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批准2005年中央決算的決議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06年06月29日發布,自2006年06月29日起施行的法律法規。
基本介紹
- 發布部門:全國人大常委會
- 發布日期:2006年06月29日
- 實施日期:2006年06月29日
- 效力級別:工作檔案
- 法規類別:預算管理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聽取了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受國務院委託所作的《關於2005年中央決算的報告》和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受國務院委託所作的《關於2005年度中央預算執行的審計工作報告》。會議結合審議審計工作報告,對《2005年中央決算(草案)》和中央決算的報告進行了審查,同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提出的《關於2005年中央決算的審查報告》,決定批准《2005年中央決算》。
會議要求國務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預算管理,尤其要規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改進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明確審批許可權;規範部門預算管理,嚴格財經紀律;繼續加強對預算執行的審計。要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發揚艱苦奮鬥作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努力增加收入,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關於2005年中央決算的報告
--2006年6月27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
財政部部長金人慶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我受國務院的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關於2005年中央決算的報告,請予審議。
2005年,各地區、各部門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紮實貫徹中央各項方針政策,認真落實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有關決定、決議,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中央和地方財政改革和發展情況也比較好。
匯總中央和地方決算,2005年全國財政收入突破三萬億元,達到31649.29億元(不含債務收入,下同),比上年增長19.9%,完成預算的108.2%;全國財政支出33930.28億元,增長19.1%,完成預算的105.2%;全國財政收支相抵,支出大於收入2280.99億元。
2005年,中央財政總收入17260.49億元,按可比口徑比2004年增加2591.72億元(已扣除新增出口退稅指標592.4億元),增長17.7%,完成預算的106.4%。其中,中央本級收入16548.53億元,完成預算的108.6%;地方上解中央收入711.96億元,完成預算的73.3%。中央財政總支出20259.99億元,比2004年增加2399.45億元,增長13.4%,完成預算的105.4%。其中,中央本級支出8775.97億元,比2004年增加881.89億元,完成預算的104%;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補助支出11484.02億元,比2004年增加1517.56億元,完成預算的106.6%。中央財政赤字2999.5億元,比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批准的3000億元赤字規模減少0.5億元。
上述中央財政決算收支數,與2006年3月向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報告的2005年中央預算執行數比較,中央財政總收入增加10.7億元,主要是決算清理期間其他收入增加;中央財政總支出增加10.58億元,主要是決算清理期間企業關閉破產補助支出增加。中央財政赤字減少0.12億元。
2005年,中央財政共發行國債7022.87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債務收入6922.87億元,代地方政府發行100億元。中央財政債務收入中,用於償還國內外債務本金3923.37億元,彌補當年赤字2999.5億元。
2005年,列入預算的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1465.92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1465.92億元。
2005年,中央財政運行的主要情況如下:
實施穩健財政政策,財政收入實現較快增長。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中央及時調整財政政策取向,決定從2005年開始實施穩健財政政策,促進了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在此基礎上,各級財政、稅務、海關等部門依法加強收入征管,財政收入實現較快增長。2005年中央財政總收入17260.49億元,主要收入項目完成情況是:增值稅7931.35億元,消費稅1633.81億元,營業稅129.64億元,企業所得稅3204.03億元,個人所得稅1256.94億元,進口產品消費稅、增值稅和關稅5277.95億元,外貿企業出口退稅4048.94億元,車輛購置稅583.26億元,以上收入項目都較好地完成了預算。受一些因素影響,與預算相比部分收入項目變化較大:證券交易印花稅65.3億元,完成預算的76.8%,主要是2005年證券市場低迷,交易量下降;其他收入508.88億元,完成預算的140%,主要是部分行業行政事業性收費和一次性收入增加較多。
2005年,中央財政實際比預算超收1637億元(未扣除新增出口退稅指標)。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示精神,並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中央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及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次會議有關決議的要求,中央財政超收收入除按有關法律、法規和財政體制規定,增加對地方稅收返還、一般性轉移支付、民族地區轉移支付、教育科學支出共353億元外,經國務院批准,其餘超收收入用於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解決歷史欠賬,防範財政風險。具體包括:增加社會保障支出255億元(其中撥付全國社保基金195億元,增加國有企業破產關閉補助資金60億元),解決供銷社歷史上代國家經營棉花儲備造成的政策性財務掛賬90億元,解決出口退稅部分歷史陳欠及增加當年出口退稅指標592億元等。中央財政預計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況,國務院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
加大公共財政對“三農”支持力度,統籌城鄉協調發展。2005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2975億元,比上年增長13.3%。一是不斷深化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2005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662億元,積極支持各地減免農業稅等工作。牧業稅和除菸葉外的農業特產稅已全部免徵,免徵農業稅的省份達28個,其餘3省也有210個縣(市)免徵農業稅,全年減免農業稅減輕農民負擔約220億元,8億農民受益。二是認真落實“三補貼”等惠農政策,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中央和地方共安排糧食直補資金132億元,在全國30個省份實施糧食直補,6.42億種糧農民直接受益;良種補貼資金支出38.7億元,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資金3億元;落實專項資金55億元,首次對900多個產糧大縣直接予以財力獎勵。三是積極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005年中央財政用於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國債項目資金和車輛購置稅資金達988.73億元,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業綜合開發支出98.46億元,主要用於糧食主產區以中低產田改造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並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安排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114億元,用於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四是增加資金投入,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大力支持農村義務教育,2005年,中央財政支出27.8億元,用於擴大免費教科書的覆蓋範圍,惠及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學生約3400萬名。用於國家西部“兩基”攻堅、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支出15億元,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10億元,全國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30億元,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10億元,有效改善了農村中國小的辦學條件。落實補助資金4億元,培訓了280萬農村勞動力,其中80%實現了轉移就業。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試點範圍由2004年全國縣(市、區)的11.6%擴大到2005年的23.7%。中央財政用於支持扶貧開發資金130億元。
加大對社會事業投入力度,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是大力支持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2005年,中央財政社會保障支出1635.82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完成預算的111%。其中,落實就業補助資金89.7億元及其他財稅優惠政策,支持城鎮新增就業970萬人;用於“兩個確保”支出692億元,絕大多數省份已基本完成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工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專項轉移支付資金112億元,應保盡保成果繼續鞏固;積極支持東北三省開展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支出20億元,支持做好企業軍轉幹部解困工作;特大防汛抗旱補助費和應急度汛資金支出17.53億元,特大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補助費支出42.5億元,較好地保障了災區民眾的基本生活。二是大力支持教育發展。2005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384.38億元,比上年增長15.9%,完成預算的105.2%。除重點支持農村義務教育外,“985工程(二期)”專項資金支出26.6億元、“211工程(二期)”專項資金支出6億元,支持創辦世界一流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支持高校改善基礎辦學條件經費支出36億元,促進了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的提高;國家助學獎學金支出10億元,用於資助高校中家庭困難、品學兼優的全日制本專科生;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經費支出7.7億元,支持和引導各地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加快技術型人才培養。三是大力支持公共衛生建設。2005年,中央財政醫療衛生支出83.43億元(其中補助地方62.17億元),比上年增長7.7%,完成預算的93.8%,用於建立健全疾病信息網路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和衛生監督體系,加強重大傳染病預防控制和農村衛生等工作。預算完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際參加人數比年初預測的人數少,相應減少支出。四是大力支持科技進步。2005年,中央財政科技支出599.48億元,比上年增長21.5%,完成預算的102.8%,重點用於支持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等領域。此外,2005年,中央財政文體廣播事業費支出99.27億元,其中補助地方26.74億元,主要用於加強基層文化建設。中央財政公檢法司支出155.25億元,其中補助地方66.42億元,主要用於加強地方公檢法司建設。
創新財政支持機制,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在認真落實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各項財稅優惠政策的同時,繼續增加對地方的轉移支付,並創新工作和投入機制,積極促進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是創新緩解縣鄉財政困難機制。2005年開始,穩步實施了以“三獎一補”為主要內容的緩解縣鄉財政困難新機制,中央財政為此支出獎勵補助資金150億元,發揮激勵和約束機製作用,調動地方自籌獎勵補助資金108億元,有效緩解了縣鄉財政困難。二是加大轉移支付力度。2005年除稅收返還和體制性補助4143.01億元外,中央財政各類轉移支付補助支出達到7341.01億元,比上年增長21.8%,完成預算的109.2%。其中財力性轉移支付達到3812.07億元,90%以上用於中西部地區。財力性轉移支付中,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規模達到1120.15億元,民族地區轉移支付159.09億元,對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積極支持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統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一是支持林業生態建設。2005年,中央財政天然林保護工程經費支出74.87億元,支持保護了14.3億畝天然林;退耕還林支出290.31億元,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支出46.83億元,累計支持完成退耕還林1.35億畝,荒山荒地造林1.84億畝,封山育林0.19億畝;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支出20億元,支持保護重點公益林試點面積4億畝。二是支持污染治理。2005年,用於污染治理資金支出99.84億元,重點用於“三河三湖”等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等。同時,為努力構建節約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中央財政積極支持有關部門加強節能、節水、節材、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發揮稅收政策調控功能,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一是調整了進出口稅收政策。2005年我國的關稅總水平由10.4%降低為9.9%,其中農產品平均稅率由15.6%降為15.3%,工業品平均稅率由9.5%降為9%。同時,根據有關關稅協定,對東協、港澳等國家和地區實施協定稅率,對部分最不已開發國家實施特惠稅率。此外,為適應國家巨觀調控以及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需要,對棉花進口實施滑準稅,對部分資源類商品及先進產業關鍵零部件實施較低的進口暫定稅率,對部分紡織品和尿素開徵出口關稅,並調整了部分有色金屬產品的出口暫定稅率。全年累計對233項商品實施進口暫定稅率,對174項商品實施出口暫定稅率。同時,分批調低或取消了鋼鐵等產品的出口退稅,取消了加工出口專用鋼材增值稅退稅政策,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型產品的出口。二是完善出口退稅負擔機制。自2005年1月1日起,各地出口退稅超基數部分中央、地方負擔比例由75∶25改為92.5∶7.5,並實行先由中央財政統一退付,年底按分擔比例結算,減輕了地方負擔,地方上解中央收入相應減少。
支持和深化各項改革,促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是深化稅收制度改革。認真研究個人所得稅調整方案,並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自2006年1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工薪收入費用扣除額由每月800元提高至每月1600元。穩步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研究明確了東北地區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的稅收政策。調整了部分礦產資源的資源稅稅額標準等。二是大力支持國有企業改革。中央財政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補助支出229.37億元,安置職工58.04萬人;積極推進第二批74戶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當年經費補助9.07億元;同時,積極穩妥地啟動東北地區國有企業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推動國有企業重組改制。三是大力支持金融體制改革。支持政策性金融機構改善資產質量;支持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進行財務重組、改制上市和轉換經營機制;完善資產管理公司運行機制,加強資產管理公司處置回收資金管理;制定並落實了保險、證券以及資本市場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保值儲蓄補貼資金支出29.31億元,並實行了稅收優惠政策,推動29個省(區、市)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四是積極推進住房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住房公積金管理制度,提高職工住房補貼標準,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積極運用稅收政策遏止房地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和投機性炒房,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五是支持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2005年絕大部分省份“老糧”已經基本處理完畢。同時,加快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提高了糧食企業市場競爭力。
加強財政監督管理,積極整改審計提出的問題。一是全面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穩步推進了中央部門實物費用定額改革試點,實施了項目預算滾動管理,加強財政撥款結餘資金管理,穩步推進績效考評試點工作。所有中央部門及所屬3300多個基層預算單位、3700多億元財政資金實行了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全國政府採購規模達到2500億元,資金節約率達11%。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已選擇部分中央部門和省市進行模擬試點。二是不斷完善財政法律制度體系。制定了《財政部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實施意見》。積極推進《企業所得稅法》、《預算法》等重要財政法律法規的修訂和立法工作。結合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2005年共取消財政行政審批項目39項、調整財政行政審批項目6項。三是努力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全面修訂了會計準則、審計準則,加快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與國際趨同的會計、審計準則體系;重視培養會計領軍人才;加強註冊會計師行業管理和誠信建設,充分發揮註冊會計師、註冊資產評估師等社會監督的作用,規範會計工作秩序。四是深入推進財政監督管理。進一步融合財政監督與財政管理,著力推進財政監管機制建設;突出社會關注的重點資金監督,積極推進有效性監督。
加強財政監督管理是一項長期工作,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提高財政資金使用安全性、規範性和有效性的任務仍十分艱巨。審計署對2005年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表明,中央預算執行情況總體較好,特別是隨著近些年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效應逐步顯現和財政、審計監督的加強,預算的編制質量和執行效果逐步提高;但受財政管理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等因素的影響,目前中央預算管理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部分項目資金的管理辦法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一些補助地方的專項資金使用分散、主管部門職能交叉等。對此,國務院已要求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切實按照全國人大有關決議要求和審計意見,對審計發現的問題進行認真整改,並依法追究責任;財政部正在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進一步研究加強和改進專項轉移支付和土地出讓收入的管理等;同時,將通過著力深化改革,完善財稅制度,加強財政監管,嚴肅財經紀律等,研究探索解決問題的長效機制和辦法。對財政工作中存在的其他問題,如對“三農”、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投入力度仍需加強;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進步、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支持力度仍需加大;防範財政風險任務艱巨等,已經並將繼續通過調整和最佳化支出結構、創新工作方式等措施,爭取儘快加以緩解。
2006年前5個月全國財政收支的主要情況:
總體上看,1-5月,財政預算執行情況較好。全國財政收入16630.9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2.8%,完成預算的46.9%。其中,中央財政收入9225.8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9.7%;地方財政收入7405.1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7%(按可比口徑計算,即將上年同期由中央與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別退付的出口退稅調整為中央財政全額退付,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率分別為24.7%、20.6%)。全國財政支出11186.4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6.7%,完成預算的29.2%。其中,中央財政支出2867.2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1%;地方財政支出8319.2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全國財政收支相抵,收入大於支出5444.49億元(去年同期收入大於支出3956.05億元)。財政運行的主要情況是:
(一)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增收較多。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國內流轉稅、所得稅和進口環節稅收都保持較快增長。1-5月累計,國內流轉稅比去年同期增加1271億元,增長18.6%;所得稅比去年同期增加1342億元,增長37.1%;進口環節稅收比去年同期增加390億元,增長19.3%。二是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協調增長。按可比口徑,1-5月累計中央財政收入增長24.7%,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0.6%。
(二)財政支出進度正常,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1-5月累計,全國財政支出完成預算的29.2%,與2003-2005年同期進(30.9%、31.1%、29.7%)基本相當,各項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一是支農支出增長較快。農林水氣等部門支出增加58億元,增長16.8%,其中,農業支出增加48億元、增長23.8%;支援不發達地區支出增加11億元,增長20.4%。二是社會保障支出增長較快。社會保障支出增加157億元,增長15.6%;其中,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增加51億元,增長13.3%;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增加51億元,增長26.8%;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支出增加55億元,增長12.7%。三是教育、科學、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方面支出增長較快。文教科學衛生支出增加296億元,增長15%;其中教育支出增加211億元,增長15.2%;醫療衛生支出增加72億元;增長26.1%。另外,政策性補貼支出增加183億元,增長98.4%,主要是為確保石油價格改革順利實施,增加了對農業、漁業、林業、城市公交、農村道路客運、計程車等行業的補貼;基本建設支出增加75億元,增長7.9%;行政管理費增加143億元,增長14%;公檢法司支出增加107億元,增長17.4%;城市維護費增加90億元,增長25.8%。
(三)加大投入和創新力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邁出重要步伐。一是在全國範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同時,制定出台了菸葉稅條例,徹底廢除了農業特產稅稅種。紮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二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順利實施。今年春季學期開始,這項改革在西部地區全面實施。截至目前,各項資金於春季開學前已全部預撥到位,受益學生達到4880萬人。東部一些地區也主動實施這一改革。三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國40%的縣(市、區),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標準均由10元提高到20元。四是“三補貼”改革落實進度加快。目前,各省已下撥糧食直補資金132億元,占全年應撥付總額的93%。除晚稻外的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已全部撥付到位。在此基礎上增加安排125億元,對種糧農民農業生產資料增支實行綜合直補,目前已全部撥付地方。五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加強。目前,已下達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投資控制指標63.01億元,主要用於中低產田改造和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同時,加大了對地方抗災救災和扶貧的支持力度。六是加快農村文化事業發展。大力支持實施流動舞台車工程、送書下鄉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進一步加強了基層農村文化建設。
(四)調整完善稅收政策,稅收巨觀調控作用進一步發揮。一是調整和完善消費稅政策。從2006年4月起,對消費稅的應稅品目進行了有增有減的調整,增加了高爾夫球及球具等稅目;增列了成品油稅目,相應取消了汽油、柴油兩個稅目,作為成品油項目下兩個子目,同時增加石腦油、航空煤油等作為子目;取消了“護膚護髮品”稅目,同時將原屬於護膚護髮品徵稅範圍的高檔護膚類化妝品列入化妝品稅目。在此基礎上,對小汽車等原有稅目的稅率進行了有高有低的調整。通過上述調整,進一步促進了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合理引導消費和間接調節收入分配。二是進一步調整了關稅政策。進一步降低了植物油等100多個產品的稅率,並分別對264項、67項商品實施進口、出口暫定稅率。自2006年4月10日起,將精煉銅及銅合金的出口暫定稅率由5%調至10%,銅材的出口暫定稅率由0%調至10%,以進一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產品的出口。
此外,順利實施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的調整方案,進一步推進了東北地區部分行業實行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工作,企業所得稅兩法合併以及資源稅、車船稅、耕地占用稅等稅制改革準備工作也進展順利。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等財政改革也在有序推進之中。
附:
名詞解釋
“211”工程:為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建設、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改善高等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高等學校辦學的整體實力和培養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能力,建設一批國家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提高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實力,1995年國家啟動了“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工程。
“985”工程:為進一步增強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1998年5月,國家啟動了“985”工程,即國家通過對若干所高等學校和已經接近並有條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學科進行重點建設,爭取使我國若干所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進入世界一流水平。
協定稅率:即雙方簽署有關協定所規定的關稅稅率。原產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訂含有關稅優惠條款的區域性貿易協定的國家或者地區的進口貨物,適用協定稅率。
特惠稅率:即雙方簽署含有特殊關稅優惠條款協定所規定的關稅稅率。原產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訂含有特殊關稅優惠條款的貿易協定的國家或者地區的進口貨物,適用特惠稅率。
滑準稅:是一種與進口商品價格呈反向關係的關稅計征辦法,即進口商品價格越高其進口關稅稅率越低,價格越低則進口關稅稅率越高。實施滑準稅可以儘可能減少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保持商品國內市場價格的相對穩定。
暫定稅率:對進口或者出口貨物在一定期限內實施的關稅稅率叫暫定稅率。適用最惠國稅率的進口貨物有暫定稅率的,應當適用暫定稅率;適用協定稅率、特惠稅率的進口貨物有暫定稅率的,應當從低適用稅率;適用普通稅率的進口貨物,不適用暫定稅率。適用出口稅率的出口貨物有暫定稅率的,應當適用暫定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