘇省丹陽市城區三板橋吉氏祠堂聯
丹陽吉氏祠堂位於三板橋西南側的舊城腳下,過去為一荒涼場所。它坐西朝東,僅有矮矮的廳屋三間,前面一道短圍牆,就在這座祠堂的大廳上,卻掛有這副當時在丹陽頗享盛譽的抱柱楹聯。上聯首句的“八代兩鄉賢”,是指明正德朝的吉棠與清乾隆時的吉夢熊都是丹陽縣的“鄉賢”,入孔廟配祀孔子,兩人相隔八代,是吉氏祖宗中享受殊榮的人物。下聯首句的“一門三太史”,是指吉氏有一家就出了三個翰林。這裡“太史”是翰林的別稱,翰林要在進士中擇優選點,進士又是功名中的最高一級,所以翰林地位的高崇是不言而喻了。丹陽吉氏能在一家出三個翰林,確不多見。丹陽吉氏一門三翰林,其中兩人為“兄弟翰林”,兩個為“父子翰林”。“兄弟翰林”是指吉夢熊、吉夢蘭兩兄弟;“父子翰林”是指吉夢蘭與吉士瑛父子。吉夢蘭一人兼兄弟、父子類。吉夢熊無疑是吉氏一門三翰林中最主要的一個(包括吉夢蘭、吉士瑛,見上《二、歷史名人》)。
齒德俱尊,望重香山九老
吟喔獨善,名傳大曆十才。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御尉卿吉旼,年八十八卒,名列九老會。下聯典指唐代詩人吉中孚,鄱陽人。大曆間與盧綸等皆為能詩聞名,號“大曆十才子”。官到戶部侍郎。

地望分布

陝西省韓城以南、白水以東、渭河以北一帶地區
河南省洛陽市
河南省輝縣市
重慶市潼南與四川蓬溪縣地區

家譜文獻

吉氏族譜十二卷,(民國)吉衡等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敬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丹陽雲陽吉氏七修家乘,(清)吉锺穎等續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有詒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東台縣雲陽吉氏第二十五世孫吉家林處。
江蘇丹陽有詒堂雲陽吉氏八修家乘十六卷,(清)吉廷椿等續修,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有詒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江蘇丹陽有詒堂吉氏九修宗譜,(民國)吉鎮之等續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有詒堂駱駝橋支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
江蘇東台雲陽吉氏鎮江支東台分支譜,(現代)吉家林等編寫,2004年計算機雷射照排電子版。現被收藏在新浪網Netor網同族譜庫,檔案編號為1747。
江蘇寶應黃塍溝吉氏家乘,(清)吉琪、吉琦、吉尚瑗主編,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洪澤市吉士祥處。
江蘇金湖馮翊山居丁寧莊吉氏二續家乘,(清)吉昌林、吉安貞重編於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民國)吉厚培等在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續修毛筆手寫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金湖縣吉氏二十四世孫吉文家處。
江蘇寶應吉氏修譜建祠廣告,(民國)吉鴻業等編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毛筆手寫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南京市寶應吉氏二十世孫吉鹹東處。
江蘇金湖馮翊堂丁寧世澤吉氏三續家譜》,(現代)吉文家等續修,2006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華國家圖書總庫、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泰州延陵環溪敬勝堂吉氏九修族譜,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首編,(民國)吉漣等倡首重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江蘇省泰州市刁鋪吉榮林處。
河南衛輝吉氏考證,(現代)吉熙章撰寫,2006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河南省衛輝市檔案館。
江蘇江陰塘南、華塘和常州武進梧岡吉家頭惇裕堂吉氏四修宗譜,(民國)塘南支吉建銘、華塘支吉三寶、梧岡支吉山海聯合續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江陰市塘青陽鎮南支吉氏家族(其中第五冊已爛掉三分之一),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梧岡支吉東泰處(僅存第五~六卷共六冊)。
江蘇江都浦頭鎮吉家莊南燕堂吉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該支吉氏第十九世孫吉少平處。
江蘇江都浦頭鎮吉家莊南燕堂吉氏重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該支吉氏第十九世孫吉少平處。
江蘇興化戴南北孫家莊天相堂吉氏家譜,(現代)吉震鐸等新修,2007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一冊。
江蘇興化合陳東聯合村吉家莊吉氏家譜,(現代)村委會修,近代修出,由一樹枝狀木板保存,由吉姓後人保存。每年清明供奉。
江蘇鹽城存仁堂吉氏支譜,(現代)吉雲升倡修,孫吉勇魁蒐集整理,1990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鹽城市吉友山處。
江蘇連雲港(老海州)吉氏家譜,2006年計算機排版列印本一冊。
河南洛寧吉氏三支總家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手寫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河南省洛寧市教育局吉元亭處。
河南南樂吉氏家譜,(現代)吉彥波纂修,1995年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南樂市近德固鄉杏園吉群憲處。
湖南安化夢鹿堂吉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圖書館
湖南安化吉氏族譜,著者待考,1994年手寫本一冊。
湖南臨澧馮翊堂吉氏三修家乘,(民國)吉景棟等重修,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墨譜本五冊。
湖南臨澧吉氏四修家乘,(現代)吉祥逢、吉祥美續修,2002年計算機排版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臨澧縣吉飛處。
重慶潼南方家溝、陳子溝宗支吉氏族譜,著者待考,2003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一冊。
重慶合川吉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毛筆手寫本一冊。
四川內江吉氏族譜,(清)吉恆惈等編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吉良處。
吉氏三修族譜內江卷,(現代)吉騰久等續修,2007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一冊。
江西石城吉氏十修家譜,(現代)吉永泉等續修,1995年鉛印本。
江西贛南、廣東嘉應州吉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深圳市吉世芳處、廣東省五華縣吉大紅處。
江西贛南、廣東嘉應州吉氏續修族譜,(民國)吉竹樓、吉發選等續修,民國三十六~三十八年(公元1947~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五華縣吉占鳳處。
康猶湘余遂宜崇信聯修馮翊堂吉氏六修宗譜,(現代)吉發光、吉同光、吉同遠、吉同清等聯合續修,2000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五華縣吉大紅處。
廣東紫金龍窩吉氏七修家譜,清順治十三(公元1656年)吉景亨、吉際亨編纂的,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吉廷弼二修,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吉熾昌三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吉新科四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吉士芬五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吉善谷六修。(現代)吉嘉炎、吉嘉獎七修,1987年毛筆手寫本一冊。
廣東中山馮翊堂吉氏族譜,著者待考,毛筆手寫本
廣西貴港木格馮翊堂吉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毛筆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縣木格橋墟吉棟光處。
廣西貴港木格班鳳班橋吉氏家譜,(現代)吉永康編纂,1981年手寫本一冊。
廣西貴港木格蛤塘吉氏成開公家譜,(現代)吉龍高編纂,2000年計算機排版列印本。
廣西興業、貴縣馮翊堂吉氏族譜,(現代)吉玉仁、吉玉坤、吉水木等重修,2000年計算機排版列印本一冊。
廣西玉林成鈞通曹馮翊堂吉氏族譜,著者待考,毛筆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通曹村吉啟旺處。
廣東五華吉氏族譜,(現代)吉占鳳、吉興茂等編修,2000年鉛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五華縣吉占鳳處。
廣西賓陽吉氏族譜,(現代)吉金光、吉宇、吉先俊等編修,2006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一冊一冊。
廣西北流馮翊堂吉氏族譜,(現代)吉永發、吉進權、吉廣立等修訂,1989年計算機排版列印本一冊。
雲南貴州吉氏宗譜,(清)吉順先、吉開先等編撰,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毛筆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貴州省畢節市吉學剛處。
雲南貴州吉氏續修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貴州省畢節市吉學剛、雲南省鎮雄水富縣吉正選處。
雲南貴州吉氏續修宗譜,(清)吉世翰、吉世祿、吉廷棟等續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
雲南貴州吉氏續修宗譜,(現代)吉學章重修,1994年毛筆手寫本一冊。
雲南石屏、江川吉氏族譜,著者待考,毛筆手寫本。
貴州盤縣吉氏族譜,(現代)吉紹光、吉成平、吉玉階、吉紹友編纂,2008年手寫稿本。
海南崖州吉氏族譜,孫吉德華等編纂。
安徽安慶太湖吉氏五修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初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安徽安慶太湖吉氏六修宗譜,著者待考,1992年毛筆手寫本十一冊。
山東章丘吉氏夏莊三續家譜,(民國)吉聞煥、吉其恭等續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毛筆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二十世孫吉中富處。
山東章丘吉氏夏莊四續家譜,(現代)吉其厚、吉其鑫新續修,2007年計算機排版列印本一冊。
山東萊州府濰縣吉家夏密莊吉氏三修族譜,(清)吉林盛續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該支吉氏第十九世吉鳳雛處。
山東濰坊市寒亭區河灘鎮吉家夏密村吉氏五修支譜,(現代)吉鳳雛續修,1999年毛筆手寫本一冊。
山東濰坊昌邑吉氏四修支譜,(現代)吉士禹等續修,1995年鉛印本一冊。
陝西安康旬陽吉氏家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毛筆手抄本十冊。
江蘇鹽城市濱海縣正紅鎮仁前村吉氏馮翊郡忠孝堂族譜丙戍年,(現代)文章,文華,文鑾,位吾,儒蜀等續修,2006年計算機排版列印本上、下兩冊。

字輩排行

江蘇連雲港普安吉氏字輩:“子天宗(榮元)有永全(成)士玉(開)寶文安鳳廣傳家寬德高興萬春富強才可貴華漢貫九東躍宇海明亮守秀慶懷軍”。
江蘇連雲港吉盪吉氏字輩:“友懷恆文祥常(長)庭玉偉寶”。
江蘇丹陽太平吉氏字輩:“福勝榮茂興(升)隆(惠)□□大□乾元亨利貞聰明睿智寬裕溫柔發強剛毅齋莊中正文理密察”。
江蘇丹陽東台吉氏字輩:“福勝榮華富貴禎宗禮信水木火(偏旁)夢士延世金水木火土榮傳中(家)元承”。
江蘇丹陽興化吉氏字輩:“福勝榮華富貴禎宗禮信水木火(偏旁)時昌謙锺印必兆順治連”。
江蘇丹陽天長吉氏字輩:“福勝榮華富貴禎宗禮信水木火(偏旁)時祁(偏旁)謙世金水(偏旁)人見(慶)殿”。
江蘇江都吉氏字輩:“恆豐澤豫福正榮增鑒濟松煊在銘洪樹煥均”。
江蘇興化吉氏字輩:“鳳日……惟祖(龍)琴連太(爻士韶)元(蘭興瑞)維(增崢震永長良)清(步)朝(萬)榮耀毓光先德成士功建存仁心理全孝廉方正著興隆邦安家忠信欽禮義百世萬代賢本固枝葉茂尹周守模範”。
江蘇寶應吉氏字輩:“人之生斯世鹹沐我祖恩能遵崇其澤傳代必豐榮”。
江蘇寶應吉氏字輩:“文方時步廷(寶)斯(永)春(世)鹹(天和)正(沐玉祥)凌(海金我)鹹正鳳如友俊學禮義廣”。
江蘇金湖吉氏字輩:“德厚人文啟山川草木昌培元宏世澤金玉煥余芳德厚人文啟山川錦秀長培元宏世澤金玉煥榮芳”。
江蘇高郵吉氏字輩:“林正山元永如松芝(之)茂揚”。
江蘇響水吉氏字輩:“如士文(延)開立鳳紹庚恩廣”。
江蘇灌雲吉氏字輩:“開永興相(寶)科”。
江蘇灌南吉氏字輩:“生家恆興成繼廣”。
江蘇揚州、宿遷吉氏字輩:“長祥雲家慶”。
江蘇江都市區吉氏字輩:“春茂錦繡(秀)”。
江蘇江都二姜吉氏字輩:“登興玉松……”
江蘇如東吉氏字輩:“光振家邦……”
江蘇海安吉氏字輩:“朝相基連貞(真)敏達樂若(道)英霞昌義和成祖訓鴻(宏)范照琪(其)祥禮讓宜擁木”。
山東日照吉氏字輩:“千兆言華堂”
山東茌平吉氏字輩:“大好風文學玉之道”。
山東章丘吉氏字輩:“昌星乃光會(慧)芳樹茂獻登培植深長家庭有光詩書孝友祖述憲章元清克紀泰敬思蕭業通”。
山東莒南吉氏字輩:“林德布春(策)立興”。
山東臨朐吉氏字輩:“瓊仕星先(正)孟(夢)田章(長)興榮慶家(藍)傳貴安全”。
山東沂南吉氏字輩:“髮長世玉建”。
山東德州吉氏字輩:“霖龍文明樹”。
山東濟南吉氏字輩:“常鎮永維仁”。
山東寒亭毛家埠吉氏字輩:“鴻同雲……”
山東寒亭河灘鎮吉氏字輩:“君聖龍翔民生華光福祿長茂世倫維陽恆志成功建正安祥忠孝仁義富貴永昌”。
山東昌邑吉氏字輩:“早立在良惠嘉宿乃普通禮昌宏長勝業榮本正興”。
山東諸城吉氏字輩:“洪慶術……”
河南洛陽吉氏字輩:“太遠未清朝榮耀以光先德成士功建才人心得全”。
河南濮陽吉氏字輩:“耀修兆廣慶冠世思獻騰(成) ”。
河南蘭考吉氏字輩:“鳳文學宏……”
河南輝縣吉氏字輩:“長連文盤瑞慶詠培”
河南武陟吉氏字輩:“恆振常隆嘉功德”。
河南南陽吉氏字輩:“新順清民……”
河南溫縣吉氏字輩:“中士得定廣芳芬繼永祥敬智連存慶春桓茂隆安”。
河南信陽吉氏字輩:“周(泰)德元春文學全道厚智國禮明”。
河南澠池吉氏字輩:“發克元亨利貞景行文賢”。
四川資江、安岳吉氏字輩:“三星朝拱照六合慶同春綿延(遠)憑祖德光前裕後(厚)昆”。
四川內江吉氏字輩:“世祥元宏紹恆振鵬文武騰芳禮義恢通光前裕後儀獻雍容永遠承宗家道昌隆聲名華國復泰崇豐天章儒漢靈瑞德鐘群星高向延景俞莊齊幸聖貴朗詩富達陽俊才慶浩羚晟彪”。
四川西充市區吉氏字輩:“吉榮懷兆祥正義合光明萬福朝中永安全德孝成”。
四川西充宏橋吉氏字輩:“吉祥如意正大光明”。
四川南部吉氏字輩:“秀朝忠仕元昭光明”。
四川丹稜吉氏字輩:
鳳鳴支派:“孝應鳳登文啟萬永忠廷國仕天朝錫瑞明思召珍”;
鳳燕支派:孝應鳳登文啟萬永忠廷國安今朝瑞家祥聽書聲”。
四川德陽吉氏字輩:“尚友文臨 世允華昌 慶揚嘉志 希佐興邦 崇高延顯 鐘美先常 守光承繼 安定元良”。
湖南臨澧吉氏字輩:“天兆遇明時來正景運昌祥開崇俊彥大啟育賢良為善顯德遠人望世澤長傳家敦孝友華國以辭章繼承宏先緒祖業自發煌”。
湖南瀏陽吉氏字輩:“太上日元儲萬有奇季佳伯秀清揚雲景立彥從仁正德宗宏文武一齊芳俊廷榮懋登朝仕克紹光修世愈昌務本承先志敦倫裕後生忠良存厚道禮讓振家聲”。
湖南沅陵吉氏字輩:“昺元善從天承良永泰庭文星朝通閣仕啟大明仁正孝家聲茂詩書世澤綿今能成偉業邦國重名賢”。
湖南安化、重慶潼南、四川江油吉氏字輩:“本元善從天應永廷芳彥崇文思顯祖尚德定昭先忠孝家聲茂詩書世澤綿經綸成大業邦國重名賢佑啟才華盛祥開甲第聯楚南恢洛緒千百代相傳”。
湖北棗陽市區吉氏字輩:“成慶友玉福壽先德”。
湖北棗陽鹿頭吉氏字輩:“上朝見天子治國安邦”。
湖北孝感吉氏字輩:“先立中(忠)孝本”。
湖北鐘祥吉氏字輩:“開先成道德繼世振蘇文興隆紹祖志家生光大榮立根源在培世代永清明建國應長訓安邦定太平”。
山西臨汾吉氏字輩:“宗紹晉……”
山西晉城吉氏字輩:“仁義禮智信正德文”。
山西翼城吉氏字輩:“□朝民京耀□進思□生大天永仁英安(宇)新華世慶友俊偉志學文□”。
甘肅張掖、民樂吉氏字輩:“興玉國才廷華”。
甘肅臨洮吉氏字輩:“生長清孝衛”。
安徽太湖、浙江江山吉氏字輩:“大宣貴明正以維天允興家世日盛啟德元壽熾昌蘭桂藤芳繼長發慶其祥時代顯模列國泰自安康”。
安徽安慶吉氏字輩:“仁慈孝敬禮義順祥”。
廣西貴港吉氏字輩:“中明念義溯文百千普子法觀壽茂禎凰大盛懷應仕子元雲紹金玉成泰昌隆光祖”。
廣西賓陽吉氏字輩:“志作光先夢兆祥添錦”。
貴州紫雲吉氏字輩:“天現維奇燦士學永興龍登明和平順安定家庭榮”。
貴州盤縣吉氏字輩:“貴登星洪文連發正玉成紹永學大志安邦(定)慶章平萬榮家生茂世盛澤中賢浩有昌延錦(綿)育光耀乾坤”。
陝西安康吉氏字輩:“周玉永國士興隆定超(乾)品(坤)德成由學富致顯慶日新克勤均利見俊秀生儒珍仁聲著萬世敬宗祥瑞申”。
陝西旬陽吉氏字輩:“萬三明子品”。
河北獻縣吉氏字輩:“兆鳳書萬思(金)廣(飛)慶”。
黑龍江訥河吉氏字輩:“文學孔孟廣尚有財”。
海南崖州吉氏字輩:“日友其必開德(宗)進(麟)承家訓才高受(壽)國(福)恩人生能務本世有美名存”。
重慶合川吉氏字輩:“明文天星永正富順榮華光昌俊秀大定”。
江西南康、廣東五華吉氏字輩:“中明念義溯文百千護成法觀壽盛禎鳳大敬鳴亨嗣必尚友文臨世長發慶同登康協泰德澤永和春宗漢清芬茂英才普濟民民安國富強丕振眾家邦繼往朝前瞻揚帆越遠航”。
福建邵武、江西石城、浙江江山吉氏字輩:“四休伯永福德世尚天真斯孟宗朝政文奎耀紫宸學登龍榜第各占鳳池新皇國時恩錫觀光萬代春繼發先祖志興華定昌臻”。
雲南鎮雄、貴州畢節吉氏字輩:“世(士)廷文國正永學慶章成建德連思紹登朝在克明忠孝傳家遠芳蘭衛祿源春陽培敏貴祥瑞佑良賢尚智宏坤顯崇英盛偉延聰鵬騰廣宇睿雁愛安恬澤惠昭倫理冠雄福壽全丞渝書玉翰輔胤佐寧軒江漢清波涌琿珩佩瓚旋鴻儒揚道義霖達勁松芊昶旭霞光耀潛鰲占泰淵淳功徵俊彥育武定坤乾”。
上海吉氏一支字輩:“義和承祖訓鴻發造瓷強”。
吉氏一支字輩:“傳真明廣保光興家崇禮安定仁義必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