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含義,本質屬性,要素,功能,意義,類型,標準化,標準化的意義,國際羅馬化,學科概述,研究內容,語言方面,地理方面,歷史方面,其他資料,研究方法,相關人物,
基本概念
地名:地名是人們對具有特定方位、地域範圍的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
地名:(geographical names)人們對各個
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
地名專名:(specific terms)地名中用來區分各個地理
實體的詞。
專名化的通名:(generic terms used as specific terms)轉化為專名組成部分的通名。
地名的漢字譯寫:(transform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 from foreign languages into Chinese)用漢字書寫其他語言的地名。
地名:(Geographical Names或Place Names)是人們賦予宇宙中特定地理實體的代號,是區別某一特定地理實體與其他地理實體的一種標誌。
標準地名:(Standard Geographical Names)是根據國家有關法規經標準化處理,並由有關政府機構按法定的程式和許可權批准予以公布使用的地名。
通名:(Gener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是地名中表示地名所指代的
地理實體類別的部分,在同類地名中具有相同的意義。
專名:(specif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是地名中用來區分各個地理實體的部分。
通名專名化:(Generic Term Specialization)即地名的某些通名用字失去通名的含義,轉變為專名的組成部分。
含義
第一,地名是人們賦予的,而不是本身自有或天然的,這種賦予從歷史發展看,經歷了從當地少數人使用到逐漸為眾人所知直至被社會大眾廣泛使用,從賦予語言到文字再到數字代碼,從約定俗成到標準化、法定化。第二,在空間上,既包括陸地,也包括海洋和海底,隨著人類對宇宙探測的進展,地名命名的空間範圍逐步從地球不斷向宇宙中的其他天體擴展。第三,這裡所稱的特定,包括特定的主位、特定的範圍、特定的時間,也就是特定的時空。第四。我們所說的代號,既包括語言代號、文字代號,也包括早期的圖畫、
圖形符號,以及資訊時代的數字代號,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歷程。
本質屬性
1.指位性:地名之所以稱為
地理實體的專有名詞,其主要原因是它所代表的這個地理實體是在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方位和範圍的,即具有一定的
空間位置。
2.社會性:地名是社會的產物,它的命名、更名、發展、演變始終受著社會各方面的制約。因此它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要素
地名的要素是指物質的最基本的元素,或者是構成事物的必要的、不可分的基本因素。
功能
地名的功能即地名的作用和效能。 主要有兩個方面:1.地名是人們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2.地名為語言學地理學、歷史學、
民族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寶貴資料。
意義
地名命名的意義通常認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達的含義,它是人們為地命名時的著眼點,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據。
類型
1.描寫自然景觀的:方位距離地理形態特徵物產和其它特徵
2.記敘人文歷史的:居民族姓史跡事件人物傳說
3.寓托思想感情的:歌頌崇仰祝福言志
4.其它命名:古老原始地名移用地名序號地名
標準化
地名標準化(Geographical Name Standardization)就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將地名的稱謂和書寫進行統一和規範,明確其使用條件和範圍,並將其固定下來。
地名國際標準化(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即在全球範圍內統一、規範地名的書寫,實現地名的單一羅馬化。
地名國家標準化(The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即在一個國家的範圍內,用官方語言(或通用語言)統一、規範地名的書寫形式,明確使用條件。
標準化的意義
(一)有利於維護士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二)有利於國際交往和睦鄰友好;(三)有利於民族團結;(四)有利於社會治安和國防建設;(五)有利於經濟建設;(六)有利於旅遊事業和人民日常生活。
國際羅馬化
地名的國際羅馬化是指用
羅馬字母(又稱拉丁字母)書寫的標準化地名,或轉寫的非羅馬字母文字國家的標準化地名。羅馬化,英文寫作Romanization。
學科概述
地名研究源遠流長。中國古籍中不僅記載了大量地名,而且對許多地名的讀音、含義、位置、沿革以及命名規律都有闡述。如東漢初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載有各類地名4000多處,並對部分地名的命名原由和名稱演變作了說明。北魏酈道元的《
水經注》記載地名 兩萬處左右,有語源解釋的達2300多處。
不過,地名學作為一門學科是 十九世紀後期首先在西方發展起來,並出版地名學著作,建立地名研究機構。如1872年瑞士埃格利的《地名學》,1903年奧地利 納格爾的《地名學》;1890年成立的美國地名委員會,1902年成立的瑞典地名委員會,1919年成立的英國地名常設委員會等。早期的地名和地名學著作,都著重於地名的記述和語源考證。
二十世紀初以後,逐步轉入綜合研究地名的階段。吉耶龍於1902~1910年出版《法蘭西語言地圖集》,圖集顯示了語言的地域分布規律,以及語言與地理之間的制約關係,促進了地名研究向地理學方向的發展。
1926年,法國多扎的《地名起源和發展》,提出用
文化地理學的方法 來探討地名的年代層序,認為古代文化,諸如經濟發展、戰爭、民族遷徙等,常在地名中有所反映,通過一定區域內地名的歷史特徵,可以劃分地名的年代層序。
中國自50年代末開始研究
地名標準化,並從整體上研究地名的產生、發展和分布規律 。1977年成立
中國地名委員會,1980~1985年開展全國地名普查工作。出版的著作有
曾世英的《中國地名拼寫法的研究》、
褚亞平主編的《地名學論稿》等。
研究內容
語言方面
地名由語詞構成,從辭彙學、詞源學、語法學、語音學、
語義學、文字學的角度,對地名進行語詞分析,研究地名的語源、語音、含義、字形及其演變 ,有助於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工作。依據保留在地名中的古語成分,可以推論古語特徵。對地名中方言辭彙的研究 ,可以幫助確定方言的分布界限和詞義。語言的民族性使地名研究為探索民族分布、遷徙、心理、習俗、信仰等提供資料。在科學的語言分析基礎上,做好不同國家和民族地名的譯寫規範化工作。
地理方面
地名是特定
地理實體的指稱,地名不僅代表命名對象的
空間位置,指明它的類型,而且還常常反映當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徵。對古地名的位置進行考證,以及利用地名推測當地在歷史時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觀,對研究區域開發歷史和地理演變(如海岸、河道、湖泊、植被、經濟等),都是地名學研究在地理方面的課題。
歷史方面
地名是時代的產物,又具有相對穩定性,因而能保留較多的歷史信息。通過研究地名可以說明許多歷史問題,對研究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都有幫助。
地名學主要採用綜合研究法,但根據研究內容和目的不同,可側重採取不同的方法。
其他資料
在研究聚落起源方面,地名資料更有價值。對地方性地名通名的研究,有助於認識當地的特殊地理景觀。
地名學的分支學科有研究地名基本原理的普通地名學,包括研究地名的本質和功能、產生和發展以及分布的規律;有研究一定區域內地名的系統及其與自然、
人文地理環境關係的區域地名學 ;有研究個體地名的地名
考證學;有研究地名的語音、書寫和譯寫標準化,以及地名儲存、檢索、管理的實用地名學。由於地名學自身的發展還欠成熟,上述分科還不成為獨立的分支學科。
研究方法
地名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綜合研究法,但根據研究內容和目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側重。如研究地名語源、語音和含義,重點採用語言分析法;研究地名的發生和發展規律,多採用歷史比較法;研究地名現象的數量關係,多採用統計法;研究地名的分布規律和名地關係,多採用地理和地圖製圖法 ;
實地調查法對解決文獻中的疑難問題和收集地名語音、方言詞義、民間詞源等是必不可少的。整理古今文獻中的地名資料,也是地名研究的重要方法。
對於地名學在科學中的地位,目前有不同看法。有的學者認為地名是語言現象,因而把地名學納入語言學的範圍, 屬於專名學的一個分支。部分學者認為地名是特定地理實體的指稱,任何地名都有地域性的特點,應屬地理學的分支。
一些學者認為地名是歷史的產物,應屬歷史學的分支或是
歷史地理學的分支。還有的學者認為地名是人類文化的一個寶庫,應屬文化人類學的分支。誠然,名學與語言、地理、歷史、測繪、民族、民俗、考古等學科有關,但它不是孤立地藉助於一個學科的資料和研究方法就能取效的,考慮到地名學有自己的特殊研究對象——地名,並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方法——綜合研究法。因此,不少學者主張地名學是一門與多種學科有關的獨立學科。
地名學的研究意義在於:在對大量地名進行語詞分析、沿革考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整體上探索地名的產生、發展及其分布規律,對於實現
地名標準化,克服一地多名、一名多地、寫法分歧、用字生僻、位置不清、類型不明等現象有重要意義 ;清理外來地名和含義不妥的地名,有利於維護國家領土的主權和民族的尊嚴,以及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地名單一羅馬化,有利於日益增多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的國際交流 ;通過地名與自然和社會環境之間關係的研究,對發展科學、文化、經濟建設可提供重要參考資料。
相關人物
陳橋驛(1923一),浙江紹興人,浙江大學終身教授,當代享有盛譽的歷史地理學家和“酈學”泰斗,曾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浙江省地理學會和地名學會理事長。1991年被國務院授予“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學者,1994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終身教授,2010年榮獲浙江大學最高科研獎項——“竺可楨獎”。陳先生學貫中西,曾應邀赴美國、加拿大、日本、巴西等國以及香港、台灣地區的30多所大學講學,其中有常春藤盟校的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另外他還被國立大阪大學、國立廣島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截止到2010年底,已出版專著70種,主編、點校著作30種,發表論文400多篇,人民出版社即將出版的《陳橋驛全集》計13卷2000萬字,在歷史地理學、歷史地圖學、方誌學和地名學研究等方面造詣精深,貢獻卓越。
國內地名學史系統全面科學的研究,肇始於20世紀70年代。1979年,杭州大學(今併入浙江大學)為慶祝建國30周年召開科學報告會,陳先生撰寫了《論地名學及其發展》¨J,該文後正式發表於《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1年第3輯,由陝西人民出版社付印。此文問世後,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華林甫稱該文“從而為中國的地名學史研究奠定了基礎”。在《論地名學及其發展》一文中,陳先生在博征《克萊因語源綜合辭典》《新英國百科全書》《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牛津大辭典》《拉魯斯大百科全書》《韋氏大辭典》《蘇聯大百科全書》等辭書對地名學一詞闡釋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地名學的研究對象和範圍。我國幅員廣大,歷史悠久,古籍浩瀚,留下來的歷史地名數量眾多,陳文以統計古代地理著作所記載的地名為基礎,投人大量時間和精力,梳理出古籍中地名的數目:《禹貢》記載的地名約1300處;《山海經》約為《禹貢》的十倍;《漢書·地理志》涉及地名超過4500處;《後漢書·郡國志》超過4000處;《宋書·州郡志》超過2000處;《南齊書·州郡志》超過2000處;《魏書·地形志》超過6000處;《水經注)20000處左右。陳文又詳細地闡明歷代地名學研究的成果,而《水經注》無疑是其中最豐富多彩的書籍,它在記載地名的數量和解釋地名淵源方面均為嚆矢。文中陳橋驛先生又將《水經注》中解釋地名淵源的2400個地名分成24類,每類都列舉實例說明。《水經注》以後,在我國地理著作中,地名淵源的研究成為必有的內容,為我國的地名學奠定了基礎。陳先生認為,地名淵源只能反映地名的原始概況,這是地名的靜態研究,而現在需要進一步了解地名的發展和變遷,進行地名的動態研究。縱觀地名學研究發展的進程,正如陳橋驛先生所期望的,已逐步地從地名的靜態研究發展為地名的動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