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2021—2035年)

臨滄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6月10日印發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2021—2035年),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2021—2035年)
  • 頒布時間:2021年6月10日
  • 發布單位:臨滄市人民政府
全文
一、工作基礎與形勢分析
(一)區域概況與建設基礎
1.區域概況
1.1 自然地理概況
1.1.1 地理區位
臨滄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邊境,介於東經98°40′—100°32′,北緯23°04′—25°02′之間,北回歸線橫穿轄區南部,東鄰普洱市,北連大理州,西接保山市,西南與緬甸交界,地處瀾滄江與怒江之間,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國土面積2.4萬平方公里。
臨滄市區位獨特,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節點。全市有3個縣與緬甸接壤,邊境線長290.79公里,有3個國家級開放口岸、19條貿易通道、13個邊民互市點和5條通緬公路。臨滄向東,經建設中的玉臨高速公路至文山至廣西防城港,連線珠江經濟圈;向西,從臨滄清水河口岸出境,經緬甸臘戍到皎漂港,是中國進入印度洋最近的陸上通道;向北,經大臨鐵路至大理至四川攀枝花,連線長江經濟帶進入渝新歐國際大通道;向南,經陸路或瀾滄江—湄公河航線出境,進入大湄公河次區域,連線海上絲綢之路。
臨滄是東西連線太平洋和印度洋國際通道,南北連線渝新歐國際大通道、長江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十字構架”的中心節點,是雲南五大出境通道之一,也是中國陸上連線太平洋、印度洋最近的通道。
1.1.2 地形地貌
臨滄市境內地處瀾滄江、怒江兩大水系之間,境內山脈屬橫斷山系怒山、雲嶺兩大山脈,山區面積占總面積98%,可謂全境皆山。地形總趨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呈中部高四周低。中西北、西南走向的老別山和邦馬山兩大主脈,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縱橫交錯有50多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最高海拔為永德大雪山3504米;最低點南汀河出境處河谷海拔450米。境內地貌類型依成因大致可分為5種:侵蝕構造類型、構造剝蝕地貌類型、剝蝕構造類型、侵蝕地貌類型、岩溶地貌類型。境內山地間鑲嵌著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盆地(俗稱壩子),海拔800米以下的有孟定、勐簡等;中盆海拔800~1100米的有勐捧、勐省、永康、耿馬等;高盆海拔1100米以上的有營盤、勐董等。面積最大的耿馬盆地有22.64萬畝,其次是孟定盆地有13萬畝,1萬畝以上的有勐撒、勐簡、臨滄、博尚、勐托、永康等19個盆地。
1.1.3 河流水系
臨滄市境內河流分屬瀾滄江、怒江流域兩大水系,瀾滄江水系境內流域面積 12595km,占國土面積的 51.47%,怒江水系境內流域面積 11874km,占國土面積的 48.53%。瀾滄江從大理境內由北向東南流經鳳慶縣、雲縣、臨翔、雙江進入普洱市、版納出境,最後注入太平洋,境內流程 306.63km。怒江從保山市境內由北向西南流經永德、鎮康西側進入緬甸,最後注入印度洋,境內流程 42.3km。
臨滄市域內河流眾多,水系較發育。集水面積大於 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 12 條,即:瀾滄江、怒江、黑惠江、南汀河、勐波羅河、小黑江、羅閘河、大勐統河、南捧河、南滾河、勐勐河、永康河;集水面積大於 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37 條,其中:瀾滄江流域 16條,怒江流域 21條;集水面積大於 100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 63 條,其中;瀾滄江流域 25條,怒江流域 38條;集水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關 138 條,其中:瀾滄江流域 70條,怒江流域 68條;集水面積在 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 361條,其中:瀾滄江流域 188 條,怒江流域 173條。
1.1.4 氣象條件
臨滄市屬低緯山地季風氣候,乾季 ( 11月至次年 4 月)受大陸乾暖氣團控制,雨季 ( 5至1 0月)受濕熱的南亞和東亞海洋氣團交替影響。具有四季溫差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照充足;乾濕季分明,冬乾夏濕,雨水充沛;立體氣候顯著,天氣變化複雜,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特點。全市多年平均氣溫 16.2ºC~23.5ºC;境內霜期較短,多年平均霜期 76 天。全市年日照時數 1800~2250 小時,一般壩區河谷年日照 2000 小時左右,山區年日照時數為 2250 小時左右。滄源、耿馬孟定鎮、鎮康勐捧鎮為多雨區,年降雨量 1500~1750 毫米;雲縣、雙江和臨翔為較少雨區,年降雨量 920~1600 毫米。境內依海拔差異分布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六種氣候帶。氣候資源豐富,利於動植物多樣性生存和發展。
1.1.5 土壤類型
臨滄市境內有土壤10個土類,19個亞類,72個土屬,348個土種。由於受地形、氣候、植被、人類活動的影響,市內土壤分布具有一定特徵,具體如下:
(1)規律性垂直分布
由低海拔至高海拔依次分布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和亞高山草甸土等6個土類。其中,磚紅壤主要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面積占2.3%;赤紅壤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300m之間,約占20.3%;紅壤分布在海拔1300~2100m之間,占48.4%;黃壤分布在海拔2100~2400m之間,占14.5%;黃棕壤分布在海拔2400~3000m之間,占4.0%;亞高山草甸土分布在海拔3000~3504m之間,約占0.06%。
(2)無規律性非地帶性分布
潮土主要分布河流兩岸河漫灘,占0.09%;紅色石灰土分布在耿馬、鎮康、永德、滄源的山區,約占2.6%;紫色土主要分布在鳳慶、雲縣,雙江、鎮康、永德有零星分布,占4.1%;水稻土全市均有分布,約占3.6%。
1.1.6 植被及植物
臨滄市自然植被垂直分布明顯,有季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 、針葉林、竹林, 灌叢, 稀樹灌木草叢、亞高山草甸 9 個植被類型。有高等植物 300 多科 4200 多種 , 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35 種, 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長蕊木蘭 、藤棗、雲南紅豆杉、伯樂樹、單羽蘇鐵等 5 種,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水青樹 ( 、大杲木蓮、禿杉、董棕、紅椿 、粉欏、金毛狗 等 30 種。
1.2 主要資源概況
1.2.1 土地資源
根據臨滄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初始成果,全市現狀地類總體構成情況按一級類十三類劃分為:濕地面積3.18萬畝,占總面積的0.09%;耕地面積574.58萬畝,占總面積的16.22%;種植園用地面積433.06萬畝,占總面積的12.22%;林地面積2088.05萬畝,占總面積的58.93%;草地面積56.04萬畝,占總面積的1.58%;商業服務業用地面積2.89萬畝,占總面積的0.08%;工礦用地面積6.06萬畝,占總面積的0.17%;住宅用地面積48.16萬畝,占總面積的1.36%;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面積4.34萬畝,占總面積的0.12%;特殊用地面積1.20萬畝,占總面積的0.03%;交通運輸用地面積58.71萬畝,占總面積的1.66%;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44.19萬畝,占總面積的1.25%;其他土地面積222.67萬畝,占總面積的6.28%。(詳見圖1.2-1)
1.2.2 水資源
臨滄市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65.16億m。流域分區中怒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量87.88億m,瀾滄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量77.28億m;行政分區中多年平均水資源量最多為耿馬縣30.44億m,最少為雙江縣12.03億m。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296mm,總的分布趨勢為:西南部鎮康縣雪竹林大山、南部滄源縣芒告大山年降水在1600~2000mm之間;羅閘河雲縣壩區、永康河永康壩區為低值區,年降水在800~1000mm之間;其餘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在1200~1600mm之間。
2019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014.8mm,折合降水總量239.76億m,比常年偏小31.7%;全市水資源量92.56億m,折合徑流深391.8mm,比常年偏小44.0%。全市入境水量3.2205億m,出境水量90.76億m。區內淨耗水資源量5.3723億m,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647m,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39.18萬m。全市19座中型水庫以及720座小型水庫和壩塘年末蓄水總量3.5838億m,比上年減少0.1692億m,減少4.5%。
1.2.3 森林資源
根據《2020年森林資源主要指標監測報告》, 臨滄市國土面積2362015.0 公頃,林地面積1784848.335 公頃, 森林而積1658207.2451 公頃。全市森林蓄積 117073846 立方米。 全市森林覆蓋率70. 2% , 林木綠化率 68.11 %。 8 縣(區)林地與非林地面積構成、林地各地類面積詳見表 1.2.3- 1、表1.2.3- 2。
1.2.2 水資源
臨滄市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65.16億m。流域分區中怒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量87.88億m,瀾滄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量77.28億m;行政分區中多年平均水資源量最多為耿馬縣30.44億m,最少為雙江縣12.03億m。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296mm,總的分布趨勢為:西南部鎮康縣雪竹林大山、南部滄源縣芒告大山年降水在1600~2000mm之間;羅閘河雲縣壩區、永康河永康壩區為低值區,年降水在800~1000mm之間;其餘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在1200~1600mm之間。
2019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014.8mm,折合降水總量239.76億m,比常年偏小31.7%;全市水資源量92.56億m,折合徑流深391.8mm,比常年偏小44.0%。全市入境水量3.2205億m,出境水量90.76億m。區內淨耗水資源量5.3723億m,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647m,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39.18萬m。全市19座中型水庫以及720座小型水庫和壩塘年末蓄水總量3.5838億m,比上年減少0.1692億m,減少4.5%。
1.2.3 森林資源
根據《2020年森林資源主要指標監測報告》, 臨滄市國土面積2362015.0 公頃,林地面積1784848.335 公頃, 森林而積1658207.2451 公頃。全市森林蓄積 117073846 立方米。 全市森林覆蓋率70. 2% , 林木綠化率 68.11 %。 8 縣(區)林地與非林地面積構成、林地各地類面積詳見表 1.2.3- 1、表1.2.3- 2。
1.3.4 經濟發展現狀
2015-2019年,臨滄市現代產業“兩型三化”體系建設邁出關鍵步伐,發展動能轉化逐步提速,六大重點產業和“三張牌”發展勢頭良好。其中,2019年臨滄市GDP達到7592607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089629、1965525、3537453萬元,農村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1907、29524元,人均GDP 29926元。三次產業比重由2015年的28.9:33.8:37.3調整為2020年的27.5:25.9:46.6。詳見圖1.3.4-1。
1.3.5 產業發展現狀
臨滄市高原特色產業基地穩定在2200多萬畝,臨滄堅果面積居世界第一,甘蔗面積和產量及茶葉產量居全省第一,核桃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第二,咖啡面積居全省第一,橡膠面積居全省第三。品牌質量和效應不斷提升,累計認證“三品一標”344個,認證國家和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5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2個、地理標誌商標6件、集體商標4件、中國馳名商標6件、中華老字號1個,“臨滄普洱茶”入選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目錄,全市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90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765家。“一縣一業”發展成效明顯,鳳慶縣、雙江縣列為全省示範縣,永德縣、耿馬縣列為全省特色縣,雲縣列為國家區域性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縣,臨翔、鎮康獲評省級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縣。全面落實新型工業化三年攻堅行動計畫,千百億產業培育工作穩步推進,電、糖、酒、茶、礦等骨幹產業體系趨向最佳化,蔗糖等特色產業鏈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耿馬綠色食品工業園建設快速推進,臨滄、鳳慶等工業園區建設成效明顯,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70戶,培育扶持微型企業3300戶,工業園區入園企業達660戶,實現全部主營業務收入270億元,民營經濟平穩增長,已成為全市經濟的主要增長點。以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為著力點,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迅速,供給體系不斷完善,建成A級景區21個,全域旅遊更加深入,市場潛力逐步釋放,旅遊收入突破三百億元,金融、房地產業以及大健康、中醫藥、民族醫藥產業加快發展。
1.3.6“兩污”設施現狀
1.3.6.1 城市“兩污”設施現狀
臨滄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全面加快城鎮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部署要求,採取有力措施,全面啟動實施了8縣(區)縣城污水處理設施項目8個,日處理總規模為近期9.55萬噸、遠期19.1萬噸,計畫投資49500萬元。8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已全部建成並投入運營,2019年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4.57%。各縣(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基本情況如表1.3.6-1所示。
1.3.6.2 鄉鎮“兩污”設施現狀
截至2020年12月,臨滄市77個鄉鎮中,有50個鄉鎮(鎮區)實現污水處理設施覆蓋,建成鎮區污水管網389.50公里,鄉鎮(鎮區)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到73.53%。建成鎮區污水處理廠(站)63個,其中污水處理廠(站)49個,污水處理廠(站)規模17001.5噸/日;符合水質監測標準的生態濕地4個,濕地規模205噸/日;符合水質監測標準的氧化塘數量10個,氧化塘規模275噸/日。臨滄市780個建制村中,實現污水治理的建制村數量達到169個,其中實現污水治理的自然村數量達到923個。
截至2020年12月,臨滄市實現鄉鎮(鎮區)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建成鎮區垃圾處理設施數量達到57個,其中衛生填埋場數量10個,衛生填埋場規模237噸/日;熱解、低溫碳化等焚燒站(廠)數量44個,熱解、低溫碳化等焚燒站(廠)規模647.3噸/日;簡易填埋、堆肥、指定堆放點、簡易焚燒爐等數量3個,簡易填埋、堆肥、指定堆放點、簡易焚燒爐等規模16噸/日。6408個自然村均實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
1.4 生態環境現狀
1.4.1 水環境現狀
1.4.1.1 地表水環境質量
2015-2019年,臨滄市累計開展17個地表水斷面的水環境質量監測,其中國考斷面5個,分別為瀾滄江景臨橋、瀾滄江嘎舊、羅閘河黑箐、小黑江檢查站及南汀河孟定大橋斷面;省考斷面3個,為南汀河大文斷面、南汀河班控大橋、永康河永康水文站。2015-2019年,臨滄市各地表水斷面水質均達到相應的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詳見表1.4.1.1-1。
.4.1.2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
2015-2019年,臨滄市累計開展20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監測,各水源地水質類別均達到III類及以上,水質狀況為“優”或“良”。其中2016-2019年,各水源地水質類別均達到II類及以上,水質狀況為“優”,完全滿足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
1.4.2 大氣環境現狀
1.4.2.1 中心城區環境空氣品質
2015-2019年,臨翔區開展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的天數分別為338、347、361、364和363天,優良天數比例分別為95.56%、99.14%、98.06%、98.35%和97.80%。詳見表1.4.2.1-1所示。
1.4.2.2 縣城環境空氣品質
2018年,7縣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於8月24日通過驗收正常運行,至年末共運行130天,有效監測110-129天不等。AQI評價結果均為優良,均未出現輕度、中度、重度及嚴重污染天氣,7縣優良率均達到100%。2019年,7縣城環境空氣品質有效監測345-362天,優良天數比例除鳳慶縣達100%外,其餘6縣輕度污染3-25天不等,耿馬縣出現中度污染2天,7縣城均無重度及以上污染,7縣城優良天數比例在92.5%-100%之間。
1.4.3 聲環境質量
1.4.3.1 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狀況
2019年,臨滄市中心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64.7分貝,根據《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範城市聲環境常規監測》(HJ640-2012)中道路交通噪聲強度等級劃分規定進行評價,臨滄市中心城市道路交通噪聲強度等級為一級,評價為“好”。
2018年臨滄市中心城市晝間道路交通聲環境平均等效聲級為64.5分貝,噪聲平均等效聲級強度等級為一級,評價為“好”。夜間道路交通聲環境平均等效聲級為59.5分貝,噪聲平均等效聲級強度等級為二級,評價為“較好”。
2017年臨滄市中心城市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年平均等效聲級值為64.8分貝,噪聲強度等級為一級,噪聲質量評價為“好”。
2016年全城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年平均等效聲級值為66.9分貝,噪聲強度等級為一級,噪聲質量評價為“好”。
2015年全城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年平均等效聲級值為67.4分貝,噪聲強度等級為一級,噪聲質量評價為“好”。
1.4.3.2 中心城市區域聲環境狀況
2019年臨滄市中心城區晝間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51.0分貝,區域環境噪聲總體水平等級為二級,評價為“較好”。
2018年臨滄市中心城區晝間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51.0分貝,區域環境噪聲總體水平等級為二級,評價為“較好”﹔夜間區域環境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為44.8分貝,區域環境噪聲總體水平等級為二級,評價為“較好”。
2017年臨滄市中心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值(晝間)為51.7dB(A),聲環境質量等級為二級,評價為“較好”。
2016年中心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值(晝間)為51.5dB(A),聲環境質量等級為二級,評價為“較好”。
2015年中心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值(晝間)為53.3dB(A),聲環境質量等級為二級,評價為“較好”。
1.4.4 生態環境質量
根據《雲南省生態環境質量報告書》,2015年以來,臨滄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均高於80,等級均為“優”,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基本穩定。詳見表1.4.4-1。
1.5 中央、省級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
臨滄市持續推進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水平,努力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經過全市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省委省政府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問題整改取得明顯成效。
1.5.1 中央環境保護督查整改情況
截至2021年1月底,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任務共25項,目前已完成25項,整改完成率100%;涉及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整改任務共7項,目前已完成7項,整改完成率100%;全面完成20件中央環境保護督察交辦投訴件的整改驗收。
1.5.2 省級環境保護督查整改情況
臨滄市涉及省級環境保護督察整改任務共33項,目前已完成31項,整改完成率93.9%。正在推進整改2項:“鎮康南捧河省級自然保護區未完成標樁立界” “全市環境監測能力不足”。
關於“鎮康南捧河省級自然保護區未完成標樁立界”問題。結合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工作積極做好標樁立界啟動工作。目前,已完成鎮康南捧河省級自然保護區5棵界樁的埋設,等待總體規劃批覆後,迅速完成其他界碑埋設工作。
關於“全市環境監測能力不足”問題。已增補縣(區)監測人員編制達72人,開展縣(區)環境監測業務人員培訓學習,舉辦監測能力建設研討培訓班,8縣(區)派出業務骨幹脫崗到省廳駐臨滄市生態環境監測站培訓學習,組織參加雲南省第二屆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臨滄市代表隊表現突出,成績優異,榮獲綜合比武團體一等獎、專項比武團體獎和優秀組織獎,囊括所有團體獎項,制定《臨滄市生態環境系統工作人員規範化培訓方案》,持續加大監測隊伍素質建設力度;已向省級上報爭取配備儀器設備;臨翔區已完成監測業務用房改造,滄源縣啟動生態環境監測站化驗樓建設。
臨滄市將始終把環保督察問題整改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行動,抓好各級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的整改落實,深入開展污染源頭治理、補齊生態環境保護短板,努力推動國家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邁上新台階。
2.建設基礎
2.1 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
強化制度建設。為加快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臨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先後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關於實施“生態立市 綠色崛起”戰略的決定》《臨滄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方案 ( 201 8—2020 年)》《臨滄市可持續發展規劃 ( 2018—2030年)》《關於加快推進美麗家園建設的決定》《關於建設森林臨滄的決定》《關於加快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決定》《關於開展“潔淨臨滄”行動的意見》,為臨滄市生態立市提供制度保障。
加強規劃引領。臨滄市先後印發實施了《臨滄生態市建設規劃(2011—2020年)》《臨滄市低碳發展規劃(2016—2020年)》《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規劃(2016-2020年)》《臨滄市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三年行動計畫(2020-2022年)》《臨滄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臨滄市七彩雲南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創建工程實施方案》《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民族生態文化保護工程方案》《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意識提升工程方案》《臨滄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2014—2030)》《臨滄市國家森林城市“十三五”建設項目規劃》等重大發展規劃和系列指導性檔案,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保障。
2.2 體制機制創新
踐行綠色信貸政策。人行臨滄市中心支行結合轄區經濟發展實際,出台年度《臨滄市信貸指導意見》,引導金融機構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優先支持新能源、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以及污水、垃圾處理等領域的“綠色信貸”項目。2019年全市綠色貸款餘額為46.84億元,比年初增長4.48億元,增長10.58%。按貸款用途分,綠色農業開發項目的貸款0.71億元,綠色林業開發項目0.31億元,工業節能節水環保項目的貸款0.8億元,自然保護、生態修復及災害防控項目的貸款0.58億元,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項目的貸款40.25億元,節能環保服務貸款0.2億元,農村及城市水項目的貸款3.99億元。
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制定出台《臨滄市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歸併和規範現有生態保護補償渠道,推動以“競爭性分配”為核心的分配管理體制改革,切塊下達資金,實行環境保護責任、權力、資金、任務主體一致,完善“一橫一縱”的生態建設資金預算績效考評機制和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鈎的激勵約束機制。做好縣(區)生態環境分局機構上劃相關工作。從2020年1月1日起,8縣(區)生態環境分局收支納入市級財政預算,人員經費及工作經費由市級財政負擔。
2.3 生態空間布局
推進耕地“三位一體”保護。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印發了《中共臨滄市委 臨滄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實施意見》,將耕地保護目標納入年度考核指標體系,作為考核政府領導政績的重要內容。初步建立土地違法違規政府領導幹部問責制度、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制度;重新簽訂完善《市、縣、鄉鎮級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2016―2020 年)》,層層落實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
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以加強森林、濕地和草原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為主線,以“四園兩區一地”為重點統籌開展“大保護”,以“三沿”(沿路、沿河、沿集鎮)綠化和景觀提升為重點開展國土山川“大綠化”。2019年,新增治理面積290平方公里以上,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94.45平方公里;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17.63萬畝;實施公路行道桉樹替換524公里、60521株,公路沿線面山桉樹替換801畝。
完成“三線一單”編制。劃定臨滄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6046.48 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5.6%。在生態保護紅線外,評估劃定其他重要生態空間5581.38 平方公里,約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3.25%。
2.4 經濟綠色發展
促進經濟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推進產業綠色發展,嚴格實行工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節能審查制度,凡未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和節能評估審查的項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設;推進清潔生產審核,全市累計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驗收企業96戶(含14戶合格企業),1戶企業完成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驗收準備工作;積極鼓勵企業和個人註冊環保產業公司,開展環保服務,提供更多的環保產品,截至目前我市共註冊涉及“廢氣”公司2戶、“廢水”公司4戶、“固廢”公司29戶。
推進能源資源全面節約。深入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2020年預計竣工綠色建築面積占新建建築竣工總建築面積的約60%。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持續推進水能、光伏、生物質發電機組建設,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在全市能源消耗的比率;全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目前,臨翔主城區共推廣使用新能源純電動公車49 輛,全市共落戶新能源汽車332輛,其中:大型車79輛,小型車253輛,全市已建充電站5 座。
2.5 生態環境提升
全面推進藍天保衛戰。一是抓實燃煤小鍋爐淘汰。完成7 縣縣城建成區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燃煤小鍋爐淘汰43台(臨翔區於2018 年已完成),嚴禁新建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二是加強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嚴格執行營運車輛強制報廢制度,今年以來總計註銷淘汰國Ш及以下柴油貨車167輛,累計淘汰608輛;開展8縣城建設區非道路移動機械摸底調查和編碼登記工作,全市在建交通工程領域共有非道路移動機械1307 台,建築施工現場非道路移動機械59台;推進船舶更新升級,累計淘汰超標排放老舊柴油船舶81艘,船舶技術質量及節能減排性能進一步提升。加強重點時段管控,企業累計報告執行“六個百分百”情況838次。三是提升工業大氣污染治理水平。有序推進工業爐窯污染治理,開展轄區內工業矽冶煉爐脫硫和無組織排放綜合整治;完成8縣區116家“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驗收。四是統籌協調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與防範應對工作。制訂實施《臨滄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每月對全市8縣(區)城市空氣品質進行排名公布。2020 年 1-12 月,按實況評價,臨翔區環境空氣品質輕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共 2 天,優良天數比率為 99.5%, 達到省級下達 97.9%的考核目標要求;細顆粒物(PM2.5)濃度平均值為 26 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35 微克/立方米)。
著力推進碧水保衛戰。一是全面推行河(湖)長制。2020年以來,各級河(湖)長積極履行職責,深入河湖現場巡查調研;全面完成各級河湖“一河(湖)一策”方案,持續鞏固河湖“清四亂”成效,“河長清河行動”常抓不懈;印發實施了《羅閘河黑箐斷面南汀河大文斷面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壓實地方主體責任,督促指導南汀河大文斷面、羅閘河黑箐斷面涉及的3縣區政府全力推進斷面水質提升,督促縣區政府細化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水質不穩定斷面綜合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不斷加強水源地保護。二是加快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立、治”。完成24個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方案並通過批覆;完成全市 75 個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報批。三是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持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截至目前,完成232個建制村整治,完成率116%;著力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3.45%,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全市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提高至85.17%;春耕期間,全市化肥投入量9.7萬噸,比上年減少1.18萬噸;鄉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覆蓋率達69.12%,鄉(鎮)鎮區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達100%,衛生戶廁普及率達87.5%。2020年,納入考核的14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率達100%,5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水質達Ⅲ類以上)達100%。
穩步推進淨土保衛戰。一是確保完成《省土十條》任務目標。對全市疑似污染地塊名單開展排查更新,暫無新增疑似污染地塊,全市現有7個疑似污染地塊中,4個關閉搬遷及3個在產企業疑似污染地塊初步調查有序開展,目前已全部完成現場採樣工作,2個地塊調查報告已通過專家評審,1個地塊調查報告完成編制待專家評審,4個地塊調查報告正在編制。二是持續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全市11個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初步採樣工作已全部完成;臨滄市重金屬重點區域(流域)和耿馬縣茂源迎門寨有色金屬礦業有限公司下游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調查正在開展;雲縣、鎮康、滄源、雙江分局組織實施的4 個重點區域(流域)農用地重金屬污染現狀調查項目正在有序實施。三是持續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預防。落實重點重金屬減排任務,強化涉重項目環境準入管理,持續推進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污染源排查整治,第一階段20戶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污染源整治任務全部完成;第二階段排查工作已完成,未發現新增需整治污染源。四是持續推進我市4 個工業固體廢物堆存場所環境整治。目前2個在產企業工業固體廢物問題堆存場所環境整治正有序推進,2個歷史遺留無主工業固體廢物問題堆存場所已基本完成環境整治工作。
2.6 人居環境改善
推進美麗縣城和特色小鎮建設。圍繞“特色、產業、生態、易達、宜居、智慧、成網”7大要素和建設具有雲南特色的現代化“美麗縣城”的要求,全力抓好全市8縣(區)“美麗縣城”和“特色小鎮”建設。全市8縣(區)已累計開工“美麗縣城”建設項目262項,完工59項,累計完成投資66.5億元,其中:2020年以來完成投資23.7億元。鳳慶縣城和滄源縣城獲得首批“雲南省美麗縣城”命名,並得到了省級獎補資金支持,雙江、耿馬、鎮康3個縣城列入2020年省級“美麗縣城”推薦名單。2020 年共爭取“美麗縣城”建設資金24.5 億元。全市12個特色小鎮項目276個,項目總投資79億元,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投資7億元。累計爭取項目資金6.8億元,其中:省級小鎮4.6億元,市級小鎮1.2億元。
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結合各地實際,在全市選定100個鄉鎮駐地村、100個公路沿線村、100個產業村、100個旅遊村、100個特色村,全面啟動500個示範村建設,發揮政策示範、機制示範的引領作用,形成美麗村莊與鮮花盛開的村莊、示範點村莊有機結合的格局。全市25個村入選省級美麗村莊、83個村入選市級美麗村莊,美麗村莊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全面整治7574個自然村(組)垃圾、污水、廁所、綠化及不良風氣,全市非城關鄉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達100%、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69.12%,73.6%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和16.4%的自然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農村衛生戶廁改建44.6萬座,衛生戶廁普及率達87.5%,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68.1%,自然村100%建立了衛生保潔制度和垃圾收費制度。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現場會在我市召開,成功舉辦了首屆“天下茶尊”茶葉節。滄源縣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鳳慶縣安石村、雙江縣悶樂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大力提高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全市累計建成城市公園74個。公園綠地面積達713.64公頃,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約10.55平方米。共創建國家園林縣城1個,省級園林城市1個,省級園林縣城3個。2019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0.2%,排全省第7 位。
2.7 生態文明宣教
傳統媒體引領輿論。在《臨滄日報》開設“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臨滄鄉村旅遊”等專欄,截至2020年6月21日,共刊發《勐簡鄉打造生態宜居小鎮》《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等生態文明建設宣傳稿件30 多篇幅,臨滄廣播電視台共播發《滄源交出“美麗”建設新答卷》、《全市“生態美”建設暨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會議提出全面推進“生態美”建設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等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新聞322條次。
融媒體產品吸引客群。在市級新媒體客戶端開設“把臨滄建成最美麗的地方”專欄,發布《臨滄:積極探索鄉村有效治理新路徑》《臨翔區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等相關稿件61條/次,點擊量51362。臨滄新聞網發布《保護生態環境,牢記習近平提出的“五個追求”》、《山西行首提環保“四治”習近平生態足跡背後有深意》、《習近平談保護生態環境的那些“暖心”話》等文章,總計發布“生態文明建設”文章32篇,點擊量5824。
(二)存在問題與壓力分析
1.現狀評估
1.1 資源環境利用效率評估
1.1.1 能源利用效率
2015-2019年,臨滄市單位GDP能耗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由2015年的0.52噸/萬元降低至2019年的0.41噸/萬元,且明顯低於全省水平。詳見圖1.1.1-1。
1.1.2 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利用效率反映臨滄市對土地的利用情況。結合臨滄市實際情況,選取土地總體利用效率和建設用地效率2個指標來評價臨滄市的土地利用效率。
1.1.2.1 土地總體利用效率
土地總體效率用經濟密度和人口密度兩項指標衡量。經濟密度是區域生產總值與區域土地面積的比值;人口密度等於區域總人口除以區域土地面積。這兩項指標越大,表明土地總體效率越高。
2015年以來,臨滄市的人口密度不斷增大,到2019年,人口密度達到107.5人/km,但低於雲南省的123.3人/km。根據《雲南省主體功能區劃》,臨滄市8縣(區)中,鎮康縣、滄源縣、雙江縣和鳳慶縣屬於可利用土地資源“缺乏”的地區,永德縣、雲縣、臨翔區屬於可利用土地資源 “較缺乏”的地區,耿馬縣為可利用土地資源“一般”的地區。詳情見圖1.1.2.1-1。
2015年以來,隨著臨滄市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密度由212.58萬元/km增長到2019年的321.44萬元/km,年平均增長率為10.89%,但明顯低於雲南省平均水平。其中,2019年,臨滄市經濟密度是雲南省平均水平589.29萬元/km的54.55%,說明臨滄市土地的使用效率處於中等水平偏下,經濟發展密度、經濟集中程度一般。詳情見圖1.1.2.1-2。
1.1.2.2 建設用地效率
用建設用地產出率表示,等於二三產業增加值除以建設用地面積。
2015年以來,臨滄市建設用地效率不斷提高,由6965.18萬元/km增長到2019年的9417.68萬元/km(見圖1.1.2.2-1),這說明臨滄市建設用地效率不斷提高。但是,與2019年雲南省平均水平(17984.79萬元/km)相比,臨滄市的建設用地效率較低,說明臨滄市仍然是土地密集型增長方式。未來,臨滄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若繼續保持現有土地密集型的發展方式,土地資源的壓力將進一步增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土地密集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生產技術含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產業布局,是臨滄市提高建設用地效率的首選。
1.1.2.3 水資源利用效率
2015年以來,臨滄市用水效率整體上處於不斷提升階段,萬元GDP用水量明顯下降,2019年為111立方米/萬元,較2015年下降了39.67%,這說明臨滄市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對水資源的依賴度逐漸降低。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總體保持平穩,由2015年的66m變化為2019年的74m。農業灌溉畝均用水量呈明顯下降趨勢,由2015年的494m下降到2019年的395m,下降了20.04%。見圖1.1.2.3-1。
雲南省2019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67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39立方米,農田畝均灌溉用水量382立方米。總體來看,臨滄市用水指標中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與雲南省平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節水行動任重而道遠。
1.1.2.4 污染物排放強度
2015-2019年,臨滄市萬元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處於下降趨勢,由2015年的10.00千克/萬元下降到2019年的2.81千克/萬元。萬元工業增加值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處於總體下降的趨勢,由2016年的27.07千克/萬元降低到2019年的0.81千克/萬元。萬元GDP氨氮排放量呈現不斷降低趨勢,由2016年的0.58千克/萬元降低到2019年的0.28千克/萬元。萬元工業增加值氨氮排放量下降趨勢明顯,由2016年的0.11千克/萬元下降到2019年的0.04千克/萬元,總體而言,臨滄市水污染物排放強度總體呈降低趨勢,這與近年臨滄市不斷完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淘汰落後產能、治理工業污染源關係密切。建議後續臨滄市應進一步完善城鄉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削減生活污染;最佳化工業結構,從源頭上減少工業水污染物產生,強化過程收集和末端處理,降低工業污染負荷。同時,加強測土配方,降低農田化肥流失。詳見圖1.1.2.4-1、圖1.1.2.4-2。
2015年以來,臨滄市萬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斷降低,由5.39千克/萬元降低到2019年的0.46千克/萬元。萬元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斷降低,由2015年的24.94千克/萬元下降至2019年的1.61千克/萬元,這是臨滄市工業節能減排的成效。萬元GDP氮氧化物排放量整體呈現下降的趨勢,排放強度由2016年的1.45千克/萬元下降至2019年的0.71千克/萬元。萬元工業增加值氮氧化物排放強度總體呈現下降的趨勢,由2015年的1.58千克/萬元降至2019年的4.28千克/萬元。詳見圖1.1.2.4-3、圖1.1.2.4-4。
1.2 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協調性評估
本研究採用脫鉤分析工具分析臨滄市經濟成長與環境的協調性。在資源環境領域,目前較為廣泛引用的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脫鉤概念,即經濟成長時物質消耗和環境污染並不同步增長,而是略低甚至開始呈下降趨勢。芬蘭未來研究中心教授(Petri Tapio)在一項有關交通與GDP脫鉤分析中提出彈性分析方法,根據“環境庫茲涅茨”假說的相關理論基礎,引入彈性概念構建脫鉤指標,提出了“脫鉤彈性”概念,推動了脫鉤指標體系的完善,將脫鉤指標細分為連線、脫鉤和負脫鉤3種狀態。再根據不同脫鉤彈性值,即以某一彈性值作為脫鉤狀態界定,進一步細分為弱脫鉤、強脫鉤、弱負脫鉤、強負脫鉤、增長負脫鉤、增長連線、衰退負脫鉤、衰退連線8種類型,完善了脫鉤體系。Tapio脫鉤模型是目前研究經濟與環境脫鉤關係的最主要研究方法,克服了OECD脫鉤模型在基期選擇上的困境,採用彈性模型動態地反映變數間脫鉤關係,公式如下:
式中:Rj為第j年經濟成長與污染物排放的脫鉤指數;Dj和Di分別為考察年末和上一年末污染物排放量;Gj和Gi分別為考察期年末和上一年末經濟成長量。
經濟成長與環境污染脫鉤狀態體系見表1.2-1。
根據以上理論,將逐一分析水污染物(COD、NH4-N)、大氣污染物(SO2、NOx)的脫鉤狀態,旨在了解近幾年臨滄市的環境協調性。
2015-2019年,對於污染物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而言,脫鉤指數顯示臨滄市經濟成長與二氧化硫排放的協調性最好,均呈現“最好”的強正脫鉤狀態;經濟成長與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的協調性較好,呈現“最好”的強正脫鉤狀態或“好”的增長弱脫鉤狀態;經濟成長與氮氧化物排放的協調性較差,2015-2019年期間有2年表現為“最好”的強正脫鉤狀態,1年為“好”的增長弱脫鉤狀態,其餘2年為“一般”的增長聯結狀態、“差”的增長強連線狀態。此表明臨滄市在經濟成長的同時,大部分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強度較為穩定,但仍需繼續強化包括氮氧化物在內的部分污染物排放。詳見圖1.2-1至圖1.2-4。
1.3 生態環境承載力評估
1.3.1 水環境
1.3.1.1 水環境容量測算
根據臨滄市水系分布及各主要污染源、主要水質監測點位布局情況, 採用一維水質模型對臨滄市各縣區水環境容量進行模擬計算,結果如表1.3.1.1所示。
1.3.1.2 水污染物允許排放量
根據水環境容量,根據水質“反退化”原則,在確保水質不惡化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區域功能定位、經濟發展特點與目標、技術可行性等因素,並預留一定的安全餘量,綜合測算水污染物允許排放量。主要納污河流流域管控單元按照水環境容量分配結果結合排放量進行測算,非主要納污河流按照流域管控單元按照排放入河負荷不增加,其中,水源保護地、自然保護區等水環境敏感區域不分配允許排放量。臨滄市水污染物COD、氨氮、總氮、總磷2020年的最大允許排放量分別為66212t/a 、3930t/a、5346t/a、799 t/a,2025年COD、氨氮、總氮、總磷的最大允許排放量為66756t/a 、3947t/a、5379t/a、808 t/a,2035年COD、氨氮、總氮、總磷的最大允許排放量為67134t/a 、3958 t/a、5402t/a、815t/a。(詳見表1.3.1.2所示)
1.3.1.3 水污染物排放量
根據臨滄市環境統計數據,2019年臨滄市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的排放總量分別為21366.3404噸、2095.1103噸、3476.651噸、279.4711噸,低於測算得出的臨滄市水污染物環境容量。
1.3.2 大氣環境
1.3.2.1大氣環境容量測算
以臨滄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年均濃度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作為約束條件,基於WRF_CALMET模式模擬的3km×3km解析度的風場和混合層高度場,計算通風係數,修正每個格線的A值大小,得到其空間分布,然後採用A值法測算SO2、NOX全年的環境容量。大氣環境容量與氣象條件、地形條件關係密切。臨滄市內山脈河谷、高山壩子相間,山高谷深,由於高山地區近地面風速明顯高于山谷河谷,導致大氣環境容量總體呈高山地區大山谷河谷地區小的分布特徵,且差異顯著。值得注意的是,高山地區雖然容量較大但難以利用,因此,結合臨滄市地形和現有工業企業、工業園區分布,通過坡度分析,排除高山地區難以利用的容量,得到臨滄市內實際可以利用的容量,計算結果見表1.3.2.1。臨滄市SO2、NOX環境容量分別為103983、72788噸/年。
1.3.2.2 大氣污染物允許排放量
為確保臨滄市環境空氣品質目標的實現,以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為基礎,使用中尺度氣象模式WRF和空氣品質模型NAQPMS,測算分別達到2020年和2035年質量目標約束下主要污染物的允許排放量,結果見表1.3.2.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2020年的允許排放量分別為27043、7026噸/年,2035年的允許排放量分別為26003、6756噸/年。
1.3.2.3 大氣污染物排放量
根據臨滄市環境統計數據,2019年,臨滄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別為3462.6735噸、5362.5445噸,遠低於測算得出的臨滄市大氣污染物環境容量。
1.4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
1.4.1 土地資源
根據臨滄市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結果,臨滄市全市適宜建設用地面積1273.16平方千米,城鎮建設用地面積369.26平方千米,土地資源承載率為29.00%。各縣(區)土地資源承載率詳見表1.4.1。
1.4.2 水資源
根據臨滄市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結果,臨滄市全市地表水資源量165.1億立方米,用水量8.0721億立方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為4.89%。各縣(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詳見表1.4.2。
2.趨勢預測與壓力分析
2.1 社會經濟發展預測
2.1.1 人口發展規模預測
2019年,臨滄市城鎮化水平為43.09%。根據《中共臨滄市委關於制定臨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的目標要求,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以上。2025年和2035年的人口規模預測結果見表2.1.1-1。
2.1.2 經濟發展規模預測
根據臨滄市2010-2019年經濟社會主要數據以及臨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目標的完成情況,結合臨滄市實際,將臨滄市2025年和2035年經濟發展規模預測如表2.1.2-1所示。
2.2 資源壓力分析
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資源的支撐,只有在一定的資源約束條件下,最佳化資源利用效率,才能最終實現資源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1 土地資源壓力分析
根據經濟發展預測,2025年臨滄市生產總值(GDP)將達到1382.18億元,按照臨滄市國土面積23620.88平方千米計算,2025年臨滄市經濟密度將達到585.15萬元/平方千米,較2019年臨滄市經濟密度321.44萬元/平方千米提高82.04%。因此,為了如期實現經濟成長,臨滄市需進一步提升單位面積土地上經濟活動的效率和土地利用的密集程度,繼續從質量、結構、效益上尋求突破。
2.2.2 水資源壓力分析
根據《雲南省主體功能區劃》,臨滄市8縣(區)中,臨翔區、雙江縣、永德縣、鳳慶縣及雲縣屬於可利用水資源“一般”的地區,鎮康縣、耿馬縣和滄源縣屬於可利用水資源“較豐富”的地區。
根據《臨滄市“十三五”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施方案》,到2020年,全市年用水總量控制在11.03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15年降低33%和35%。根據《臨滄市水資源公報》,2019年,臨滄市河道外用水量為8.4542億立方米;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為111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39.67%;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74立方米,較2015年上升12.12%。
2015-2019年,臨滄市國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均高於雲南省平均水平;城鎮和人均用水量低於雲南省平均水平;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高於雲南省平均水平。詳見圖2.2.2-1至圖2.2.2-3。
2.3 環境壓力分析
分析2015-2019年臨滄市主要污染物(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強度及辯護趨勢分別見表2.3-1、圖2.3-1至圖2.3-2。
根據《臨滄市“十三五”節能減排工作方案的通知》,到2020年,全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控制在4672噸、2624噸、27043噸、7026噸以內,比2015年下降7.88、9.12%、0%、3.34%。2019年,臨滄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4項主要污染物已完成上述目標任務,但總體上看,臨滄市在工業方面的減排效果較為明顯,而生活源污染控制方面提升效果一般。
3.存在問題
3.1 資源約束性趨緊
全市經濟規模小、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粗放型經濟仍占主導,資源環境代價過大,行業集約化程度不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制約因素多,經濟發展壓力大,經濟質量有待提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緩、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慢、服務體系不配套。隨著人口增長和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量增多,且全市工業仍以有色金屬冶煉等資源型、高耗能的傳統產業為主,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持續加大,資源環境的約束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3.2 污染防治形勢嚴峻
隨著“十三五”期間臨滄市農業和工業發展、人口增長以及人民生活質量提升,生產生活帶來的污染依然嚴峻。然而與之相對應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後,污水管網覆蓋率低,各鄉鎮僅建有少量雨污合流制排水管網及溝渠,很多地方沒有排水管渠,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僅有8 縣(區)縣城和孟定、魯史建有完善系統。污染防治依然是擺在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的難題之一。
3.3 局部地區生態系統脆弱
臨滄市局部地區生態系統脆弱,如臨滄耿馬縣92%的國土面積是山區,水土流失面積達30%,是臨滄市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縣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地質災害嚴重,人為不合理的干擾仍然存在。森林面積雖有所增加,但林分?結構不合理,森林植被生態防護功能有待提升。
(三) 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優勢
臨滄市以“構築生態高地、成就大美臨滄”為目標,以“世界佤鄉、天下茶尊、恆春之都、大美臨滄”為品牌定位,2019年5月,國務院批覆臨滄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先後榮獲“中國十佳綠色城市”、“中國恆春之都”、“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森林旅遊示範市”、“全國低碳國土實驗區”等榮譽稱號,入選“2013年中國避暑避寒旅遊城市”,是亞洲微電影藝術節的永久舉辦地和亞洲微電影“金海棠獎”的發源地。
1.1 自然資源天賦異稟,優勢資源質優量大
臨滄市氣候溫和、資源富集,動植物及礦產資源豐沃,水能、風能、光能蘊藏豐富,是雲南“植物王國”、“動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水電富礦”、“藥物寶庫”及“天然花園”的典型縮影。
(1)恆春之都,康養福地
臨滄市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位於北回歸線上,且處在太平洋與印度洋兩大水系的地理分水線上,瀾滄江、怒江流經轄區東西兩側,是中國唯一的“太陽轉身”“兩洋分水”十字路口,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期較短,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的氣候,年平均氣溫18.5℃,市政府所在地(臨翔區)海拔約1450米,2019年森林覆蓋率70.2%,有亞洲恆溫城之美稱。它四季溫差小、全年旅遊與居住舒適度高,被譽為地球上最佳的天然舒適、休養生息的美麗家園,全球避暑避寒旅居地標。
(2)水資源豐沛,水能蘊藏豐富
臨滄境內分屬瀾滄江、怒江流域的河流眾多,水資源極為豐富,總量達232.27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萬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5倍。因降雨量(1296毫米/年)較大、河流水位落差大,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在1000萬千瓦以上,其中瀾滄江境內流程232公里,已先後建成漫灣、大朝山、小灣三座百萬千瓦級電站,是國家“西電東送”、“雲電外送”的重要清潔能源基地。
(3)礦產資源種類豐富,優勢礦產傲視全國
臨滄是雲南有色金屬王國王冠上一顆耀眼的明珠,因地處“三江成礦帶”(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鍺、煤、鉛鋅、鐵、金、銀、錳、高嶺土、硅藻土、稀土等30多種,其中鍺和高嶺土都有大型礦床,儲量居全國第一,鍺礦儲量940噸,占雲南省總保有量的79%,占全國總保有量的27%,占全球總保有量的11%;高嶺土儲量1018萬噸,是全國探明儲量的1/8。享有“中國鍺都”和“中國第一土”之美稱,造就臨滄成為中國最大的鍺生產基地和國家鍺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4)生物多樣性豐富,是天然物種基因庫
臨滄市生物多樣性豐富,保存了完整的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熱帶季雨林及豐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濕地、草山等生態系統也有分布,是全球景觀類型、生態系統類型和生物特種最豐富、特有物種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為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樣性集聚區和物種基因庫。臨滄市生物種類繁多,境內有野生高等植物4200多種, 野生動物700多種,有雲南紅豆杉、長蕊木蘭、粉欏、禿杉、滇石梓等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5種,亞洲象、印支虎、西黑冠長臂猿等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0多種 ,有紅花、雞血藤、何首烏、衭芩、通光藤、龍膽草等遠近聞名藥用植物4008種。全市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縣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森林公園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5個,是我國生物資源種類最多、最齊全、最具保護和研究價值潛力的重要地區,是雲南省動物王國、植物王國的代表和縮影,更是我國西南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被列入滇西南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
此外,臨滄市作為享譽世界的“滇紅之鄉”和“紅茶之都”,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和雲南大葉茶種的原生地之一,有雙江3000多年歷史的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鳳慶縣錦繡村錦繡村樹齡長達3200年的“世界茶王”,為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古茶樹。臨滄市還是雲南省野生訶子分布面積最大的區域。
(5)熱區資源豐富,熱作發展蓬勃
臨滄市熱區資源豐富,1/3的國土面積均為熱區,是雲南省的三大熱區之一,有280多年的種蔗制蔗歷史、3個國家級糖料基地縣,是雲南省最大的蔗糖生產基地,累計建成茶葉、甘蔗、核桃、橡膠、咖啡、澳洲堅果等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基地2200多萬畝,其中,澳洲堅果種植面積達227萬畝,占全國的52%,居全世界及全國第一;茶葉種植面積全省第一,是享譽世界的“滇紅之鄉”和“紅茶之都”;甘蔗種植面積和產量均為全省第一;核桃種植面積和產量均為全省第二;咖啡種植面積居全省第二;橡膠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省第三。擁有國內分布最廣野生訶子林,年產量達70萬公斤,居全國首位。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74萬畝,滇龍膽種植面積、產量、農業產值均居雲南省第一位,茯苓種植面積、加工產值居全省第一位,臨滄市成為中國最大的龍膽草種植基地,雙江縣已成為農業農村部掛牌的茯苓種植“全國特色產業示範基地”,雲縣和永德是雲南省認定的“雲藥之鄉”。
1.2 區位優勢無可比擬
臨滄自古就是“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位於我國東西連線太平洋和印度洋、南北連線渝新歐國際大通道、長江經濟帶和珠江經濟圈、海上絲綢之路“十字構架”中心的重要節點,是雲南省“五出境”通道之一,是中國陸上連線太平洋、印度洋最近的通道。臨滄境內有鎮康縣、耿馬縣、滄源縣3個縣與緬甸交界,邊境線長300公里,有1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孟定清水河口岸,2個國家二類開放口岸--南傘、永和口岸,有19條貿易通道、13個邊民互市點和5條通緬公路,中緬邊界無天然屏障,沿邊一線聚集著10多萬邊民,是對緬開放的主要邊貿之地。從臨滄孟定清水河口岸出境,陸路距緬甸臘戍148公里,距皎漂888公里,是雲南、西南乃至中國連線南亞東南亞,直通印度洋最便捷、最平坦、最短的陸上通道。
在中國大力建設“一帶一路”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中,隨著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戰略的實施,臨滄已由開放的末端變成了前沿,成為面向緬甸開放合作的先行試驗區。隨著大臨鐵路、墨臨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臨滄“鐵公機”立體交通網路初具成型,臨滄作為國家西南大通道的重要位置日益凸顯,在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中,有條件建設成為通往南亞東南亞、通向印度洋的黃金口岸,是輻射中心建設的通道、基地和平台,在推進沿邊開發開放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區位優勢。
1.3 天下茶尊,享譽國內外
臨滄是世界茶樹生長優生地,是世界茶樹和茶文化的重要起源中心,是勐庫大葉種茶的故鄉,鳳慶香竹箐3200年歷史的古茶樹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樹,野生古茶樹面積33.58萬畝,百年以上栽培古茶樹(園)面積7. 74萬畝,散生單株古茶樹1 .70萬株,採摘茶園150萬畝。茶葉產量13.6萬噸,面積和產量均為雲南第一,是滇紅茶、普洱茶原產地,以冰島、昔歸等古樹茶為代表的臨滄茶品享譽世界,1937年就研製出了“滇紅”茶,開創了中國紅茶進入國際市場的新局面,“臨滄茶”在國際茶文化市場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席位,有“天下茶尊”“中國紅茶之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等美譽。臨滄市率先頒布實施的《古茶樹保護條例》對古茶樹資源進行全面保護,規範引種繁殖,使古茶樹資源得到有序利用。隨著“以茶養生且修心”的健康之道被國際認同,臨滄茶文化的資源優勢將得到進一步提升,“茶”已成為世界認識、熟悉、印刻臨滄的媒介,助推臨滄經濟、社會的發展。
1.4 世界佤鄉,多民族融合發展
臨滄市有3個民族自治縣,除漢族外有23種少數民族,其中有彝、佤、傣、拉祜、布朗、白、傈僳、回、苗、德昂、景頗11個世居少數民族;佤、傣、拉祜、布朗、傈僳、回、苗、德昂、景頗9個跨境少數民族;布朗、德昂、景頗3個人口較少民族;佤、拉祜、布朗、傈僳、德昂、景頗6個“直過民族”,少數民族風情風貌風俗多姿多彩。2019年少數民族人口1006358人,占戶籍人口的41.7%,其中佤族人口248910人,約占全國佤族人口的60%。多種民族世居於此、融合發展,共同致富和進步,雙江縣、滄源縣、耿馬縣先後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其中位於北回歸線的綠色明珠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擁有中國最長縣名。
臨滄以佤文化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沉澱著古滇濮文化、百越文化、氐羌文化、中原文化的多樣基因,多民族共生,多宗教共融,“三個離不開”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了多元一體民族文化格局,臨滄是亞洲微電影藝術節的永久舉辦地,一座新興的亞洲微電影之城正在崛起。佤鄉有距今3000多年的滄源崖畫,有異彩紛呈的佤族歌舞,《阿佤人民唱新歌》就源於臨滄,有“中國十大魅力節慶”之一的“中國佤族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世界佤鄉·秘境臨滄”已成為臨滄市的靚麗名片。
1.5 生態環境質量優越
臨滄群山疊翠、四季恆春,森林覆蓋率達70.2%,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 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縣級自然保護區 1 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森林公園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5個,面積 29.6 萬公頃,2019年自然保護地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2.53 %,使臨滄境內的所有原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和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了較好保護。臨滄市全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2020年臨滄市主城區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9.5%,納入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考核的5個國控斷面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的比例為100%,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2018年臨滄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80.66,等級為“優”;優良的生態環境質量為臨滄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奠定了良好基礎。
1.6 生態創建全面推開,成效顯著
臨滄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圍繞“生態美、發展美、風氣美”的美麗臨滄建設目標,持續推進生態文明排頭兵先行示範區建設,全力打造最美麗的地方。早在2013年已頒布實施《中共臨滄市委臨滄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臨滄生態市建設規劃(2011—2020年)》,居全省前列,全市8縣(區)完成生態規劃的頒布實施,出台了《臨滄市市級生態村申報及管理規定(試行)》和《臨滄市市級生態村創建標準(試行)》;2016年頒布實施《中共臨滄市委 臨滄市人民政府關於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實施意見》(臨發〔2016〕68號),制定《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實施辦法》對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開展量化考核評估。截至目前,全市已獲得命名(14個)和已公示待命名的省級生態文明鄉鎮共有75個,占全市77個鄉鎮的97.4%,市級生態村已獲得命名850個,省級綠色學校獲命名40所,省級綠色社區獲命名8個。臨翔區、鳳慶縣、雙江縣、滄源縣4個縣(區)已通過省級生態文明縣考核驗收待省政府審核命名,鎮康縣完成市級審查後報省廳通過預審待覆核,耿馬縣、永德縣、雲縣3個縣已通過市級審查,報送省生態環境廳預審及覆核,即臨滄市8縣(區)已全部完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創建階段的工作,待覆核和命名。
臨滄市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提檔升級,2020年6月臨滄市人民政府開始啟動《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同時積極按照《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市)縣建設指標體系》和《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市)縣管理規程》的要求,對標找差距、整改完善,為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加速前進。發布《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工作方案》(臨辦通〔2020〕94號)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工作,下一步將嚴格按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建設指標》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管理規程》的要求,全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的創建為全市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生態文明排頭兵先行示範區建設將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2.劣勢
2.1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特色資源轉化能力弱,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
臨滄市經濟總量在雲南省州市中處於較低水平,在全省16個州市中排名第11位,人均生產總值29926元,為雲南省的62.4%。城鎮化率43.09%,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58.5%),整體上處於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初級階段。
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較低,發展方式粗放,優勢產業不強,傳統產業如茶、蔗糖初加工比重高,處於價值鏈低端,新興產業發展培育不足,產業集中度不高、支撐作用不強,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明顯,產業差異化、特色化不突出,民族文化多樣與三產融合不充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未得到充分培育,導致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自然生態資源、優質農產品資源未能轉化為產品優勢、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此外,創新驅動能力較弱,缺乏解決特色資源轉化能力弱的人才和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內生動力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能力弱,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品牌擁有量少,在產品研發、品牌建設等方面較為滯後,“大產業無品牌、大品牌小產業”問題突出。
2.2交通及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阻礙經濟社會發展
臨滄優勢在區位,出路在開放,但臨滄的區位優勢迄今未能有效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劑,卻成為制約對外開放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本原因在於:一是全市對接國家戰略的內聯外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雖然隨著大臨鐵路、墨臨高速及部分市轄區高速公路的陸續通車,交通阻礙得到部分緩解但未得到根本解決,只有徹底打通臨滄與內地、緬甸及周邊州市的大通道,建成“飛燕型”綜合交通網,臨滄的區位優勢才能徹底顯現,近年來國家、省市加大對臨滄市基礎設施的投入正是基於此;二是雖然沿邊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但由於沿邊口岸建設緩慢,對接緬方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不完善,產業層次低,集聚化程度不高,無法滿足雙邊貿易發展需求。
2.3 城鄉人居環境有待進一步提升
隨著臨滄市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鎮人口劇增,但相應的基礎設施不配套不完善。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是一項龐大的、系統的、長期性的工作,工作任務重、難度大,需要整合各種力量、用好各種資源、調動各方積極性來合力推進。環保基礎設施配套不到位,城市污水配套管網還沒有完全實現雨污分流及全覆蓋,醫療和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不足,工業園區環保基礎設施不完善;項目建設和發展任務較重,對城鄉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致使基礎設施薄弱,特別在農村更加突出。農村“兩污”處理設施建設緩慢、運行不正常、利用率不高,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單一,目前普遍採取填埋式處理,垃圾滲濾液處理難度大,農村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收集和處理。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普遍缺乏,現有的治理設施受益人口比重偏低,未建立起農村環境整治長效管理機制,村莊規模小、布局散,環境綜合整治難度大。
2.4 生態文明建設機制與基礎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議》指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對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指標要求,現階段臨滄市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占黨政實績考核的比例偏低,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製度、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尚未健全,重污染天氣預警機制及應急減排措施亟待強化和落實,同時,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協調機制不健全,發改、環保、國土、林業等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部門用於支撐決策的基礎數據缺乏有效共享與整合,沒有建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環保投入不足,多元化投資機制和污染治理市場化運營機制尚未形成。應對突發污染環境事件的應急機制尚未健全,縣級環保機構監測預警與執法監督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在人員、設備、經費等方面還不能完全滿足格線化、精細化環境管理的需求。
2.5民族特色化資源開發不充分,亟待深度挖掘和高品質利用
臨滄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區,是雲南省民族工作任務較重的邊境州市之一。民族文化多樣與三產融合不充分,全市僅有省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1 個,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 2 個。受經濟發展滯後、交通條件差等因素影響,市內大量的民族特色旅遊資源沒有被有效開發利用,許多有價值的資源沒有被世 人所熟知。民族文化資源開發不到位,民族民間工藝開發不夠,產業化水平不高。民族民俗節慶資源利用不充分,有影響的民族節慶會展不多,豐富的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優勢尚未轉化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優勢。
3.機遇
3.1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明確了雲南省的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為臨滄市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和政策機遇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指出,希望雲南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臨滄是“邊疆、多民族、欠發達”地區,是通往南亞東南亞的內陸“黃金口岸”,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雲南“三個定位”的縮影。臨滄以其獨特的沿邊區位開放潛力、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為臨滄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3.2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的建設以及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為實現高質量快速發展帶來機遇,為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帶來重大戰略機遇
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部署。201 9 年 5 月, 國務院批覆臨滄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隨著《臨滄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方案 ( 2018—2020年)》、《臨滄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8—2030年)》的頒布實施,迎來臨滄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機遇,在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中,臨滄位於全國全省推進“一帶一路”和輻射中心建設、貫通新的國內國際循環的關鍵節點,區位優勢更加凸顯,由封閉變開放、從末梢到前沿的轉變將不斷加快,從投資冷地向投資熱土的轉變將不斷升溫,臨滄迎來了發展史上最大的機遇。臨滄通過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綠色食品”,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為臨滄可持續發展注入綠色高質量的新動能。
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長江經濟帶建設以及雲南省“五大基礎設施網路”建設的全面提速,特別是臨滄被列為全省鐵路、高速公路“五出境”通道之一,臨滄在國家安全和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2018、2019年臨滄市固定資產投資為全省第2,隨著國家、省加大對臨滄重大基礎設施的投入,臨滄市將進一步融入雲南省一體化共同發展的盤子和國家發展戰略中,為臨滄市擴大沿邊開放、拓展發展空間、補齊發展短板、實現跨越式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結合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最美麗省份建設,臨滄市頒布實施《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實施意見》,為臨滄市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帶來戰略性的發展機遇。
3.3城鎮化建設、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臨滄市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臨滄市城鎮化建設三年行動計畫(2020-2022年)》指出要增強城鎮的聚集功能和輻射功能、提升城鎮風貌,圍繞“生態美、發展美、風氣美”目標和“海綿化建設、標準化治理、人性化服務”的總要求推進全市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使城市“火車頭”作用明顯增強、鄉鎮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村莊聚集功能明顯增強。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就是要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使鄉村各方面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臨滄市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產業提升相結合,圍繞茶葉、核桃、畜牧、蔗糖、烤菸、堅果和林下經濟等產業,健全完善產業扶貧機制,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激發產業扶貧內生動力,到 2022 年,實現鄉村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綠色能源牌、綠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取得重大突破,鄉村振興“生態美、發展美、風氣美”臨滄樣板基本形成。
3.4《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COP15”)在昆明召開為臨滄市的生態環境保護提供難得的機遇
雲南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也是全球34個物種最豐富且受到威脅最大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是中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COP15”)將於2021年10月在雲南昆明召開,這是讓雲南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雲南的一次十分難得的機遇。臨滄市保存了豐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是全球景觀類型、生態系統類型和生物特種最豐富、特有物種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為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樣性集聚區和物種基因庫。但臨滄生態環境敏感脆弱,且受人為干擾因素較大,高水平保護任務繁重,COP15的召開將為臨滄市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效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等方面提供交流和借鑑的難得機遇。
4.挑戰
4.1 資源開發利用率不高
臨滄市水資源總量大,但水資源分布不均,加之地形複雜,開發難度大,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偏低,以工程性缺水為重,隨著人口和經濟的增長,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臨滄市屬於可利用土地資源較缺乏的區域,土地開發利用度不高,但隨著建設用地的旺盛需求,土地利用集約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社會的發展,農藥、化肥的使用以及人們對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承載能力逐步減弱,要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面臨較大挑戰;臨滄市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但大多為原材料形式的開採與粗加工,附加值不高,優礦低用、資源浪費現象突出,且存在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如何協調的問題,如何提升精深加工、高端開發水平、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率緊迫且艱巨;臨滄市的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尤其是中藥材的開發利用,目前儘管開發初具規模,但生物資源未能有效開發利用、附加值低,資源優勢尚未從根本上轉化為經濟優勢。臨滄市的旅遊資源豐富,儘管已開發一些著名景區,但受自然條件限制,基礎建設仍較為滯後,要加強基礎配套,強化標準管理,培養和引進旅遊管理人才。
4.2 生態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及持續改善難度加大,現代化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亟需完善
長久以來,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主要依靠生態環境治理工程以及強化監督等“末端防治”的治標手段,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還不穩固,相對容易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得到普遍改善,總體優良的生態環境質量保持了穩定,但繼續保持且不斷提升的邊際成本可能會愈發高昂,累積性生態環境問題日趨複雜。污染物來源從以居民生活和工業生產為主不斷向工業、生活和農村農業面源轉變;污染特徵從點源污染向點源、農村面源和城市面源污染轉變。在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等常規污染物得到有效遏制,但尚未得到全面根治的同時,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放射性污染、廢舊電子電器、危險廢物、生態退化、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劇等問題日益突出,新老環境問題交織出現,生態環境問題複雜多樣化,污染治理和生態恢復難度進一步加大,污染防控能力尚有一定差距。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步伐尚不能滿足新情況和新任務的要求,政府、企業和社會依法共治合作的格局尚未完全建立健全。地方生態環境法規制度的系統性不足,對上的銜接性和對下的落地性存在缺陷,環境經濟政策的激勵引導作用未得到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等缺乏統籌的保護機制和有效的協調機制。環境監測、監察、科技領域裝備和技術手段落後,人員結構和隊伍建設還有短板。下一步將繼續完善生態文明責任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與考核目標責任制,加強環保機構能力建設,加強重污染天氣預警及應急減排措施的實施。
4.3 區域之間生態文明創建競爭的挑戰
按照雲南省爭創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要求,全省州(市)紛紛採取各種對策措施,提升各地生態環境、生態經濟、資金保障、生態文明制度等方面的競爭力,每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的創建,國家給各省份固定名額(雲南省2018-2020年均為2個名額),普洱市、紅河州、雙柏縣、維西縣等州(市)縣均在大力開展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市縣創建,2021年競爭尤其激烈,如何在符合管理規程要求的前提下,在眾多創建市縣中展現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臨滄印象”是申報成功的關鍵。
綜合判斷,未來一段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面臨嚴峻挑戰,也面臨歷史機遇。在新的起點上,必須緊緊抓住機遇,勇於面對挑戰,切實破解難題,推動臨滄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取得進展和成效。
(四)生態文明建設基礎
細胞工程紮實推進。紮實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市委市政府先後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意識提升工程方案》《關於實施“生態立市·綠色崛起”戰略的決定》《關於加快臨滄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建設美麗臨滄的意見》《臨滄市“生態美” 建設實施方案》《臨滄市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三年行動計畫(2020-2022 年)》《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工作方案》等系列指導性檔案,成立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畫,並明確了各項創建任務。目前,全市8縣區中臨翔區、鳳慶縣、雙江縣省級生態文明縣(區)創建工作已通過驗收並公示,滄源縣通過驗收待公示,鎮康縣、耿馬縣、雲縣、永德縣省級生態文明縣(區)創建工作待考核驗收,鳳慶縣啟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及 “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全市創建省級生態文明鄉(鎮) 75 個、市級生態村 850 個,為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綠色產業健康發展。“十三五”期間,臨滄市現代產業“兩型三化”體系建設邁出關鍵步伐,發展動能轉化逐步提速,六大重點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綠色“三張牌”成效顯著,綠色能源產值達50.8億元,綠色食品產值達787.2億元,健康生活目的地產值達244.2億元。累計建成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基地2200萬畝,全面推進蔗糖、核桃、臨滄堅果全產業鏈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動清潔生產和企業節能降耗,品牌質量和效應不斷提升,2020年度臨滄市萬元GDP能耗下降2.09%,千百億產業培育工作穩步推進,電、糖、酒、茶、礦等骨幹產業體系趨向最佳化。加快推動綠色“三張牌”打造,充分利用優質農產品和豐富中草藥資源,著力推進康體養生旅遊產品開發,積極發展健康養生養老服務業。穩步推進技術改革創新,2016至2019年累計投入科技研發經費8.68億元,獲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8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2戶,建立各類科技創新平台145個,取得各類科技成果163項,獲省級科學技術獎勵13項,縣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建設實現全覆蓋。
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優良臨滄市以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加大“散亂污”企業整治。加強河湖岸線保護、加快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力度,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突出水源地保護等七個標誌性戰役。加快執行主體功能區戰略,完成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編制,科學劃分城鎮控制邊界。全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積極開展極小種群物種拯救和保護行動,並開展多項生物多樣性監測。2020年,5個國考斷面水體優於Ⅲ類比例達100%,納入考核的14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率100%;臨滄市主城區空氣優良率達99%以上,全面完成《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目標任務。
城鄉人居環境有效改善。以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為抓手,全面加強人居環境整治。在全市937個建制村、7574個自然村(組)開展垃圾、污水、廁所、綠化以及不良風氣“五個整治”。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市共建成美麗鄉村2000個,潔淨村莊6205個,潔淨庭院80841個,鮮花盛開村莊320個,入選省級美麗村莊25個、市縣級美麗村莊177個,創建村史室1590個,村莊綠化率達61.45%。以滄源國際旅遊度假區和“美麗縣城”建設為重點,以美麗公路為軸線,以鄉村振興示範村、鮮花盛開的村莊、沿邊小康村為依託,加大鄉村資源整合力度,推進102個旅遊示範村建設,完成投資2.95億元;完成44個沿邊小康村項目投資8.2億元,全面貫通573公里沿邊公路。
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加快推進落實四級河湖長制,全市共有511條河流、255座水庫、917條渠道納入河(湖)長制管理,共設立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1813人。全面完成省級下達的流域面積1000 平方公里以下145 條河流共2816.525 公里劃定任務。推進美麗河湖建設,創建23個美麗河湖,9個被評為省級美麗河湖,在全省 7 個河湖 (庫)資源非富集區中排名第一,被列為省級美麗河湖獎補州市。“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169.63萬畝,完成造林面積305.31萬畝、森林撫育40.81萬畝,義務植樹3303.32萬株,森林覆蓋率達70.2%,森林蓄積量達1.17億立方米,森林資源呈現量質齊增的良好局面。加快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造林任務6.198萬畝,加強非煤礦山整治,關閉礦山38個(煤礦3個,非煤礦35個),註銷非煤礦山採礦許可證17個。全市涉及各類保護區的52個礦業權退出工作已全面完成。
(五)建設亮點
1. 立足區位優勢 加快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
臨滄市三縣與緬甸接壤,有3個國家級開放口岸、19條貿易通道、13個邊民互市點和5條通緬公路,是中緬民眾世代友好往來的重要驛站和要衝,也是東西連線太平洋和印度洋國際通道,南北連線渝新歐國際大通道、長江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十字構架”的中心節點,在推進沿邊開發開放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區位優勢。2019年,國務院批准臨滄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臨滄以創新示範區統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綜合交通建設的“臨滄速度”,展現了脫貧攻堅的“臨滄精彩”,開啟了鄉村振興的“臨滄實踐”,實現了城鄉發展和綜合交通兩大歷史性跨越,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和能力大幅提升,對邊疆多民族欠發達地區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發揮了示範效應。
臨滄市以邊疆多民族欠發達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開展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提速、綠色產業推進等五大重點行動,並配套實施17項重大工程和99項重點項目。截至2020年底,創新示範區建設99項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870.79億元,占計畫總投資43.1%。
下一步,臨滄市將突出在開放共享、綠色經濟、協同發展、創新發展等領域的創新試驗,到2030年建設成為沿邊全面開放新動能釋放先行區、環境友好產業跨越式發展樣板區、民族特色資源高品質利用引領區。
2. 聚焦綠色發展 堅定不移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
臨滄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兩型三化”的產業轉型升級方向和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戰略部署,依託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先天優勢,圍繞“世界一流、中國最優”目標,堅持“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發展思路,著力抓有機、創品牌、育龍頭、占市場、建平台、解難題,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持續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更好地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發展優勢、市場競爭優勢,深入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臨滄實踐”,讓綠色成為臨滄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鮮明、最亮眼的“底色”。
圍繞“糖、茶、果、蔬、畜”5大優勢產業,盯緊“中國最優、世界一流”目標,按照“一縣一業”“一園一主導”“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發展模式及全產業鏈聚集發展思路,著力實施提質增效、“吃乾榨淨”、技術攻關、智慧農業、市場拓展5大工程,加快構建綠色食品加工體系,努力把臨滄打造成為中國一流甘蔗全產業鏈加工利用大市、中國滇紅茶和普洱茶核心生產基地、核桃和臨滄堅果全產業鏈加工利用示範區、全國重要的南菜北運基地。累計建成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基地2200萬畝。以“中國核桃之鄉”鳳慶縣、“中國澳洲堅果之鄉”和“中國訶子之鄉”永德縣、“中國特色竹鄉”滄源佤族自治縣為代表,堅果面積262.77萬畝,產量30000噸,種植面積全國第一、世界第一。咖啡面積38.14萬畝,咖啡豆產量1.7萬噸,咖啡面積全國第二,被授予“中國精品咖啡豆示範區”稱號。甘蔗種植面積107.45萬畝,產量505.5萬噸,甘蔗面積和蔗糖產量全省第一。茶園面積167.7萬畝,產量14.9萬噸,產量位居全省第一。核桃面積800.39萬畝,產量40萬噸,面積全省第二,是全國最大的核桃生產基地之一。橡膠面積99.46萬畝,產量4.9萬噸,面積和產量全省第三。
3. 薈萃佤鄉文化 著力打造“世界佤鄉·大美臨滄”秘境之地
臨滄境內居住著23種少數民族,其中11個世居少數民族,他們共同創造了悠久而燦爛的歷史和民族文化。其中,佤族人口24.4萬人,約占全國佤族人口的60%,成為佤族文化發祥地,被譽為“世界佤鄉”。境內有風格迥異的高原峽谷、森林草甸、高山湖泊、萬畝茶山,有千年崖畫、原始部落、茶馬古道、古法造紙、邊境風情,迷人的邊地風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了臨滄區域明顯、特色鮮明、魅力無窮的邊地文化,著力打造“世界佤鄉,天下茶尊”這一城市品牌,成為展示“大美臨滄”的一張靚麗名片,極大彰顯臨滄人文、生態、宜居的城市特色。
大力保護和傳承佤文化,整理研究並宣傳推介11個世居民族、9個跨境民族和臨滄獨有的俐侎人文化,加強對6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5名代表性傳承人、29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45名代表性傳承人和268個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開發。成立佤族文化研究會、滄源縣佤文化研究會(中心),推出了《佤族文化研究》《中國•滄源佤文化叢書》(六冊)等成果。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被認定為雲南省十大民族旅遊節之一及“中國十大魅力節慶活動”,鎮康縣成為“阿數瑟歌舞”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滄源縣成為“佤族木鼓舞”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耿馬縣孟定鎮遮哈村芒團自然村等20個村寨成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臨翔區南美鄉成為“雲南省首批少數民族特色小鎮”,鎮康縣南傘鎮南傘村委會大壩村等49個村寨成為“雲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打造茶馬健康游、田園鄉村游、佤鄉秘境游三大核心產品,促進鄉村旅遊、全域旅遊發展,“大美臨滄、美在鄉間,花開四季、香飄八方”的臨滄鄉村旅遊品牌越擦越亮。
(六)臨滄戰略定位分析
1.上位規劃
《雲南省主體功能區劃》:臨翔區屬於省級集中連片重點開發區域,鳳慶縣、雲縣、永德縣、鎮康縣、雙江縣、耿馬縣、滄源縣屬於雲南省限制開發區域中的農產品主產區。永德大雪山、南滾河、瀾滄江、南捧河、德黨後山水源林屬於雲南省禁止開發區域名錄中的自然保護區,臨翔區五老山和小道河、雙江縣大浪壩屬於雲南省禁止開發區域名錄中的國家森林公園,中山水庫屬於雲南省禁止開發區域名錄中的國家森林公園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區,鎮康縣南捧河四須䰾、滄源縣南滾河特有魚類屬於雲南省禁止開發區域名錄中的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雲南省城鎮體系規劃(2012-2030)》:臨滄滇西南城鎮群中心城市之一,重點發展旅遊、生物資源加工、特色農林產業、礦冶等產業。以保護生態為前提,發展礦產及能源開發。依託昆明-臨滄-曼德勒對外經濟走廊,培育臨滄-雲縣-大理、臨滄-耿馬-孟定發展軸,建設滇西南重要的物流交通樞紐。
《臨滄市城市總體規劃》:臨滄市發展戰略定位為“一佤三區三地”,即:世界佤鄉;面向緬甸、西南開放合作的先行試驗區,邊境地區實踐包容性增長的示範區,滇西南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區;國際性亞熱帶民族風情旅遊勝地,全國著名的以茶為龍頭的亞熱帶特色農林產品產業化基地,以新能源、新材料綜合開發利用為主的新興產業基地。
《臨滄市環境總體規劃》:根據臨滄市生態環境區位,結合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總體定位和功能區劃中確定的生態環境定位,臨滄市的環境功能定位是:維護怒江—瀾滄江跨境水生態安全重點區;生態脆弱區實現保護修復與建設發展相協調的生態城市;沿邊山水林田湖交融的宜居典範城市建設區;低山谷盆農業經濟發展示範區;水電資源豐富但發展空間短缺的資源性城市發展區。
《臨滄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8-2030年)》:圍繞落實《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破解制約臨滄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為切入點,積極探索邊疆多民族欠發達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徑,突出在開放共享、綠色經濟、協同發展、創新發展等領域創新試驗,建設臨滄落實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為全球同類地區提供“臨滄方案”。
2.示範創建定位
臨滄市生態示範創建定位: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進行、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同步提高,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推進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加強邊境生態安全螢幕障建設,注重森林、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著力推進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模式,促進綠色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加快“美麗臨滄”建設。力爭將臨滄建設為空間生態最佳化、經濟生態高效、環境生態優美、生活生態和諧、文化生態昌盛、制度生態完善的標桿城市,把臨滄打造成為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二、規劃總則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黨的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市委四屆七次全會精神,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雲南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抓住臨滄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的重大機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和“生態產業化, 產業生態化”發展路徑,以保護好生態環境為前提,以“邊疆多民族欠發達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以打好世界一流“三張牌”為主線,圍繞“生態美、發展美、風氣美”的美麗臨滄建設目標,以提升生態服務功能、保障生態安全為根本,確立生態環境為基礎、生態經濟為核心、生態生活為目標、生態文化為靈魂、生態文明制度為保障的建設方略,全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建設,率先把臨滄建成全省乃至全國最美麗的地方。
(二)規劃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紮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各項任務,為人民民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充分發揮生物多樣性寶庫優勢,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統籌管理,系統施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做到生態保護修復與環境治理、城市治理與鄉村建設相統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減污和增容並重,追根溯源、系統治療、綜合施策、分類治理。
改革創新,完善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深化生態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體系,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和技術創新,積極推動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
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便於操作的基本原則。從本地實際出發,發揮本地資源、環境、區位優勢,突出地方特色。不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通過規劃編制,選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作為突破,循序漸進,分步實施。規劃要與當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與相關部門的行業規劃相銜接。規劃目標與措施應儘可能做到工程化、項目化、時限化。
(三)編制主要依據
1.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14)《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 2011〕35號);
(1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發〔2015〕 12號);
(16)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發〔 2015〕 25號);
(17)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2015年 8月 9日);
(18)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2016年 12月 11日);
(19)《關於落實“十三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目標的指導意見》(國土資發〔2016〕120號);
(20)《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氣十條)》( 2013年);
(21)《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水十條)》( 2015年);
(22)《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土十條)》( 2016年);
(23)《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工作的意見》(環發〔 2013〕121號);
(24)關於印發《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建設指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管理規程》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管理規程(試行)》的通知(環生態〔2019〕76號);
(2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2018.6);
(26)《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2019.5);
(27)《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2020.3);
(28)《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畫(2021-2025年)》
(29)《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決定》(雲發〔 2013〕11號);
(30)中共雲南省委辦公廳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雲南省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實施方案》的通知(雲辦發〔 2014〕49號);
(31)《雲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實施方案》(雲政發〔 2014〕9號);
(32)《中共雲南省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闖出跨越式發展路子的決定》(雲發〔 2015〕9號);
(33)《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實施意見》(雲發〔 2015〕23號);
(34)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實施意見》(雲政辦發〔 2015〕22號);
(35)《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實施意見》(雲發〔 2016〕22號);
(36)《雲南省進一步提升城鄉人居環境五年行動計畫》(雲辦發〔 2016〕 48號);
(37)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雲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雲政發〔 2016〕3號);
(38)《雲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雲政發〔 2017〕8號)》;
(39)《雲南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2017年);
(40)《雲南省“十三五”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施方案》(2017年);
(41)《雲南省“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雲政發〔2017〕31號);
(42)《雲南省藍天保衛專項行動計畫(2017~2020年)》(2017年);
(43)《雲南省碧水青山專項行動計畫(2017~2020年)》(2017年);
(44)《雲南省淨土安居專項行動計畫(2017~2020年)》(2017年);
(45)《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發布雲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的通知》(雲政發〔2018〕32號);
(46)《關於印發〈雲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的通知》(雲環發〔2018〕28號)。
(47)《雲南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作戰方案》(雲環發〔2018〕44號);
(48)《雲南省固體廢物污染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雲環發〔2018〕46號);
(49)《雲南省水源地保護攻堅戰實施方案》(雲環發〔2019〕4號);
(50)中共雲南省委辦公廳 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努力將雲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的指導意見》(2019年);
(51)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雲發〔2018〕16號);
(52)《雲南省生態保護紅線》(2018年);
(53)《雲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2018年);
(54)《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2019年);
(55)《雲南省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實施方案》(雲林聯發〔2019〕8號);
(56)《雲南省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促進條例》(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57)《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58)《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2020年);
(59)《關於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管理工作的通知》(雲環發﹝2020﹞12號);
(60)《關於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
(61)《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促進條例》
(62)《臨滄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臨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臨政發〔2021〕1號)
(63)中共臨滄市委辦公室 臨滄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工作方案》的通知(臨辦通〔2020〕94號)
2.技術規範
(1)《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建設指標》(2019年);
(2)《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管理規程》(2019年);
(3)《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規劃編制指南》(環辦生態函〔2021〕146號);
(4)關於印發《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市)縣建設指標體系》和《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市)縣管理規程(暫行)》的通知(雲環發〔2020〕24號)。
3.相關規劃及技術檔案
(1)《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10年);
(2)《雲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2014年);
(3)《雲南省生態功能區劃》(2009年);
(4)《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
(5)《臨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6)《臨滄市“三線一單”研究報告》(2019年)
(7)《臨滄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年)》
(8)《臨滄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8—2030年)》
(9)《臨滄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發展與保護並重的綠色產業推進行動實施方案》
(10)《臨滄市“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專項規劃》
(11)《臨滄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十四五”規劃》
(12)《臨滄“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
(13)其他專項規劃
(四)規劃範圍與期限
1.規劃範圍
規劃範圍為臨滄市全境,包括1區7縣(臨翔區、雲縣、鳳慶縣、永德縣、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7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945個,國土總面積2.4萬平方公里。
2.規劃期限
臨滄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其中,近期2021-2025年,中遠期2026-2035年。2019 年為規劃基準年。規劃目標、任務、工程以近期(2021-2025年)為主,展望到2035年。
(五)規劃目標與指標
1.規劃目標
到2025年,全市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不斷最佳化,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不斷完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綠色經濟占比明顯提高,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水環境質量、城市環境空氣品質保持優良。瀾滄江流域(臨滄段)保護與開發、邊疆生態長廊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滇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持續築牢。全市“生態美、發展美、風氣美”進一步彰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取得顯著成效,率先建成最美麗的地方。
到2035年,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空間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生態保護、環境質量、資源利用效率走在全省前列,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示範區和最美麗的地方建設成果持續鞏固提升。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重要門戶,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2.建設指標
根據生態環境部印發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建設指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管理規程》(環生態〔2019〕76號),臨滄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建設包括9 項申報條件及37項建設指標(實際涉及34項,有3項雲南省不涉及)。如表2-1、2-2所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