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方案

《北京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方案》由北京市印發,提出實施現代農業發展載體打造工程。以區為單位創建2至3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示範引領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位化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方案
  • 頒布時間:2022年5月
  • 所屬地區:北京市
內容解讀,發展歷史,檔案全文,

內容解讀

方案提出,實施現代農業發展載體打造工程。以區為單位創建2至3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示範引領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位化發展。高水平創建15個左右國家級和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5個產值超2億元的農業產業強鎮,認定100個市級農業科技示範基地。打造設施蔬菜、良種蛋雞2個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的優勢產業集群,培育100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圍繞現代農業發展載體實施農業補鏈強鏈工程,創新農業組織方式和產業模式。

發展歷史

2022年5月,北京市印發《北京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方案》。

檔案全文

北京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方案
  北京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本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如期完成農業“調轉節”任務、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畫、低收入幫扶等“三農”重點任務,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了重要支撐。邁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為舉全市之力推進北京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以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為發展方略,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為工作定位,堅持城市現代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一同謀劃、一併實施,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併推進,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形成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首都樣板和首善示範。
  二、基本原則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破除制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形成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基礎設施、產業、公共服務、社會治理一體化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城市消費的拉動作用,釋放鄉村內需潛能,實現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平等交換。
  ——堅持生態綠色低碳發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率先實現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形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新格局。
  ——堅持改革創新驅動。以改革創新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引領和支撐鄉村振興,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把握改革力度和節奏,統籌發展階段性和區域差異性,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穩紮穩打、久久為功。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樹立人民至上理念,在經濟上維護農民利益,在政治上保障農民權利,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農民民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遠景目標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形成產品質量高、生產效率高、產業效益高、安全生產能力強的都市型現代農業新態勢,京韻農味、生態宜居、業興人和的美麗鄉村新風貌,文化繁榮、民風淳正、向上向善的鄉風文明新氣象,與首都功能相適應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新局面,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生活品質明顯提升、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較高水平滿足的城鄉共富新格局。
  四、“十四五”時期主要任務
  北京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既要堅持高站位謀劃、高標準定位,描繪2035年發展新藍圖;也要堅持遵循城鄉發展規律、科學把握節奏,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通過接續部署階段性任務,錨定目標、壓茬推進、接力實施,蹄疾步穩邁向首善標準、首都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
  “十四五”時期,圍繞農業高質高效目標,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科技和市場為“兩翼”,推進生產設施化、社會服務化、產業融合化,促進食品保障功能穩中加固、生態涵養功能加快轉化、休閒體驗功能高端拓展、文化傳承功能有形延伸,塑強“服務市民、富裕農民”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圍繞鄉村宜居宜業目標,以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推進生活便利化、環境綠色化,充分彰顯鄉村多元價值,打造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戰略後院”“美麗前院”;圍繞農民富裕富足目標,以共同富裕為方向,以深化改革為動能,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推進農民技能化、鄉風文明化、治理高效化,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和全面發展,推動形成城鄉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發展格局。
  (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現代化
  實施“三大工程”,發展“五大產業”,全面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1.實施穩產保供能力提升工程。抓實“田長制”,嚴格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全面開展農村涉地契約及集體資源資產核查清理和專項檢查,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落實“大棚房”問題長效監管機制,嚴防反彈。建立耕地復墾復耕補償機制,做到應種盡種、種滿種好。建設50萬畝以上高標準農田,實施基本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灌排節水、地力培肥、生態景觀和長效管護五大工程。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和“菜籃子”責任制。穩定和提高糧食自給率,完善糧食市場監測預警和應急供應保障體系。打造3條蔬菜產業帶,建設蔬菜產業10個萬畝鎮、100個千畝村、1000個百畝示範園,到2025年,蔬菜自給率達到20%以上。打造3個生豬產業片區,改造提升20家生豬規模養殖場。實施果樹產業提質增效工程,建設50個綜合示範基地。高效利用100萬畝林地資源,建設一批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將60%以上符合條件的集體生態林納入新型集體林場管理。紮實推動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圍繞構建1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在環京周邊地區建設生產基地。打造300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年營業收入達到1500億元以上。
  2.實施現代農業發展載體打造工程。以區為單位創建2至3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示範引領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位化發展。高水平創建15個左右國家級和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5個產值超2億元的農業產業強鎮,認定100個市級農業科技示範基地。打造設施蔬菜、良種蛋雞2個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的優勢產業集群,培育100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圍繞現代農業發展載體實施農業補鏈強鏈工程,創新農業組織方式和產業模式。
  3.實施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育工程。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畫,把農業規模經營戶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農場,認定500家左右市級示範家庭農場。開展農民合作社規範提升行動,擴大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區試點。開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科技創新、產業帶動、服務保障”能力提升行動,培育130家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聚焦農業產業發展薄弱環節和服務小農戶,培育多元協同服務主體,搭建專業高效服務平台,健全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
  4.做強現代種業。落實種業振興實施方案,圍繞農作物、畜禽、水產、林果花草四大領域,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創新攻關、種業企業扶優、創新基地提升、創新環境最佳化五大行動,落實20項重點任務。依託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北京)種業智庫、平谷區畜禽水產種業創新示範區、通州區於家務農作物種業創新示範區、延慶區林果花草蜂藥種業創新孵化基地、豐臺區“中國北京種業線上交易平台”、北京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等重點項目,打造“種業之都”。引導研發力量向都市精品籽種傾斜,選育推廣20個以上具有全國影響力和較高市場占有率的綠色優質多抗高效品種。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種業企業。加大種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強化種業市場監管。積極布局生物育種創新發展,構建現代生物育種技術體系。
  5.做大綠色有機農業。鼓勵發展生態種植、生態養殖,推進農業節水、節能和保護性耕作,示範推廣一批特色生態養殖戶,建設一批種養結合示範基地和循環農業示範園。實施農藥、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和產地環境淨化行動,打造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帶(區)。加快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開展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格線化智慧監管和質量可追溯。到2025年,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達到43%和45%以上,規模化養殖場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綠色有機農產品產量翻一番。
  6.做優設施農業。落實設施農業專項扶持措施,以設施升級、加工流通、品牌行銷、主體培育等環節為切入點,扶持集約化育苗場20家,培育設施材料、農業機械、植物保護等社會化服務組織200家、規模化設施蔬菜生產經營主體50家,推動設施蔬菜穩面積、提產能、增效益,形成集約化、集群化發展格局。開展高效設施關鍵技術攻關,在通州區、大興區、順義區、房山區等建設高效設施農業試點片區。
  7.做精特色農業。最佳化特色農業產業布局,打造大興瓜田綠海、通州櫻花葡語、平谷桃花仙谷、昌平—順義草莓花果、密雲酒香之路、懷柔—密雲燕山有機板栗、延慶媯川園藝、門頭溝—房山京西林果、房山西南綠谷九條產業帶。推進農電、農超、農批對接,建立3個以上特色農產品直采直銷供應基地和20個以上售賣專櫃、專區。定期發布“北京優農”品牌目錄,培育提升品牌價值。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建設一批全產業鏈標準化示範基地。支持申報並遴選15項北京市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建設3個以上農耕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示範村。以海淀區“京西稻作文化系統”、朝陽區“黑莊戶宮廷金魚養殖系統”等農業文化遺產為重點,適度開發休閒旅遊功能,促進動態保護傳承。
  8.做活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業。依託鄉村生產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發展田園觀光、農耕體驗、文化休閒、農教融合、健康養生等業態。實施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遊行動,探索城鄉共享、產村共融、村企共建等發展新模式,推動鄉村精品民宿與區域旅遊聯動發展,打造100個以休閒農業為支柱產業的市級美麗休閒鄉村,培育200個北京休閒農業品牌目的地。持續推進民宿接待戶改造升級,大力發展鄉村民宿。支持鄉村手工藝產品參與遴選“北京禮物”,打造30個以上“京禮”知名品牌。持續舉辦“農業嘉年華”“花果蜜觀光採摘季”等節慶活動。到2025年,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年接待量達到4000萬人次,年經營收入達到50億元。
  (二)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促進農村現代化
  實施“五大工程”,全面提升鄉村品質。
  1.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堅持規劃引領,落實“兩線三區”空間分區管控要求,分類推進“四類村莊”建設。大力推進村莊整治和庭院整治,編制村容村貌提升導則,支持開展村莊設計。編制實施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推進傳統村落掛牌和保護修繕。深入推進“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培育5個組團式發展的鄉村振興示範片區、100個鄉村振興示範村,創建一批美麗鄉村示範鄉鎮。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處置,到2025年,農村衛生戶廁覆蓋率保持在99%以上,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5%,生活垃圾有效處理實現基本全覆蓋。
  2.實施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工程。持續推進農村供水鞏固提升工程,分類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到2025年,農村供水保證率達到96%以上。推動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建設,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持續開展“美麗鄉村路”示範創建。按照試點推進、總結推廣的思路,引導農村住房質量提升。繼續推進抗震節能農宅建設和危房改造,完成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實施清潔能源建設工程,推動農村公共機構及農宅光伏發電套用,因地制宜改造升級山區農村電網,探索開展零碳示範村試點,到2025年,農村地區基本實現穩定可靠供電、冬季清潔取暖全覆蓋。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完善村級公交站亭(牌)設定,推進農村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實現行政村全民健身工程全覆蓋。開展村莊綠化美化亮化行動,鼓勵建設村頭一片林,新創建首都森林村莊250個,公共照明設施實現行政村村內主幹道和公共場所全覆蓋。
  3.實施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工程。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現“一村一室一醫”全覆蓋和有效運行。深化集團化辦學改革,加大城區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向郊區輻射力度。鼓勵主城區對農村地區學校、衛生服務機構“手拉手”進行幫帶。提升鄉鎮敬老院服務能力,支持發展農村普惠性養老服務和互助養老,到2025年,建成不少於1000個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基本實現500戶以上的村莊村級養老服務驛站服務全覆蓋,鄉鎮、村殘疾人溫馨家園服務覆蓋率達80%以上。完善區物流中心、鄉鎮物流站和村級物流點三級物流體系,提高“村村通快遞”服務質量。支持連鎖便利店、藥店等進農村。
  4.實施文明鄉風培育工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保護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以文明城區創建為龍頭,深化文明村鎮和文明家庭創建,發揮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等作用,倡導現代文明理念,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破除鋪張浪費、高價彩禮、大操大辦、厚葬薄養、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基層文藝隊伍建設、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創作,開展“北京農民藝術節”等民眾文化活動。
  5.實施鄉村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健全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體系,創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範村鎮。實施村級組織分類提升計畫,持續開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實施“頭雁工程”,持續開展村幹部培訓,加強村幹部管理監督,落實村幹部待遇增長機制,建設一支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相匹配的農村帶頭人隊伍。實施農村後備人才星火計畫,派強用好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建設法治鄉村,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提升農村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水平,健全防範涉黑涉惡長效機制。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改革,落實《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
  (三)著力改善農村民生,促進農民共同富裕
  實施“四大計畫”,推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比持續縮小到2.4∶1、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
  1.實施農民充分就業計畫。每年分別開展規模為1萬人的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轉移就業培訓,保持農村“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深化跨區對接和配套服務保障,進一步挖掘城市崗位資源,優先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逐步擴大農村公益性崗位就業規模,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穩定就業。到2025年,基本實現將本市就業農村勞動力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體系。
  2.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組織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負責人等參加農業技能、職業技能和創業就業培訓,每年培訓高素質農民1萬人次以上,支持高素質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促進農民創業增收致富。實施“百千萬”培訓工程,加強鄉村旅遊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服務水平。持續舉辦農村人才創新創業大賽,挖掘培育一批農村人才創新創業典型。
  3.實施社會救助保障計畫。加大社會救助政策宣傳力度,強化主動服務。完善社會救助動態調整機制,調整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確認條件和救助標準,拓寬低收入家庭救助範圍,延長救助漸退期,探索建立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制度,推進“應保盡保”。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福利養老金標準,制定加發年限基礎養老金制度。
  4.實施強村富民計畫。加大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稅金融扶持,支持財政撥款、減免稅費等形成的集體經營性資產參股入股。鼓勵通過挖掘特色優勢生態資源做優做強產業、盤活集體資產發展物業經濟、領辦創辦服務實體等多種途徑,增加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鼓勵採取聯村、鎮級統籌、區內統籌等多種方式,在優勢地段開發或綜合改造能夠穩定增加集體收入的經營性項目和新經濟業態,實現“強村”“弱村”聯動共富。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其他經濟主體採取入股、聯營等方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消除行動,基本消除年經營性收入低於10萬元的集體經濟薄弱村。健全完善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
  (四)健全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健全“三個機制”,強化“三個賦能”,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
  1.健全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機制。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調整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用於農業農村比例逐年穩步提高,到2025年達到8%。完善“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機制,加強涉農資金績效考評,提高扶持精準度。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推進溫室大棚、大型農業機械、生豬活體等抵押融資以及農業商標權、植物新品種權等質押融資。基本建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建立依託信用體系的融資擔保機制,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和農戶小額貸款稅收優惠政策。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
  2.健全鄉村與城鎮協同發展機制。協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構建功能互補、特色分明、融合發展的網路型城鎮發展格局。充分發揮鄉鎮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推進新市鎮、特色小鎮、小城鎮等新型城鎮建設,把鄉鎮建成鄉村治理中心、農村服務中心、鄉村經濟中心。推進市郊鐵路建設,串聯重點城鎮組團、重要產業園區和旅遊景點。堅持疏解與整治並舉,研究修訂高質量推進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全面城市化指導意見,制定促進綠化隔離地區集體產業高質量發展措施,探索產業減量提質、保障農民利益的有效路徑。針對部分地區村莊集並的發展需求,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研究減量目標下就地城鎮化的實施路徑以及土地轉用、社會保障、資金支持等配套政策。創新政策機制,逐步解決城鎮化歷史遺留問題。
  3.健全城市人才服務鄉村機制。充分發揮首都人才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各類人才向農村流動。深化“人才京郊行”,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選派力度。健全休閒農業專家輔導團制度,搭建專家與經營者“一對一”結對模式。實施鄉村教師特崗計畫,每年招聘400名緊缺學科教師。委託醫科類高校每年至少定向培養100名鄉村醫生,實施“京醫老專家支援生態涵養區”項目,實現鄉村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實施“百師進百村”,開展村鎮建築工匠培訓。開展“千名幹部科技人員進千村入萬戶”活動,在北京市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資助計畫中對農業農村項目給予傾斜支持。
  4.強化改革賦能。落實“村地區管”長效機制,依法依規管好用好農村土地。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研究承包土地二輪延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服務體系,健全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機制,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強化農村產業發展路徑研究,制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保障措施。穩慎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創新“三權分置”實現形式,探索建立有償使用、有償退出和抵押貸款機制。用三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自營、合作或統一組織對外出租等方式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加快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大力發展“生態+”鄉村產業,推進生態產品供需精準對接,試點開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完善交易平台建設。
  5.強化科技賦能。圍繞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強化國家農業創新戰略力量的牽引帶動作用和成果就地轉化能力。以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為引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農業中關村,建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金三角”合作模式。聚焦現代種業、設施農業、數字農業等重點領域,實施“揭榜掛帥”機制,研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推進“北京科技小院”拓面提質工程,建設農業科技雲服務平台。加快推進中國農業大學平谷校區建設。開展以清潔能源和人工智慧為基礎的第三代農業機械研究與示範套用,建設無人化示範農場,打造一批智慧型化特色農園。到202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7%,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以上。
  6.強化數字賦能。建設鄉村振興大數據平台,構建全市農業農村數據資源“全息地圖”。大力推進人工智慧、5G、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套用,支持發展食用菌、芽苗菜等工廠化生產,建設一批高標準智慧型“蔬菜車間”,培育一批數字農業全產業鏈社會化運營服務組織,到2025年,主要農產品全產業鏈數位化覆蓋率達到80%。提升“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能力,培養一批農村流通類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加快構建以電商平台為引領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40個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基地,健全冷鏈運輸體系。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推進鄉村整體“智治”,信息技術在“三務公開”中套用以及千兆光網和5G網“雙千兆”網路實現行政村基本全覆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的領導
  不斷完善市負總責、區和鄉鎮抓落實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充分發揮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研究解決“三農”重大問題。健全“五大振興”專班工作機制,集聚資源力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加強法治保障
  推動制定北京市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強化普法宣傳,採取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貫徹農業法律知識,增強農村幹部和農民民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和能力。推進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作,落實“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加強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能力建設,促進依法護農、依法興農。
  (三)加強監測考核
  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督查考核,以年度為單位制定考核實施方案,明確考核指標、評議評分細則等,對各涉農區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相關工作實績進行考核,相關結果作為綜合考核評價涉農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重要參考,對考核結果為不合格或排名後三位的區,由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約談區委、區政府有關負責同志。
  (四)加強宣傳引導
  加強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宣傳和引導,豐富宣傳內容、創新宣傳形式、拓寬宣傳渠道,充分激發廣大“三農”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廣大農民民眾對“三農”工作的認同感和主人翁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