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是為調整北京空間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需要,也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最佳化開發模式的需要而提出的。規劃範圍為原通州新城規劃建設區,總面積約155平方公里。外圍控制區即通州全區約906平方公里,進而輻射帶動廊坊北三縣地區協同發展。
2017年11月23日,根據北京市通州區人代會六屆三次會議要求,北京城市副中心計畫3年內新增133所學校和幼稚園。
2018年3月29日,北京市人大常務委員會聽取和審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草案)》。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向社會公開,北京城市副中心作為北京新兩翼的一翼,將著力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 2018年1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規獲批覆,與雄安新區形成北京新的兩翼。
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北京城市副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城市副中心
- 提出時間:2012年
發展歷程,功能定位,建設規劃,環境建設,交通建設,社會影響,
發展歷程
2012年,在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聚焦通州戰略,打造功能完備的城市副中心”,更加明確了通州作為城市副中心定位,這也是北京市圍繞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目標,推動首都科學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
2014年,市領導郭金龍調研時對通州區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強調,通州是城市副中心,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處於橋頭堡位置。要以總書記考察北京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統領,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努力方向,增強工作責任感和緊迫感,提高做好新時期首都工作的能力。要樹立起問題導向意識,深入研究思考存在的突出問題,選準破解難題的突破口;要堅定信心,真抓實幹,找出推動工作的抓手,形成合力。
2015年,市領導王安順調研講話指出,當前,我們必須深入貫徹市“兩會”精神,牢牢把握新常態、新定位、新目標,增強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積極融入首都發展大局,在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上擔起承接與疏解的雙重責任,在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上擔起產業發展和城市發展的雙重責任,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上擔起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雙重責任,努力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多做貢獻;要堅持高站位高起點,統籌做好公共服務完善、交通建設、產業發展和人口規模控制等工作,努力把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現代化國際新城。
2016年9月6日,朝陽區“十三五”發展規劃解讀通氣會上指出,2016年朝陽將力爭完成25條主次幹路、支路和斷堵頭路建設,包括位於城市副中心廊道上的廣渠路二期、東壩南二街一期等20條主次幹路。截至今年7月底,朝陽區已疏解退出43家商品交易市場,其中包括雅寶路地區的3家市場。
2018年6月21日,北京市規劃國土委、通州區政府共同發布通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草案已經編制完成。據了解,提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30萬人以內,城鄉建設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地上建築規模約1億平方米。
2018年11月30日報導,北京市扶貧支援辦、市直機關工委、市保密局、團市委等部門已遷入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辦公。這標誌著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啟用。
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北京城市副中心。
2019年1月12日,中共北京市委城市副中心工作委員會、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員會在通州區委區政府新址,正式揭牌成立。
功能定位
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面積155平方公里,除了已經開工的行政辦公區工程外,其他區域和項目目前都在進一步完善規劃。2016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布局,著力打造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
建設規劃
規劃部門已經基本完成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6個重點地區的詳細城市設計,正在編制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詳細規劃、通州區906平方公里的總體規劃。
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邀請了全球最頂尖的12家規劃設計團隊參與。城市副中心建築廣泛套用了世界最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標準、材料及工藝,全面推廣綠色建築的理念,大量使用了地熱、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裝配式建築技術,努力建成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的示範區。
這些方案都體現了生態城市的理念,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力求建成沒有“城市病”的示範區。
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範圍內的綠色空間將占到約40%的比重,有大約20處10公頃以上的集中綠地,規劃集中建設區內約有15平方公里的綠色空間。僅在規劃集中建設區中的綠地,就幾乎相當於原崇文區行政轄區的面積。到2030年,城市副中心要建成38個公園,民眾出門500米就可以進入公園綠地。
副中心建設的同時,將加快配備教育和醫療資源。據通州區區長張力兵接受採訪時透露,人大附中入駐通州三中,北理工附中入駐潞州中學,首師大附中入駐通州師範學院原址,北京二中分校通州校區改造等項目,將實現通州本地教育資源的提升。
同時,人民大學的通州校區、首師大附中通州校區、景山學校通州校區等一批新的引進學校也將加快建設。北京五中通州校區今年年底將竣工,明年全面投入使用。
另外,2017年年底安貞醫院通州院區要開工建設,人民醫院通州院區明年投入使用,兒研所、婦產醫院已經確定落戶通州,將服務副中心的發展。
環境建設
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時指出,“站在當前這個時間節點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21世紀的眼光。規劃、建設、管理都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落實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不但要搞好總體規劃,還要加強主要功能區塊、主要景觀、主要建築物的設計,體現城市精神、展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
根據北京市最新的工作部署及今年的通州區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繼續加快推進城市副中心建設,城市副中心及周邊區域將改頭換面。
市直23個部門抽調100餘名骨幹組成工作組,全面到崗到位,與區級各部門實現全面對接。聚焦城市規劃設計、交通管理服務、水環境治理、大氣污染治理等12個領域,提升城市副中心管理水平。
2017年3月初,通州區召開城鄉環境建設及綜合整治推進千人大會,全面打響城鄉環境建設及綜合整治的大會戰。
通州區委書記楊斌指出,通州目前面臨的四項“大考”,其中就提到加強城市化力度,提升人民生活環境。
通州區區長張力兵表示,每一名通州人,都要堅定地從我做起,勇敢地從我擔當。要對照副中心“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的定位來想問題、找差距。
2017年,通州區還拿出5億元用於4個區域的環境綜合整治投入,這4個區域覆蓋了副中心主要功能區,以及與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相鄰的區域。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表示,避免副中心建設中出現“大城市病”的隱患,建成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意味著通州的定位要避免“攤大餅”,要把宜居作為主要目標。從城市規劃管理建設的多個角度,保證城市的科學定位和有序發展。
交通建設
加密軌道網路,擬從結構上緩解擁堵
2017年年底,北京市“四套班子”將啟動搬遷,未來將有更多的人來到副中心。
北京市規劃國土委主任魏成林在做客廣播節目時透露,未來縱橫發達的交通網也將密織在副中心,從出行結構上解決交通擁堵這個城市病。
按照規劃,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新城之間,將構建“七橫”“三縱”的軌道交通線網,五橫兩縱的高速公路、快速路網路;在城市副中心內則將加密路網形成小尺度街區,從而實現宜居宜業和職住平衡。
其中“七橫”指平谷線、京唐城際、市郊鐵路、M6線、八通線、M7線和R1線;“三縱”指M17線、S6線、城際鐵路聯絡線。
聯繫中心城區和副中心的“五橫”“兩縱”。其中,五條橫向通道指潞苑北大街、廣渠路東延等;聯繫副中心和東部地區的兩條縱向通道指六環路和密涿高速公路。
社會影響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不僅是調整北京空間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需要,也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最佳化開發模式的需要。
加強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新城的交通聯繫,提高通勤能力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中心城區人口隨功能轉移,實現宜居宜業、職住平衡。據透露,規劃中通州將有60萬至80萬就業人口,這部分人要儘可能住在通州區,才能最好地解決交通問題。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要高度重視綠化、美化,增強吸引力。通州有不少歷史文化遺產,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範作用。
建設城市副中心是調整最佳化北京城市空間格局、疏解中心區過多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城市新空間、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這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項標誌性工程,其步驟是以市級機關率先啟動搬遷,帶動其他功能,帶動人口和產業的疏解,是帶有示範性和引領性的工作。
蔡奇曾強調,打造城市副中心不能局限於155平方公里範圍,要帶動通州全境906平方公里的發展,受益者是通州全區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