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首次普查:2020年至2022年
標準時點:2020年12月31日
普查目的
開展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是摸清我國災害風險隱患底數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全社會災害風險意識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中國多地發生自然災害,造成部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引發廣泛社會關注的同時,也引起了國家的重視。事實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針對這一事實和我國自然災害所具有種類多、範圍廣、頻率高等特點,我國開展了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的普查,這是一項全國性的綜合工作。
普查範圍
第一次普查對象範圍比較廣,包括與自然災害相關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和省、市、縣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村民委員會和
居民委員會,重點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部分居民等。
普查意義
第一次普查是自然災害領域一次開創性的工作,突出表現在四個“首次”:
1、首次聚合絕大多數涉災行業部門協同開展普查,探索建立多部門協同普查的長效工作機制,這也是切實改變傳統的“九龍治水”,打破部門數據共享壁壘的具體行動。
2、首次實現自然災害風險要素的“全集”調查。本次普查既涉及多個自然災害類型的致災要素調查,也涉及房屋建築、交通設施等重要承災體要素的調查,還涉及歷史災害、綜合減災資源(能力)的調查,這些工作與以往開展的單要素、單部門、部分地區的調查有明顯不同。
3、首次實現不同行業部門採用統一的技術框架開展風險評估工作。之前,不同行業部門對自然災害風險的理解不完全一致,評估方法也不盡相同。
4、首次實現從風險要素調查到綜合防治區劃的鏈條式普查。本次普查契合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理念,將從風險要素調查、風險評估、風險區劃、防治區劃等幾個方面完成普查工作,為各地區、各部門的災害風險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普查時點
第一次普查標準時點為2020年12月31日。2020年為普查前期準備與試點階段,建立各級普查工作機制,落實普查人員和隊伍,開展普查培訓,開發普查軟體系統,組織開展普查試點工作。2021年至2022年為全面調查、評估與區劃階段,完成全國自然災害風險調查和
災害風險評估,編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圖,匯總普查成果。
參與部門
普查參與部門多達17個,部分部門普查任務多、難度大。通知明確,普查工作要按照“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組織實施。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普查工作。應急管理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普查總體方案,建立普查的技術和標準體系,做好技術指導、培訓、質量控制、信息匯總和分析,充分利用已有信息資源,建立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基礎資料庫,形成全國普查系列成果。
普查技術
在調查過程中,遙感、
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將得到充分套用。如運用
高解析度遙感影像,輔助各類調查和評估;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展示和管理功能,開展各類空間信息統一管理、分析評估和製圖;搭建雲計算環境,構建風險普查大數據管理與處理系統,實現全國調查和評估工作的實時線上處理。
普查進程
2021年5月18日,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全國試點主體工作已經完成,普查工作即將在全國範圍內全面鋪開。
2022年5月,按照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總體安排,2022年是普查工作收官之年,將完成主體工作。
2023年2月15日,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任務已全面完成。
2023年4月,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已進入全面收官階段。國務院普查辦正在協同各相關行業部門和各地推進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資料庫建設。
各地情況
2021年8月31日,綏化市正在組織相關人員準備對全市房屋建築和市政設施進行細緻調查。據了解,綏化市此次開展的房屋建築和市政設施調查是普查工作中的重要一項,此次調查對象為境內實際存在的城鎮房屋建築、農村房屋建築、市政道路、市政橋樑以及城市供水設施。
2021年9月26日北京市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致市民朋友的一封信。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已進入全面調查階段,部分調查工作將採取普查員入戶登記的方式,由普查員佩戴各區人民政府普查機構統一制發的證件入戶開展工作。
2022年5月,雲南省“質效雙優”圓滿完成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風險普查階段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