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稷山傳統麵點(稷山麻花)製作技藝是山西麵食技藝的代表,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明代的宋儀望云:“軺車轉入稷山城,城畔猶傳玉璧營;戰骨只留荒冢土,蕭蕭落水盡悲聲。”汾河南畔,草木茂盛,常有野獸出沒,毒蠍猖獗,凡中毒者均十有半亡。人們為詛咒蠍毒的橫行,逢年的二月初二,本地居戶便把和好的麵塑成長條形,比作蟲蠍的毒尾,經油炸後吃掉,當地人稱之為“咬蠍尾”。最終,這種起初僅一股油炸的“蠍尾”演變成如今的兩股、三股的“稷山麻花”。
工藝特徵
稷山麻花有五穀香、爽心甜、到口酥、家常脆、麻辣香、朱古力等大中小系列。五穀香香久益智,爽心甜甜而不膩,到口酥酥中有綿,家常脆脆而有筋。包裝有大眾型、精品型、休閒型等。
稷山麻花的塑型特點及色彩搭配比較單調,色澤以金黃為主,外形呈鉸鏈形,形狀精細,小巧均勻,口感香甜酥脆。
工藝流程
稷山麻花的原材料包括麵粉、食鹽、糖、芝麻、雞蛋等。“稷山麻花”的製作流程要經過“培養酵塊”“摻水和接面”“按比分接面”“摻水和面”“切割面塊”“反覆揉面”“勻揪面節”“面節擦油”“臥缸存放”“分板打畦”“揉條上勁”“扭面成形”“入鍋油炸”“翻撥整形”“出鍋淋油”“擺盤整形”“化熬糖汁”“添加輔料”等十八道工序。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王青艾,女,漢族,1961年4月出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傳統麵食製作技藝(稷山傳統麵點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稷山趙氏四味坊傳統麵點傳習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0年6月16日,稷山麻花製作技藝參加了稷山縣“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周的“非遺購物節”線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