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規劃

2022年2月,廈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典範城市,立足更高起點加快建設高顏值廈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普惠民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系統推進,重點突破、改革深化,創新驅動、多元共治,開放共享”的基本原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規劃
  • 印發時間:2022年2月
  • 印發單位:廈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規劃指出,發展目標,規劃部署,

規劃指出

《規劃》指出,廈門市作為海峽西岸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人居環境優越,山海格局特點鮮明,綠色經濟起步早、城市建設品質優、人文素養起點高。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踐行者、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先城市,廈門市具有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典範城市的良好基礎與機遇。

發展目標

《規劃》明確發展目標,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聚焦優美生態環境和優質生態產品需求、創造最普惠民生福祉、實現生態財富積累。強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推動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人文融合發展。著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力爭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增長雙脫鉤,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並持續穩定下降,人居環境質量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活力顯著增強,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價值觀深入人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2035年,率先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領域超越,躍升為全球生態文明領先城市,全面建成生態親和的綠色創新城市、和諧宜居的山海生態花園、互聯共治的生態智慧之城、全球共享的藍色開放門戶。“十四五”發展目標:“十四五”時期,以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典範城市為總體目標,全面鞏固治理成果,堅持創新治理模式,積極對標以新加坡為代表的國際一流城市,立足廈門“山、海、城”相融共生城市特質,緊密圍繞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人文三條主線融合發展,夯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要基礎,著力超越既有、超越先進。到2025年,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典範城市,塑造生態文明建設與花園人居環境“兩個領先”綜合優勢,彰顯陸海一體協同發展與生態文明治理創新“兩個典範”鮮明特色。產業結構明顯轉變,碳排放強度保持低位,為2030年前碳達峰打下堅實基礎。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城市與生態深度融合,花園人居環境品質保持領先。強化陸海空間規劃與發展聯動,深化區域協同合作,創建陸海協同發展典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完善。

規劃部署

《規劃》部署六大工程、三大行動。具體如下:
(一)六大工程
1、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工程。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重點,加快推動能源生產低碳化,大力推進能源消費綠色化,深化能源及相關領域改革創新,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2、綠色經濟高質量提升工程。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發展壯大綠色產業,基本實現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二氧化碳與污染排放增長解耦。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效路徑,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加速轉化,全力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3、人居環境高品質提升工程。深化大氣環境系統治理,持續改善水環境和近岸海域水質,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力爭城鄉綠化和宜居水平保持全國領先,城鄉居民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4、綠色生活高標準營造工程。推動全社會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綠色消費升級,最佳化綠色消費理念、生活方式形成的外部環境,推動綠色出行常態化、綠色消費日常化,加快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5、社會共建共治體系建設工程。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拓展“白鷺分”平台套用,依託社區推動社會多元共治,不斷拓寬共建共治渠道、豐富共建共治形式,形成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新高潮。
6、城市與生態深化融合工程。著力構建花園城市發展格局,系統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和生態環境大數據平台,進一步凸顯廈門市山海環抱、自然天成的本底特點,建設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
(二)三大行動
1、閩西南綠色協同發展專項行動。落實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推動信息共享、聯防聯控聯治,縮小環境治理水平差距,加快推進閩西南地區綠色協同發展。
2、國際合作多元化建設專項行動。基於廈門生態文明建設豐富的實踐經驗,依託廈門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國際知名會展城市的國際聲譽與會展資源,建立國際合作長效機制,開啟國際交流與合作新局面。
3、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行動。按照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基本思路,總結經驗、持續創新。進一步完善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環境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的體制機制,全方位推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規劃》最後強調,要強化組織領導、加強資金投入、落實跟蹤評估、注重宣傳引導,確保《規劃》的貫徹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