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讓德符號

勒讓德符號

勒讓德符號,或二次特徵,是一個由阿德里安-馬里·勒讓德在1798年嘗試證明二次互反律時引入的函式。這個符號是許多高次剩餘符號的原型;其它延伸和推廣包括雅可比符號、克羅內克符號、希爾伯特符號,以及阿廷符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勒讓德符號
  • 外文名:legendre symbol
  • 提出者:阿德里安-馬里·勒讓德
  • 提出時間:1798年
  • 相關術語雅可比符號
  • 描述:是許多高次剩餘符號的原型
  • 套用學科數學
定義,公式,其它公式,性質,計算例子,相關函式,

定義

勒讓德符號
(有時為了印刷上的方便,寫成(a|p))有下列定義:

    如果

    如果

    ,且對於某個整數

    如果不存在整數 x,使得

      如果(a|p) = 1,a便稱為二次剩餘(modp);如果(a|p) = −1,則a稱為二次非剩餘(mod p)。通常把零視為一種特殊的情況。
      a等於0、1、2、……時的周期數列(a|p),又稱為勒讓德數列,有時把{0,1,-1}的數值用{1,0,1}或{0,1,0}代替。

      公式

      勒讓德原先把他的符號定義為:
      歐拉在之前證明了這個表達式是≡ 1 (modp),如果a是二次剩餘(modp),是≡ −1如果a是二次非剩餘;這個結論現在稱為歐拉準則
      除了這個基本公式以外,還有許多其它(a|p)的表達式,它們當中有許多都在二次互反律的證明中有所使用。
      高斯證明了如果
      ,那么:
      這是他對二次互反律的第四個、第六個,以及許多後續的證明的基礎。參見高斯和。
      克羅內克的證明是建立了
      然後把pq互換。
      艾森斯坦的一個證明是從以下等式開始:
      把正弦函式用橢圓函式來代替,他也證明了三次和四次互反律。

      其它公式

      斐波那契數1, 1, 2, 3, 5, 8, 13, 21, 34, 55, ……由遞推公式F1= F2= 1,Fn+1= Fn+ Fn-1定義。
      如果p是素數,則:
      例如:
      這個結果來自盧卡斯數列的理論,在素性測試中有所套用。

      性質

      勒讓德符號有許多有用的性質,可以用來加速計算。它們包括:
      (它是一個完全積性函式。這個性質可以理解為:兩個剩餘或非剩餘的乘積是剩餘,一個剩餘與一個非剩餘的乘積是非剩餘。)
      如果ab(modp),則
      這個性質稱為二次互反律的第一補充。
      這個性質稱為二次互反律的第二補充。一般的二次互反律為:
      如果pq是奇素數,則
      勒讓德符號(a|p)是一個狄利克雷特徵(modp)。

      計算例子

      以上的性質,包括二次互反律,可以用來計算任何勒讓德符號。例如:

      相關函式

      • 雅可比符號是勒讓德符號的一個推廣,允許底數為合數,但底數仍然必須是奇數和正數。這個推廣提供了計算所有勒讓德符號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 一個進一步的推廣是克羅內克符號,把底數的範圍延伸到一切整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