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人口地理學
- ISBN:9787030294906
- 頁數:194
- 定價:32.00元
- 裝幀:平裝
- 出版年:2011-2
概述,基本內容,數量分布,構成分布,自然變動,人口遷移,城市化,合理容量,發展簡史,我國現況,研究方向,研究手段,基本任務,作用,分支學科,新版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概述
人口地理學與人口學的關係如同植物地理學與植物學、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學的關係。人口地理學著眼於人口現象的空間方面,人口學則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的學科,研究人口變化過程及其發展規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統計,考察人口數量與質量之間的關係。
人口地理學發端較早。19世紀初近代人文地理學創始者,如德國的K.李斯特、O.佩舍爾等人把人或種族作為地理學的研究重點。後來,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寫了《人類地理學》,第一次提出人類生存空間的概念。該書被西方學者奉為人口地理學最早的經典。此後,英國的A.H.肯尼、A.C.哈登,法國的J.布呂納等學者也寫了一些有關人口與地理關係的著作。
20世紀以來,人口地理學已發展成為具有完整體系的獨立學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地理學大會,人口地理已單獨成為一個分組。
在中國古代就有對人口與地理關係的文獻記載,但直到20世紀30年代後才從西方引進人口地理學。隨著人口科學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人口地理學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基本內容
數量分布
構成分布
自然變動
人口遷移
城市化
合理容量
人口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一個國家在一定的資源條件下,人口數量和增長速度應與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相適應,合理容量是指一國之內各地區對人口的負載能力。
人口地理學通過全面綜合地研究自然環境,掌握不同地區對人口的最大容量和合理容量,特別是從負載能力的角度探索這種容量。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世界人口激增、不可再生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研究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口的合理容量,成為人口地理學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發展簡史
雖然中國從《漢書·地理志》開始,歷代積累了大量人口資料,其他國家也做了許多這方面的工作,1798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發表《人口論》提出人口增長快於食物增長的重要觀點,對人口科學研究起到重大推動作用,但最初的人口地理研究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
鮑曼1921年分析了中歐人口的區域差異,瑞典地理學家德·耶爾1922年研究了瑞典人口分布及製圖問題。同期,赫特納和維達爾·白蘭士在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和著作中也很重視人口分布的統計分析和人口現象的描述。1926年,中國的竺可楨發表了對江蘇、浙江省人口密度研究的論文。但這一時期尚未把人口本身作為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而把它作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方面進行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口地理學發展很快,尤其是50年代開始,地理學家不僅對各國各地區的人口地理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也對人口地理學的理論、方法進行了探討。其中法國的博熱·加涅埃、英國的克拉克、美國的齊林斯基和特里瓦撒等人的著作在國際上都有一定的影響。
特里瓦撒1953年闡明人口地理學的性質和範疇。齊林斯基1966年則指出人口地理學可分為描述人口數量和特性的地理位置;解釋人口數量和特性的空間表現形態;人口現象的地理分析三個方面。70年代以來,美國一些人口地理學家特別關注人口的重新分布和政府的人口政策,對城市化過程也作了大量研究,還探討了國際人口遷移趨勢以及國際移民計畫。
我國現況
我國人口地理學起步較晚,約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系統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的張善余教授是我國最早對人口地理學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之一,著有《中國人口地理》、《世界人口地理》、《人口地理學概論》等。華東師範大學資環學院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人口地理學專業博士站,為我國人口地理學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990年7月1日中國第4次人口普查統計,包括台灣省、香港、澳門在內的總人口達11.60億人,其中大陸部分11.34億人,占同年世界總人口的21.9%。但我國人口地理學研究尚很薄弱,期待更多有志之士的努力奮鬥。
研究方向
人口地理學對移民的研究,包括國際移民、城市和鄉村間的移民、城市之間的移民以及季節性和晝夜間的人口移動,估計移民的總流動量和沖流動量,觀察移民方向、距離和流動強度,建立區域間人口移動的模式,分析移民的社會、經濟、宗教、文化、心理多方面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後果。人口地理學除研究年齡、性別和人種的自然構成外,還包括民族、職業行業、階級、宗教、文化程度等社會構成。研究各國各地區總人口的各種構成的地域特徵,有助於深入揭示人口地理分布的規律性,分析其原因和結果,預測構成變化發展的動向。
勞動適齡人口是社會實現生產必不可少的勞動力資源。對各地區各部門勞動力利用的程度、利用潛力和利用效果作出分析評價,為解決地區間和部門間勞動力的合理凋配以及生產布局提供依據。出現的勞動力資源地理,已成為人口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的自然資源條件下,人口數量和發展速度要與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相適應,才能有效地利用資源,保持環境的生態平衡。因此,一國或一地區存在一定的人口承載能力。分析計算在一定的自然資源條件和技術水平下一國或一地區的適度人口,包括最大人口和合理人口,也是人口地理學的重要課題。編制人口地圖是研究人口地理學的必要手段,將人口空間分布的現象表示在地圖上,了解各地區人口現象的空間差異,揭示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此外,人口與聚落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聚落的分布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口分布的具體化。研究聚落地理學有助於對人口地理分布的深入了解。現代的城市化引起了城鄉人口構成的巨大變化。因此,研究城市化過程,人口的地理分布與城鎮布局的關係,不同類型城市人口的合理規模,城鄉之間人口移動以及人口政策對城市人口變動的影響等,都是人口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共同關心的課題。城市內部人口的分布和密度、人口的職業構成,城市的空間結構和人口的合理布局的研究,還有城市居民每日往返流動的規律性等,也是人口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相互交又的內容。
人口地理學在人口統計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空間分析,研究方法基本上藉助於人口統計學和經濟地理學。由於人口空間現象依存於經濟空間現象,人口地理學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如經濟地理學那樣廣泛和有效。人口地理學對於推行計畫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也不如人口學的作用更為直接和廣泛。因此,人口地理學研究還存在著局限性。
綜上所述,人口地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①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數量、增長速度、構成和分布的發展變化條件與特點;②勞動力資源,包括資源評價,地區與部門分配及合理利用途徑;③人口移動及人口集聚;④人口分布的地域體系。
研究手段
現代人口地理學的研究,由於引進了數學、行為科學、人文科學、區域結構科學,統計與計算機處理手段,逐步從過去以經驗判斷為主的定性描述分析、歸納和劃分類型,發展到建立人口系統模式,人口移動模式,確定最佳人口分布體系等,並廣泛利用計算機編繪人口地圖。
基本任務
作用
人口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為國家因地制宜地制訂人口政策,規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編制區域規劃和城鎮規劃,以及合理組織安排移民等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人口地理學必須套用各種各樣的人口統計數據,套用數學模型來揭示人口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相互關係。同時還應採用實地調查、精確編制人口地圖等方法。
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套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套用地理學
新版信息
書 名: 人口地理學
作 者:李玉江
出版時間: 2011年2月1日
ISBN: 9787030294906
開本: 16開
定價: 32.00元
內容簡介
《人口地理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人口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全書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人口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第二部分介紹人口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人口自然變動、人口結構、人口遷移及空間分布等,第三部分介紹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理論與實踐,第四部分介紹了人口地理學的最新研究方法。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人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1
第二節 人口地理學的學科性質/2
第三節 人口地理學的形成與發展/3
第二章 人口地理學基本理論/9
第一節 古典經濟學中的人口思想/9
第二節 兩種生產理論/12
第三節 適度人口理論/14
第四節 人口可持續發展理論/18
第三章 人口自然變動及其地理意義/22
第一節 人口出生水平分析/22
第二節 人口死亡水平分析/28
第三節 人口自然變動的度量與分析/32
第四章 人口素質/36
第一節 概述/36
第二節 人口身體素質及其影響因素/38
第三節 人口文化素質及其影響因素/41
第四節 人口素質綜合評價案例分析/47
第五節 提高我國人口文化素質的重要性/52
第五章 人口自然結構/55
第一節 人口年齡結構/55
第二節 人口性別結構/63
第三節 人口種族結構及其地區差異/69
第六章 人口經濟社會結構及其分布/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