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2022年2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通知,公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要求貫徹落實。該規劃由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北京市水務局、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共同編制,以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基礎設施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 發布時間:2022年2月22日
發布通知,規劃全文,內容解讀,

發布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的通知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目錄
京政發〔2022〕9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現將《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2年2月22日

規劃全文

前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北京作為首都,要在新發展階段的奮鬥征程上走在全國前列,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對全市基礎設施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交通、水務、能源、園林綠化及市政等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重要保障。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依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編制,是全市“十四五”規劃體系的重點專項規劃,系統總結了“十三五”時期基礎設施的發展成效,全面分析了“十四五”時期基礎設施的發展形勢,提出了規劃思路、主要任務、保障措施,並按照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的要求編制了“十四五”時期重大項目建設計畫,是指導“十四五”時期全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行動指南。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是北京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五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緊緊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全力推動首都發展、減量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城市發展正在實現深刻轉型,基礎設施發展開啟了向高質量邁進的新階段。五年來,全市基礎設施累計投入12568.5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4倍,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運,全市基礎設施的綜合承載能力不斷提高。
1.京津冀協同發展重點領域實現率先突破
交通領域率先突破取得新進展。區域交通一體化深入推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順利建成投運,北京邁入航空“雙樞紐”時代。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高速、軌道交通大興機場線等配套骨幹交通項目同步投用,機場外圍綜合交通體系基本成型。“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建設,鐵路客運樞紐布局逐步最佳化,京瀋高鐵、京張高鐵、京雄城際開通運營,市域內鐵路運營總里程達到1351公里,京津冀城市群軌道快速聯繫進一步加強。環首都“一小時交通圈”逐步擴大,京台高速、京秦高速、首都地區環線高速(通州—大興段)等建成通車,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173公里,市域內國家高速公路網“斷頭路”清零。
生態領域率先突破取得新進展。重點生態工程和平原造林加快推進,完成100萬畝造林任務,實施京冀生態水源林建設40萬畝,完成壩上地區122萬畝退化林分改造,支持雄安新區生態建設,在廊坊、保定等地完成造林綠化4萬畝。全方位紮實合作推進協同治水,西部引黃補水通道正式打通,祖國母親河黃河與北京母親河永定河實現歷史性連通,京津冀三地水路貫通,首都多源共濟的水資源保障格局加快形成。積極推動跨界河流治理,完成拒馬河北京境內平原段治理等工程,全面啟動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開工建設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工程,界河段水生態環境不斷修復向好,出境斷面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創新開展與張承地區水生態保護合作,支持密雲水庫上遊河北省兩市五縣完成600平方公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改善張承地區生態環境,保護飲用水源,協同推動密雲水庫水質達到飲用水源要求。
2.基礎設施承載能力顯著提高
綜合交通體系進一步完善。有序推進軌道交通發展,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含西延)、懷密線、通密線開通運營,累計開通市郊鐵路線路4條,市郊鐵路運營總里程達到365公里,軌道交通旅行速度進一步提升、服務範圍進一步拓展,廊道式發展效應初步顯現;捷運6號線西延、燕房線等建成通車,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達到727公里,線網不斷加密、形態不斷完善。全面提升地面公交服務能力,《北京市地面公交線網總體規劃》發布實施,廣渠路快速公交系統加快建設,公交專用道里程超過1000公里;服務模式更加豐富,多樣化公交線路總數達到455條,公交服務水平持續改善。城市道路網不斷完善,廣渠路二期、長安街西延、西三旗南路等城市幹道建成通車,城市快速路及主幹路里程達到1396公里,豐盛胡同西段、未央胡同、華遠街等次支路建成通車,累計新建次支路136條,進一步暢通道路微循環。改善慢行出行環境,完成中心城區次幹路及以上道路3200公里慢行系統治理,建設CBD西北區、回龍觀等9處慢行系統示範區,開展共享腳踏車專項治理,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施劃腳踏車停放區1.5萬個,管理更加規範。
水資源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南水北調配套工程通州支線建成通水,大興支線主幹線建設完工,累計調水量突破60億立方米。第十水廠、通州水廠等4座水廠建成投用,新建及改造供水管網約1300公里,全市供水能力達到920萬立方米/日,城鎮供水安全係數達到1.2至1.3。全市16個區全部建成節水型區,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15%左右,節水目標全面實現。飲用水源地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密雲水庫、懷柔水庫、京密引水渠實現全封閉管理;小流域治理持續推進,全市已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401個,山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成率達到67%;河道綜合治理邁出新步伐,永定河、北運河等河道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啟動實施,永定河北京境內河段25年來首次全線通水;持續開展水生態健康狀況監測評價,初步建立河流、水庫、湖泊水生態監測站網體系,全市水生態健康狀況持續改善。
園林綠化水平持續提高。城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實施疏解建綠、留白增綠,新增城市綠地3773公頃,新建城市休閒公園190處、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460處、城市森林52處、健康綠道597公里,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6.8%。平原地區生態容量進一步拓展,啟動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新增大尺度森林59萬畝,平原地區森林面積達到245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4%。綠隔地區兩條“綠色項鍊”基本形成,一道綠隔地區各類公園達到102個,二道綠隔地區建成郊野公園40個。山區綠色屏障不斷加固,持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重點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1.9萬畝、低效林改造32.5萬畝,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0%。完成鄉村綠化美化2.42萬畝,創建首都森林城鎮30個、首都綠色村莊250個。濕地保護恢復與建設穩步推進,恢復建設濕地1.1萬公頃,建成濕地自然保護區6處、濕地公園12處、濕地自然保護小區10處,生物多樣性顯著提高。
能源保障體系更加完善。能源結構持續調整最佳化,優質能源比重提高到98.6%,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15年累計下降24%左右。城鄉供電能力持續提升,建成投運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實現本地電力生產清潔化,全市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5%。燃氣供應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建成陝京四線“一乾三支”北京段工程,新建天然氣門站2座、高壓A調壓站4座、高壓B調壓站12座,16個區全部連通管道天然氣,平原地區燃氣管網實現“鎮鎮通”。清潔供熱規模不斷擴大,完成北辰供熱廠、寶能供熱廠等清潔能源改造和國華電廠等應急熱源改造,全面實施市域燃煤鍋爐、農村散煤清潔能源替代,全市城鎮地區基本實現清潔供熱。
3.城市治理能力持續增強
交通綜合治理有序實施。分級治理堵點943處,打造24處中心城區緩堵示範區,全面實施道路停車改革,全市支路以上道路路側停車全部實現電子收費,“停車入位、停車付費、違停受罰”觀念深入人心,交通擁堵得到一定緩解。
水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完成第二個污水治理三年行動計畫,啟動實施第三個污水治理三年行動計畫,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全市新建再生水廠26座,升級改造污水處理廠8座,城鎮地區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農村治污有序推進,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污泥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加快實施水環境治理,再生水利用位居全國先進水平,國考斷面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實施清河、壩河、通惠河等重點河流綜合治理與景觀提升工程,改善河道水環境,實現河道初步還清。
智慧化治理手段不斷升級。國內首個交通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台(MaaS)上線運行,城市環境建設、地下管線、環境衛生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完成建設,政務服務實現線上“一網通辦”,智慧化管理成效初顯。
精細化治理深入開展。垃圾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頒布實施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建設覆蓋率達到99%,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累計創建1500個垃圾分類示範村,實現全市99%的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垃圾分類新局面基本形成。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成效顯著,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順利收官,完成3500條背街小巷環境整治,城市面貌從細節處得到提升。架空線入地改造持續推進,完成1400餘公里各類架空線和近3.1萬個各類線桿整治,城市公共空間更加清朗有序。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完成3254個村莊人居環境整治任務,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4.重點區域保障更加堅實
核心區基礎設施不斷提質升級。軌道交通持續織補、加密、最佳化,捷運8號線二期開通運行,宣武門站、安定門站等既有車站完成擴能改造。加快推進微循環道路建設,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簡化審批程式,建成北新華街南段、地興居路、西興隆街等多條道路,緩解前門、天壇等區域交通擁堵。多措並舉增加城市綠意,推進林蔭街巷建設,完成平安大街等街道改造提升;充分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建設小微綠地,完成校尉胡同、東福壽里、京韻園等口袋公園及小微綠地建設,持續推進百姓身邊增綠,滿足市民對綠色生態空間的需求。
城市副中心基礎設施主框架基本形成。捷運7號線東延、八通線南延建成通車,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正式運營,廣渠路二期、壁富路等對外交通幹道建成通車,內外交通更加便捷;市政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建成13座變電站,供電保障能力提升30%以上,南水北調通州水廠投入使用,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9%,優質能源使用比例基本達到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生態品質大幅提升,53條段黑臭水體治理全部完成,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累計實施綠化建設25.1萬畝,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1.2%。
南部地區基礎設施加快發展。綜合交通體系持續完善,捷運8號線四期、房山線北延等建成通車,柳村路南段和通久路一期、二期等主幹路加快建設,郭公莊、二通廠等一批立體化公交場站相繼建成。加強資源能源供應,實現豐臺站、良鄉大學城等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投用,完成黃村水廠、良鄉水廠等供水設施建設,建成北京燃氣天津南港LNG應急儲備工程(城南末站)。綠色生態空間持續擴大,青龍湖森林公園(二期)、南海子公園(二期)等建成開園,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加快建設,永定河、馬草河等河道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有序推進。
回天地區基礎設施保障取得積極成效。區域交通骨架已具雛形,“一縱一橫、五通五暢”的主幹路網架構初步搭建,林萃路斷點打通,陳家營東橋、北郊農場橋等重要堵點有效疏解,國內首條通勤腳踏車專用路開通,通行量超過270萬輛次,因地制宜緩解停車難問題,新增停車位6400餘個;市政基礎設施承載能力逐步提升,實施天通苑地區雨污合流管網改造一期工程,逐步實現雨污分流,完成64處自備井改造,12萬居民喝上放心市政水,建成TBD再生水廠,增加10萬立方米/日處理能力,建設配網設施,電網接入負荷能力提高25%;社區面貌明顯改善,東小口城市休閒公園、TBD城市休閒公園、賀新公園建成開放,為周邊居民增加天然氧吧,織補14處口袋公園,實現“開窗見綠、轉角有綠”。
5.改革創新取得新突破
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頂層設計。貫徹落實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制定出台《關於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的意見》,為進一步做好新時期全市城市工作做出全局性指導。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立永定河流域投資公司,採用投資主體一體化帶動流域治理一體化的模式,形成“河長”與“河工”良性互動關係,促進政府與市場兩手發力。組建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公司,主動融入國家鐵路投資體制改革大局,統籌開展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融資與建設、運營、管理,跨省合作取得新成效。
建立市郊鐵路協調機制。組建市郊鐵路工作專班,構建多層次協調機制和常態化工作調度機制,實現路市領導高位協調、專班統籌協調、部門對口協調,為統籌推進市郊鐵路發展各項工作提供保障。印發《關於促進市域(郊)鐵路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推動加強規劃統籌,創新建設運營模式,促進市郊鐵路投融資機制改革。分年度制定重點工作計畫,不斷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建立運營標準規範,加強客流宣傳培育,完善交通接駁設施。
加快推進投融資改革。完善投資引導政策,出台《關於支持北京市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檔案,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軌道交通領域創新採取ABO模式,明晰政企職責,充分發揮市場化主體作用。有序推行PPP模式,高速公路吸引社會資本470億元,軌道交通領域吸引社會資本300億元,污水處理領域按照“廠網分離”模式推進特許經營。全面完成國有林場改革,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啟動42個新型集體林場建設試點工作。
總的來看,“十三五”時期,首都城市發展進入增量建設和存量提升的新階段,基礎設施建設成效符合預期,發展基礎更為堅實,各領域的統籌更加有力,機制體制優勢更加彰顯,為首都功能提升和北京城市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同時,發展中的難題依然存在,基礎設施發展的不均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供給保障能力和運行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服務品質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在“十四五”時期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強供給保障,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新的形勢和新的使命對基礎設施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構建發展新格局要求基礎設施提供更堅實的保障。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首都與國家命運聯繫更加緊密。國家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賦予北京更大責任,對培育城市競爭優勢、提升城市吸引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礎設施發展要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增強風險意識和機遇意識,加強全局性謀劃和戰略性部署,支撐保障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落實首都戰略定位要求基礎設施發揮更強的引導支撐作用。京津冀協同發展帶來廣闊前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深入實施,對最佳化首都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本市區域協同發展和城市空間格局的不均衡問題依然突出,“十四五”時期,基礎設施發展需要突破行政區劃以更寬廣的視角最佳化資源配置,深入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標準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強整體保障的同時突出重點,充分發揮基礎設施的引導作用。
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基礎設施提出新需求。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城市發展方式深刻轉型,廣大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變得更加多層次、多樣化。“十四五”時期基礎設施的發展要以制約首都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和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導向,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回響人民需求,緊扣和諧宜居,加大差異化和高端化供給,提升基礎設施品質,推動城市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新一輪科技革命為基礎設施發展提供新動能。“十四五”時期,以5G、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加速套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面對新的科技發展形勢,要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深度套用,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推動基礎設施融合發展,提升信息化智慧型化水平。
二、規劃思路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支撐“五子”聯動落地,系統謀劃基礎設施各領域、各環節的發展,加快關係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礎設施供給質量和服務品質,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慧型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奠定堅實基礎。
重點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突出綠色低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總體目標,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讓青山綠水藍天成為大國首都底色。
突出融合聯動。秉持系統觀念,正確處理基礎設施間替代、互補、協調、制約關係,加強資源整合,最佳化布局結構和功能配置,推動基礎設施與城市功能融合發展。
突出以人為本。緊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以市民關心、民眾需要為導向,努力提升基礎設施服務品質,更好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突出安全韌性。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底線思維,系統構築安全防線,妥善防範化解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風險,提升基礎設施韌性,堅決維護首都安全穩定。
突出智慧高效。注重科技賦能,加強統籌整合與共享共用,堅持以創新推動信息化水平提升,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運行效率,並注重支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二)規劃目標
2035年的遠景目標為:到2035年,基礎設施發展方式實現根本性轉變,率先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推動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構架基本形成,安全、韌性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生態城市基本建成,推動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市民“七有”“五性”需求在更高水平上有效滿足。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按照首都發展要求,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有機統一,2025年以前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基礎設施網路布局更加完善,綠色集約、智慧精細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品質穩步提升,人民民眾的需求得到更好滿足,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幹構架基本形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保障能力更加充裕。京津冀交通互聯互通水平進一步提升,初步構建京津冀城市群2小時交通圈和北京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軌道交通(含市郊鐵路)總里程達到1600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1300公里,全市供水能力達到1000萬立方米/日。基礎設施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需要,綜合承載能力顯著提升。
——服務水平更加優質。交通出行便捷性和效率大幅提升,中心城區45分鐘通勤出行比例達到60%,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全市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7平方米,使城市更加和諧宜居。
——發展方式更加綠色。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幅達到國家要求,碳排放穩中有降,碳中和邁出堅實步伐,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6.5%,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超過14.4%,城市生產生活方式更加環保低碳。
——智慧創新更加顯著。5G用戶普及率大幅提高,千兆寬頻接入連線埠占比達到50%,智慧化治理水平有效提升,城市重要功能區域信號燈聯網率達到100%,數據開放和套用水平進一步提高,城市數字底座穩固夯實。
——運行保障更加強韌。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供水安全保障係數超過1.3,全市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6%,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面積比例達到40%以上,主城區積水點實現動態清零,基礎設施日常運行更加平穩高效,應急保障更加堅韌有力,城市運行更加安全可靠。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十四五”時期基礎設施發展主要指標
三、主要任務
(一)加快京津冀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
全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大力推進區域交通一體化和能源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助力推動形成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幹構架。
1.加強京津冀交通互聯互通
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領域,加快構建三地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路,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保障條件。
打造面向全球的世界級機場群。統籌“一市兩場”資源配置,強化京津冀機場群分工協同,形成協調發展、適度競爭、具有國際一流競爭力的“雙樞紐”機場格局,推動京津冀機場建設成為世界級機場群。持續拓展國際航權航線網路資源,最佳化航線網路,強化多式聯程聯運,初步構建樞紐航班波。按照客貨並舉的發展原則,提升航空貨運專業化運營和國際航空物流服務保障能力。制定激勵政策,鼓勵機場、航司加大對“雙樞紐”機場全貨機投放力度,最佳化流程標準,發揮航空貨運對航空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作用,推動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打造全貨機優先保障的貨運跑道。實施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衛星廳及配套工程和首都國際機場“再造國門”等工程,加快建設軌道交通大興機場線北延、城際鐵路聯絡線,進一步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實現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與中心城區“1小時通達、一站式服務”,與周邊城市2小時通達。建設麗澤城市航站樓,推廣套用東直門樞紐“一次值機、一次安檢、一次託運”等經驗,合理布局市內微型值機點,推進航空服務向城市端延伸。
鞏固提升“軌道上的京津冀”。落實《京津冀核心區鐵路樞紐總圖規劃》,持續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郊鐵路建設,加快構建圈層式、一體化軌道交通網路,擴大軌道交通的輻射範圍。加強幹線鐵路建設,實施京港台高鐵(豐雄商段)工程,促進北京與雄安新區快捷聯繫。加強區域城際鐵路建設,實施京唐城際、京濱城際、城際鐵路聯絡線等工程,完善京津冀城際鐵路網路。發揮市郊鐵路的區域連通功能,逐步推動市郊鐵路京九線、城市副中心線等向重點環京地區延伸服務,提高北京與環京地區快速軌道交通聯繫能力。最佳化鐵路樞紐功能及布局,推動鐵路貨運外環線建設,推進豐西、雙橋編組站外遷,疏解過境客貨運輸功能,釋放更多的鐵路資源服務城市交通。積極推進“公轉鐵”,有效整合物流運輸信息資源,大力提升建材等生產材料、商品車、電商快遞等大宗物資鐵路運輸比例,支持具備條件的物流園區和重點企業引入鐵路專用線,加快研究實施平谷地方鐵路改造、市郊鐵路亦莊線等工程。
完善綜合交通樞紐空間布局。推進國家級鐵路客運樞紐建設,建成北京豐臺站、北京朝陽站,加快區域性城際鐵路樞紐建設,建成城市副中心站,進一步提升城市對外交通聯絡水平。在京津冀地區最佳化北京鐵路樞紐功能布局,同步開展火車站配套城市交通樞紐建設,逐步實現高鐵、城際鐵路、市郊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在重要樞紐節點的同站換乘。
完善便捷暢通的公路網。建成承平高速,推進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全線繞出北京,協同推進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天津、河北段工程。完成東六環路入地改造,實現六環路國家高速公路功能外移。建成京雄高速,促進北京與雄安新區直連直通。加快建設國道109新線高速,完善北京西向高速公路通道。建成京哈高速拓寬改造、大興國際機場北線高速西延及東延等工程,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等重點區域對外交通網路。加快實現廠通路、通寶路等北京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道路連線,推進通清路、西太路等跨界道路建設,進一步提升京津冀公路互聯互通水平。到2025年,全市公路網總里程達到22500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1300公里。
2.加強京津冀生態協同治理深化區域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機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共築綠色生態屏障。築牢首都綠色生態屏障。開展環京綠色生態帶建設,打造西部、北部山區自然保護地體系,推動東部、南部平原區森林濕地保護髮展,構建綜合生態安全格局,築牢首都生態安全螢幕障。紮實推進水源保護區植被恢復、風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集中連片營造高標準水源涵養林和生態防護林。共建張承地區生態水源林,支持張家口市和承德壩上地區植樹造林100萬畝,實施森林精準提升109萬畝。持續推進永定河流域生態修復,在永定河流域範圍內,新增造林2.5萬畝,實施質量精準提升8萬畝。穩步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到2025年前,除核心區外各區全部創建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引領京津冀國家級森林城市群建設。
深化區域水環境協同治理。健全區域水環境協同治理機制,建立永定河流域生態修復補償機制,完善密雲水庫上游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入開展海河流域“六河五湖”綜合治理,打造貫穿京津冀區域的綠色生態河流廊道,協同改善京津冀生態環境狀況,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加強水生態協同一體化保護,支持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推動官廳水庫水質穩步提升;實施京冀密雲水庫水源保護共同行動方案。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壓減地下水超采量,逐步建立管網與地下水源地補給調送機制,提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力。加強區域水系連通及生態修復,依託整合現有河流、濕地、林地等資源,實施永定河、潮白河、拒馬河等跨境河流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推進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建設。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專欄3 永定河生態修復
3.加強京津冀能源一體化發展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加強區域能源設施建設,加快機制標準、要素市場一體化協同發展,推動區域能源結構低碳化轉型,提升區域能源綠色發展水平。共建共享區域能源設施。實施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行動計畫,最佳化完善區域能源設施布局,建設跨區域重點能源項目,構建互聯互通能源設施體系。持續推進區域電源支撐能力建設,全面整合現狀存量資源,形成應急備用與調峰電源能力3600萬千瓦。構建華北地區“四橫三縱”特高壓網架,形成環北京特高壓雙環網,不斷完善京津冀區域外受電力保障格局。增強區域天然氣應急儲氣能力,最佳化京津冀上下游天然氣資源設施配置,投運唐山LNG應急調峰保障工程、天津南港LNG應急儲備項目,推進大港、華北等周邊地下儲氣庫群達容擴容,構建形成多源多向、互聯互通、能力充足的區域天然氣儲氣調峰系統。提升區域能源綠色水平。深化區域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互惠合作,用好冀北風光發電資源,提高張北柔性直流輸電線路送電水平。探索推動區域可再生能源電力多元化、規模化套用,協同推進張家口可再生能源套用示範區建設。以大興、房山及燕山石化、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昌平、延慶等區域為重點,積極參與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建設,合力打造氫能與氫燃料電池全產業鏈。推動建立標準統一的區域高速公路充電服務網路。到2025年,外調綠電力爭達到300億千瓦時。
加強區域能源發展協作。完善多層次、常態化區域能源交流合作平台和機制,加強規劃政策及重大項目協調對接,推動區域能源運行監測平台共建共享,促進區域能源一體化發展。強化三地能源主管部門常態化、機制化對接溝通,共同推動規劃政策銜接、重大項目落地。(二)建立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更好發揮基礎設施的先行引導作用,持續提升基礎設施的系統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1.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體系
繼續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推動“四網融合”,持續最佳化地面公交線網和場站布局,完善城市路網層級結構,推動構建綜合、綠色、安全、智慧型的立體化、現代化城市交通系統。
高水平發展市域(郊)鐵路。充分利用既有鐵路資源,合理規劃新建線路,加快構建“一乾多支”的市域(郊)鐵路主骨架。組建路市合作平台公司,實現路市合作從行政協調向市場引導轉變。出台市域(郊)鐵路功能布局規劃,實施市域(郊)鐵路建設行動計畫,啟動城市副中心線、東北環線等通勤線路整體提升工程,基本實現公交化運營,圍繞中心城區實現30公里圈層45分鐘通勤。推進門大線、良陳線等旅遊線路適應性改造,促進生態涵養區旅遊產業發展。到2025年,市域(郊)鐵路運營里程力爭達到600公里。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專欄4 加快市郊鐵路建設
繼續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編制實施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建設“軌道上的北京城”。最佳化中心城區線網,適度加密;完善城市副中心線網,形成放射性廊道,輻射周邊區域。開工建設M101線、11號線一期、19號線北延等線路,基本完成捷運3號線一期、12號線、17號線、13號線擴能提升等15條(段)在建項目建設。開展既有線網改造提升,完成軌道交通1號線與八通線貫通運營,實現軌道交通1號線福壽嶺站開通等工程。最佳化運營組織,通過擴大編組、實行快慢線交叉運行、縮短行車間隔等方式,提高運輸效能。推動具備條件的線路進行同台換乘改造,最佳化交通引導標誌標識設定,提高換乘便捷性。到2025年,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力爭達到1000公里,中心城區軌道交通出行比例達到18.7%以上。
打造“四網融合”的軌道交通新格局。推動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最佳化改造既有線網,科學分配鐵路運行時刻資源,推進部分鐵路線路承擔城市內通勤服務功能,著力突破線網瓶頸、釋放線路運輸能力,推動軌道交通全網資源共享,實現高質量、網路化運營。推動統一各層級網路接口標準,實現一套體系、一網運營、一票通行、一站安檢。建成豐臺站、霍營(黃土店)等大型交通樞紐,充分發揮北京朝陽站、清河站等外圍站點客流轉換作用。建立軌道站點一體化開發的用地和建築規模指標優先保障制度,實現軌道交通與城市協調融合發展,讓市民樂享“軌道上的都市生活”。
全面提升地面公交服務水平。圍繞軌道交通最佳化地面公交線網。全面實施公交線網規劃,構建“3+1”線網層級體系,打造“八橫、六縱、三環、十放射”的網路結構,減少長距離、長時間運行線路,加密微循環線路。加強公交路權保障,重點推進匝道、橋區、路口等關鍵節點公交專用道施劃,實現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公交專用道連片成網。最佳化公交場站布局,疏解永定門、廣安門、阜成門等核心區公交場站駐車保養功能,建成康家溝、王佐、東小營等一批立體化公交場站。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專欄5 公交線網層級體系
完善城市道路層級結構。在推進快速路、主幹路建設的同時,重點加強次幹路、支路建設,形成級配合理的路網結構。最佳化城市骨幹路網,建成京密路、安立路等快速路,實現新城與中心城區快速連線。加快推進西大望路南延、巴溝路等工程建設,完善“三環半”主幹路系統,到2025年,建設快速路80公里、主幹路340公里,中心城區主幹路實施率達到85%。按照“窄馬路、密路網”理念,推進次幹路、支路建設。圍繞骨幹道路建設同步實施周邊次幹路、支路,打通一批跨區斷頭路、瓶頸路,加強代征道路移交管理,暢通道路微循環。
2.完善多源共濟的水資源保障體系
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方針,強化水資源約束引導作用,建設多源共濟、兼容並蓄、精細調配、彈性適應的水資源保障體系,促進水與城市協調發展。
完善多源外調水格局。按照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總體布局,研究制定本市南水北調後續工程水資源配置方案。用足南水北調中線,優先推動中線擴能工程。強化西部輸水通道,推動引黃工程向永定河生態補水常態化,研究推進官廳水庫恢復飲用水戰略儲備功能,研究推動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共同保障首都水資源安全。最佳化東線進京通道,保障市內水資源高效調配和利用。“十四五”期間,南水北調總調水量力爭達到60億立方米。完善南水北調供水網路結構,推進河西支線、大興支線等配套乾支線工程,實施大興國際機場、溫泉等配套水廠建設。
涵養地下水資源。堅持控采、壓采地下水,持續推進自備井置換,實施自備井置換清單式管理,實現精確計量和調控,推進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自備井退出常規供水體系。到2025年,地下水年開採量力爭降至14億立方米左右。完善地下水回補總體格局,建立地下水水量、水位雙控制度,建立分層、分區、分用途的地下水保護開發及安全保障機制,持續推動平原地區地下水水位穩步回升。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專欄6 地下水回補總體格局
構建安全可靠的城市供水體系。中心城區完善“一環、兩脈、九廠、多點”聯動的供水設施布局,與城市副中心形成管網互連互通的供水設施布局。建成石景山、亦莊等南水北調水廠,進一步拓展南水北調來水供水範圍,強化中心城區西部、南部供水保障。到2025年,中心城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供水安全保障係數超過1.3。
3.建設藍綠交織的綠色生態體系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完善“一屏、兩軸、兩帶、三環、五河、九楔”的市域綠色空間結構,加強各類型、各區域生態空間聯繫,推動形成以森林為主體、河流為脈絡、農田湖泊為點綴、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城市生態系統。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專欄8 一屏、兩軸、兩帶、三環、五河、九楔
持續完善森林生態系統。提升山區生態環境建設水平,持續增加平原森林綠量。繼續加強淺山區造林綠化,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綜合整治,實施封山育林60萬畝、山區造林15萬畝,森林健康經營、林木撫育350萬畝,保護天然次生林436萬畝,發揮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休閒遊憩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新增造林16萬畝,千畝片林累計達到300處以上、萬畝片林累計達到40處以上。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5%,全市森林蓄積量增加至3450萬立方米。
系統開展濕地保護修復。推進藍綠空間有機融合,充分利用既有河湖水系,進一步完善濕地生態系統。打造中心城區“一核”濕地群,構建全市“三橫四縱”濕地帶,在充分保護利用河湖濕地的基礎上,保護恢復市級濕地公園5處、國家濕地公園2處及溫榆河、南苑、大興國際機場等一批高品質森林濕地公園,打造50處小微濕地示範區。到2025年,全市濕地保護率提高到70%以上。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專欄9 “一核、三橫、四縱”濕地建設布局
推進生態廊道互聯互通。加強山區、平原、城區生態空間的聯繫,增強全市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功能。打通九條連線中心城區、新城的楔形綠色生態空間,完善城市通風廊道。以道路幹線、河流為依託建立生態廊道體系,打通動物遷徙空間。以永定河、北運河等河道和京雄城際、京瀋客專、市郊鐵路等幹線為主體,新建、改造綠色廊道300公里,提升主要公路、河道兩側綠化景觀600公里。
4.構建堅韌低碳智慧的能源體系
堅持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統籌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全面增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加快補齊能源儲備能力短板,構建多元多向、多能互補、城鄉協調的優質能源體系。
打造堅強可靠的城市電網。統籌本地及周邊區域電源設施布局,持續完善外受電通道,最佳化城市電網結構,加強本地電源應急儲備和調峰電源建設,建成高可靠智慧型化城市配電網。推動勝利(錫盟)-張北特高壓通道建設,形成環北京特高壓環網,加快北京東-通州北、北京西-新航城500千伏等下送通道建設,進一步提升北京電網外受電能力。規劃建設亦莊、CBD等5座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新建220千伏變電站29座,加快補齊城市重點負荷區域和老舊小區等薄弱地區配電網結構短板。到2025年,外送電通道輸電能力增加到4300萬千瓦左右,全市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6%。
完善多源多向的氣源供應系統。持續拓展氣源通道,聯結北京燃氣天津南港LNG輸氣通道,到2025年,形成“三種氣源、八大通道、10兆帕大環”的多源多向氣源供應體系。大幅提升天然氣應急儲備能力,投運唐山LNG應急調峰工程,建成投運北京燃氣天津南港LNG接收站及外輸管線工程。完善市內管網輸配系統,實現六環路高壓A管網成環。到2025年,日輸氣能力達到3億立方米,滿足全市天然氣全年總量和高峰用氣需求,應急儲備能力達到14億立方米左右。
構建清潔低碳的城鄉供熱體系。以供熱系統低碳轉型為導向,不斷完善城鎮地區源網設施布局,持續提高農村地區清潔化供熱水平,構建安全清潔、多能互補、綠色低碳城鄉供熱體系。增強城鎮地區熱源保障能力,加快熱電聯產調峰熱源項目建設,建成魯谷北重、左家莊二期等調峰熱源項目。進一步增強中心熱網韌性,推進實施朝陽路、廣渠路東延等熱力聯通管線工程。加快東壩金盞、首鋼等地區熱力管網建設,完善中心熱網西部、南部等薄弱地區配套熱網,打通管網斷頭斷點。提升農村地區清潔供熱水平。到2025年,全市新增餘熱供熱面積800萬平方米,可再生能源供熱面積占比達到10%以上。
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利用。切實轉變城市能源發展方式,落實可再生能源優先理念,大力推動能源新技術套用與城鄉規劃建設融合發展,鼓勵地源熱泵、再生水源熱泵等供熱製冷技術與常規能源供熱系統耦合利用,發揮重點區域綠色低碳示範引領作用,在具備條件的特色村鎮試點建設一批“超低能耗建築+可再生能源供能+智慧能源平台”的綠色能源示範村。到2025年,新增能源消費優先由可再生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4.4%以上。
5.建設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保障體系
堅持系統觀念、底線思維,按照平戰結合、平災結合的原則進一步最佳化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提高基礎設施在逆變環境中承受、適應和快速恢復能力,打造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運行保障體系。
提高城市生命線保障能力。在新建地區研究推行分散式、模組化、小型化、並聯式城市生命線系統建設新模式,增強幹線系統供應安全;強化系統連通性、網路化和區域自循環,實現互為備份、互為冗餘,提升系統韌性。在做好長期規劃的前提下,適度超前推進水、電等城市生命線規模適度的餘量建設,科技賦能提高保障效率。建立“藏水於庫、藏水於地”的水資源戰略儲備體系,維持密雲水庫蓄水量25億立方米以上,建設西郊、密懷順等地下蓄水區,到2025年,戰略安全儲備水源初具規模。統籌輸入能源和自產能源,完善應急電源、熱源調度和熱、電、氣聯調聯供機制,堅持穩妥有序,鼓勵示範探索,初步建立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協同支撐、統籌聯動的新型儲能保障體系,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高生命線工程高度集中且相互關聯的關鍵節點和區域的恢復能力和恢復速度。
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堅持分區防守,注重洪澇兼治,鞏固提升中心城區“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防洪排水格局,基本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堰”分洪體系。進一步完善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等骨幹河道防洪體系。按照上蓄、中疏、下排的原則,做好重點流域及重要區域的蓄滯洪區建設、河道疏浚和防洪治理。持續推進中小河道達標治理,全面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構建“源頭消減、管網輸送、蓄洪消峰、超標應急”的內澇防治體系。加強海綿城市建設,完善雨水管網系統,推進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等重點地區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和雨水管道提標,實施核心區等重點區域低洼院落排水系統改造。優先解決已形成的下凹式立交橋、鐵路橋等積水點,實現主城區積水點動態清零。提升城市基礎設施防澇能力,系統梳理城市軌道交通、市政道路隧道涵洞、樞紐場站等易澇區域,制定針對性防控措施。積極應對地下水水位回升,最佳化調整城市軌道交通等地下設施建設標準規範,加強運營安全管理。
(三)強化重點區域基礎設施保障
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對於核心區、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態涵養區及重點區域的空間布局最佳化引領和保障支撐作用,大力推動疏解整治促提升。
1.顯著提升核心區政務環境品質
嚴格落實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堅持最佳化改善政務環境與提升市民生活品質有機統一,以更優越的空間、更優良的環境和更優質的服務,保障國家政務活動安全、高效、有序運行。
創造高效便捷的交通出行環境。精準協調政務交通與市民日常出行,著力改善政務交通環境。開展中央政務功能集中地區交通綜合治理,加強長安街及其延長線、二環路、前三門大街等線路智慧交通管控,保障中央政務活動場所與車站、機場、聯絡通道的高效進出聯繫。結合城市更新,“一站一策”加快推動崇文門站、宣武門站等軌道交通站點外城市空間最佳化提升。保護提升老城道路,推動綠色便利出行,大力推進微循環建設,擴大步行空間,強化老城棋盤式道路格線局。加強停車需求管控,因地制宜科學配置黨政機關辦公和生活區停車資源,制定停車差異化分區政策。
建設寧靜宜居的花園式核心區。最佳化長安街、中軸線沿線綠地景觀,塑造展現國家禮儀、大國首都文化自信的景觀形象。傳承古都風韻,保護完善老城六海八水的空間格局,結合二環內歷史水系恢復和濱水環境建設實施濱水綠化,建設口袋公園及小微綠地50處。完善“凸”字形城廓遺址公園環,形成連續且具有一定寬度的環二環景觀帶,打造平安大街、西單北大街一線、東單北大街一線、兩廣路沿線綠蔭空間,建設林蔭大道50處。提高公共綠色空間規模與品質,積極倡導各類院落開展內部環境整治和“開牆透綠”,種好“院中一棵樹”,與市民共享更多綠色空間。
大力推進老舊設施消隱改造更新。按照“保全全、提品質、穩投資”原則,全面推動核心區基礎設施全方位升級改造。加強管線消隱改造,落實核心區管線消隱工作計畫,結合市政道路建設、道路大修、老舊小區改造,完成60條道路管線消隱改造,基本完成40年以上管齡存在安全隱患的管網、全部老舊小區供水管網改造。完成低洼院落排水系統改造,通過調整地面坡度、高程和匯水流向,增設集水井和抽排設施,解決院落積水問題,加強小微積水隱患點治理。加快推進二環路、平安大街、東單大街、西單大街等重點區域、重點部位電纜隧道、熱力和燃氣管線隱患集中治理。以保障民生為重點,進一步最佳化老城能源利用方式,鼓勵分散式微能源網和分散式太陽能利用,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熱比例,實施供熱市政大網連通工程,替代現存72座燃油鍋爐房,提高核心區供熱能效水平。
2.高水平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基礎設施
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建設完善城市副中心基礎設施體系,構築高品質功能承載地,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
建設便捷暢達的綜合交通體系。逐步構建北京城市副中心軌道交通骨幹網路,實現京唐城際通車運行,整體提升市郊鐵路通密線,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平谷線、6號線南延、M101線等線路建設。加強與中心城區、各新城之間的道路交通聯繫,建成京哈高速拓寬改造、九德路、春明路等工程。有效織補城市副中心空間,完成東六環路入地改造工程。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內部路網,建成運河東大街東延、萬盛南街等工程。發揮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門戶作用,建成城市副中心站、東夏園、通馬路、環球影城北等一批綜合交通樞紐,推動“站城融合”發展。沿河、沿綠、沿路建設連續貫通的慢行網路,實現路網密、節點通、環境佳的慢行交通系統。
建設水城共融、藍綠交織的生態城市。形成“一帶、一軸、兩環、一心”的綠色空間格局。依託大運河打造藍綠交織、凸顯公共空間魅力的生態文明帶,依託六環路建設六環高線公園等5處公園,打造清新明亮的創新發展軸。建成張家灣公園等13處公園,閉合環城綠色休閒遊憩環。到2025年,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5%。持續完善副中心“三網、四帶、多水面、多濕地”的城市水系格局,加強北運河、潮白河等濱水生態帶建設,實施玉帶河、蕭太后河等河道綜合治理。基本建成“通州堰”分洪體系,實施溫潮減河工程,完成宋莊蓄滯洪區(二期)、溫榆河、北運河綜合治理,全力推進北運河重點河段水質主要指標達到Ⅳ類標準。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專欄11 通州堰分洪體系
全面提升資源能源保障能力。持續加強副中心供水保障,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調水幹線工程,建成南水北調通州水廠工程二期,新建、改造老城區供水管網,通過清單式管理推進自備井置換,供水安全係數保持在1.3以上。持續最佳化區域電網結構,增強電網應急保障能力,推進副中心電力運行保障中心和運河核心區區域能源中心黑啟動項目實施。完善“四站、五線、三聯通”的區域天然氣供應格局,推動實現城區及張家灣、台湖、宋莊3個特色小鎮燃氣管網全覆蓋。最佳化供熱網路布局,創新綠色能源套用示範,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多能耦合能源系統和城市綠心可再生能源綜合供熱系統。在行政辦公區、文化旅遊區、運河商務區等重點區域構建綜合管廊骨架體系,支撐市政能源安全供給。
3.加快推進平原新城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
落實平原新城功能定位,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和人口,提升城市發展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多點支撐功能作用,切實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打造便利高效、宜業有活力、宜居有魅力的平原新城。
建設內暢外聯的新城交通體系。加強平原新城對外公共運輸聯繫,推進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建成軌道交通昌平線南延一期,加快推動軌道交通19號線南延、北延和R4線一期、15號線東延及市郊鐵路通密線整體提升等項目,打造中心城區與各新城“半小時軌道交通圈”。大力建設霍營(黃土店)站等軌道微中心,打造站城融合的城市支點,促進平原新城人口、產業、居住、服務均衡發展。擴充平原新城和中心城區道路聯絡通道,加快實施北清路、安立路、京密路等快速化提級改造,打通京良路西段、馬家堡西路南延等一批斷點。完善新城內部道路網結構,強化功能區之間相互聯繫。提升道路交通精細化設計、建設和管理水平,同步實施能源、排水等市政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最佳化道路空間功能,保障慢行交通路權,提升慢行系統吸引力。
構建綠海環繞的森林新城。持續最佳化森林空間,實現每個平原新城至少有1處千畝以上城市森林,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8%以上。順義新城區域,建設順和公園等,消除城區公園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盲區,提升首都國際交往門戶的綠色生態空間品質。大興新城區域,圍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臨空經濟區中央生態公園等,在南中軸沿線、永定河、重要交通聯絡線沿線等生態節點和生態廊道造林綠化1900公頃,繼續厚植城南生態屏障。昌平新城區域,建設奧北森林公園等,新建公園面積207公頃,實現回天地區、未來科學城及溫榆河沿線等公園綠地有機串聯。房山新城區域,建設良鄉大學城中央景觀綠帶公園、新城森林公園等,持續提升新城生態環境水平。
4.守護好生態涵養區綠水青山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嚴格施行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將生態涵養區建設成為首都戰略腹地和生態文明金名片。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生態保護。守護好以密雲水庫為核心的水源地,加強各類水庫庫濱帶保護,改善水庫周邊環境。實施密雲水庫水源保護京冀共同行動,推進官廳水庫水源保護工程。全面完成現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消除工程安全隱患,同步健全水庫運行管護長效機制。以水庫上游區域為重點,重點在生態涵養區以“清水下山、淨水入河入庫”為目標,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十四五”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600平方公里以上,密雲水庫上游實現全覆蓋,到2025年,全市水土保持率達到90%。
提升山區森林生態功能。繼續加強山區生態保護與修復,開展森林健康經營,全面保護天然次生林。在燕山區域重點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嚴格防控森林火災和有害生物入侵。在太行山區域重點加強廢棄礦山治理,持續改善林分質量。在淺山區域增加抗逆性強、好管好活的鄉村長壽樹種和彩葉樹種,打造林海綿延、五彩斑斕的山林景觀。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提升長城沿線、永定河兩岸生態景觀。
加大交通基礎設施保障力度。利用既有鐵路資源,加快建設京門線、門大線、通密線整體提升等項目,帶動沿線旅遊文化等產業發展。充分發揮高速公路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建成國道109新線高速及西太路、休閒大會北路等高速公路聯絡線工程建設。改善生態涵養區內部路網條件,完善南山環線三期、雙大路二期等淺山區公路項目建設。
5.增強重點功能區基礎設施保障能力
緊緊抓住“兩區”建設契機,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發揮基礎設施引導帶動作用,提升重點功能區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和服務水平。
激發“兩區”新活力。構建第四使館區外圍綜合交通體系,建成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12號線,推進R4線一期、亮馬河北路、東葦路、天葦路等工程。加強新國展外圍交通供給,推進15號線增購車輛、京密高速、新國展聯絡線等工程。完善金盞國際合作區骨幹路網,建成東壩大街、阜陽西街、興壩路等主幹路。做強自由貿易試驗區口岸功能平台,推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貨運區多式聯運設施建設,推進首都國際機場東區、西區樞紐建設和現有貨運設施完善升級,提升機場口岸貨運保障能力及運輸效率。
推動臨空經濟區建設。進一步加強首都國際機場外圍交通保障,推進R4線一期、首都機場捷運系統、京密快速路等工程建設。構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路網體系,加快建設永興河北路、大禮路、軍航西側路等主幹路,建成榆平路、祥和街等次幹路。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品質,保障防洪排水安全,建成榆垡中心公園、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滯洪工程一期等工程。依託大禮路、永興河北路等綜合管廊,形成安全可靠的市政能源通道。加快建設順義焚燒發電廠三期生物質發電等一批重大項目,構建綠色、智慧型、高效的能源體系。
促進“三城一區”發展。完善懷柔科學城內部路網,建成永樂大街、雁棲東二路、科院路等工程。提升未來科學城外圍交通服務能力,完善京承高速黃港立交功能,建成軌道交通17號線。加強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與中心城區交通聯繫,加快建設大羊坊路。加快推進“三城一區”構建多能互補、高效智慧型的區域能源綜合服務系統,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園區級綜合智慧能源示範樣板。積極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的嵌入式發展,提升商業綜合體、高端商務樓宇智慧用能水平。
支撐新首鋼地區建設。加強新首鋼地區外圍出行保障,建成11號線西段(冬奧支線)、北辛安路(南段)和鍋爐廠南路。貫徹“小街區、密路網”理念,全部完成修理廠西路等新首鋼地區次支路建設。實現捷運、公交、慢行等多種交通方式快速換乘,建成蘋果園綜合交通樞紐。實施首鋼水系與永定河流域連通工程,整治提升群明湖、秀池周邊生態環境。增強地區熱源保障能力,建成首鋼南區調峰熱源項目。
(四)推進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碳排放穩中有降和推動碳中和為抓手,強化水資源和碳排放總量、強度雙控,深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減排降碳,助力綠色北京建設。
1.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
落實落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要求,執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支撐節水型社會全面建設。
提升水資源節約利用水平。實施用水總量、用水強度雙控,健全分區域、分行業用水控制指標體系,促進生產和生活全方位節水,“十四五”時期全市年生產生活用水總量控制在30億立方米以內,單位地區生產總值水耗下降到10立方米/萬元以內,水資源節約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立覆蓋水資源利用全空間、全鏈條、全領域的監測網路體系,深入開展獨立計量區建設和管理,做到中心城區供水管網“逢漏必知”。
開展全民節水行動。堅持節水優先、量水發展,出台《北京市節約用水條例》,落實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形成完善的法治保障體系。健全節水標準體系,實施“百項節水標準工程”,構建覆蓋各領域的先進用水定額和滿足節水基礎管理、節水評價的節水標準體系。深化水價改革,創新市場化節水體制機制,落實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鼓勵支持工業企業節水改造和園區水循環梯級利用,創建節水標桿園區和企業。嚴格施工用水、降水管理,加強生態用水計量、收費管理,大力推動園林綠化滴灌等節水技術套用。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專欄12 加強行業節水
2.最佳化能源消費結構
以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為重點,持續最佳化基礎設施領域能源資源消費結構,倡導綠色出行,為實現碳達峰後穩中有降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堅持節約優先,深化產業結構調整,深挖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潛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鼓勵引導重點用能企業綠色化、智慧型化、數位化轉型升級。完善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責任制度,確保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達到國家要求。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率先達峰後穩中有降。
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大力推進“減煤、穩氣、少油、強電、增綠”,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實現新突破。加大生態涵養區電力等清潔能源設施建設力度,持續推動農村地區剩餘村莊散煤清潔能源替代,基本實現剩餘農村散煤採暖用戶清潔採暖。加快削減工業設施用煤,持續削減煤炭總量,到2025年,全市非應急情況下基本不使用煤炭。合理引導天然氣消費,到2025年,天然氣消費量控制在200億立方米左右。大力壓減車用油品總量,引導鼓勵存量私人小客車“油換電”。落實可再生能源優先的理念,加強能源新技術套用,大力推進能源供給消費綠色低碳變革,增量能源消費逐步實現可再生能源替代。
倡導綠色出行方式。強化綠色導向,引導市民逐步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街道空間分配向步行和腳踏車傾斜,引導道路停車位減量化發展,保障步行和腳踏車路權。增加綠化遮蔭及騎行左轉專用道、指示燈等設施,營造優質的步行和騎行空間。綜合交通樞紐場站優先考慮慢行交通接駁組織及空間分配。到2025年,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6.5%,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專欄13 建設慢行友好城市
最佳化調整運輸結構。有序推進鐵路貨運物流體系轉型升級,充分發揮鐵路在大宗貨運中長距離運輸中的骨幹作用。加快京平綜合物流樞紐等貨運樞紐建設,推動大宗貨物中長距離運輸“公轉鐵”,促進多式聯運及運輸結構調整。促進城市貨運綠色發展,持續實施新能源貨車運營激勵政策。強化貨運行業優質企業的標桿作用,促進貨運企業加快構建基於新能源的新型運輸組織模式。除應急、重大活動保障等特殊情況外,公交、出租、環衛、郵政等公用領域用車基本實現電動化。
3.推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
加強資源的循環高效利用,推進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持續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加強污水資源化利用。持續最佳化再生水供用結構,提高再生水輸配能力。推進一道綠隔地區再生水調配水源環線建設,保障溫榆河公園、城市綠心公園等大型公園綠地綠化用水,力爭做到園林綠化領域再生水可用盡用,實現園林綠化領域自來水、地下水灌溉逐步退出。實施重點功能區及重點工業項目再生水輸配工程,保障“三城一區”等重點功能區和燃氣電廠、環衛焚燒廠等重點工業項目再生水供給,力爭做到工業用水應供盡供、可替盡替。推動實施長興水源淨化等河湖再生水補水工程,增加再生水補充河道生態用水。積極推進污泥本地資源化利用,推動污泥無害化處理滿足相關標準後用於園林綠化等領域。到2025年,新建再生水管線約370公里,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5%以上,污泥本地資源化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專欄14 推進重點領域污水資源化利用
提升固廢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成再生資源回收設施體系,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7.5%。加強建築垃圾全過程處置利用,最佳化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布局,推進裝修垃圾與建築垃圾處理設施協同建設,推廣建築垃圾再生產品利用。到2025年,實現裝修垃圾收運規範化,處置資源化。完善全市循環經濟園系統布局。
增強園林綠化碳匯能力。增強森林生態系統固碳釋氧能力,持續開展造林綠化和封山育林,豐富生物多樣性,提高山區、平原林分質量,全面開展固碳增匯營林示範區建設。提升公園綠地綠色循環水平,調整綠地種植結構,優先選用節水耐旱、鄉土宿根地被植物,降低養護管理水耗、能耗;加強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使用率,推廣園林廢棄物循環利用,減少碳排放。利用5G、智慧場景套用等技術,開展園林碳匯科普,加強公眾參與意識。到2025年,林地綠地年碳匯量達到1000萬噸,逐步構建生態節能、節約型的園林綠化生態系統。
(五)著力提升基礎設施服務品質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七有”目標和“五性”需求,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統籌,推動基礎設施功能最佳化,提升基礎設施服務品質,讓市民生活更加便利、高效、舒適。
1.加強與城市功能融合
著力最佳化基礎設施結構布局,豐富基礎設施服務功能,梳理明確各級基礎設施和地面空間的布局關係,促進基礎設施與城市功能融合發展。
加快站城融合發展。統籌軌道建設與城市空間結構調整和功能布局最佳化,加強規劃引導管控,重點圍繞軌道微中心建設,引導土地資源和建設指標向站點周邊集聚,在適宜站點周邊統籌布局公共服務、文化娛樂、居住等城市功能,實現站點的交通功能與城市功能耦合,打造城市活力中心。試點以首鋼站、亦莊站及市郊鐵路霍營(黃土店)站、望京站等軌道交通站點為核心,劃定重點實施單元,推動試點建設和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健全土地綜合開發收益反哺軌道建設機制,促進軌道交通與城市同步協調發展。有序實施既有站點改造,持續推進既有線未開通車站出入口開通工作,增設快速換乘通道和出入口,加強與周邊辦公、商業設施的直接連通;調整地面公交站點與捷運換乘距離,提升軌道交通服務便利性與可達性。最佳化軌道交通站點周邊接駁組織,通過開行微循環公交、建設P+R停車場、規範腳踏車停放管理等措施,提升市民換乘效率。
引導公交場站與城市功能有機融合。結合公交場站周邊居民需求,補齊區域城市功能服務短板,推動福壽嶺、朱辛莊等公交場站與便民服務、綠色景觀、體育休閒等城市功能深度融合,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打造便捷、高效、多樣的新型公交場站,推動公交場站由交通化職能向社區化職能轉變。疏解提升核心區公交場站功能,外遷歷史文化街區內公交場站,推進前門、永定門、廣安門等核心區公交場站駐車保養功能及旅遊集散中心疏解,並結合區域需求做好功能疏解後公交場站再利用。
統籌利用地下空間完善城市功能。制定長期發展戰略,啟動立法工作,編制專項規劃,推動地下空間多層次開發利用。主動規劃各層功能定位,研究利用較淺空間建設各類公共設施、較深空間建設綜合管廊等設施。加強軌道交通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強化軌道交通站點與周邊公共服務、商業等地下空間連通建設。促進地面設施地下化,探索利用新建公園綠地、公交場站等建設地下停車場,依託地下空間設定積水點治理的儲水設施。按照因地制宜、經濟適用的原則推進綜合管廊建設。最佳化健全“管路互隨”機制,推動道路大修與管線消隱、新建道路與隨路管線同步實施。
2.著力最佳化和完善標準規範
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對標國際一流,注重標準先行,梳理完善相關標準規範,逐步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領域標準規範全覆蓋,加強城市運行管理標準化,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精細化編制標準規範。完善基礎設施標準體系,補齊現有標準規範空白,制定功能建設標準清單和投資造價指導清單等,實現基礎設施領域建設投資環節全覆蓋。最佳化調整城市道路、樞紐場站、綜合管廊、城市公園、慢行系統等標準規範,加強各行業、各領域之間標準規範有機銜接,注重與市民需求、城市功能的結合,並對標國家新要求及城市發展需要,及時更新,讓精細化建設管理有章可循,推進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
強化標準規範實施。重點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城市公共運輸、信息化基礎設施、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等領域標準規範的實施,作為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行管理的重要依據,為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提供支撐。
3.打造高品質生態生活空間
進一步拓展河道、公園綠地等生態空間,改善市民居住工作環境,因地制宜完善遊憩、親子、運動等服務功能,為市民提供就近可享的高品質普惠生態空間。
完善水生態格局。深入打好碧水攻堅戰,加快推進中心城區合流溢流和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加強調蓄淨化,治理雨污混接錯接,因地制宜改造管網100公里。進一步提升城鎮地區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持續推進新城、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建改建污水收集管線1000公里,基本實現建成區污水收集管網全覆蓋。打通河湖水系聯繫,構建流域相濟、多線聯絡、多層循環、生態健康的水網體系,增強河湖水體流動性,提高水體自淨能力和納污能力,提升中心城區水環境整體水平,形成“三環碧水繞京城”格局。研究重點河道生態水量及水源保障方案,保障重點河湖生態用水,增加再生水補充河道生態用水。在有條件的河湖開展適宜品種的增殖放流活動,維護水域生態平衡、最佳化水域環境。
拓展市民親水空間。持續擴大親水區域,更好滿足市民休閒娛樂、觀賞體驗等多種親水需求。實施清河、壩河、通惠河等城市河湖景觀提升工程,提升河道景觀及水工建築物設計品質,到2025年,中心城區景觀水系岸線長度達到350公里。依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加快推進沿線航道、船閘、碼頭等配套設施建設,逐步恢復歷史漕運河道景觀,實現北運河全段、通惠河、亮馬河、潮白河部分河段等水域遊船通航。進一步提升建成區濱水步道的通達性和開放性,完善多樣化親水服務供給,因地制宜設定垂釣、滑冰、皮划艇等服務區域,實現區區開放適宜垂釣區和河湖水域滑冰場。
提升公園綠地品質。完善社區公園、城市公園、郊野公園遊憩體系,建設“成長型公園”。通過見縫插綠、立體綠化等方式建設小微綠地、口袋公園,拓展社區綠色空間,實現開門見綠。建設南苑濕地森林公園、奧北森林公園等7處第一道綠隔城市公園,實現“一道綠隔城市公園環”閉合成環,新增溫榆河公園、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等10處第二道綠隔郊野公園,持續完善“二道綠隔郊野公園環”。有序開展既有公園功能提升,完成50處以上“全齡友好型”公園綠地改造。結合市民需求,因地制宜設定文化、運動場、停車、應急避險等功能設施。結合智慧場景套用等新技術,建成不同類型示範自然遊憩場所30處。到2025年,全市實現新增城市綠地1200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9%,全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專欄16 溫榆河公園
完善綠道網路。統籌河湖水系、公園綠地、慢行交通等空間,進一步完善城市綠道網路,構建“一核、兩環、五帶、十片區”的市級綠道系統,進一步增強全市生態空間的系統性、連通性。建成永定河、潮白河、通惠河等濱水綠道及朝陽雙奧綠道、西山綠道,新增城市綠道350公里。依託市級綠道節點建成星級綠道服務驛站44處,進一步完善綠道服務功能。在郊野和山區規劃建設“一十百千”森林步道體系,構建1條100公里串聯山區平原的森林遊憩道、10條森林馬拉松步道、100條10公里健身步道、1000條3-5公里的迷你步道,打造特色化的全程、半程、微型馬拉松跑道。
4.提升智慧服務管理水平
對標2025年建成全球新型智慧標桿城市,深度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加快建設精準高效、共治共享、協同聯動的智慧型基礎設施。
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智慧型化水平。立足北京智慧城市2.0總體發展目標,全面加強基礎設施感知運行、安全、監管、決策等全周期智慧管理服務能力。整合政務、應急等各專網資源,逐步推動構建智慧城市專網,並依託專網進一步推動智慧套用開發。建成交通綜合決策支持和監測預警平台(TOCC)三期,實現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重要樞紐區域全面感知、智慧型分析、實時調度、快速應急“一屏統管”。在道路規劃建設階段預留條件,加快實施自動駕駛示範區車路協同信息化改造,滿足無人駕駛等未來技術發展需要。加大交通管理非現場執法力度,建成全市1700處智慧型信號燈,全面推進交通智慧執法。構建智慧水務1.0基礎系統,加快建設水務感知平台、大數據中心,實現水務業務流程數位化。推進公園智慧管理,實現遊客量實時匯聚、分析研判、分流調度、智慧預警。深化區域協同智慧管理,高質量完成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交通運行監測和指揮聯合調度,加強跨界河流水文水質數據共享,提升防洪協同調度水平。
加強基礎設施共治共享能力。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發揮社會參與監督作用。方便市民利用“隨手拍”“隨手發”等方式,舉報交通違法行為。建成一體化出行服務平台(MaaS)2.0版,實現統一支付、停車誘導、綠色出行碳激勵。推進“多表合一”專項行動,實施水、電、天然氣、供暖計量器具智慧升級改造,加強數據一體化採集,打造核心區和城市副中心“多表合一”示範區。
四、保障措施
“十四五”時期,基礎設施建設在擴大有效投資和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需要持續加大改革創新和保障力度,統籌各方形成合力,確保規劃任務和規劃目標的實現,提升對城市運行發展的支撐保障。
(一)強化統籌協調
強化規劃管控,注重建管協調,打造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的全生命周期發展模式。
加強規劃統籌銜接。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健全規劃銜接協調機制,避免交叉重複和相互矛盾,促進各級各類規劃“多規合一”。加強規劃建設項目統籌,建立完善項目聯合儲備機制,促進關聯項目協同實施,提高規劃建設效率。
提升建設管理水平。完善頂層設計,合理整合劃分各相關部門所承擔的市政設施建設管理職責,避免重複建設,彌補管理空白。加強部門聯動,最佳化部門之間的協調推進與信息共享機制,統籌協調項目前期工作和建設管理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確保全市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實施的整體性和連續性。
提高全生命周期管控水平。統籌前期與後期,加強設計階段對運行成本、服務價格、運行養護等問題的科學把控,保障基礎設施長期穩定運行。健全設施管理部門與運行服務單位意見參與渠道,結合運行管理需求,最佳化設施設計方案,完善技術指標和質量標準,推動管理向前端延伸。健全聯合驗收機制,規範驗收標準與程式,確保設施妥善移交和達標運行。
(二)強化改革創新
處理好基礎設施公益性與經營性關係,明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方向,科學設計創新發展路徑和模式,推動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
進一步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堅持市場化方向,健全軌道交通、地面公交、高速公路等領域收費及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激發市場活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對具有公益性特徵和自然壟斷經營特徵的基礎設施,建立健全科學反映成本、激勵約束並重、兼顧社會承受能力、靈活動態調整的政府定價機制,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持續推進投融資模式創新。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資保障體系,增強資金供給能力。逐步開放捷運站接駁公交、微循環公交、氣源市場、P+R停車場等經營主體招標,形成多主體競爭格局,不斷提升行業服務水平。完善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健全約束和激勵政策機制。實施樞紐場站一體化開發,採用PPP模式開展高速公路、停車場等建設,加強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推廣,多渠道吸引社會資本。依法依規發揮融資平台作用,在不違規舉債的前提下增強融資能力。
(三)強化項目落實
堅持以規劃確定項目、以項目落實規劃,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保障規劃目標任務實現。
實施重大項目帶動。研究建立本市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儲備庫,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前期工作,加強對建設項目成熟度評估,依據項目成熟情況,確定本市重大基礎設施正式項目、預備項目和儲備項目,提前謀劃和啟動前期工作,實現儲備論證建設的良性循環機制。
分類精準施策。加強對儲備項目的協調調度力度,加快推進前期工作,推動符合條件的項目儘早開工建設。統籌保障在建項目合理資金需求,推動在建項目順利實施,早日建成發揮效益。對於重大儲備項目中,符合條件且有效拉動經濟、服務民生、促進融合發展等項目給予鼓勵和支持,最佳化發展環境,加大推進力度,加快前期工作步伐。
(四)強化規範管理
強化規劃監測評估,完善規劃實施監督考核制度,加強財政約束,擴大公眾參與,確保規劃的科學性。
加強成本績效管理。準確核算項目成本,強化對列入規劃項目的管理,提高項目的前期工作質量,建立科學完整、執行規範的成本預算管理體系,加強項目成本預算,強化預算執行。完善成本績效管理機制,增強績效意識和績效理念,實現事前規劃、事中控制、事後評價的全流程績效管理。提高成本績效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合理控制建設規模和節奏,確保建設時機、建設標準等與發展需求、籌資能力相適應。
加強監督考核。在規劃實施中,加強考核監督,圍繞規劃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中期評估,注重效率分析,建立科學合理的規劃評價機制,保障規劃的有效實施。
推動公眾廣泛參與。把開門編規劃、社會參與的積極性轉化為落實規劃的合力,發揮社會主體作用,強化政府引導支持,聚焦高質量發展和民眾關注,堅持梯次穩妥推進。廣泛開展規劃宣傳,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更多的市民參與到規劃的實施和監督中來,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

內容解讀

《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
到2035年,北京市基礎設施發展方式實現根本性轉變,率先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推動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構架基本形成,安全、韌性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生態城市基本建成,推動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更好地滿足市民需求。
《規劃》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更好發揮基礎設施的先行引導作用,持續提升基礎設施的系統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重點圍繞城市交通、水資源保障、綠色生態、能源及安全韌性等方面明確了未來5年的建設任務。
《規劃》也強化重點區域基礎設施保障,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對於核心區、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態涵養區及重點區域的空間布局最佳化引領和保障支撐作用。重點是堅持最佳化政務環境與提升市民生活品質有機統一,顯著提升核心區政務環境品質;高水平建設城市副中心基礎設施;聚焦提升城市發展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打造內暢外聯、綠海環繞的平原新城;強化交通保障、提升“林”“水”生態功能,守護好生態涵養區綠水青山;增強臨空經濟區、“三城一區”、新首鋼地區等重點功能區基礎設施保障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