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題解
黃帝紀
作品原文
詞句注釋
- 集解徐廣曰:“號有熊。”索隱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此以黃帝為五帝之首,蓋依大戴禮五帝德。又譙周、宋均亦以為然。而孔安國、皇甫謐帝王代紀及孫氏注系本並以伏犧、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高陽、高辛、唐、虞為五帝。注“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亦號軒轅氏。皇甫謐云:“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又據左傳,亦號帝鴻氏也。正義輿地誌云:“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案:黃帝有熊國君,乃少典國君之次子,號曰有熊氏,又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母曰附寶,之祁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黃帝於壽丘。壽丘在魯東門之北,今在兗州曲阜縣東北六里。生日角龍顏,有景雲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黃帝。封泰山,禪亭亭。亭亭在牟陰。
- 集解譙周曰:“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索隱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又案:國語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黃帝、炎帝”。然則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黃二帝雖則相承,如帝王代紀中間凡隔八帝,五百餘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豈黃帝經五百餘年而始代炎帝後為天子乎?何其年之長也!又案:秦本紀雲“顓頊氏之裔孫曰女脩,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大業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國號,非人名也。黃帝即少典氏後代之子孫,賈逵亦謂然,故左傳“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亦謂其後代子孫而稱為子是也。譙周字允南,蜀人,魏散騎常侍徵,不拜。此注所引者,是其人所著古史考之說也。皇甫謐字士安,晉人,號玄晏先生。今所引者,是其所作帝王代紀也。
- 索隱案:皇甫謐雲“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是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
- 索隱弱謂幼弱時也。蓋未合能言之時而黃帝即言,所以為神異也。潘岳有哀弱子篇,其子未七旬曰弱。正義言神異也。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書雲“人惟萬物之靈”,故謂之神靈也。
- 集解徐廣曰:“墨子‘年逾十五,則聰明心慮無不徇通矣’。”駰案:徇,疾;齊,速也。言聖德幼而疾速也。索隱斯文未是。今案:徇,齊,皆德也。書曰“聰明齊聖”,左傳曰“子雖齊聖”,謂聖德齊肅也。又案:孔子家語及大戴禮並作“叡齊”,一本作“慧齊”。叡,慧,皆智也。太史公采大戴禮而為此紀,今彼文無作“徇”者。史記舊本亦有作“濬齊”。蓋古字假借“徇”為“濬”,濬,深也,義亦並通。爾雅“齊”“速”俱訓為疾。尚書大傳曰“多聞而齊給”。鄭注云“齊,疾也”。今裴氏注云徇亦訓疾,未見所出。或當讀“徇”為“迅”,迅於爾雅與齊俱訓疾,則迅濬雖異字,而音同也。又爾雅曰“宣,徇,遍也。濬,通也”。是“遍”之與“通”義亦相近。言黃帝幼而才智周遍,且辯給也。故墨子亦云“年逾五十,則聰明心慮不徇通矣”。俗本作“十五”,非是。案:謂年老逾五十不聰明,何得雲“十五”?
- 正義成謂二十冠,成人也。聰明,聞見明辯也。此以上至“軒轅”,皆大戴禮文。
- 集解皇甫謐曰:“易稱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是為炎帝。”班固曰:“教民耕農,故號曰神農。”索隱世衰,謂神農氏後代子孫道德衰薄,非指炎帝之身,即班固所謂“參盧”,皇甫謐所云“帝榆罔”是也。正義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括地誌云:“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石穴。神農生於厲鄉,所謂列山氏也。春秋時為厲國。”
- 索隱謂用干戈以征諸侯之不朝享者。本或作“亭”,亭訓直,以征諸侯之不直者。
- 集解應劭曰:“蚩尤,古天子。”瓚曰:“孔子三朝紀曰‘蚩尤,庶人之貪者’。”索隱案:此紀雲“諸侯相侵伐,蚩尤最為暴”,則蚩尤非為天子也。又管子曰“蚩尤受盧山之金而作五兵”,明非庶人,蓋諸侯號也。劉向別錄雲“孔子見魯哀公問政,比三朝,退而為此記,故曰三朝。凡七篇,併入大戴記”。今此注見用兵篇也。正義龍魚河圖云:“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山海經云:“黃帝令應龍攻蚩尤。蚩尤請風伯、雨師以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雨止,遂殺蚩尤。”孔安國曰“九黎君號蚩尤”是也。
- 正義振,整也。
- 集解王肅曰:“五行之氣。”索隱謂春甲乙木氣,夏丙丁火氣之屬,是五氣也。
- 集解駰案:蓺,樹也。詩云“蓺之荏菽”。周禮曰“谷宜五種”。鄭玄曰“五黍、稷、菽、麥、稻也”。索隱藝,種也,樹也。五種即五穀也,音朱用反。此注所引見詩大雅生民之篇。爾雅雲“荏菽,戎菽”也,郭璞曰“今之胡豆”,鄭氏曰“豆之大者”是也。正義蓺音魚曳反。種音腫。
- 集解王肅曰:“度四方而安撫之。”正義度音徒洛反。
- 索隱書雲“如虎如貔”,爾雅雲“貔,白狐”,禮曰“前有摯獸,則載貔貅”是也。爾雅又曰“貙獌似貍”。此六者猛獸,可以教戰。周禮有服不氏,掌教擾猛獸。即古服牛乘馬,亦其類也。正義熊音雄。羆音碑。貔音毗。貅音休。貙音醜於反。羆如熊,黃白色。郭璞云:“貔,執夷,虎屬也。”案:言教士卒習戰,以猛獸之名名之,用威敵也。
- 集解服虔曰:“阪泉,地名。”皇甫謐曰:“在上谷。”正義阪音白板反。括地誌云:“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媯州懷戎縣東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東北,與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媯州東南五十里,本黃帝所都也。晉太康地里志雲‘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上有黃帝祠’。”案:阪泉之野則平野之地也。
- 正義謂黃帝克炎帝之後。
- 正義言蚩尤不用黃帝之命也。
- 集解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張晏曰:“涿鹿在上谷。”索隱或作“濁鹿”,古今字異耳。案:地理志上谷有涿鹿縣,然則服虔雲“在涿郡”者,誤也。
- 集解皇覽曰:“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陽郡鉅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言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索隱案:皇甫謐雲“黃帝使應龍殺蚩尤於凶黎之谷”。或曰,黃帝斬蚩尤於中冀,因名其地曰“絕轡之野。”注“皇覽”,書名也。記先代冢墓之處,宜皇王之省覽,故日皇覽。是魏人王象、繆襲等所撰也。
- 正義平服者即去之。
- 集解徐廣曰:“披,他本亦作‘陂’。字蓋當音詖,陂者旁其邊之謂也。披語誠合今世,然古今不必同也。”索隱披音如字,謂披山林草木而行以通道也。徐廣音詖,恐稍紆也。
- 集解徐廣曰:“丸,一作‘凡’。”駰案:地理志曰丸山在郎邪朱虛縣。索隱注“丸,一作‘凡’”,凡音扶嚴反。正義丸音桓。括地誌云:“丸山即丹山,在青州臨朐縣界朱虛故縣西北二十里,丹水出焉。”丸音紈。守節案:地誌唯有凡山,蓋凡山丸山是一山耳。諸處字誤,或“丸”或“凡”也。漢書郊祀志雲“禪丸山”,顏師古雲“在朱虛”,亦與括地誌相合,明丸山是也。
- 正義泰山,東嶽也。在兗州博城縣西北三十里也。西至於空桐,集解應劭曰:“山名。”韋昭曰:“在隴右。”
- 索隱山名也。後漢王孟塞雞頭道,在隴西。一曰崆峒山之別名。正義括地誌云:“空桐山在肅州福祿縣東南六十里。抱朴子內篇雲‘黃帝西見中黃子,受九品之方,過空桐,從廣成子受自然之經’,即此山。”括地誌又云:“笄頭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縣西百里,禹貢涇水所出。輿地誌雲或即雞頭山也。酈元雲蓋大隴山異名也。莊子云廣成子學道崆峒山,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蓋在此。”案:二處崆峒皆雲黃帝登之,未詳孰是。
- 集解封禪書曰:“南伐至於召陵,登熊山。”地理志曰湘山在長沙益陽縣。正義括地誌云:“熊耳山在商州上洛縣西十里,齊桓公登之以望江漢也。湘山一名艑山,在岳州巴陵南十八里也。”
- 集解匈奴傳曰:“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索隱匈奴別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漢曰匈奴。正義葷音薰。粥音育。
- 索隱合諸侯符契圭瑞,而朝之於釜山,猶禹會諸侯於塗山然也。又案:郭子橫洞冥記稱東方朔雲“東海大明之墟有釜山,山出瑞雲,應王者之符命”,如堯時有赤雲之祥之類。蓋黃帝黃雲之瑞,故曰“合符應於釜山”也。正義括地誌云:“釜山在媯州懷戎縣北三里,山上有舜廟。”
- 正義廣平曰阿。涿鹿,山名,已見上。涿鹿故城在山下,即黃帝所都之邑於山下平地。
- 正義環繞軍兵為營以自衛,若轅門即其遺象。
- 集解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張晏曰:“黃帝有景雲之應,因以名師與官。”
- 正義監,上監去聲,下監平聲。若周邵分陝也。
- 集解徐廣曰:“多,一作‘朋’。”索隱與音羊汝反。與猶許也。言萬國和同,而鬼神山川封禪祭祀之事,自古以來帝皇之中,推許黃帝以為多。多猶大也。
- 集解晉灼曰:“策,數也,迎數之也。”瓚曰:“日月朔望未來而推之,故曰迎日。”索隱封禪書曰“黃帝得寶鼎神策”,下雲“於是推策迎日”,則神策者,神蓍也。黃帝得蓍以推算曆數,於是逆知節氣日辰之將來,故曰推策迎日也。正義筴音策。迎,逆也。黃帝受神筴,命大撓造甲子,容成造歷是也。
- 集解鄭玄曰:“風后,黃帝三公也。”班固曰:“力牧,黃帝相也。”大鴻,見封禪書。正義舉,任用。四人皆帝臣也。帝王世紀云:“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又夢人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群。帝寤而嘆曰:‘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夫千鈞之弩,異力者也。驅羊數萬群,能牧民為善者也,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於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風后於海隅,登以為相。得力牧於大澤,進以為將。黃帝因著占夢經十一卷。”藝文志云:“風后兵法十三篇,圖二卷,孤虛二十卷,力牧兵法十五篇。”鄭玄云:“風后,黃帝之三公也。”案:黃帝仰天地置列侯眾官,以風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謂之三公也。封禪書雲“鬼臾區號大鴻,黃帝大臣也。死葬雍,故鴻冢是”。藝文志雲“鬼容區兵法三篇”也。
- 正義言黃帝順天地陰陽四時之紀也。
- 正義幽,陰;明,陽也。占,數也。言陰陽五行,黃帝占數而知之。此文見大戴禮。
- 集解徐廣曰:“一雲‘幽明之數,合死生之說’。”正義說謂儀制也。民之生死。此謂作儀制禮則之說。
- 索隱存亡猶安危也。易曰“危者安其位,亡者保其存”是也。難猶說也。凡事是非未盡,假以往來之詞,則曰難。又上文有“死生之說”,故此雲“存亡之難”,所以韓非著書有說林、說難也。正義難音乃憚反。存亡猶生死也。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
- 集解王肅曰:“時,是也。”索隱為一句。正義言順四時之所宜而布種百穀草木也。
- 索隱為一句。蛾音牛綺反。一作“豸”。言淳化廣被及之。正義蛾音魚起反。又音豸,豸音直氏反。蟻,蚍蜉也。爾雅曰:“有足曰蟲,無足曰豸。”
- 集解徐廣曰:“一作‘沃’。”
- 索隱旁,非一方。羅,廣布也。今案:大戴禮作“歷離”。離即羅也。言帝德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及至土石金玉。謂日月揚光,海水不波,山不藏珍,皆是帝德廣被也。正義旁羅猶遍布也。日月,陰陽時節也。星,二十八宿也。辰,日月所會也。水波,瀾漪也。言天不異災,土無別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寶。
- 正義節,時節也。水,陂障決洩也。火,山野禁放也。材,木也。物,事也。言黃帝教民,江湖陂澤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時,用之有節,令得其利也。大戴禮雲“宰我問於孔子曰:‘予聞榮伊曰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耶?何以至三百年?。’”孔子曰:‘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
- 索隱炎帝火,黃帝土代之,即“黃龍地螾見”是也。螾,土精,大五六圍,長十餘丈。螾音引。正義螾音以刃反。
- 索隱舊解破四為三,言得姓十三人耳。今案:國語胥臣雲“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妊、荀、僖、姞、儇、衣是也。唯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又雲“青陽與蒼林為姬姓”。是則十四人為十二姓,其文甚明。唯姬姓再稱青陽與蒼林,蓋國語文誤,所以致令前儒共疑。其姬姓青陽當為玄囂,是帝嚳祖本與黃帝同姬姓。其國語上文青陽,即是少昊金天氏為己姓者耳。既理在不疑,無煩破四為三。
- 集解皇甫謐曰:“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山海經曰‘在窮山之際,西射之南’。”張晏曰:“作軒冕之服,故謂之軒轅。”
- 正義西陵,國名也。
- 集解徐廣曰:“祖,一作‘俎’。嫘,力追反。”索隱一曰雷祖,音力堆反。正義一作“劚”。
- 索隱案:黃帝立四妃,象后妃四星。皇甫謐云:“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節,生青陽。次妃彤魚氏女,生夷鼓,一名蒼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案:國語夷鼓、蒼林是二人。又案:漢書古今人表彤魚氏生夷鼓,嫫母生蒼林,不得如謐所說。太史公乃據大戴禮,以累祖生昌意及玄囂,玄囂即青陽也。皇甫謐以青陽為少昊,乃方雷氏所生,是其所見異也。
- 索隱玄囂,帝嚳之祖。案:皇甫謐及宋衷皆雲玄囂青陽即少昊也。今此紀下雲“玄囂不得在帝位”,則太史公意青陽非少昊明矣。而此又雲“玄囂是為青陽”,當是誤也。謂二人皆黃帝子,並列其名,所以前史因誤以玄囂青陽為一人耳。宋衷又云:“玄囂青陽是為少昊,繼黃帝立者,而史不敘,蓋少昊金德王,非五運之次,故敘五帝不數之也。”
- 正義括地誌云:“安陽故城在豫州新息縣西南八十里。應劭雲古江國也。地理志亦云安陽古江國也。”
- 索隱降,下也。言帝子為諸侯,降居江水、。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國也。水經曰“水出旄牛徼外,東南至故關為若水,南過邛都,又東北至朱提縣為盧江水”,是蜀有此二水也。
- 集解皇甫謐曰:“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歲。”索隱案:大戴禮“宰我問孔子曰:‘榮伊言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何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至三百年乎?’對曰:‘生而人得其利百年,死而人畏其神百年,亡而人用其教百年。’”則士安之說略可憑矣。正義列仙傳云:“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山崩,棺空,唯有劍舄在棺焉。”
- 集解皇覽曰:“黃帝冢在上郡橋山。”索隱地理志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也。正義括地誌云:“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雲上郡陽周縣橋山南有黃帝冢。”案:陽周,隋改為羅川。爾雅雲山銳而高曰橋也。
顓頊紀
作品原文
詞句注釋
- 集解皇甫謐曰:“都帝丘,今東郡濮陽是也。”索隱宋衷云:“顓頊,名;高陽,有天下號也。”張晏云:“高陽者,所興地名也。”
- 索隱言能養材物以任地。大戴禮作“養財”。
- 索隱載,行也。言行四時以象天。大戴禮作“履時以象天”。履亦踐而行也。
- 索隱鬼神聰明正直,當盡心敬事,因制尊卑之義,故禮曰“降於祖廟之謂仁義”是也。正義鬼之靈者曰神也。鬼神謂山川之神也。能興雲致雨,潤養萬物也,故己依馮之剬義也。剬,古制字。治氣索隱謂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人也。
- 正義幽州也。
- 正義阯音止,交州也。
- 集解地理志曰流沙在張掖居延縣。正義濟,渡也。括地誌云:“居延海南,甘州張掖縣東北千六十四里是。”
- 集解海外經曰:“東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樹,屈蟠三千里。東北有門,名曰鬼門,萬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鬱壘,主閱領萬鬼。若害人之鬼,以葦索縛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
- 正義動物謂鳥獸之類,靜物謂草木之類。
- 正義大謂五嶽、四瀆,小謂丘陵墳衍。
- 集解王肅曰:“砥,平也。四遠皆平而來服屬。”索隱依王肅音止蜀,據大戴禮作“砥礪”也。
- 索隱系本作“窮系”。宋衷云:“一雲窮系,謚也。”正義帝舜之高祖也。
- 集解皇甫謐曰:“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皇覽曰:“顓頊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頓丘者城門,名頓丘道。”索隱皇甫謐云:“據左氏,歲在鶉火而崩,葬東郡。”又山海經曰:“顓頊葬鮒魚山之陽,九嬪葬其陰。”
帝嚳紀
作品原文
詞句注釋
- 集解張晏曰:“少昊以前,天下之號象其德。顓頊以來,天下之號因其名。高陽、高辛皆所興之地名;顓頊與嚳皆以字為號:上古質故也。”索隱宋衷曰:“高辛地名,因以為號。嚳,名也。”皇甫謐云:“帝嚳名夋也。”正義帝王紀云:“乾母無聞焉。”
- 正義蟜音居兆反。本作“橋”,音同。又巨遙反。帝堯之祖也。
- 集解皇甫謐曰:“都亳,今河南偃師是。”
- 正義帝王紀云:“帝乾高辛,姬姓也。其母生見其神異,自言其名曰岌。齠齔有聖德,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紀官也。”
- 正義言作歷弦、望、晦、朔,日月未至而迎之,過而送之,上“迎日推策”是也。
- 正義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雲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人之精氣謂之鬼。言明識鬼而敬事也。
- 索隱鬱郁猶穆穆也。嶷嶷,德高也。今案:大戴禮“郁”作“神”,“嶷”作“俟”。
- 索隱舉動應天時,衣服服士服,言其公且廉也。
- 集解徐廣曰:“古‘既’字作水旁。‘遍’字一作‘尹’。”索隱即尚書“允執厥中”是也。正義溉音既。言帝乾治民,若水之溉灌,平等而執中正,遍於天下也。
- 正義以上大戴文也。
- 索隱鋒音峰。案:系本作“陳酆氏”。皇甫謐雲“陳鋒氏女曰慶都”。慶都,名也。正義鋒音峰。又作“豐”。帝王紀雲“帝乾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簡狄,生卨,次妃陳豐氏女,曰慶都,生放勛。次妃娵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也。
- 正義放音方往反。勛亦作“勛”,音許雲反。言堯能放上代之功,故曰放勛。謚堯。姓伊祁氏。帝王紀云:“帝堯陶唐氏,祁姓也。母慶都,十四月生堯。”
- 索隱案:皇甫謐雲“女名常宜”也。正義娵,足須反。訾,紫移反。
- 集解皇甫謐曰:“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皇覽曰:“帝嚳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中。”
- 索隱古本作“不著”,音張慮反。俗本作“不善”。不善謂微弱,不著猶不著明。衛宏云:“摯立九年而唐侯德盛,因禪位焉。”正義帝王紀云:“帝摯之母於四人中班最在下,而摯於兄弟最長,得登帝位。封異母弟放勛為唐侯。摯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摯服其義,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禪。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禪,乃封摯於高辛。”今定州唐縣也。
帝堯紀
作品原文
詞句注釋
- 集解諡法曰:“翼善傳聖曰堯。”索隱堯,謚也。放勛,名。帝嚳之子,姓伊祁氏。案:皇甫謐雲“堯初生時,其母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長孺之家,故從母所居為姓也”。正義徐廣云:“號陶唐。”帝王紀云:“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徐才宗國都城記云:“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晉水。”括地誌云:“今晉州所理平陽故城是也。平陽河水一名晉水也。”
- 集解徐廣曰:“號陶唐。”皇甫謐曰:“堯以甲申歲生,甲辰即帝位,甲午徵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巳崩,年百一十八,在位九十八年。”
- 索隱如天之函養也。
- 索隱如神之微妙也。
- 索隱如日之照臨,人鹹依就之,若葵藿傾心以向日也。
- 索隱如雲之覆渥,言德化廣大而浸潤生人,人鹹仰望之,故曰如百穀之仰膏雨也。
- 索隱舒猶慢也。大戴禮作“不豫”。
- 集解徐廣曰:“純,一作‘糹才’。”駰案:太古冠冕圖雲“夏名冕曰收”。禮記曰“野夫黃冠”。鄭玄曰“純衣,士之祭服”。索隱收,冕名。其色黃,故曰黃收,象古質素也。純,讀曰緇。
- 集解徐廣曰:“馴,古訓字。”索隱史記“馴”字徐廣皆讀曰訓。訓,順也。言聖德能順人也。案:尚書作“俊德”,孔安國雲“能明用俊德之士”,與此文意別也。
- 集解徐廣曰:“下雲‘便程東作’,然則訓平為便也。”駰案:尚書並作“平”字。孔安國曰“百姓,百官”。鄭玄曰“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索隱古文尚書作“平”,此文蓋讀“平”為浦耕反。平既訓便,因作“便章”。其今文作“辯章”。古“平”字亦作“便”,音婢緣反。便則訓辯,遂為辯章。鄒誕生本亦同也。
- 集解孔安國曰:“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世掌天地之官。”正義呂刑傳云:“重即羲,黎即和,雖別為氏族,而出自重黎也。”案:聖人不獨治,必須賢輔,乃命相天地之官,若周禮天官卿、地官卿也。
- 正義敬猶恭勤也。元氣昊然廣大,故云昊天。釋天云:“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而獨言昊天者,以堯能敬天,大,故以昊大言之。
- 索隱尚書作“曆象日月”,則此言“數法”,是訓“曆象”二字,謂命羲和以歷數之法觀察日月星辰之早晚,以敬授人時也。
- 正義歷數之法,日之甲乙,月之大小,昏明遞中之星,日月所會之辰,定其天數,以為一歲之歷。
- 正義尚書考靈耀云:“主春者,張昏中,可以種稷。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種黍菽。主秋者,虛昏中,可以種麥。主冬者,昴昏中,可以收斂也。”天子視四星之中,知民緩急,故云敬授民時也。
- 集解尚書作“嵎夷”。孔安國曰:“東表之地稱嵎夷。日出於暘谷。羲仲,治東方之官。”索隱舊本作“湯谷”,今並依尚書字。案:淮南子曰“日出湯谷,浴於鹹池”,則湯谷亦有他證明矣。又下曰“昧谷”,徐廣雲“一作‘柳’”,柳亦日入處地名。太史公博採經記而為此史,廣記異聞,不必皆依尚書。蓋郁夷亦地之別名也。正義郁音隅。陽或作“暘”。禹貢青州云:“嵎夷既略。”案:嵎夷,青州也。堯命羲仲理東方青州嵎夷之地,日所出處,名曰陽明之谷。羲仲主東方之官,若周禮春官卿。
- 集解孔安國曰:“敬道出日,平均次序東作之事,以務農也。”索隱劉伯莊傳皆依古史作平秩音。然尚書大傳曰“辯秩東作”,則是訓秩為程,言便課其作程者也。正義道音導。便,程,並如字,後同。導,訓也。三春主東,故言日出。耕作在春,故言東作。命羲仲恭勤道訓萬民東作之事,使有程期。
- 集解孔安國曰:“日中謂春分之日也。鳥,南方朱鳥七宿也。殷,正也。春分之昏,鳥星畢見,以正仲春之氣節。轉以推孟、季,則可知也。”正義下“中”音仲,夏、秋、冬並同。
- 集解孔安國曰:“春事既起,丁壯就功,言其民老壯分析也。”乳化曰字。尚書“微”作“尾”字。說雲“尾,交接也”。
- 集解孔安國曰:“夏與春交,此治南方之官也。”索隱孔注未是。然則冬與秋交,何故下無其文?且東嵎夷,西昧谷,北幽都,三方皆言地,而夏獨不言地,乃雲與春交,斯不例之甚也。然南方地有名交阯者,或古文略舉一字名地,南交則是交阯不疑也。正義羲叔主南方官,若周禮夏官卿也。
- 集解孔安國曰:“為,化也。平序分南方化育之事,敬行其教,以致其功也。”索隱為依字讀。春言東作,夏言南為,皆是耕作營為勸農之事。孔安國強讀為“訛”字,雖則訓化,解釋亦甚紆迴也。正義為音於偽反。命羲叔宜恭勤民事。致其種殖,使有程期也。
- 集解孔安國曰:“永,長也,謂夏至之日。火,蒼龍之中星,舉中則七星見可知也,以正中夏之節。”馬融、王肅謂日長晝漏六十刻,鄭玄曰五十五刻。
- 集解孔安國曰:“因,謂老弱因就在田之丁壯以助農也。夏時鳥獸毛羽希少改易也。革,改也。”
- 正義和仲主西方之官,若周禮秋官卿也。
- 集解徐廣曰:“一無‘土’字。以為西者,今天水之西縣也。”駰案:鄭玄曰“西者,隴西之西,今人謂之兌山”。
- 集解徐廣曰:“一作‘柳谷’。”駰案:孔安國曰“日入於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此居治西方之官,掌秋天之政也”。
- 集解孔安國曰:“秋,西方,萬物成也。”
- 索隱虛,舊依字讀,而鄒誕生音墟。案:虛星主墳墓,鄒氏或得其理。
- 集解孔安國曰:“春言日,秋言夜,互相備也。虛,玄武之中星。亦言七星皆以秋分日見,以正三秋也。”
- 集解孔安國曰:“夷,平也。老壯者在田,與夏平也。毨,理也。毛更生整理。”
- 集解孔安國曰:“北稱幽都,謂所聚也。”索隱山海經曰“北海之內有山名幽都”,蓋是也。正義案:北方幽州,陰聚之地,命和叔居理之。北方之官,若周禮冬官卿。
- 索隱使和叔察北方藏伏之物,謂人畜積聚等冬皆藏伏。尸子亦曰“北方者,伏方也”。尚書作“平在朔易”。今案:大傳雲“便在伏物”,太史公據之而書。
- 集解孔安國曰:“日短,冬至之日也。昴,白虎之中星。亦以七星並見,以正冬節也。”馬融、王肅謂日短晝漏四十刻。鄭玄曰四十五刻,失之。
- 集解徐廣曰:“氄音茸。”駰案:孔安國曰“民入室處,鳥獸皆生氄毳細毛以自溫也”。
- 索隱夫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天度數也。而日行遲,一歲一周天;月行疾,一月一周天。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至二十九日半強,月行天一匝,又逐及日而與會。一年十二會,是為十二月。每月二十九日過半。年分出小月六,是每歲餘六日。又大歲三百六十六日,小歲三百五十五日,舉全數雲六十六日。其實一歲唯餘十一日弱。未滿三歲,已成一月,則置閏。若三年不置閏,則正月為二月。九年差三月,則以春為夏。十七年差六月,則四時皆反。以此四時不正,歲不成矣。故傳曰“歸餘於終,事則不悖”是也。
- 集解徐廣曰:“古‘敕’字。”
- 正義言將登用之嗣位也。
- 集解孔安國曰:“放齊,臣名。”正義放音方往反。鄭玄云:“帝堯胤嗣之子,名曰丹朱,開明也。”案:開,解而達也。帝王紀云:“堯娶散宜氏女,曰女皇,生丹朱。”汲冢紀年云:“后稷放帝子丹朱。”范汪荊州記云:“丹水縣在丹川,堯子朱之所封也。”括地誌云:“丹水故城在鄧州內鄉縣西南百三十里。丹水故為縣。”
- 集解孔安國曰:“吁,疑怪之辭。”正義左傳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凶,訟也。言丹朱心既頑嚚,又好爭訟,不可用之。
- 集解孔安國曰:“讙兜,臣名。”鄭玄曰:“共工,水官名。”正義兜音斗侯反。
- 正義漫音莫乾反。共工善為言語,用意邪僻也。似於恭敬,罪惡漫天,不可用也。
- 集解鄭玄曰:“四岳,四時官,主方岳之事。”正義嗟嘆鴻水,問四岳誰能理也。孔安國云:“四岳,即上羲和四子也。分掌四岳之諸侯,故稱焉。”
- 集解孔安國曰:“懷,包;襄,上也。”正義湯音商,今讀如字。蕩蕩,廣平之貌。言水奔突有所滌除,地上之物為水漂流蕩蕩然。案:懷,藏,包裹之義,故懷為包。釋言以襄為駕,駕乘牛馬皆在上也。言水襄上乘陵,浩浩盛大,勢若漫天。
- 集解馬融曰:“鯀,臣名,禹父。”
- 正義負音佩,依字通。負,違也。族,類也。鯀性很戾,違負教命,毀敗善類,不可用也。詩云“貪人敗類”也。
- 正義異音異。孔安國云:“異,已;已,退也。言餘人盡已,唯鯀可試,無成乃退。”
- 正義爾雅釋天云:“載,歲也。夏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李巡云:“各自紀事,示不相襲也。”孫炎云:“歲,取歲星行一次也。祀,取四時祭祀一訖也。年,取禾穀一熟也。載,取萬物終更始也。載者,年之別名,故以載為年也。”案:功用不成,水害不息,故放退也。至明·年得舜,乃殛之羽山,而用其子禹也。
- 集解鄭玄曰:“言汝諸侯之中有能順事用天命者,入處我位,統治天子之事者乎?”正義孔安國云:“堯年十六,以唐侯升為天子,在位七十載,時八十六,老將求代也。”
- 正義四岳皆雲,鄙俚無德,若便行天子事,是辱帝位。言己等不堪也。
- 集解孔安國曰:“無妻曰矜。”正義矜,古頑反。
- 集解孔安國曰:“不至於奸惡。”正義烝,之升反,進也。言父頑,母嚚,弟傲,舜皆和以孝,進之於善,不至於奸惡也。
- 正義欲以二女試舜,觀其理家之道也。
- 正義妻音七計反。二女,娥皇、女英也。娥皇無子,女英生商均。舜升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
- 正義視其為德行於二女,以理家而觀國也。
- 集解孔安國曰:“舜所居媯水之汭。”索隱列女傳雲二女長曰娥皇,次曰女英。系本作“女瑩”。大戴禮作“女匽”。皇甫謐云:“媯水在河東虞鄉縣歷山西。汭,水涯也,猶洛汭、渭汭然也。”正義飭音敕。下音胡亞反。汭音芮。舜能整齊二女以義理,下二女之心於媯汭,使行婦道於虞氏也。括地誌云:“媯汭水源出蒲州河東南山。許慎云:‘水涯曰汭。’案:地記雲‘河東郡青山東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媯水,北流者汭水。二水異源,合流出谷,西注河。媯水北曰汭也’。又雲‘河東縣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
- 集解鄭玄曰:“五典,五教也。蓋試以司徒之職。”
- 集解馬融曰:“四門,四方之門。諸侯群臣朝者,舜賓迎之,皆有美德也。”
- 索隱尚書雲“納於大麓”,穀梁傳雲“林屬於山曰麓”,是山足曰麓,故此以為入山林不迷。孔氏以麓訓錄,言令舜大錄萬幾之政,與此不同。
- 集解鄭玄曰:“三年者,賓四門之後三年也。”
- 集解徐廣曰:“音亦。今文尚書作‘不怡’。怡,懌也。”索隱古文作“不嗣”,今文作“不怡”,怡即懌也。謂辭讓於德不堪,所以心意不悅懌也。俗本作“澤”,誤爾,亦當為“懌”。
- 集解馬融曰:“上日,朔日也。”正義鄭玄云:“帝王易代,莫不改正。堯正建醜,舜正建子,此時未改,故依堯正月上日也。”
- 集解鄭玄曰:“文祖者,五府之大名,猶周之明堂。”索隱尚書帝命驗曰:“五府,五帝之廟。蒼曰靈府,赤曰文祖,黃曰神斗,白曰顯紀,黑曰玄矩。唐虞謂之五府,夏謂世室,殷謂重屋,周謂明堂,皆祀五帝之所也。”正義舜受堯終帝之事於文祖也。尚書帝命驗云:“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也。五府者,黃曰神斗。”注云:“唐虞謂之天府,夏謂之世室,殷謂之重屋,周謂之明堂,皆祀五帝之所也。文祖者,赤帝熛怒之府,名曰文祖。火精光明,文章之祖,故謂之文祖。周曰明堂。神斗者,黃帝含樞紐之府,名曰神斗。斗,主也。土精澄靜,四行之主,故謂之神斗。周曰太室。顯紀者,白帝招拒之府,名顯紀。紀,法也。金精斷割萬物,故謂之顯紀。周曰總章。玄矩者,黑帝汁光紀之府,名曰玄矩。矩,法也。水精玄味,能權輕重,故謂之玄矩。周曰玄堂。靈府者,蒼帝靈威仰之府,名曰靈府。周曰青陽。”
- 集解鄭玄曰:“璿璣,玉衡,渾天儀也。七政,日月五星也。”正義說文云:“璿,赤玉也。”案:舜雖受堯命,猶不自安,更以璿璣玉衡以正天文。璣為運轉,衡為橫簫,運璣使動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器也,觀其齊與不齊。今七政齊,則己受禪為是。蔡邕云:“玉衡長八尺,孔徑一寸,下端望之,以視星宿,並縣璣以象天,而以衡望之,轉璣窺衡,以知星宿。璣徑八尺,圓周二丈五尺而強也。”鄭玄云:“運轉者為璣,持正者為衡。”尚書大傳云:“政者,齊中也。謂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為政也,道正而萬事順成,故天道政之大也。”
- 集解鄭玄曰:“禮祭上帝於圜丘。”正義五經異義云:“非時祭天謂之類,言以事類告也。時舜告攝,非常祭也。”王制云:“天子將出,類於上帝。”鄭玄云:“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
- 集解鄭玄曰:“六宗,星、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也。”駰案:六宗義眾矣。愚謂鄭說為長。正義周語云“精意以享曰禋”也。孫炎云:“禋,絜敬之祭也。”案:星,五緯星也。辰,日月所會十二次也。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也。風師,箕星也。雨師,畢星也。孔安國云:“四時寒暑也,日月星也,水旱也。”禮祭法云:“埋少牢於大昭,祭時也。禳祈於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禜,祭星。雩禜,祭水旱也。”司馬彪續漢書云:“安帝立六宗,祀於洛陽城西北亥地,禮比大社。魏因之。至晉初,荀顗言新祀,以六宗之神諸家說不同,乃廢之也。”
- 集解徐廣曰:“名山大川。”正義望者,遙望而祭山川也。山川,五嶽、四瀆也。爾雅云:“梁山,晉望也。”
- 集解徐廣曰:“辯音班。”駰案:鄭玄曰“群神若丘陵墳衍”。正義辯音遍。謂祭群神也。
- 集解馬融曰:“揖,斂也。五瑞,公侯伯子男所執,以為瑞信也。堯將禪舜,使群牧斂之,使舜親往班之。”正義揖音集。周禮典瑞云:“王執鎮圭,尺二寸。公執桓圭,九寸。侯執信圭,七寸。伯執躬圭,五寸。子執谷璧,男執蒲璧,皆五寸。言五瑞者,王不在中也。”孔文祥云:“宋末,會稽修禹廟,於廟庭山土中得五等圭璧百餘枚,形與周禮同,皆短小。此即禹會諸侯於會稽,執以禮山神而埋之。其璧今猶有在也。”
- 集解馬融曰:“舜受終後五年之二月。”鄭玄曰:“建卯之月也。祡祭東嶽者,考績。祡,燎也。”正義案:既班瑞群後即東巡者,守土之諸侯會岱宗之岳,焚柴告至也。王者巡狩,以諸侯自專一國,威福任己,恐其壅遏上命,澤不下流,故巡行問人疾苦也。風俗通云:“太,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始也,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嶽之長也。”案:二月,仲月也。仲,中也,言得其中也。
- 正義乃以秩望祭東方諸侯境內之名山大川也。言秩者,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
- 集解鄭玄曰:“協正四時之月數及日名,備有失誤。”正義既見東方君長,乃契約四時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周禮:“太史掌正歲年以序事,頒正朔於邦國。”則節氣晦朔皆天子頒之。猶恐諸侯國異,或不齊同,因巡狩合正之。
- 集解鄭玄曰:“律,音律;度,丈尺;量,斗斛;衡,斤兩也。”正義律之十二律,度之丈尺,量之斗斛,衡之斤兩,皆使天下相同,無制度長短輕重異也。漢律曆志云:“虞書雲‘同律度量衡’,所以齊遠近,立民信也。律有十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黃锺,二曰太蔟,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無射。呂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锺,二曰南呂,三曰應锺,四曰大呂,五曰夾锺,六曰中呂。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黃锺之管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黃锺之龠,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為一龠,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衡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輕重也。本起於黃锺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而五權謹矣。衡,平也。權,重也。”
虞舜紀
作品賞析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所謂紀傳體的“紀”就是指本紀。《史紀》共有本紀十二篇,以歷史上的帝王為中心,上自黃帝,下至司馬遷當時的帝王漢武帝,依次記敘了他們的言行政跡,同時也記載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可以說,本紀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編寫的帝王簡史或系統的編年大事記。本紀排在全書的最前頭,歷來被視為全書的綱,它保存了許多歷代相傳的歷史資料,對於後人了解歷史年代發展順序有著重要的價值。縱觀本紀十二篇,就思想內容來說,處處反映了司馬遷的唯物主義史學觀和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往往是從客觀史實出發總結出歷史經驗教訓,而不以個人好惡評價英雄的成敗和朝代的興衰;就藝術特色來說,最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適當,布局合理,詳略有致,抓住重點,渲染抒情,在多數篇目中都有精彩之筆,人物真實,場面生動,感情飽滿,或敬慕,或憎惡,或惋惜,或悲壯……
《五帝本紀》記載的是遠古傳說中相繼為帝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zhuān xū,專須)、帝嚳(kù,酷)、堯、舜的事跡,同時也記錄了當時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部落聯盟首領實行禪讓,遠古初民戰猛獸、治洪水、開良田、種嘉穀、觀測天文、推算曆法、譜制音樂舞蹈等多方面的情況。這些雖為傳說,但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地下文物的發掘來看,有些記載亦屬言之有徵,它為我們了解和研究遠古社會,提供了某些線索或信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就是從這遠古的傳說開始的,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的聯合,戰爭,最後融為一體,在黃河流域定居繁衍,從而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幹,創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燦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