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農業科技發展規劃

2021年12月31日,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農業科技發展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農業科技發展規劃
  • 發布單位: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發布信息,內容全文,

發布信息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關於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農業科技發展規劃》的通知
京政農發〔2021〕138號
各區農業農村局:
  為全面貫徹落實《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深入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著力推動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確保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現將《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農業科技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遵照執行。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2021年12月31日

內容全文

引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則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作為首都,有條件、有責任當好表率、做出示範、走在前列。科技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為全面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著力推動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確保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和本市《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編制本規劃。
一、北京市農業科技發展成效與形勢分析
  回顧“十三五”,全市農業科技工作保持了良好勢頭,創新驅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取得突出成就。展望“十四五”,全市農業科技必須主動適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滿足新需求,強化掌握科技競爭先機,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及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一)“十三五”時期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提高創新能力、改革體制機制、完善創新體系、提升服務水平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創新目標更加聚焦,創新基礎更加穩固,科技支撐更加有力,不斷推動農業質量效益與競爭力提升。2020年,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5%,繼續在全國保持領先。
  總體創新水平不斷提升。“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出台了《關於推進北京市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見》《強化創新驅動科技支撐北京鄉村振興行動方案(2018—2020年)》《北京現代種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20—2022年)》《平谷區農業科技創新及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畫(2020—2022年)》等系列政策檔案,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總體科技創新進步明顯,“基於北斗的農機自動導航與作業精準測控關鍵技術”入選“2020世界智慧型製造十大科技進展”,“露地甘藍無人化作業關鍵技術”入選“2020年農業農村部十大引領性技術”。平谷區獲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現代農業(畜禽種業)產業園,啟動建設平谷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
  科技研發基礎更加紮實。研製出玉米全基因組高密度SNP(單核苷酸多態性)晶片Maize6H-60K,玉米國審品種數量位於全國前列;構建了國內首個蔬菜品種DNA指紋資料庫和蔬菜高通量分子育種平台,率先實現高通量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在蔬菜上的規模化套用。建立了北京鴨、北京黑豬、北京宮廷金魚等特有遺傳資源的保種體系,培育出“中育”種豬配套系,擁有國內唯一的SPF(無特定病原菌)種豬安全生產體系;建成亞洲最大的天敵昆蟲種質資源庫,保有天敵昆蟲30餘種150多個功能品系。航空施藥精準作業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
  成果轉化套用成效明顯。“京科968”作為全國玉米主導品種之一,累計推廣已超過1億畝,MC670品種創下畝產1663.25公斤的最新全國玉米高產記錄;“京農科728”等系列早熟宜機收玉米新品種被遴選為2020中國農業農村十項重大新產品;京紅、京粉系列蛋雞品種市場占有率達58%;鱘魚種苗年產量占全國60%以上。國內首個大型商業育種軟體“金種子育種雲平台”,在300多家育種單位得到套用,為商業化育種提供了信息化解決方案。建設7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3個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35個市級農業科技示範基地,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重要平台。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一主多元”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支撐更加有力,服務主導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取得明顯成效。
  農業技術裝備水平較快提升。近年來,具備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特徵的大型智慧型連棟溫室建設取得快速發展,蔬菜工廠化生產進入全新發展階段。集成了農業物聯網技術、高產高效生產技術、管理雲平台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智慧型控制技術、質量安全追溯技術等的智慧農場在北京建成並運營。在新建、改擴建生豬養殖場過程中,將區塊鏈技術套用到生豬養殖環節,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土壤墒情監測系統、農機監測終端、航空施藥作業監管與計量系統、日光溫室水肥一體化裝備、質量溯源系統等農業智慧型裝備在全市推廣套用。
  央地科技合作進一步深化。中央在京科研院校發揮自身科技資源優勢,助力首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積極承擔北京市農業科技項目,共同開展協同創新,參與了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承擔了北京鴨、北京油雞國家級保種場北京地區的保種任務;積極開展院區/校區科技項目合作,推進科技成果在京轉化落地;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園,服務“一帶一路”“上合組織”“非洲論壇”等重大外交活動,助力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
(二)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多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集聚,為北京市農業科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新形勢孕育著新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
  打造農業“中關村”確定了堅持國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定位,以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為引擎,聚焦國家農業科技短板領域和“高精尖”前沿技術,集中優勢資源和要素,打造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科技條件平台支撐;落實我國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對生態循環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需要向綠色、高質量轉型升級發展,是對農業科技的新需求;數字信息技術成為農業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方向,以數位化引領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特別是要發展農業信息技術和智慧型裝備,實現“機器換人”,解決人力資源短缺突出矛盾,是北京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支撐。
  首都人才聚集高地優勢為北京提供得天獨厚的農業科技資源條件。北京市現有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農學院、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等農業綜合性院校4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14所高校開設了涉農院系,聚集了數量眾多的農業科技人才。全市有涉農院士4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8人),涉農“長江學者”56人,涉農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畫入選人才69人,為北京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戰略人才儲備。
  目前,北京農業“卡脖子”和短板技術創新不足問題仍然突出。在現代種業、種苗繁育、耕地質量提升、微生物產品創製、智慧型農業裝備和生態環保技術方面存在的短板技術,成為制約高效設施生產效益提升、數位化和智慧型化控制生產、有機農業、低碳循環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原創性科技成果比重很低,物化的新產品新裝備在性能和效率上與國外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方面仍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如創新資源分散、創新效率不高,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突破性成果創新研發產出不多,傳統上偏重勞動密集型的技術集成為主,對以產品、裝備等市場化、商業化和產業化的研究導向不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仍然較低,主要表現為科技成果商品化和產品化研發產出不足,科技需求信息渠道不暢,農戶生產經營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低,普遍存在對科技需求的驅動不足等。國際科技合作交流不充分,農業科技深度合作和專項經費投入不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需要進一步打通推廣機構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激發創新活力。
二、北京市農業科技發展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面向關鍵核心技術抓創新,面向產業需求抓轉化,面向科技前沿抓合作,面向激發活力抓機制,建立健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成果轉化的農業科技創新鏈,強化國家農業創新戰略力量的牽引帶動作用和成果就地轉化能力,為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科技和智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立足北京,引領全國。瞄準科技發展前沿,立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功能定位,發揮科技創新高地的資源優勢,開展“卡脖子”和短板技術攻關,在全國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2.堅持問題導向,創新驅動。瞄準農業產業發展技術難題,組織開展生產關鍵科技研發與協同創新,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效果,推動科技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發展優勢,驅動農業高質量轉型升級發展。
  3.堅持產研結合,惠及民生。著力解決科技與產業脫節問題,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暢通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通道,使農民切實享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增產增收紅利,不斷豐富市民日益多樣化生產、生活、生態和健康需求。
(三)主要目標
  利用好國際和國內科技資源優勢,圍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聚焦“農業中關村”建設,最佳化農業科技研發布局,強化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完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寬鬆的創新創業與推廣服務環境,形成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新格局,大幅提升北京現代農業科技水平。
  到2025年,農業原始創新能力實現較大提升,農業科技整體實力居全國領先水平,部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套用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環境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7%,繼續在全國保持領先。初步建成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相適應的農業科技創新高地。
  ——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力爭在農作物雜交育種、基因編輯、耕地修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智慧型裝備、微生物產品和製劑創製、高效設施農業、重大動植物疫病檢測與防控等領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產品。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取得新成效。圍繞產業發展重大需求,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為重要依託,組織開展重大技術模式集成與轉化,並在全市、全國甚至全球範圍內引進、篩選相應的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進一步激發科技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的活力。
  ——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實現新提升。進一步創新技術推廣服務機制與模式,利用網際網路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務效率;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的科技社會化服務機制,提高科技型農業企業和社會力量等創新主體參與農技推廣的積極性。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實現新突破。以農業中關村建設為抓手,按照需求導向,以溫室園藝業為切入點,深入探索建立政府、企業和高校的“金三角”模式,形成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機制。同時,探索建立科研和技術推廣單位與科技示範基地深度合作機制。
  ——科技人才培養開創新局面。圍繞目標導向和產業問題導向,進一步改革科技獎項和職稱評定指標體系,強化創新與推廣服務的績效評價,助力科技人才快速成長。根據實際需求,為科技園區和農業企業培育一批基層推廣研究人員。
  “十四五”北京農業科技發展主要指標
指 標
2020年
基期值
2025年
目標值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75
77
選育具有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優質品種(個)
-
20
研發新型生物投入品或製劑創製數(個)
-
3-5
建設智慧農業套用場景(個)
-
3-5
智慧型連棟溫室番茄產量水平(公斤/平米)
40
48
農作物良種覆蓋率(%)
-
98
設施農業機械化率(%)
35.8
55
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
40.3
43
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
44.5
45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
>92
>95
國家和市級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個)
35
100
  
  
三、北京市農業科技發展主要任務
(一)打造農業中關村
  充分調動在京農業科研單位優勢資源,以部市共同打造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為契機,布局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集成套用基礎條件平台和創新資源,服務國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1.打造平谷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
  集聚首都專家優勢資源,建成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展示培訓、交流交往於一體的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形成全國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建立技術孵化機制和模式。圍繞現代種業、生物技術、營養健康、溫室園藝、農機裝備等重點領域,強化創新條件能力建設,開展原始創新、自主創新、技術孵化、轉化套用、科技服務,突破一批產業“卡脖子”和短板技術。以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為重點,引入瓦赫寧根大學產業發展團隊,借鑑科技產業化的成功經驗和產學研融合發展的創新思維,打造科技創新大孵化器,孵化高質量的農業科技企業。
  在科技創新資源布局上,推進以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為引擎的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建設,孵化一批高質量的技術成果,打造科技創新前沿和高地。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等為載體,承接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的創新成果,逐步打造一批科技示範基地和鄉村振興科技示範村鎮的“北京樣板”,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模式。
  2.服務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落地
  推進大北農集團農作物育種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數字農業創新中心等項目落地實施,推動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農業科技園建設並服務於國家外交功能,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豬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積極承接國家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套用。繼續承接國家級農業科研重大任務,建設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農業科技綜合試驗站、國家現代農業技術示範展示基地。
(二)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國家農業重大需求和未來科技發展趨勢,針對事關國計民生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任務,部署套用研究重點方向和任務,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向全國輸出一批技術和模式,搶占世界科技發展制高點。
  1.加強生物育種技術創新與品種選育
  強化原始自主創新,力爭在優勢種業育種技術上取得突破。緊跟國際育種前沿技術,開展基因組學、表型組學、基因編輯、雜種優勢、種業信息技術等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加大在分子設計育種上的技術儲備與創新,躋身生物育種技術國際領先方陣。鞏固提升優勢種業,開發培育特色種業。加大複合性狀農作物的抗性育種和專用品種選育力度,重點加大蔬菜、西瓜、食用菌、草莓、鮮食玉米、蛋雞、北京油雞、北京鴨等專用特色品種的選育。加大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技術研發和品種選育。培育綠色高效、適宜輕簡化栽培及全程機械化生產方式的農作物新品種。培育壯大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構建企業為主體、基礎公益研究為支撐、產學研用融合的種業創新體系,提高優良品種覆蓋率和普及率。
欄目1:種質資源創新與品種選育
基因資源挖掘與利用。開發農業生物基因組研究的新方法與新技術,加大本地種質資源的挖掘與利用,開展北京特色種質基因資源的挖掘與利用。
種質資源利用和創新。聚焦北京地理標誌產品的恢復、挖掘、復壯及推廣,開展蔬菜、鮮食玉米、生豬、奶牛、北京鴨、北京油雞、宮廷金魚等品系改良與新品種培育等創製高產、優質、高效、廣適、宜機化等目標性狀突出的新種質。
複合性狀優質高效新品種培育。開展蛋雞、肉雞(白羽)、生豬、奶牛和北京鴨等畜禽良種培育,挖掘提升種公(母)雞和母豬繁殖性能、奶牛和母豬泌乳能力的重要營養物質和飼料添加劑;開展加工專用型、營養強化型、宜機化、多抗性的玉米新品種培育,培育設施專用型、加工專用型和營養導向的蔬菜新品種。
  
  
  2.加速設施農業技術集成與創新研發
  圍繞高效設施農業發展,集成國內外最先進設施材料、設施設計、智慧型控制、高效生產、數位化管理等技術,實現集成創新。在集成創新的基礎上,針對北京地區自然條件開展短板技術攻關,形成一批可輸出的技術與模式。以智慧型聯棟溫室等工廠化生產園區為載體,重點對溫室環境智慧型監測、控制系統設計、環境控制方法以及基於物聯網的溫室環境監測控制系統進行設計、實現與套用,重點攻關工廠化番茄、生菜、黃瓜的高產栽培技術,大幅提升高效設施蔬菜生產水平,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在品種選擇、環境控制、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綜合防治、植株管理、新型省力化裝備和智慧型監控管理平台等方面構建系統配套的智慧型溫室集成技術體系,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工廠化生產模式。
欄目2:設施技術集成與短板技術創新
設施農業技術集成與關鍵技術創新。開展設施農業全產業鏈技術配套集成示範,分析診斷短板技術,開展適合北京設施農業生產的新品種、新裝備、新產品的研發、創製和實用技術研究,形成向全市和全國推廣的技術和模式。
設施農業智慧型控制裝備為核心的技術研發攻關。重點研究設施農業工廠化生產數據,將數據進行數位化,構建生產控制系統的算法、原理和智慧型控制模型。研發無土栽培、自動化環境調控、水肥一體化、省力化系統及設備。加大設施智慧型裝備的引進、熟化與改進力度,探索構建部分作物從播種前到收穫後處理的全程農業機械化科技體系。
  
  
  3.加快智慧農業與智慧型裝備創新與套用
  加快發展智慧農業,以信息技術套用創新為驅動,助力農業智慧型化生產。以全國數字農業產業發展為契機,推進人工智慧、5G、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套用研發。按照機器換人的發展目標,圍繞智慧農業和數字農業套用場景建設,在感知、決策、控制的關鍵環節,突破基於新原理、新方法、新材料的農業環境感測器和動植物生物信息感測器,實現農業作業場景和對象的信息獲取;研發農業信息智慧型分析決策技術,構建動植物生長和生產調控模型,提升農業科學管理和決策水平;研製面向不同套用場景的高端農業智慧型裝備和農業機器人,推進農業機械智慧型化轉型升級。依託現代農業產業園、數字農業等項目,圍繞農業產業鏈條開展數位技術產品的集成熟化,創建低成本高可靠的集成解決方案,推動農業信息技術和智慧型裝備規模化套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農業技術服務模式,搭建基於專家知識庫的AI和專家線上遠程診斷服務平台,推進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智慧型化和及時化。
欄目3:智慧農業與智慧型裝備套用場景構建
智慧大田套用場景。針對糧食作物、特色作物等產業,研發套用包括天空地一體化的精準信息獲取、種肥水藥精準投入、衛星平地與精準收穫、基於北斗的農機作業導航與控制、精準作業的智慧型化機械等技術裝備,提高土地產出率、肥水藥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智慧設施套用場景。針對果蔬、食用菌等產業,研發套用溫室環境監控、智慧型節水灌溉、智慧型水肥一體化、果蔬智慧型分選、質量安全溯源等技術裝備,在城區地下空間等非耕地研發套用植物工廠,大幅降低勞動強度,保障蔬菜供應和質量安全。
智慧畜禽套用場景。針對奶牛、蛋雞、生豬等產業,研發套用養殖環境精準調控與智慧型管理、精準飼餵、智慧型擠奶、智慧型撿蛋、養殖環境智慧型巡檢消毒、廢棄物自動處理、畜禽遠程智慧型診斷等技術裝備,減少人工投入,降低生產成本。
智慧水產套用場景。針對漁業產業,研發套用養殖水體環境實時監測、自動增氧、餌料自動精準投餵、病害監測預警、循環水處理控制等技術裝備,實現健康養殖和節能降耗。
  
  
  4.加大綠色豐產增效技術研發與套用
  圍繞減肥、減藥、減抗目標,推動農業生產向高質量綠色發展方式轉變,重點研發綠色投入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立體生態複合種養技術等高產高效種養技術、產品及模式。加大新型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微生物飼料、疫苗等綠色投入品研發和新製劑創製。加快節水節肥節藥節能節地等技術、設備及生產模式研發。完善作物生育期全鏈條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研究與示範,加強防控機制研究,提升綠色植保水平。
欄目4:綠色高效產品創製與套用
微生物產品研發與創製。研發生物肥料、高效緩(控)釋肥料、生物炭基肥料、新型土壤調理劑,天敵、授粉昆蟲、生防製劑和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品以及微生物飼料。研發新型液體地膜、滲水地膜、可降解地膜及地膜製品,農產品可降解包裝材料,畜禽水產無抗環保飼料添加劑等。加快新型綠色投入品製劑和環保材料研發創製,以及技術模式的研究與套用。
綠色發展技術集成套用。選育和篩選資源高效利用、優質高產多抗的農作物新品種,開展以品種為基礎的健康栽培、生態調控、環境控制以及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技術集成及裝備研發,創新土壤改良培肥、精準施肥和綠色防控等技術及產品。在生態涵養區,推進“民宿+農業”“旅遊+農業”中有機綠色農業技術模式研究與集成,實現協同增效發展。
  
  
  5.強化生態循環與低碳農業技術研發
  圍繞碳中和碳達峰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研發低碳、生態、環保的農業治理技術。重點突破土壤污染修復、耕地質量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養殖糞污治理、肥藥減施增效、抗生素減量或替代、農林防災減災以及農產品綠色物流等關鍵技術研究。在農村領域,研究低碳發展新材料、新裝備和技術模式,並加大轉化套用。
欄目5:生態農業科技創新與套用
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集成。探索適宜的農業農村循環技術模式,重點集成農業廢棄物能源化、肥料化、飼料化、基質化等資源化利用技術及裝備。開展農業農村生態環保、節能產品、技術模式的研發、集成與示範套用。
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建立完善農業生物反應器技術平台體系,創製生物農藥、新型肥料、生物飼料添加劑新產品或新劑型;開展化學污染物源頭控制和生物修復的前沿技術研究,推進高通量農產品質量分子檢測技術研究。
  
  
  6.持續開展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技術創新與套用
  研發重大動植物疫病的監測預警技術、綜合防控技術及配套產品,重點加強農作物輸入性病毒病、畜禽特定疫病的防治技術研究;研發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技術規範、監測預警技術、防控技術及配套產品,重點做好草地貪夜蛾、豚草、美國白蛾、紅火蟻、福壽螺等發生情況的監測與防治技術儲備。
欄目6:重大動植物疫情防控科技創新與套用
疫情監測與預警技術集成。開展動植物疫情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及防控技術及裝備研究與創新,構建動植物疫情精準監測預警平台。
綜合防控技術集成及套用。開展外來物種入侵發生與危害情況調查,加強重點物種發生風險分析、應急防控技術研究儲備。對新發生的重大動植物疫病,開展快速診斷技術和防控技術引進、篩選、研究與集成套用。建立、完善輸入性動植物疫病風險管理機制,對外埠輸入、境外進口的動植物及其產品以及野生動植物疫源疫病實施風險評估。
  
  
  7.升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健康技術水平
  聚焦日益提高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健康需求,針對生產過程質量安全的關鍵點和風險點,研發替代技術和替代產品,加大綠色生產和有機生產技術集成研發力度,為打造優質品牌提供科技支撐。加快研發快速、精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及攜帶型檢測設備。開展中華傳統主食營養升級關鍵技術、營養代餐食品創製關鍵技術、營養強化農產品及功能性食品開發關鍵技術等的研究。深化區塊鏈技術在質量安全保障中的套用研究。
欄目7:農產品安全保障科技創新與套用
農產品品質檢測技術。開展農產品物化特性、主要營養成分及功能成分的快速檢測技術研發套用,研究與生產管理措施的關聯關係,為建立品質導向的全程管理體系提供技術支撐。重點研發適合果蔬和畜禽產品生產現場質量安全風險識別的多組分、數位化、智慧型快速檢測技術產品及系統。建立非靶向未知物高通量篩查與鑑別技術體系。
農業投入品遷移與控制。研究化學投入品在“產地環境—種養過程—食用農產品”生產全鏈條中的多維度遷移及代謝轉化,解析風險物質在全鏈條中的污染來源、關鍵環節和危害控制關鍵點。研發風險評估與預警防控技術,研製農產品全產業鏈質量安全綠色防控、智慧管控技術與裝備。
  
  
  8.推動采後處理與減損技術攻關與套用
  圍繞首都超大型城市對鮮食營養健康農產品需求,聚力推進農產品產後減損和貯運保鮮的先進適用加工技術與裝備創新,突破農產品資源梯次加工、高值化利用、綜合利用與功能成分高效製備等技術,研製面向普通大眾及特殊人群的多功能、多元化農產品加工製品,創製先進智慧型農產品加工裝備,建立農副產品綜合利用技術系統,促進農產品初加工最佳化升級。
欄目8:農產品產後加工增值科技創新與套用
產後減損與貯運保鮮。研究主要生鮮農產品產後供應鏈產品與環境應激回響互作調控機制及其保質減損控制措施,研發新型高效綠色防腐保鮮納米材料及其精準控釋保鮮技術,創新保鮮劑及其減量增效關鍵技術及配套裝備,集成基於不同物流業態需求的農產品產後標準化技術體系。
鮮切蔬菜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究鮮切蔬菜生理生化變化及其機理,研發鮮切蔬菜預處理、包裝和氣調、感官(風味和口感)質量評價技術,集成自動測量、精準控制、智慧型操作於一體的分選分級、清洗切割、節能幹燥等鮮切蔬菜加工技術體系與裝備。
  
  
(三)推進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
  布局一批戰略定位高端、組織運行開放、創新資源集聚的科技創新基地與平台,打造首都農業科技力量。建設和完善符合新時代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平台基地網路體系,為首都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持續基礎保障。
  1.建設科技創新研發平台
  在生物育種、微生物投入品創製、耕地質量、農機裝備和動植物疫病防控等領域,建設、提升省部級農業重點實驗室和創新中心等科技研發基地平台。加強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科學觀測站的基礎設施和科研創新能力條件建設,提升科技創新平台條件能力。以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引擎,大力推進平谷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建設,引進、聚集一批院士工作站和國內外一流農業科研機構。
  2.建設科技集成創新與轉化平台
  推進在京國家級農業科技展示基地、產業園建設和市區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科技示範基地規範有序運行。以打造農業中關村為引領,提升7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100個立足北京、輻射京津冀、區域代表性強、產業鏈條完整、都市農業產業建設各有特點的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力度,提高產業科技的集成度和展示度。鼓勵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與農業科研院校共建,推進技術轉移轉化,探索建立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化運作的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新模式新機制。
  3.建設鄉村振興科技示範村鎮
  組織有關區和農業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科技支撐示範村鎮。在具有農業產業基礎的村鎮,建立專家“包村聯場”機制,圍繞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等,針對以產業為核心的發展需求,開展結對共建,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科技支撐服務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4.搭建北京農業科技服務平台
  按照全面鄉村振興和數字農業的發展需求,整合現有農業科技人員隊伍和成果等資源,構建北京農業科技服務平台,暢通千名農業技術人員與萬戶生產經營主體的科技信息通道。打造“一對一”針對性科技服務平台,通過AI和遠程智慧型診斷服務等方式提供及時化、智慧型化和便捷化的科技服務,形成跨部門、跨區域數據共享共用格局。搭建“一對多”科技推廣普及服務平台,重點打造北京市農業科技大講堂線上和線下科技培訓品牌,藉助新媒體提高科技傳播效率。組織科技成果路演等體驗和推廣活動,打造和宣傳北京農業的科技品牌,以市場需求驅動農業科技的轉化套用。
(四)提升農業科技服務能力
  深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行動計畫,評選並發布農業主推技術,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套用和產業化,引領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增效、農村增綠和農民增收的根本目標。
  1.提升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能力
  繼續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建立科技人員蹲點和包村服務機制。持續開展技術推廣人員素質提升培訓,強化信息化手段在農業技術推廣傳播中的套用,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及時性和覆蓋面。在優勢產業區,完善建立“農技人員+科技示範基地+科技示範主體+農戶”的技術推廣模式。不斷完善田間學校、院(校)區共建、科技小院、科技大講堂等做法,實現科技人員直接到戶、技術要領直接到人、良種良法直接到田。加大農業科技普及力度,實施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農村低收入人口職業技能。
  2.完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支持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與社會化服務組織協同開展農技服務,探索建立農業技術推廣責任制,強化農技推廣人員的主責主業考核與政策引導。發揮農業科研院校技術、人才、平台優勢,引導、鼓勵科研人員通過成果轉化、技術入股、合作研發、有償技術承包等方式,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基地、專業中介服務機構建設深度技術合作服務機制。支持農業科技服務公司、專業化服務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社會化力量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科技服務。扶持科技中介組織,推動專業服務機構的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建設和運行,通過政策引導和政府購買服務,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和諮詢服務,提高服務效率。
  3.最佳化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最佳化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設定,打破產品和產業界限,以領域共性技術為節點,橫向整合科技資源,細化產業鏈環節,加大設施農業、環保、質量安全等領域的聯合攻關,建設縱橫交織、點面結合、目標導向明確的北京市創新團隊。長期穩定支持創新團隊開展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共性技術聯合攻關。支持創新團隊圍繞北京優勢特色物種開展綠色優質多抗高效性狀改良及新品種選育聯合攻關。以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為目標,完善創新團隊管理運行機制和考評機制,建立能進能出的人員流動機制和專家對接基地機制。
(五)強化國際科技合作交流
  圍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新定位,吸引農業科技創新的國際資源,加大國際協作與資源整合,跟蹤國際研究前沿,加強農業科技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1.構建農業科技合作新格局
  積極學習借鑑國外科研機構管理和科技政策上的先進經驗,努力提高農業科技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好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樞紐和平台作用,積極引入國際農業高端科研團隊和創新企業,分析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協作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積極組織科研機構、創新企業和科技人員開展國際交流和技術合作,加快技術引進,推動成果轉化,培養技術人才。舉辦農業科技國際交流會議,加強交流交往。
  2.深化多層次國際科技合作
  緊盯優勢國別,瞄準北京需求,篩選出農業科技合作重點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意向和長效聯繫機制,組織交流活動,實現人才互訪。聚焦重點領域,圍繞現代種業、高品質特色農產品種植、動植物疫病防控、智慧農業等重點領域展開國際合作,主動找尋和對接行業頂尖團隊和企業信息,面向全球擴大人才、技術、項目引進渠道。
(六)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符合農業科技創新規律的基礎研究支持方式,建立差別化農業科技評價機制,深入推進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持續激發農業創新創業活力。
  1.創新農業科技項目支持方式
  統籌科技資源,改革完善農業科技項目計畫管理方式、支持政策和渠道,建立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績效導向的立項管理制度,探索實施“揭榜掛帥”制度,建立符合科技項目規律的支持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圍繞產業短板和關鍵技術,鼓勵產學研合作申報承擔相關科技項目。
  2.深入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發揮農業科技項目凝合聚力的作用,加強資金、技術、市場等要素對接,引導科研院校與企業或涉農區開展對接,建立用戶導向的科技合作機制。完善現有“校(院)區合作”“校(院)企合作”等科技合作方式,依託教授(專家)工作站、綜合試驗站、科技小院、示範基地等推廣載體,建立科研推廣的政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落地,並逐步推動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
  3.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評價機制
  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堅持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科技成果評價導向,依據農業科技成果的特點,完善成果評價機制。建立健全分級分類科技成果評價體系,為成果轉化提供服務。探索啟動“高產競賽”和“高效競賽”,對評選出的生產經營主體進行表彰獎勵,激勵集成創新和總結的積極性,並強化成果研發的生產服務導向。對研發的科技成果和主推技術進行跟蹤評價,重點評價技術對產業發展的經濟和生態效益,指導完善科技支持方向與政策。
  4.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套用
  搭建科研成果轉化平台,促進需求與套用對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把科技成果推廣轉化作為科研和推廣單位能力評價、科技人員職稱評審和技術推廣獎評選的主要內容,細化完善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績效分配等激勵政策,鼓勵科技工作者弘揚科學家精神,紮根基層,把論文寫在京郊大地上。
四、北京市農業科技發展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把農業科技納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強農業農村、科技、財政等部門的統籌協調,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以“農業中關村”建設為牽引,建立統籌協調和會商制度,定期交流研判農業科技政策、發展形勢、前沿進展與現實需求,提出對策建議,推動科技資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加強政產學研的統籌協調,形成良性互動,推進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服務鏈相互融合。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能力建設,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加強中央與地方在科技創新與推廣資源上的統籌協調與配合,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強產業鏈的銜接與協調,促進上下游均衡發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符合農業科技發展規律的管理與投入機制。按照《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辦法》關於“在財政預算內安排的支農資金和農業發展基金中,每年應當按照高於百分之十的比例提取資金,用於實施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要求,建立相對持續的財政投入機制,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將農業科技創新作為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創新源動力,發揮北京農業在國際交往和全國農業中的科技“視窗”示範引領作用。聚焦產業重點、難點和熱點,以及向全國輸出農業新品種、新裝備和新模式的優勢領域,逐步提高研發支持比例。穩定支持最佳化公益性農技推廣、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和農業科技項目等。發揮首都農業科技資源和交叉學科資源優勢,實施“揭榜掛帥”,將首都農業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三)營造寬鬆環境
  落實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有關精神,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為科研人員“鬆綁”,減少工作檢查、材料報送等事務性干擾。根據科技成果轉化有關規定,研究制定農技推廣單位技術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前提下,所研發科技成果的轉化政策和收益分配意見,提高研發與成果轉化的積極性。規範農業科技管理,開展項目績效評價和資金審計,對存在的問題加大曝光和懲戒力度。構建集創業孵化、資本對接、行銷服務等為一體的眾創空間,為農業初創企業提供集約化、專業化、社區化的創新創業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