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指南

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指南

國家標準《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指南》 由TC207(全國環境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主管部門為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主要起草單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 、湖州市人民政府 、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 、浙江省標準化研究院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所 、湖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重慶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 、湖州市標準化研究院 、湖北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 、北京理工大學 、江西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 、貴州省標準化院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所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天津大學 、湖北省標準化與質量研究院 、四川天府新區管理委員會 、中節能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核工業井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核工業金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重慶渝佳環境影響評價有限公司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 、清華大學 、杭州市標準化研究院 、天津市標準化研究院 、深圳市福田區環境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指南
  • 外文名:Guidelines for construction of loc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指南》(GB/Z43475-2023)國家標準,決定2024年4月1日在全國實施。
該標準起草人、全國環境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徐秉聲表示,為發揮標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作用,總結試點示範經驗,複製推廣成功模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本標準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瓶頸問題,基於空間布局、城鄉融合發展、產業結構最佳化、資源循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建設等領域,充分借鑑浙江省湖州市、江西省、貴州省、海南省等省市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創建經驗,有效推動資源節約、節能減排、循環利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等工作,確保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和重大政策的落地執行提供技術支撐,促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有標可依,為省、市、縣、區政府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途徑和考評體系。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與環境分院院長林翎表示,生態文明建設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貫徹落實這些重大決策部署。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湖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人民日報社屬中國城市報社、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清華大學等有關單位,研製了《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指南》國家標準,旨在為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框架性、方向性技術指導,使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有標可依,使資源節約、生態保護和環境質量有章可循,使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有據可考。《生態文明建設指南》是基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過程中積累有益的且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依託標準法定性、技術性、規範性、可量化性強的特點,把先進的技術方法、安全與健康意識、公益性理念、社會責任觀念等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保障,建立生態文明目標體系,確保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城市和鄉村高質量發展。
林翎指出,該標準起草單位既有多個國家部委直屬研究機構,也有地方政府和國家重點高校,特別吸納了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經驗的中國城市報社參與研製,使該標準有很強的科學性、代表性和民眾基礎。 
中國城市品牌評價項目組組長、中國城市報總編輯杜英姿介紹,中國城市報社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國家部委支持下,研製了城市領域6項國家標準,發布了系列研究成果和城市指數,在標準套用和實踐方面走在全國同類媒體前列。
杜英姿表示,我們懷著強烈的使命擔當,參與《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指南》國家標準研製,深知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杜英姿介紹,該標準研製堅持了四項基本原則。一是整體推進,把握核心內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二是最佳化布局,協同有序推進。圍繞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增長質量、綠色生活、公眾滿意程度等生態文明建設主要目標,統籌空間布局、城鄉發展融合、綠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化培育等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總結提煉方法、路徑、機制,形成示範效應並持續改進提升。
三是因地制宜,充分結合各區域自身特點和差異特性,著力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標準的推廣實施與套用,充分發揮標準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規範、保障作用。 
四是公眾參與,加大宣傳推廣。加強生態文明標準化宣傳,暢通參與渠道,培育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氛圍,推廣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格局。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專家、中國城市報副總常亮解讀,《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指南》國家標準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提供了技術路徑,揭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辯證關係,體現了人與自然、保護與發展、環境與民生、國內與國際等重大關係,為上升為國際標準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