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環境建設,是我國提出的、旨在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主要通過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設生態農業等方式,建設祖國秀美山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環境建設
  • 方式:植樹種草,治水土流失,防荒漠化
  • 意旨: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 基本原則: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量力而行
基本信息,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三個結合,

基本信息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揚艱苦創業精神,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設生態農業,經過一代一代人長期地、持續地奮鬥,建設祖國秀美山川,是把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重大戰略部署

基本原則

我國生態環境建設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優先抓好對全國有廣泛影響的重點區域和重點工程,力爭在短時期內有所突破;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求實效,採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與農藝措施相結合,各種治理措施科學配置,發揮綜合治理效益;堅持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依靠科技進步加快建設進程,建立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使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法制化,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管理科學化;堅持以預防為主,治理與保護、建設與管理並重,除害和興利並舉,實行“邊建設、邊保護”,使各項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發揮長期效益;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產業開發、農民脫貧致富、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堅持依靠億萬民眾,廣泛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多渠道籌集生態環境建設資金。
植下一棵樹,收穫萬點綠 朱宣鹹作植下一棵樹,收穫萬點綠 朱宣鹹作

總體目標

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用50年左右的時間,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依靠科學技術,加強對現有天然林及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設生態農業,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加強綜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有重要影響的工程,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力爭到下個世紀中葉,使全國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適宜綠化的土地植樹種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復,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生態環境預防監測和保護體系,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中華大地山川秀美。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和目標要求
(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較大的資源環境代價。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全面開展生態城市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新的發展階段,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重大部署,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為浙江當代人民乃至子孫後代謀福祉的戰略舉措。全國上下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八八戰略”和“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堅持生態省建設方略、走生態之路,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不斷最佳化生態環境,注重建設生態文化,著力完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打造“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生態中國,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要動員全國上下共同奮鬥,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全世界生態文明示範區。“十二五”時期的目標是: ——生態經濟加快發展。國家下達的“十二五”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指標,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產業結構加快形成,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清潔生產普遍實行,生態經濟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 ——生態環境質量保持領先。國家下達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大氣環境、水環境持續改善,土壤環境得到治理,森林覆蓋率、林木蓄積量、平原綠化面積穩步提高,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城鄉環境不斷最佳化,宜居水平不斷提高。 ——生態文化日益繁榮。生態文化研究和生態文明教育不斷加強,綠色創建活動廣泛開展,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支撐更加有力。 ——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評機制、生態補償機制、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制度得到全面有效實施。

三個結合

搞好生態環境建設要抓好三個結合:
一是小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生態修復和小流域綜合治理都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大舉措,在水土流失重點區,除了實施綜合治理外,在地廣人稀、降水條件適宜、水土流失輕微的地區,應實施以封育保護為主的生態自我修復工程。通過綜合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是梯田建設與徑流控制相結合。梯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工程。在有條件的地方,除發展小型水利工程外,要充分發揮徑流調控體系的作用,科學的修建水窖、澇池、蓄水池、古坊、塘壩等水土保持工程。就近攔蓄利用降水產生的徑流,為梯田林果等提供生態用水,通過梯田工程與徑流利用工程有機結合,實現基本農田的集約化經營。
三是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依據自然規律,實行山坡溝水路田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優先建設坡面徑流聚集工程,魚鱗坑整地以及溝道攔蓄工程,為林草提供生長環境,達到以工程保生物,以生物護工程,通過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現退耕還林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