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健康北京建設規劃》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12月21日印發實施的建設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四五”時期健康北京建設規劃》
- 發布機關:北京市人民政府
- 發布日期:2021年12月21日
- 發文字號:京政發〔2021〕38號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內容解讀,
印發信息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十四五”時期健康北京建設規劃》的通知
京政發〔2021〕38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現將《“十四五”時期健康北京建設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1日
規劃全文
“十四五”時期健康北京建設規劃
目錄
序言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邁入全民健康新時代的關鍵時期。科學謀劃“十四五”時期健康北京建設的思路目標和主要任務,對於增強人民體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發揮健康對首都經濟和社會發展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十四五”時期健康北京建設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健康中國、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以首都發展為統領,堅持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北京冬奧會籌辦為契機推動冬夏運動項目全面均衡發展,提升體育發展質量和效益,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奠定堅實的健康基礎。
一、發展基礎
(一)健康北京行動取得新進展
“十三五”時期,出台實施《“健康北京2030”規劃綱要》,成立健康北京行動推進委員會,推進20項健康行動,發布《首都市民衛生健康公約》。建立約19萬個愛國衛生基層組織,14個區獲得國家衛生區稱號、37個鄉鎮獲得國家衛生鄉鎮稱號,將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納入文明城區(村鎮)創建。持續推進無菸環境建設,《北京市控制吸菸條例》實行以來,吸菸率由23.4%降至20.3%,吸菸人數減少約55萬。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覆蓋率99.4%。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普及,開展“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專項行動,建成1700餘所示範機構、800餘處健康支持性環境,培養2萬餘名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員。製作20餘部慢性病防治宣傳片,開展主題宣傳活動,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識。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達到1080.6萬人,超過全市常住人口的半數。加快體教融合,全面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畫,將促進青少年提高身體素養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把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的考核體系,規範學校體育課運動負荷監測與評價,全市中國小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率達到96.85%。
(二)公共衛生防護網路更加牢固
抗擊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疫情防控作為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來抓,在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三防”“四早”“九嚴格”,採取最堅決、最果斷、最嚴格措施,科學、精準、有效抓好防控工作,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各項防控工作,組建援鄂醫療隊馳援武漢,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戰略成果,妥善應對京外輸入、境外輸入、新發地市場、朝陽區和順義區等不同階段疫情,打贏了疫情殲滅戰;穩妥推進體育健身場所開放和體育賽事活動舉辦,推廣“網際網路+”健身模式、居家健身項目,增強人民體質,全力維護人民民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以首善標準引領示範,為全國抗疫鬥爭作出了應有貢獻。
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快速提升。出台並實施《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及三年行動計畫。新構建了涵蓋七大交通樞紐,各中國小校,600餘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發熱、呼吸、腸道門診和傳染病專科醫院以及23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篩查哨點的傳染病動態監測系統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立冷鏈食品、生產經營環境及快遞等行業人員常態化監測機制。院前醫療急救呼叫滿足率達95%以上,負壓救護車增至121輛。建立市屬傳染病醫院分級回響床位儲備機制,全市負壓病房1270間,完成14家市屬醫院17個院區發熱門診提升改造及16家婦幼保健院發熱門診(哨點)設定,全市核酸檢測機構268家,日最大單樣本檢測能力76萬份,具備短時間內完成區域全員核酸檢測能力。
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持續提升。疾病預防控制能力進一步加強。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呼吸道多病原監測系統、住院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監測系統以及覆蓋全市16個區的國家致病菌識別網。有效處置兩例輸入型肺鼠疫。兒童計畫免疫接種率保持在99%以上,連續36年無脊髓灰質炎野毒株病例、連續25年無白喉病例。嚴重精神障礙在冊患者規範管理率達94.7%。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健全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救治網路,遴選11家市級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7家市級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創建7家國家級婦幼保健特色專科單位、3個國家級兒童早期發展示範基地、6家國家級母嬰安全優質服務單位,6個區成為國家級婦幼健康優質服務示範區。創新開展名院、名科、名醫“三名”下基層工作,建立30個產科、新生兒科基層服務點。率先開展愛嬰醫院覆核,共建設111所愛嬰醫院、327個愛嬰社區。啟動托育機構登記備案和示範性托育機構創建,建成19個科學育兒基地。建成253所老年友善醫療機構、50個老年健康服務示範基地,建設2所安寧療護指導中心、9個安寧療護示範基地,實現養老機構醫療服務全覆蓋。血液保障能力有效增強。出台《北京市血站設定規劃(2018年-2025年)》,最佳化血站設定布局,新設7個區域血庫、4個獻血點,街頭獻血點總數71個,血站臨床供血和綜合服務保障能力有效提升,2019年無償獻血人數和獻血量增幅均居全國城市第一。
(三)居民健康水平穩步提升
人均預期壽命由2015年的81.95歲提高到2020年的82.43歲,上升了0.48歲。2020年孕產婦及嬰兒死亡率分別為4.34/10萬和1.98‰,較2015年的7.16/10萬、2.42‰分別下降39.4%、18.2%。重大慢性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過早死亡率由2015年的11.1%降至2020年的10.6%。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率由2015年的150.9/10萬降至2020年的80.8/10萬,下降46.5%。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由2015年的28%提高到2020年的36.4%,提高8.4個百分點。
(四)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醫療衛生資源總量穩中有升。2020年全市醫療衛生機構1.1萬所,較2015年增長7.5%;實有床位12.7萬張,較2015年增長14%;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床位數由2015年的5.14張上升到2020年的5.81張;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每千常住人口註冊護士數分別由2015年的3.9人、4.4人上升到2020年的4.9人、5.4人。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配備中醫館和中醫師。
醫療衛生資源布局進一步最佳化。完成天壇醫院整體遷建、同仁醫院亦莊院區擴建、東直門醫院東區擴建、北大六院北院區建設等疏解項目。基本建成北大人民醫院通州院區,實現北大醫院城南院區、朝陽醫院東院、友誼醫院順義院區等項目主體結構封頂。推進口腔醫院整體遷建、友誼醫院通州院區二期、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擴建、清華長庚醫院二期、市疾控中心遷建等項目。鼓勵社會資本在“三城一區”等地區建設國際醫院。通過區辦市管等模式提升生態涵養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實施醫藥分開、醫耗聯動綜合改革,持續規範調整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穩妥推進藥品耗材集中採購,綜合監管體系更加多元化。建成62個綜合醫聯體、36個緊密型醫聯體,以醫聯體為主體的分級診療不斷推進,居民基層首診率達到51.9%,普通病常見病逐步分流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2020年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069個,“十三五”期間完成500餘個村級醫療衛生機構新建和改擴建任務,基本實現城市社區和行政村衛生服務全覆蓋,建立180個重點專科基層服務點,擴增17種長處方藥品。推廣“智慧家醫”建設,“定向分診”服務覆蓋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進簽約居民與家庭醫生建立責任制健康管理,近9成被訪者對簽約服務總體滿意。
(五)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加速推進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健全,修訂《北京市全民健身條例》,為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供制度保障。各類體育場地總面積達5630.1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57平方米。新增717塊社會足球場地,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數量1.07塊。創建93個全民健身示範街道和73個體育特色鄉鎮。非奧項目協會作用得到發揮,武術、龍舟、航空運動等非奧項目推廣普及。開展各類全民健身賽事活動10.2萬餘項次,累計參與人數達4816萬餘人次。市區兩級體育社會組織624個,全民健身團隊1.2萬個,全市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6.1萬人,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2.3萬人。
(六)體育強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競技體育實力保持全國前列。2016年裡約奧運會奪得8枚金牌、3枚銅牌,金牌貢獻率位列全國第一位,是歷屆奧運會北京運動員獲得金牌最多的一次。2017年第十三屆全運會獲得30枚金牌、14枚銀牌、31枚銅牌,金牌數是第五屆全運會以來最多的一次。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獲得15枚金牌、11枚銀牌、6枚銅牌,金牌數、獎牌數均超過上屆仁川亞運會。2019年第二屆青運會項目金牌和獎牌總數位居全國前列。2020年北京男子冰球隊奪得全國錦標賽冠軍,創造了歷史最好戰績。
體育人才培養基礎更加牢固。全市共有29所各級各類體校、144所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512所各級體育傳統校、439所“三大球”基層網點校、91所“三大球”重點示範校、146支重點示範校運動隊,註冊運動員55200名。運動訓練科學化水平不斷提升,向市級運動隊輸送1100餘名運動員,為國家培養輸送了馬龍、丁寧、曹緣、林躍、張楠、劉曉彤等一批優秀競技體育人才。
冰雪運動蓬勃發展。建立北京市冰雪運動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在全國率先出台冰雪“1+7”檔案並不斷完善,形成冰雪運動發展政策2.0版。完成北京市冰上項目訓練基地建設,全市有50座室內冰場、20家滑雪場。開展市民快樂冰雪季等各級各類民眾性冰雪活動1.5萬場,參與人次2480餘萬。舉辦首屆市冬季運動會,總參與人次達到6.24萬。建設200所市級冰雪特色學校、200所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組建6支市級、126支區級青少年冰雪運動隊,冬季項目註冊後備人才達到7565人,四年內增長近百倍。
體育賽事影響力日益擴大。聯合其他城市舉辦一屆精彩、卓越的2019年國際籃聯籃球世界盃。成功舉辦世界女子冰壺錦標賽、世界女子冰球錦標賽甲級B組、世界單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盃、中國網球公開賽、北京馬拉松、北京國際長跑節-北京半程馬拉松等重大賽事。舉辦第十五屆北京市運動會、首屆北京市冬運會等1634項市級(含)以上體育賽事活動。
“三大球”改革成果豐碩。市足球協會實現全面脫鉤,籃球協會作用持續發揮,排球運動市場深化拓展,民眾關注度日益提高。“三大球”職業體育俱樂部快速發展,職業聯賽不斷取得優異成績。北京中赫國安足球俱樂部獲得2018年足協杯冠軍、2019年中超聯賽亞軍,連續兩年取得亞冠參賽資格。北京首鋼女籃2016-2018年連續兩個賽季獲得聯賽冠軍,實現“五年三冠”的目標。北汽男排連續三年獲得中國排球聯賽亞軍,北汽女排2018-2019賽季獲得聯賽冠軍。北京“三大球”實現大滿貫。
(七)健康環境有效改善
綠色空間不斷擴展,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顯著。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44.4%,建成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6.8%,比2015年分別提高2.8個和19.6個百分點;綠道總長度由2015年的494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1218公里;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3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53%;列入國家考核的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到或優於III類比例保持在100%,污水處理率提高至9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八)健康產業多元化發展
推動醫學創新成果與醫藥健康產業有效對接。初步建立北京市網際網路診療服務監管平台,探索“1個網際網路診療服務監管總平台+N個網際網路醫療子平台”模式。在符合條件的公立醫療機構開展智慧醫院建設,有效提升了智慧醫療服務管理水平。中藥種植、養殖和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發展勢頭良好。體育產業市場主體數量和規模快速成長,產業總體規模持續增長。體育服務業占體育產業的比重超過90%,體育競賽、體育會展、場館服務、體育培訓等業態呈現出較快發展態勢。體育與文化、旅遊、教育、衛生等領域相互促進,融合發展。引導創建16家國家級體育產業基地,61家市級體育產業基地,培育形成了一批優勢龍頭企業。體育彩票銷售總額達到325億元。
(九)衛生健康對口支援與國際交流紮實推進
北京市“交鑰匙”援建醫院項目開工建設。簽署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京冀醫療衛生保障合作協定。落實京張、京承、京唐、京廊、京保等協同發展重點合作任務。優質市屬醫療衛生資源對口支持幫扶張家口市、北三縣等醫療衛生機構。對口支援、東西部協作助力受援地社會經濟發展建設。加強醫療衛生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了24個“一帶一路”衛生國際合作項目和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項目,累計向幾內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布吉納法索等國派出21批、213人次的長期醫療隊和短期專家組。落實中非友好醫院建設試點項目,有力支持了國家總體外交。
(十)法治保障和科技、人才支撐進一步增強
法治保障體系不斷健全。頒布實施《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北京市醫院安全秩序管理規定》《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北京市中醫藥條例》,修訂《北京市人口與計畫生育條例》。成立北京市公共衛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修訂衛生健康領域地方標準28項。科研攻關能力不斷加強,5個國家醫學中心、23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3個國家備案的幹細胞臨床研究機構落戶北京,累計獲批2.8萬項科研立項,獲得33項國家科技獎勵、108項北京市科技獎勵,成果轉化193項。在全國醫院科技量值前100席中,北京占據22席,數量居全國各省級行政區之首。衛生健康信息服務支撐體系進一步完善,完成了2000萬人全市電子健康檔案、公共衛生信息(包括核酸檢測、疫苗接種)等全市匯聚,試點開展了醫院電子病歷和專科電子醫學影像匯聚,推進了信息新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新套用,奠定了智慧醫療健康套用基礎。人才隊伍建設水平有效提升。率先在全國開展住院藥師規範化培訓、公共衛生醫師規範化培訓和康復治療師的畢業後規範化培訓工作,促進醫藥護技各類人員協同發展。加大以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為重點的基層衛生人才培養力度,2020年每萬常住人口全科醫生數3.1人,超過國家提出的到2020年城鄉每萬居民擁有2-3名全科醫生的目標。2020年10名公共衛生領域的青年科技人才入選科技新星計畫。
二、形勢要求
(一)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健康北京建設
堅持系統觀念、系統方法,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激活創新動力,促進協調發展,營造綠色環境,深化交流合作,加強共建共治共享,落實健康中國、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全面建設健康城市,加快建設體育強市,開啟健康北京建設新階段。
(二)健康北京建設要更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
以首都發展為統領,充分發揮健康北京建設在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促進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的作用,縮小城鄉、區域、人群之間資源配置、服務水平和健康結果差異。
(三)健康北京建設面臨新機遇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兩區”建設為進一步完善國際醫療服務體系、最佳化國際醫療服務環境提供了有利條件。數字經濟、新材料、生物醫藥、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創新健康服務模式、最佳化健康服務品質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雙奧之城”的獨特優勢催生了進一步提高全民身體素質、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展示首都體育在國際交往中獨特魅力的新契機。
(四)新發突發傳染病和重大慢性病帶來雙重威脅
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徵、新冠肺炎等全球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不斷湧現,肺結核、鼠疫等以前得到有效控制的傳染病死灰復燃,人員國內國際頻繁流動增加了傳染病跨境傳播風險。同時,重大慢性病成為影響本市居民的主要疾病負擔。面對新發突發傳染病與重大慢性病的雙重威脅,要加快提高公共衛生治理水平,築牢公共衛生安全螢幕障。
(五)健康服務需求變化提出新要求
城市功能調整、產業布局變化引起人口分布變化,將帶來區域衛生健康服務需求的變化。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疾病譜變化、生育政策調整,將帶來慢性病防治、康復護理、全科醫學、婦產、兒科、嬰幼兒照護、精神衛生等服務需求增加。家庭小型化、高齡少子化、空巢化的趨勢,要求建設生育友好型、養育支持型的政策環境。隨著率先進入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居民收入的增加、健康理念的轉變,居民對衛生服務質量、效率、環境等方面要求不斷提高,健康服務需求將更加多元化和多層化,要求衛生健康服務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伴隨著全民健身熱潮和體育娛樂化的態勢,既要全面提升競技體育發展水平,展示國際化中心城市精神風貌,又要以競技體育發展引領帶動民眾體育發展,增強人民民眾身體素質,提升人民民眾生活質量。
(六)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新任務
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縱深推進,要求堅持疏解整治提升並重,結合城市布局和人口分布,調整衛生健康資源配置,提升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加強醫療衛生政策協同和優質醫療資源延伸布局,促進首都減量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發揮體育行業地域特色和資源優勢,推進更高水平的三地體育共建共享,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加快構建融合互補的產業鏈條,不斷提升京津冀區域體育發展的規模效益和品牌效應。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居民健康質量有待提升
居民預期壽命與健康預期壽命存在差異,居民帶病生存時間長,生存質量有待提升。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與國際上慢性病防控成績突出的城市(東京、首爾等)相比,存在改善空間。體育對增強人民體質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兒童青少年超重率、肥胖率和近視率快速上升勢頭需要有效遏制,部分青少年體質素質不達標。
(二)健康服務發展方式和滿意度有待改善
健康服務發展方式亟需由數量規模增長的粗放型轉變為質量效益提升的內涵集約型。衛生服務質量、服務品質、服務利用的便利性和就醫環境等方面有待改善。醫療體系的安全韌性有待加強,部分醫院在安保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方面有待加強,醫療糾紛、醫患矛盾導致醫院安全面臨諸多不穩定因素,影響正常診療秩序,威脅醫務人員人身安全。首都市民對體育健身的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青少年體育項目類型有待豐富。
(三)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體系尚未形成
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整合協同性不夠。各級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缺乏成熟緊密的協作機制,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與分級診療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有序就醫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公共衛生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協同協作機制尚不健全、聯通共享不足。學科結構有待最佳化,婦產、兒科、腫瘤、精神、康復護理等資源配置相對不足。公共衛生設施硬體配置、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配備與首都公共衛生安全保障需求不匹配,重大疫情精準預警、防控救治、分析研判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由於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等原因導致基層衛生、公共衛生人才招不來、留不住。優質衛生健康資源區域分布不均衡。核心區、中心城區資源過於密集,平原新城和生態涵養區優質資源相對不足,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資源短缺。制約體育設施規劃建設的瓶頸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在補齊民眾身邊健身設施短板、增加健身設施有效供給、改善健身環境、營造民眾普遍參與的良好氛圍等方面還需要加強溝通協調,抓好規劃、用地、建設、運維等政策引導。
(四)健康環境有待最佳化
空氣品質大幅改善,但細顆粒物(PM2.5)尚未達到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為73.1%,低於東京、首爾等城市85%左右的水平。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體育設施分布不均衡,大、中型體育設施比重較高,公共體育設施開放進程遲緩,全市體育場地人均指標增速較慢,在滿足人民民眾健身、城市防災避險等多樣化需求方面存在差距。
(五)居民健康素養有待提高
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相對較低,60歲至69歲老年人健康素養水平僅為17.2%,青少年人群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占比還需提升。目前健康知識的傳播主要依靠舉辦科普講座、製作公益廣告、報刊雜誌等傳統方式,客群有限,影響面較窄。
(六)智慧健康建設能力有待升級
在服務居民個人健康方面,尚未構建起完備的以個人為中心、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數據記錄,行業性信息服務於患者診療和居民健康管理尚有較大最佳化空間。在服務醫療機構健康服務方面,二級以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支撐基層分級診療的能力有待提升。在服務健康產業發展方面,醫療健康大數據的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服務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在服務城市健康運行方面,傳染病監測預警、城市安全、領導決策等方面的智慧型化支撐有待進一步加強。
(七)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傳統優勢項目提升空間有限,潛在優勢項目沒有形成實力厚度,冰雪運動項目水平較低,競技後備人才的選拔、培養和儲備困難較多,爭金奪銀的運動員隊伍有待擴大,為祖國爭光、為首都添彩的使命任務艱巨繁重。
(八)體育產業發展活力有待激發
體育產業總體規模還需要進一步擴大,GDP占比還處於低位水平。體育產業發展不平衡,產業鏈條貫通不暢,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布局有待最佳化。國家級體育產業示範基地集聚效應不明顯,公共體育設施使用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體育科技創新和高精尖產業發展需要更加突出和加強。體育產業政策需要更加完善,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體育領域的力度需要加強,以進一步提高體育市場活力。
四、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健康中國、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全面落實新時期黨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以人民為中心,以首都發展為統領,緊扣“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進一步完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提升服務品質,推動國家全民健身典範城市和首都國際體育名城建設,充分發揮健康北京建設在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等方面的作用,為首都高質量發展、人民高品質生活奠定堅實的健康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大健康理念。把健康北京建設作為城市治理的重要內容,加強國內合作、積極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建立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行動的體制機制,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進健康北京建設全民參與,人人行動,社會共享。
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提高政治站位,立足首善標準,圍繞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定位,進一步加強首都健康資源的統籌協調,加強央地合作、軍地協作,京津冀協同發展,共同推進健康北京建設。
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性。堅持政府主導,堅持公立醫院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堅持公平性。全面推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根據城鄉區域發展需求,以基層、資源薄弱地區、公共衛生領域為重點,加快補齊短板和弱項,持續改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大力推動體育設施均衡、充分發展,增強體育公共服務職能,促進城鄉、區域以及人群之間的健康公平。
堅持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綠色低碳,提高健康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推進衛生健康領域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提升健康北京建設整體效能。全面推進依法治體,加快轉變體育發展方式,完善社會辦體育的體制機制,全力防範化解體育領域安全風險,增強體育內生動力,激發體育發展活力。
(三)發展目標和主要指標
1.總體目標
到2025年,健康服務體系與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人民健康需求更加匹配,強大的現代化公共衛生體系和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中醫藥優勢和作用進一步發揮。首都體育事業發展水平加快提升,形成政府主導有力、社會廣泛參與、市場迸發活力、公共服務豐富的體育發展新格局。高品質健康服務更加公平可及,健康科技創新更富活力,健康環境更加優美宜居,健康生活方式全面養成,健康文化深入人心,市民健康素養達到新水平。
到2035年,現代化的健康服務體系全面建成,居民健康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健康環境根本改善,健康科技創新實力位居世界前列,首都體育的市民親和力、經濟貢獻力、文化軟實力、世界影響力更加彰顯,體育強市成效顯著,成為國家全民健身典範城市和首都國際體育名城,建成居民身心和諧、世界領先的健康城市。
2.主要指標
五、主要任務
(一)構建強大的現代化公共衛生體系
1.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按照國家要求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建成滿足首都公共衛生保障需要,具備新發突發傳染病病原體、健康危害因素“一錘定音”檢測能力和重特大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國內一流的首都現代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堅持不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持續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綜合套用地理信息等技術提升精準防控水平。最佳化疾控機構職能設定,理順體制機制,從單純預防控制疾病向全面維護和促進全人群健康轉變。完善疾控人員管理與薪酬保障機制等改革措施,研究編制調整政策,到2025年,每萬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1.75人。改善疾控機構基礎設施條件,建成市疾控中心新址,做好市疾控中心現址辦公場所的統籌利用,強化核心區公共衛生保障,根據首都發展需要適當提高設備配置標準,加快市、區兩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標準化建設。加強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能力建設,統籌央地資源規劃設定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
2.構建新型傳染病防治體系
構建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國際大都市特點的新型傳染病防治體系,充分發揮綜合醫院主力軍作用,加強綜合醫院傳染病專科能力建設,提升疑難重症診治能力和多學科協作綜合診療服務能力。最佳化提升專科傳染病醫院功能定位,平時主要承擔疑難病和急危重症診療、傳染病核心臨床技術科研攻關、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功能;疫時作為收治罕見傳染病以及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患者,對綜合醫院診療救治的支撐和補充;最佳化提升專科傳染病醫院設施裝備,提高國際化服務能力,實現功能轉型升級。充分發揮中醫藥防治傳染病核心技術作用,依託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建設,在北京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建設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到2025年,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個數達到2-3個,建設國家級中醫疫病重點研究室和重點實驗室。推廣套用傳染病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提升中醫藥傳染病診療救治能力。
加強醫防融合,落實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將醫療機構履行公共衛生職責納入醫院等級評審指標體系和醫療機構年度績效考核。搭建科研協作、業務培訓、病原生物檢驗鑑定、信息互通共享業務支撐平台,依託醫聯體和健聯體,形成“疾控-臨床-科研”三位一體工作模式。完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方案和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制度,實施公共衛生機構和二、三級醫療機構間交叉培訓計畫。
3.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形成統一高效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體系。完善指揮決策和組織協調機制,健全應急回響制度,統一協調首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工作。完善衛生應急預案體系,統籌推進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平台建設,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提升指揮決策系統、信息管理系統、應急處置系統、物資保障系統和專家諮詢系統的運行效率,各系統有效銜接,互通互聯,信息快速歸集,及時支撐科學決策,指令順暢通達,各部門快速反應、精準行動。
完善公共衛生應急服務體系。組建一支現代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綜合類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全面提升衛生應急有效應對能力。統一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每個街道(鄉鎮)至少設定1個標準化急救工作站,全市急救站點增至465個,配備必要的車輛和設備,充實急救人員,加強急救站點和綜合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結合,規範院前醫療急救轉運與院內急救銜接,提高安全轉運能力和效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平均反應時間小於12分鐘,急救呼叫滿足率不低於95%,服務滿意率不低於98%。
強化公共衛生應急保障體系。健全“市-區-機構”三級醫用物資設備儲備體系,建設公共衛生安全應急保障基地,會同物資生產企業及需求單位,建立對有使用期限物資的輪儲制度。加強社會急救能力建設,全市重點公共場所實現AED等急救設施設備全覆蓋。制定大型公共建築轉換為應急設施預案以及臨時可徵用的公共建築儲備清單。各區有1到2處公共建築可在應急狀態時轉為集中醫學隔離觀察點、方艙醫院或後備救濟救災場所。提升血液保障能力,構建包括1個血液中心、3箇中心血站、7箇中心血庫的“1+3+7”的采供血服務體系,“十四五”時期千人口獻血率達到20‰。
(二)建設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體系
1.均衡優質衛生資源布局
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結合城市功能和人口分布,推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均衡布局、最佳化結構、提質增效,更好服務民眾健康需求。協同推進央屬醫院疏解。按照中央確定的疏解項目清單,協同推進部分央屬在京三級醫院向京外疏解。促進區域醫療衛生資源均衡布局。按照增減掛鈎的原則,有序推進中心城區醫療資源向資源薄弱地區疏解。嚴控疏解項目床位和建築規模,壓縮現址床位規模。推進部分區屬醫院提質改建。結合分區規劃和人口分布,提升區屬醫院服務能力,重點在康復護理、精神衛生、婦幼保健、中醫藥等領域填平補齊資源缺口。
2.加強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
支持國家癌症、心血管病、老年醫學、呼吸、兒童、創傷、口腔、傳染病、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建設,爭取精神、骨科、綜合等國家醫學中心落地北京,支持市屬醫院創建國家醫學中心。提升國家醫學中心在疑難危重症診療、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高水平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研究成果轉化、智慧醫療、解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醫院管理等方面的水平。依託國家醫學中心建設,推進跨區域、跨機構信息數據的互聯互通。打造代表全國頂尖水平、發揮牽頭作用、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醫學中心。對承擔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任務的輸出醫院,重點加強業務用房建設、醫學裝備購置、信息化和科研平台建設,建立遠程醫療和教育平台,加快診療裝備智慧型化改造升級,發揮區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頭雁”作用。根據需要推進各區規劃布局區域醫療中心,強化轄區內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診療,急危重症搶救,疑難病轉診,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培訓等功能,讓人民民眾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
3.最佳化調整服務結構
補齊婦產、兒科、精神、腫瘤、老年、康復、長期護理等緊缺學科短板。推進婦幼保健院標準化建設,提升綜合醫院婦產科和兒科服務能力。完善以老年醫院和綜合性醫院老年醫學科為核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相關教學科研機構為支撐的老年醫療服務網路。鼓勵和引導部分二級醫院、養老機構積極向醫養康養聯合體機構轉型,到2025年,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比例達到70%,每區至少設定1家安寧療護中心,全市提供安寧療護服務的床位達到1800張。到2025年,每10萬常住人口配備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8.2名。
4.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
加強緊密型醫聯體、專科醫聯體建設,推動健康聯合體試點工作,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下沉,強化社區預約掛號和轉診服務功能,分類細化大醫院號源下沉制度,擴大號源下沉比例,到2025年,市屬醫院預約就診率大於90%,基層診療人次占總診療人次比例達到55%。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置,到2025年,按照每個街道(鄉鎮)設定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標準和每2個社區配備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原則,根據街區設定和人口密度,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合理布局,實現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動態全覆蓋。探索基於醫聯體、健聯體的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做實“基層首診”。
5.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
構建以國家級、市級中醫醫學中心為龍頭,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骨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融預防、治療、保健、康復於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十四五”時期至少創建1所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國家區域中醫醫療中心達到3個以上,國家級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達到3個以上。推廣一批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公立中醫醫院設定治未病科比例達到95%。打造10分鐘中醫藥特色健康服務圈。聚焦中醫藥核心技術,攻關50種以上中醫專科疑難優勢病種,形成中醫專科硬核技術體系。加強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旗艦”科室、“旗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基層中醫藥服務量占中醫服務總量比重達到50%以上,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中醫非藥物療法比例達到100%。發展壯大中醫藥城區和郊區服務圈,分類引導不同區域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形成“一區一定位、一區一品牌”、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中醫藥發展空間格局。
6.促進社會辦醫持續規範發展
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除核心區外,其他區域結合CBD、使館區、麗澤商務區等重點功能區以及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三城一區”等區域,綜合利用醫療衛生用地或其他可兼容用地發展社會辦醫療機構。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5張床位為社會辦醫療機構預留規劃空間。降低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的制度性成本,營造公平、公正、規範、透明的發展環境。引導社會辦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錯位發展、協同發展。落實診所備案制,鼓勵有經驗的執業醫師開辦診所。研究推進將診所納入醫保門診統籌的定點範圍。健全第三方服務支撐體系,規範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康復醫療中心、護理中心等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以及連鎖化、集團化經營的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獨立設定醫療機構,鼓勵開設社會藥房。
7.發展國際醫療服務體系
以國際醫療服務試點醫療機構為抓手,在管理團隊、規範標準、服務內容、人才引進、進口藥品臨床套用、商業保險銜接等方面探索創新,打通國際醫療服務的堵點、難點,帶動提升國際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支持在“三城一區”、朝陽區、大興國際機場等重點地區規劃建設國際醫院。鼓勵外資和社會資本投資發展國際醫療。推進建設國際醫療醫聯體和國際社區醫院,鼓勵建設中小型高水平國際化診所,提供高質量的國際化醫療服務。允許公立醫療機構適度補充國際醫療資源,在有國際化醫療服務需求的區域支持公立醫院合理挖潛,在國家允許的比例範圍內設定發展國際醫療部。
8.加大服務模式創新力度
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大力推行多學科診療(MDT)、團隊診療、日間診療、整體護理等新型服務模式。鼓勵有條件的醫院設定日間病房、日間治療中心等,為患者提供日間化療、日間照射治療等服務,提高床單元使用效率,縮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待手術時間。建成一批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的網際網路醫院和智慧醫院,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生簽約基礎上利用網際網路平台擴展“智慧家醫”服務。加快健康管理、健康照護等服務的智慧型化發展,做好智慧婦幼、智慧院前急救、人口家庭系統最佳化升級。制定統一的專業藥學服務標準,在三級醫院深化藥物諮詢門診服務,推動醫聯體內藥學服務下沉,提升基層藥師隊伍能力,提高居民合理用藥水平。
9.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機制改革
完善公立醫院治理機制。堅持和加強黨對公立醫院的全面領導。全面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健全完善議事決策規則。進一步完善公立醫院領導人員選拔任用培養制度,科學選聘德才兼備的掌舵人引領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建立完善以公益性為導向的績效考核辦法並加強考核結果套用,重點考核醫療質量、運營效率、持續發展、滿意度評價等內容,將考核結果與財政投入、醫保支付、績效工資等掛鈎,強化績效考核作用。
健全公立醫院運營管理體系。加強全面預算管理,強化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促進資源有效分配和使用,保障醫院運營管理科學化、規範化、精細化。不斷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推動在醫療衛生機構落實“兩個允許”(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並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後主要用於人員獎勵)要求,科學合理確定並動態調整公立醫院的薪酬水平,最佳化薪酬結構,重點向臨床一線、關鍵和緊缺崗位、高風險和高強度崗位、高層次人才、業務骨幹和作出突出成績的醫務人員傾斜。
最佳化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建立科學靈敏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完善和最佳化醫療服務項目結構和比價關係。深化藥品、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制度改革。加強政府投資績效管理,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公立醫院財政分類補償機制和財政補助績效評估體系。繼續深入推廣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RG)改革,研究試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在基層醫療機構按人頭付費,探索緊密型醫聯體打包付費方式。
(三)營造安全宜居的健康環境
1.全面改善人居環境
繼承和發揚愛國衛生運動優良傳統,將愛國衛生運動納入“吹哨報到”工作機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範疇,與傳染病、慢性病防控等緊密結合,持續開展“周末衛生日”“愛國衛生月”等民眾性愛國衛生運動,推動愛國衛生運動融入民眾日常生活。開展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管護,做好垃圾分類和源頭減量,強化社會綜合治理和行業監管,提升城鄉市容環境質量。加強醫療廢物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提升醫療廢物處置能力。踐行綠色健康理念,將健康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築設計緊密結合,為使用者提供舒適、健康、低耗、無害的空間。到2025年,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密雲水庫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農村地區基本普及無害化衛生戶廁。實現國家衛生區全覆蓋,國家衛生鄉鎮創建比例達到40%以上。
2.打造健康文明的控煙環境
有效實施《北京市控制吸菸條例》,強化各部門和單位對本行業、本單位控煙工作的主體責任。以無煙黨政機關建設為重點持續推進控煙示範單位無菸環境建設,發揮控煙示範引領作用。繼續廣泛開展控煙宣傳,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菸草危害認識和公民守法意識。嚴格控煙監督執法,堅持日常監督執法和集中專項執法並重,及時處理控煙投訴舉報,積極回應民眾控煙訴求。持續推進規範化戒菸門診、戒菸熱線、臨床簡短戒菸干預服務,提升公眾對科學戒菸的認識。開展控煙效果監測評估,定期向社會發布監測結果。
3.加強食品安全
開發建設食品安全綜合信息平台。實現標準、監測、評估、交流的數據集成、適時分析、信息共享。提升食品污染物風險識別能力,完善食源性疾病溯源技術和平台,掌握食源性疾病在食物鏈中的流行特徵。建立完善北京市食物消費量資料庫。建立以疾控機構為主體,第三方機構為補充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工作隊伍。成立北京市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做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食品安全風險評估。
4.最佳化學校健康環境
中國小校園教育設施和條件(教室採光與照明,課桌椅裝備、黑板等)要符合國家相關檔案和規範要求,為學生提供符合用眼衛生要求和有利於生長發育的學習環境。加強校內外供餐和飲用水管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吃上安全營養的“暖心飯”,喝上安全潔淨的“放心水”。加強幼稚園保健室、中國小衛生保健機構建設和保健醫、校醫配備,配足配齊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深入開展新時代校園愛國衛生運動,鞏固“廁所革命”成果,改進校園環境衛生。
5.加強職業健康管理與服務
用人單位切實落實職業健康主體責任,積極改善勞動者工作環境。統籌規劃全市職業病防治資源,利用各種工程技術手段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主動進行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按照要求定期開展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和職業健康檢查,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對用人單位的各項要求,督促各機構依法開展職業病防治工作。推進全市職業病防治和職業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職業病危害嚴重的用人單位基礎檔案,實施分類管理,開展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各項監測和研究、塵肺病病人生存情況監測等工作,構建職業病危害風險分類分級預測預警技術體系,提升職業病危害風險監控和預測預警效能,實現重點行業用人單位職業健康監測全覆蓋。
6.持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
形成以生態涵養區為屏障、森林為主體、河流為脈絡、農田湖泊為點綴、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城市生態系統。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統籌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做好留白增綠,到2025年,建成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城市綠道總長度持續提升,讓市民切實感受到生態環境的改善。
7.維護交通安全環境
創造安全、環保、健康的交通生態。完善道路安全設施,強化交通安全監管和治理,倡導文明出行、控制車速、減速慢行,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大力推動公園和綠道向城市慢行系統開放工作,充分利用綠道資源,建設以休閒健身為目的的跑步、騎行系統。重新分配軌道周邊道路空間資源,增加慢行空間,改善現狀軌道站點周邊慢行接駁環境,塑造便捷安全、舒適宜人的慢行環境。到2025年,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6.5%。完善無障礙交通設施,建設對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更為友好的交通環境。
8.增強體育行業安全管理水平
完善體育行業安全管理體制機制,注重加強安全管理隊伍建設。加強體育行業安全風險辨識與評估,做好對高風險源的防控和管理,加強預案演練,不斷提高風險預防與管控能力。堅持開展體育行業隱患排查與治理行動,持續開展安全培訓、執法檢查,壓實體育行業經營單位安全管理主體責任,督促屬地落實監管責任,提高體育行業安全服務水平。大力加強行業安全管理標準和規範建設,引導體育行業安全規範發展。
(四)培育健康人群
1.提升全民健康素養
完善全民健康教育體系,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網路。建設各級各類健康教育基地,針對中小學生、單位職工、流動人口、社區居民等人群開展健康教育服務。加強健康教育隊伍建設,完善市、區兩級健康科普專家庫,以民眾需求為導向,向社會提供科學規範、便捷實用的健康科普資源。鼓勵融合媒體平台建設和產品創新,不斷增強網路平台聚合能力,充分發揮新媒體平台優勢,不斷拓展新媒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向公眾精準有效傳播健康知識。倡導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醫學觀,引導公眾理性看待醫療技術的局限性和醫學未知領域的多樣性、複雜性,養成科學就醫習慣。
2.促進健康行為養成
持續推進“三減三健”專項行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開展營養標準、食品安全標準跟蹤評價。以健康膳食指引為指導,加強營養不良人群的營養干預和指導,制定重點人群健康膳食指引。鼓勵學校創建健康食堂,培養學生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開展營養促進示範社區建設,在社區配備營養指導員,為社區居民提供包括中醫藥膳、食療在內的營養指導和諮詢。
3.加強體衛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
建立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促進健康指導方法,推動形成體衛融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推動體衛融合服務機構向基層覆蓋延伸。推廣常見慢性病運動干預項目和方法,鼓勵醫療機構提供運動促進健康的指導服務,鼓勵引導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健身場所等為民眾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提高健身效果,預防運動損傷。推進體衛融合理論、科技和實踐創新,發布體育健身活動指南,建立全民健身志願服務長效機制。積極推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以青少年為重點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和干預,建立面向全民的體育運動水平等級標準和評定體系,鼓勵將國民體質測定納入健康體檢項目。
(五)落實體育強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
1.構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充分發揮市、區兩級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作用,切實履行政府公共體育服務責任。緊扣“七有”目標和“五性”需求,開展全民健身示範街道、體育特色鄉鎮創建,完善評選指標體系和評選辦法,強化基層全民健身工作規範化建設、精細化管理和精準化服務。以保障民眾基本體育權益、增強體質、促進健康、改善民生為出發點,構建覆蓋城鄉、便民惠民、持續發展、不斷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53%,生活化的體育主題活動更加多樣。
2.不斷提高為北京和國家爭光能力
完善北京競技體育發展模式,形成舉國體制、體教融合、社會組織統籌發展的多元化新格局。最佳化競技體育項目布局,做大做強桌球、跳水、體操、羽毛球等奧運會重點項目,快速提升田徑、游泳、腳踏車和水上等基礎項目,匯聚和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和較高執教水平的教練員隊伍。深化“三大球”項目改革,推動競技水平邁上新台階,不斷在全運會和職業聯賽中創造佳績。加強市屬訓練單位場館設施升級改造,加快運動隊複合型訓練團隊建設,全面提升訓練質量和競技水平,為國家培養和輸送更多競技體育人才,在奧運會、全運會等大賽上取得優異成績。
3.營造青少年健康運動良好環境
持續推進體教融合,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強體育傳統特色校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建設,貫通青少年體育後備人才培養輸送渠道。加快體校改革,建設成為融業餘訓練、技能培養、體育課服務、課餘鍛鍊為一體的青少年體育訓練活動中心。繼續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青少年體育培訓和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緊抓冬奧會契機,大力發展青少年冰雪運動。不斷完善冬夏並舉,學校、體校、社會共同發力的青少年體育服務體系。
4.推動冰雪運動發展邁上新台階
依託北京市冰上項目訓練基地,推進雪車、雪橇等項目國家集訓隊共建,聯合冰雪強省,培養一批短道速滑等項目優秀運動員,全力做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備戰和保障工作。著力打造市民快樂冰雪季等民眾廣泛參與的高品質冰雪賽事活動,每年舉辦市級冰雪賽事活動不少於10項。建立健全北京市青少年冰雪項目U系列賽事體系,整合體育傳統特色學校,扶持冰雪運動學校,積極發展校園冰雪運動,培養高質量的冰雪運動後備人才。
5.普及提高“三大球”運動
廣泛開展“三大球”民眾體育活動,形成濃厚的“三大球”健身氛圍。健全職業賽事、青少年賽事、社會賽事相結合的“三大球”賽事體系。推進“三大球”市場化建設,規範聯賽職業化發展路徑,提升職業聯賽品牌價值和自身盈利能力,使“三大球”職業聯賽組織和競賽水平達到亞洲一流水平。加強區級“三大球”“3+3+3”項目建設。大力培育業餘“三大球”俱樂部,鼓勵學校發展學生“三大球”社團。
6.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
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創新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民健身活動模式,推動民眾體育健身活動普遍化、經常化、多樣化。以“百隊杯”等品牌賽事為抓手,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賽事運動,搭建民眾性“三大球”賽事平台。廣泛開展武術、健身氣功、龍舟、風箏等非奧項目,提高非奧運動普及率。積極開展老年人、婦女、幼兒體育,推動殘疾人康復體育和健身體育發展。廣泛開展校園體育競賽活動,完善青少年體育競賽體系。每年舉辦市級以上民眾體育賽事活動不少於500項,確保“民眾天天有活動、社區(村)月月有賽事、街道(鄉鎮)年年有運動會”。
7.統籌建設體育運動場地設施
堅持政府主導、堅持問題導向、堅持首善標準、堅持因地制宜,挖掘供地潛力,充分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城市“金角銀邊”等資源,規劃建設方便可達的民眾體育設施,加快工人體育場復建改造,推動城市副中心綠心體育設施、工人體育館、“三大球”青訓基地、北京市游泳學校等重點項目建設,分步升級改造智慧化訓練基地場館設施。“十四五”時期全市新建380塊社會足球場地,人均公共體育用地面積大幅增加,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82平方米以上,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數量達到1.25塊。
8.打造高端賽事助力國際交往中心建設
以籌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為契機,全力做好2023年亞足聯亞洲杯足球賽(北京賽區)籌辦工作,不斷促進中國網球公開賽、北京馬拉松、北京國際長跑節-北京半程馬拉松等賽事提質升級。以北京優勢運動項目為主,圍繞城市副中心、奧林匹克中心區、新首鋼園區、延慶冬奧場館群等重點地區,開展民眾性國際品牌賽事“一區一品”品牌建設。重點加強與友好城市、奧運會舉辦城市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城市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國際體育賽事牽引帶動作用,打造一批有特色、效果好、國際影響力大的國際品牌賽事活動,促進國際交往與民心相通。
(六)營造健康文化
1.促進健康領域人文社科發展
支持開展衛生健康領域人文社科研究,鼓勵發展生命倫理學、衛生法學、衛生社會學等學科,提升首都衛生健康人才隊伍人文素養。建設人文社科領域的高端智庫,為破解當代醫學、衛生服務、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所面臨的社會、倫理、法律等問題提供高質量的研究支持。深化醫學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融合,通過社會政策、管理制度、服務模式、輿論氛圍等多維度、多渠道加快研究成果轉化。
2.鼓勵健康主題文藝創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支持鼓勵創作緊扣健康北京主題、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鼓勵舉辦各類健康節目欄目。聚焦時代主題,宣傳黨和國家維護促進人民健康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方針政策,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新時代醫療衛生職業精神,深入宣傳先進事跡和時代楷模,在全社會形成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
3.做好健康文化的宣傳引導
加大宣傳輿論工作力度,把宣傳工作融入事業全局,圍繞“十四五”時期健康北京建設的重大部署和重點任務,精心組織主題宣傳、政策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科普宣傳,持續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為健康北京建設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將新聞報導、輿情監測和引導、健康提示等納入各相關部門日常工作,定期開展業務能力培訓,穩步提升宣傳能力和媒介素養。發揮榜樣引領作用,提振行業精神風貌。
4.開展健康北京建設文化實踐創造活動
加強醫務人員醫學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教育,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開展醫務社會工作,為患者及家屬解決因疾病導致的心理和社會問題,提升醫學人文關懷,改善醫學人文環境。完善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制度,最佳化就醫流程,提升就醫體驗,從源頭上減少醫療糾紛發生。堅定不移推進全系統反腐倡廉建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行業環境。持續加強“平安醫院”建設,加強醫院安保力量和設施建設。
5.推動中醫藥健康文化普及
開展中醫藥文化素養提升工程,以社區學院為核心建設試點基地。打造以地壇文化節為代表的中醫藥科普文化大型主題活動集群。鼓勵各區結合本地特色優勢開展相關主題中醫藥文化活動。加強中醫藥文化旅遊示範基地內涵建設。繼續深化北京中醫藥文化資源調查工作,全面系統整理北京中醫藥文化資源的內容和傳承發展狀況。繼續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加快北京中醫藥數字博物館二期建設,推進醫療機構中醫藥文化“陳列室、體驗室、轉化室”試點。樹立國醫大師、首都國醫名師的文化自信典範。實現中醫傳承工作室建設和中醫藥文化旅遊基地建設各區全覆蓋。
6.弘揚中華體育精神
弘揚以新時代女排精神為主要特質的中華體育精神,在體育領域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奧林匹克精神、中華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風尚教育,創新宣傳方式,強化輿論引導,圍繞打造“雙奧之城”名片,將體育文化融入首都城市文化建設中。講好北京體育故事,使體育運動成為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重要載體,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實現奧林匹克運動與城市發展的雙贏,彰顯大國首都風範和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七)加強健康服務與人口社會服務融合發展
1.依法組織實施三孩生育政策
健全完善人口監測制度,積極推動跨部門信息互通共享,提高出生人口監測水平,加強出生人口形勢分析與相關人口問題研究。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做好實施效果跟蹤評估。深入研判影響因素,不斷完善支持家庭生育的公共服務和政策支持體系,落實生育休假、生育保險、稅收、住房、教育、就業等配套措施,降低婚嫁、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加強面向社會和重點人群的科學生育觀宣傳,鼓勵民眾按政策生育,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加強政策銜接,維護好計畫生育家庭合法權益。
2.促進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
利用多種政策手段,多渠道調動資源,構建以普惠為重點的托育服務供給體系,增加普惠制托育服務供給,按照不少於4.5托位/千人的標準配置完善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規範托育機構登記備案,建立托育機構事中事后綜合監管制度。實施社區兒童中心規範化建設行動計畫,組建北京市嬰幼兒照護專家庫,為本市適齡家庭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公益性科學育兒指導服務。鼓勵用人單位採取靈活安排工作時間等措施為家庭嬰幼兒照護創造便利條件。研究制定嬰幼兒照護服務各類從業人員資質標準,建立托育機構從業人員培訓和管理體系。各類公共場所按照規定配備母嬰設施。
3.最佳化婦幼健康全程服務
促進孕產婦安康。提供生育全程基本醫療保健服務,強化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建設與規範化管理,健全綜合預警網路。建立現代產房安全分娩服務模式,提升助產機構團隊快速反應能力及危重孕產婦救治同質化水平。多學科聯合,為孕產婦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推廣顧問式、一站式婦幼保健服務新模式。打造孕產期特色服務中心、國際化婦幼健康交流與服務中心、現代化婦幼健康培訓平台。
守護兒童健康。多部門聯合完善出生缺陷綜合防治網路,達到消除愛滋病、梅毒和B肝母嬰傳播目標。打造國際化兒童健康交流中心。實施母乳餵養促進行動,開展母嬰友好醫院、兒童早期發展優質服務基地和兒童健康友好社區建設。深入推進兒童身心健康防治一體化服務,推廣應對兒童青少年重點健康問題適宜技術。
改善婦女生命質量。開展婦女全生命周期保健服務。保障育齡婦女享有避孕節育知情選擇權,預防非意願妊娠。提高圍絕經期婦女自我保健意識和生活質量,廣泛開展更年期保健服務。完善兩癌篩查網路,最佳化篩查策略,擴大篩查覆蓋率,促進早診早治,推進消除宮頸癌試點工作。
4.提高老齡健康服務能力
推進老年健康指導中心建設,探索老年多學科診療模式。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老年人健康服務規範化建設達標率達到80%。將失能老年人作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重點人群,積極開展家庭病床及上門巡診服務。開展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創建,到2025年,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占比超過80%。建立完善以機構為支撐、社區為依託、居家為基礎的老年護理服務網路。健全預防-治療-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服務鏈。開展老年人健康素養調查,精準掌握老年人群基本情況,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務。開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預防干預試點,強化失能失智社會認知教育和早期篩查,實施老年人認知障礙管理。開展“智慧助老”行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規範老年保健、康養市場發展。
5.提升康復護理服務質量
鼓勵不同級別醫療機構根據能力和功能定位,開展不同類型的康復服務,探索建立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康復的全過程康復體系。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探索開展“網際網路+康復服務”新型業態。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連鎖化的康複診所、康復醫療中心和康復醫院。鼓勵有條件的基層醫療機構根據需要設定和增加提供康復服務的床位。創新護理服務模式,在各級各類醫院中全面推行住院患者責任制整體護理,為患者提供全過程、無縫隙、專業便利的護理服務。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建立醫院-社區-家庭聯動機制,將護理服務延伸到社區和家庭。
6.完善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服務
完善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社區康復機構及社會組織、家庭相互銜接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健全重大突發事件處置中的社會心理健康監測預警機制。制定北京市心理健康服務規範,各類臨床醫務人員主動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套用於臨床診療活動中。充分發揮“網際網路+”作用,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志願者隊伍建設,為民眾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務。開展北京市居民心理健康體檢和腦健康體檢項目。“十四五”時期嚴重精神障礙在冊患者規範管理率達到95%以上。提高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政策惠民水平,逐步將長效針劑等新型藥物遴選補充進免費服藥目錄。
7.最佳化殘疾人健康服務
制定實施殘疾預防行動計畫,開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殘疾預防,建立社會化的殘疾預防和控制工作體系。健全兒童殘疾報告制度和康復個案管理系統,確保每名殘疾兒童得到及時、有效的康復服務。做好重度殘疾人就醫費用結算服務,加強殘疾人醫療救助。制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康復服務規範,推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優先為殘疾人提供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等簽約服務。加強殘疾人康復和托養設施建設,完善醫療機構無障礙設施,為殘疾人提供無障礙就醫服務。落實殘疾人康復服務政策,完善殘疾人輔具服務補貼制度,提升殘疾人生活自理、社會參與等能力。到2025年,有需求的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八)推進健康產業創新發展
1.推動醫藥健康創新
支持綜合性、高水平的生命科學領域國家實驗室建設,加強協同創新,按照國家戰略科技任務安排,重點開展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重大慢性病、腦科學和類腦、前沿關鍵技術和基礎科學等研究,集中力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引入大數據、區塊鏈、5G、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方法,促進健康相關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滲透。建立生物安全創新技術體系,在重大生物危險感知、傳播風險評估、疫情預警預測等理論和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支持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北京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發展,引導和支持研究型醫院和研究型病房發展,激發醫療機構科技創新活力,持續提升臨床研究與轉化能力,實現本市牽頭國際和國內多中心臨床試驗數量國內領先。
2.促進醫藥健康產業發展
建立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的醫學創新成果產出、轉化和產業化機制。鼓勵醫療機構與高新技術企業在人工智慧、新藥和器械研發等方面聯合成立轉化醫學中心,與“三城一區”共建醫學科技創新產業化示範園區和轉化基地,推進醫療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醫藥製造與健康服務並行發展,在新型疫苗、下一代抗體藥物、細胞和基因治療、國產高端醫療設備方面構築領先優勢。支持醫療健康領域人工智慧技術、醫用機器人、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和套用。鼓勵發展健康諮詢、健康培訓等健康產業。整合中醫藥科技、產業資源,加快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推進中醫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中醫診斷、治療、保健、康復全產業鏈關鍵技術裝備建設。到2025年,醫藥健康製造業總營業收入達到4000億元。
3.鼓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
用足用好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政策,鼓勵增加覆蓋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套用、特需醫療、疾病預防、中醫藥治未病、運動健身等干預性服務的新型健康保險供給。加快發展醫療責任險、醫療意外保險。支持保險機構開發托育機構責任險和運營險等相關保險。鼓勵保險機構適應消費者需求,提供綜合性健康產品和服務,推動健康保險與健康服務融合發展。
4.提升全民健身新品質
引導市民樹立大健康理念,養成主動健身習慣。促進體育與健康、體育與教育融合發展。持續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和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面向社會開放。創新全民健身賽事組織體制和評價激勵機制。推進建設市級“全民健身服務雲”平台,提升場館綜合服務水平。鼓勵市場開發智慧“雲健身”產品和服務,促進線上線下互動融合。
5.推動體育賽事新發展
加強與國際體育組織及高水平職業俱樂部合作,鼓勵引進國際頂級商業體育賽事。支持北京體育職業俱樂部建設與發展,鼓勵職業俱樂部市場開發,培育體育賽事經紀服務能力,加快構建職業賽事全產業鏈。創新賽事文化,提升職業聯賽品質,打造北京“金牌球市”。支持體育賽事與文化娛樂深度結合,推進體育競賽表演業創新發展。鼓勵體育社會組織和市場主體舉辦電子競技比賽活動。
6.促進體育消費新增長
拓展馬術、擊劍等精品體育運動項目發展空間,構建以健身休閒業、競賽表演業為龍頭的體育產業體系,發展體育中介諮詢、體育產品研發等體育服務,釋放體育消費潛力,助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鼓勵發展賽艇、皮划艇、帆船等水上運動項目。調整完善體育彩票消費結構。聚集體育資源,發展夜間體育經濟,將“8·8北京體育消費節”打造成國內知名品牌。對開發奧運遺產資源進行謀篇布局,支持舉辦各類體育展會,提高體育企業產品和服務質量,擴大首都市民體育消費結構占比。堅持體旅融合,發展體育旅遊項目,協同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
7.推動高科技體育領域新套用
拓展新場景套用,以數位化賦能體育產業發展。促進體育與傳媒融合,推進5G、8K、VR等技術在體育賽事中套用,打造數字型育產業。推動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體育製造領域套用,發展高端智慧型體育用品製造業,打造智慧型體育產業集群。鼓勵高科技冰雪運動裝備研發,打造冰雪智慧型運動裝備一體化產業鏈。鼓勵建設智慧型體育場館,推出一批體育特色鮮明、服務功能完善的綜合體項目。創新體育培訓業態及商業模式,鼓勵發展一批智慧型健身俱樂部和優質體育科技服務品牌。
(九)縱深推動京津冀健康事業協同發展
1.深化區域醫療衛生一體化發展
全力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將雄安宣武醫院建成新區醫院的典範。深入推進實施宣武醫院、婦產醫院、中醫醫院、市疾控中心、市衛生健康監督所等5家市屬醫療衛生機構對口幫扶合作。推進與廊坊北三縣一體化發展。安排中日友好醫院、安貞醫院、友誼醫院、朝陽醫院、中醫醫院、胸科醫院、天壇醫院、首兒所附屬兒童醫院、潞河醫院等與北三縣相關醫療機構、養老機構開展支持合作,協同推進北三縣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提升。推進京津冀重點醫療衛生項目合作。加強與環京地區協作,持續推動對張家口、唐山、承德、廊坊、保定等地對口機構的支持合作,帶動提升當地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推進京津冀醫療機構臨床檢驗結果互認和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共享,探索推進京津冀區域跨省異地就醫門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緩解首都醫療服務和城市運行管理壓力。
2.推進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
整合健康、養老產業政策資源,打通老年優待政策和養老服務標準規範,提升京津冀協同應對人口老齡化能力。推動北京社會保障、老年福利異地有效接續,實現京津冀養老服務信息資源實時發布、同步共享、遠程獲取。推進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信用評價等養老服務執行標準的互通互認,適時推廣燕達全程化持續照護養老社區模式。
3.加強疫情聯防聯控
進一步增強在健康監測和人員管理、防疫物資保障等方面的協調聯動,協同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共同保障首都安全。在公共衛生實驗室協作、新發突發傳染病與重大健康危險因素檢測技術儲備、公共衛生應急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合作,提升區域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
4.推進更高水平體育健身共建共享
建立京津冀體育部門聯席會議機制。以京津冀體育設施布局、體育組織建設、健身休閒和賽事活動組織融合互補為重點,大力推進三地體育事業協同發展。重點開發京津冀地區房車露營、山地越野、徒步登山、公路騎行、攀岩等體育旅遊項目,推進京津冀三地體育賽事表演市場、體育營地,特別是體育人才培養無障礙銜接,舉辦京津冀冰雪、“三大球”、桌球、羽毛球等賽事活動,打造立足區域、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體育、休閒、旅遊產業集聚區。
(十)健全健康北京建設支撐與保障
1.建設多層次、高質量的人才隊伍
加快高層次、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和引進。引進具有突出學術地位的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特別是高層次戰略科學家人才。深入推進醫工、醫理、醫文學科交叉融合,強化“醫學+X”多學科背景的複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加強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複合型、全科與專科融合型、西醫學與中醫學結合型、醫藥融通型人才培養。“十四五”時期培養150名公共衛生複合型高層次人才。
加強各類緊缺醫學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加強全科醫學、公共衛生、婦幼保健、兒科、護理、康復、老年健康、養老服務、精神衛生、感染科、運動健康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充實基層衛生人力,繼續做好免費定向醫學生培養,增加培養數量,擴大專業範圍,提升培養層次,支持郊區和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更廣泛地接收畢業生,最佳化畢業生引進結構。加強衛生健康監督人員力量。研究建立傳染病防治應急隊伍“預備役”,可以迅速集結、“整建制”出征。
加強體育公共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堅持體育行業發展需求導向,以建立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德才兼備的首都高層次體育人才隊伍為目標,加大體育複合型教練人才、優秀體育科技人才、一流競技體育人才、體育產業專業人才、科學健身指導人才、運動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更好地服務全民健身需求和體育強市建設。
創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環境。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廣開渠道,營造公正平等、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用好激勵政策,科學調配、最佳化使用,全面激發人才隊伍幹事創業的熱情和活力,營造良好的事業留人氛圍。
2.強化健康北京建設投入機制
健全市、區兩級財政投入機制,按照事權和支出責任落實投入政策,加強資金保障,強化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公共衛生、科研攻關、人才培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和競技體育現代化訓練備戰體系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投入機制,鼓勵社會慈善捐贈,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健康北京建設,促進健康北京建設可持續發展。
3.完善醫療保障政策
完善覆蓋全民、依法參加、職工和城鄉居民分類保障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最佳化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與醫療救助保障制度。完善和規範職工大額醫療費用補助等補充醫療保險制度。積極調動慈善醫療救助力量,支持職工醫療互助有序發展,鼓勵引導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完善重大疫情醫療救治保障制度。促進各類醫保制度互補銜接,提高重特大疾病和多元醫療需求保障水平。在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擴大試點基礎上,探索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策體系、標準體系、服務體系和管理運行機制,在全市範圍內推開。
4.建立高水平的智慧醫療健康信息支撐體系
在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框架下,依託政務雲、北京市大數據平台、城市碼、“時空一張圖”等共性基礎設施,建設北京健康雲。通過建設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為核心的智慧醫療健康體系工程,完善北京地區高水平的智慧醫療健康信息支撐體系。支持人工智慧賦能醫療設備升級改造,鼓勵數字醫療產品在套用場景中的先行先試和在生產中的建設落地。建立完善全市統籌、行業主管、部門協同、安全護航的支撐體系,堅持“一把手”負責制,健全完善組織機構保障體系,採取場景專班化工作機制。提高醫院信息平台標準化建設水平,加強疾病報告、健康服務等數據的採集與共享;嚴格落實《數據安全法》、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制度等法律法規要求,做好行業網路安全護航。
(十一)推進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黨對健康北京建設的全面領導,堅決用黨的理論指導健康北京建設,確保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在健康北京建設中不折不扣落地落實。將健康北京建設中的重大決策、重大改革以及規劃實施情況列入黨委(黨組)年度重點事項。各區、各部門要把規劃主要目標和指標納入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共商共建共享健康北京,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
2.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綜合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探索建立北京城市健康畫像。推動建立健康影響評價制度,借鑑國際經驗,逐步建立健康影響評價評估的指標與程式,探索對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健康評價制度,重點審查制定出台的公共政策是否存在危害公眾健康的制度缺失和設計失誤,力爭把影響公眾健康的因素降到最低水平。充分發揮議事協調機構的積極作用,統籌健康北京發展戰略、協調整合資源,合力推進健康北京建設。
3.健全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格局
建立健全機構自治、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相結合的衛生健康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公共衛生委員會等基層治理組織作用,將規劃實施深入到社會基本單元。推動市區體育總會建設,發揮體育總會“樞紐型”體育社會組織作用。升級打造覆蓋城鄉、規範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組織網路。加強基層體育組織建設,鼓勵體育總會向鄉鎮(街道)延伸、各類體育社會組織下沉行政村(社區)。加強民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的規範化建設,支持體育社會組織創辦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加大政府購買體育社會組織服務力度,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參與承接政府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團組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作用,調動各企(事)業單位、學校、村(社區)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首都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鼓勵行業學會、協會等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健康北京建設建言獻策,匯聚智慧,共謀發展,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引導民眾主動落實健康主體責任、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共識力量。
4.完善健康法治體系
推動健康領域科學立法,深入推進依法行政。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巨觀管理,強化監管和公共服務,完善科學、民主和依法決策機制。推動制定出台北京市傳染病防治條例、北京市獻血條例,修訂《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北京市人口與計畫生育條例》,推進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條例、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條例、精神衛生條例、實施母嬰保健法辦法等地方性法規、規章的立法、修法工作,建立健全智慧醫療健康領域的政策法規。依法科學民主決策,規範行政決策程式,完善重大決策規則,嚴格履行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等重大決策必經程式。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加快推進衛生健康標準體系建設,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基礎,以地方標準為特色,適當採信先進適用的團體標準,支撐引領首都衛生健康領域高質量發展。加強中醫藥服務、醫療服務通用基礎標準和保障標準建設。完善北京市衛生健康地方標準管理構架及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大地方標準的推廣使用力度,推進衛生健康各領域規範化、標準化管理。開展《體育法》普法活動,提高體育部門依法行政能力,強化體育領域行政執法力度,提升賽風賽紀和反興奮劑工作水平,構建“拿乾淨金牌”的反興奮劑治理體系,堅決做到興奮劑問題“零容忍”“零出現”。深化衛生、體育領域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實改革任務,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推進電子證照和行政事項網上辦理,持續推動基層減負。
5.推動公眾廣泛參與
踐行民眾路線,深入調查研究,暢通人民民眾訴求和意見建議表達渠道,讓全體市民都有機會參與健康相關政策的制定。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健康北京建設情況的監督,深入推進“接訴即辦”,強化主動治理、“未訴先辦”,及時妥善處理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完善“接訴即辦”約談機制,提高“接訴即辦”解決率、滿意率。建立完善衛生健康領域社會監督員制度,探索建立公立醫院公眾參與委員會制度。
六、實施保障
(一)在發展理念中充分體現健康優先
把保護和增進人民民眾健康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上,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突出健康目標,在發展績效的測評中突出健康相關指標權重,在財政投入和固定資產投資上給予必要支持。堅持增加投入與轉變運行機制相結合,在激勵機制改革等關鍵政策制定和實施上,充分考慮醫療衛生行業特點。對深化醫改各項任務的財政資金需求予以統籌安排,確保財政投入精準高效。對於公共衛生安全、基本衛生服務、婦幼、康復、衛生健康信息化等領域,在財政保障、政策扶持上予以優先考慮。
(二)完善規劃實施統籌協作機制
建立健全各區、各部門共同參與的規劃實施統籌協作機制,加強與國家相關部門的溝通、統籌考慮軍地需求,共同推進規劃實施。各部門、各區要結合實際制定本部門、本區域實施規劃的具體方案和行動計畫,細化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主要指標和重點任務,分階段、分步驟組織實施,確保責任落實到位。
(三)加強宣傳倡導
拓寬宣傳渠道,大力宣傳推進健康北京建設的重大意義,提高規劃內容知曉率和社會參與度,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建設健康北京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共同建設健康城市,形成良好的規劃實施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四)加強監測評價
系統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及時發布核心指標監測結果和規劃實施效果評價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強公眾和媒體監督,提高居民對規劃實施評價的參與度。開展第三方獨立評估,提高規劃實施評估工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根據評估結果開展規划動態維護,及時研究解決規劃實施中的困難,確保規劃目標實現。
內容解讀
2021年12月,“十四五”時期健康北京建設規劃發布。根據規劃,到2025年,本市將按照不少於每千人4.5托位的標準配置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占比超過80%,中小學生每天參加校內體育鍛鍊時長達到1小時以上。
根據規劃,本市將構建強大的現代化公共衛生體系,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構建新型傳染病防治體系,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到2025年,每萬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達到1.75人;建設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體系,加大服務模式創新力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機制改革。
在促進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方面,本市將營造安全宜居的健康環境。到2025年,實現國家衛生區全覆蓋,建成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培育健康人群,促進健康行為養成,中小學生每天參加校內體育鍛鍊時長達到1小時以上;構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冰雪運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營造健康文化,促進健康領域人文社科發展,鼓勵健康主題文藝創作。
規劃提出,本市將加強健康服務與人口社會服務融合發展,最佳化婦幼、兒童、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到2025年,本市按照不少於每千人4.5托位的標準配置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占比超過80%;推動醫藥健康創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推動京津冀健康事業協同發展,在區域衛生健康發展、養老服務、疫情聯防聯控等方面加強協作。
市體育局介紹,到2025年,本市經常參與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將達到53%;實現1000萬人上冰雪的目標;普及提高“三大球”運動,職業聯賽組織和競賽水平達到亞洲一流;市民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82平方米以上,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數量達到1.25塊;加快工人體育場復建改造,推動城市副中心綠心體育設施、工人體育館、“三大球”青訓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共同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促進體育消費增長,發展體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