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規律及預警和評估機制研究是一本2017年出版的圖書,由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規律及預警和評估機制研究
- 作者:張玉書
- 出版時間:2017年
- 出版社: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 ISBN:9787538199857
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規律及預警和評估機制研究是一本2017年出版的圖書,由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規律及預警和評估機制研究是一本2017年出版的圖書,由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實驗室重點學科發展方向包括:氣候變化與農業相互作用機理;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規律及其調控;農業產地環境演變、農業污染監測與預警;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退化農業生態系統修復。 研究方向 氣候變化農業影響及農業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機理——生物生長發育對氣候變化的回響過程和適應機理,氣候變化農業影響的模擬和評估,農業...
五、監測預警 (一)監測 1.監測方式 市農業農村局與市水務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氣象局等部門建立農業自然災害研判會商機制,定期開展自然災害趨勢研判,提前做出監測預報;分析研判縣區農業農村部門報告的農業自然災害事件情況;加強市、縣區農情調度系統建設,按程式和時限及時報送農業災情。 2.監測內容 溫度...
03 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防禦 構建全域覆蓋的農業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種植業自然災害信息調度系統、災害監測預警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建立糧油作物、經濟作物、園藝作物三類分作物災害定點監測與防災減災救災套用中心繫統。專欄 7 智慧農業技術創新工程 01 智慧型信息獲取與感知技術 研究動植物生命信息感知與認知機理,開展農業...
分析和模擬試驗,研究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髮展規律、變化趨勢及時空分布;研究各種自然災害與氣候變化的關係及其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自然災害發展演化動態情景模擬;研究各種自然災害的自組織臨界行為規律;建立各類自然災害臨災前兆的判識模式和綜合要素的自然災害發生判別模型,為自然災害的預警預報、應急避讓和應急整治提供科學...
新建有“城市大氣環境”、“土壤環境”、“智慧氣象”等科技創新團隊,擁有江蘇省“農業氣象重點實驗室 ”,學院與耶魯大學聯合組建了“耶魯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境中心”,建成了國際合作“生態氣象環境研究中心”,參與建設教育部“氣候與環境變化國 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江蘇省“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和“...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8月13日印發石嘴山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2022年版).本預案自印發 之日起實施。全文 1總則 1.1編制目的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的通知》(國發〔...
氣象科技創新整體效能不高。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發生發展機理和預報預警的技術仍存在局限,科技創新投入不足、成果轉化率低;缺乏高能級創新平台和高層次領軍人才。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度融合套用不夠。監測精密方面存在短板。氣象災害多發易發區觀測站網稀疏,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捕捉能力不足。暴雨、強對流...
氣象次生、衍生災害,是指因氣象因素引起的山體滑坡、土石流、風暴潮、森林火災、酸雨、空氣污染等災害。氣象災害有20餘種,主要有以下種類:暴雨: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城市積水;雨澇:內澇、漬水;乾旱:農業、林業、草原的旱災,工業、城市、農村缺水;乾熱風:乾旱風、焚風;高溫、熱浪:酷暑高溫、人體疾病、灼傷、...
·農業氣象災害預報準確率達到70%以上;農用天氣預報、情報信息服務覆蓋面達到90%以上。·新增區域自動氣象站1818個,建設中小河流、山洪地質災害、高速公路等氣象監測網;新建60個城市環境氣象監測點。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覆蓋率達到85%以上;新增新一代天氣雷達4部、風廓線雷達11部,X波段移動雷達17部。·新建1個...
氣象、公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林草、衛生健康、應急、鐵路、電力等相關部門和駐地部隊建立相應的氣象及氣象次生、衍生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聯動機制,實現相關災情、險情等信息的實時共享。3.3 監測預報 各級氣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信息收集和評估工作,其所屬氣象台站...
預警和預防機制 3.1 草原災情信息監測與災情報告 草原災情信息主要來源於地方草原畜牧業寒潮冰雪災害主管部門的報告、各級氣象部門的氣象預報和相關部門的衛星監測報告。在全國草原畜牧業寒潮冰雪災害應急重點期(冬季的10月開始至第2年春季4月),指揮部辦公室負責收集氣象預報信息和組織開展雪情監測工作。一旦啟動Ⅰ、...
充分發揮鄉鎮(街道)氣象協理員、村(社區)氣象信息員、重點單位氣象安全員的重要作用,加強業務培訓,為其配備必要的裝備,給予必要的經費補助。(五)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及傳播網路。加快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建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授權氣象部門組建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氣象部門...
開展氣象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技術研究,發展農作物智慧型化觀測技術、精細化農業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智慧型風險預警技術、作物模型與遙感數據耦合技術。加強流域天氣氣候變化規律及風險應對措施研究,發展氣候變化對黃河流域生態系統影響的定量化評估技術。開展中部區域人工影響天氣關鍵技術研究,發展積層混合雲人工增雨技術。發展溫室氣體...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與氣象部門聯合建立完善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預警聯動機制;當氣象條件可能或者已經引發地質災害時,及時按照相應預案進行處置。市生態環境局:與氣象部門聯合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做好環境污染應急應對。市城鄉建設局:與氣象部門聯合建立完善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指導全市在...
完善農村防汛抗旱設施,加強農村洪澇災害預警和防控。 加強鄉村清潔能源建設。提高電能在農村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因地制宜推動農村地區光伏、風電發展,推進農村生物質能源多元化利用,加快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農村清潔能源利用體系。強化清潔供暖設施建設,加大生物質鍋爐(爐具)、太陽能集熱器等推廣套用力度,推動北方冬季...
為有效防範和應對農業生物災害,最大限度減少損失,確保農業和國土生態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植物檢疫條例》、農業部《農業重大有害生物及外來生物入侵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國家質檢總局《出入境檢驗檢疫風險預警及快速反應管理規定》等,制定本預案。 [1...
第四章 主要任務 一、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二、提高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能力 三、提高氣象災害綜合防範能力 四、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第五章 重點建設工程 一、海西氣象監測預警體系 二、省氣象防災中心項目 三、氣象台站能力建設工程 四、多要素自動氣象站網建設工程 五、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 六、...
人類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及全球氣候系統的變化,也正在改變雪災等氣象災害發生的地域、頻率及強度分布。植被覆蓋度的減少,裸地的增加,導致草地退化,為雪災災情的放大提供了潛在條件。主要成因 冰雪災害由冰川引起的災害和積雪、降雪引起的雪災兩部分組成。冰雪災害對工程設施、交通運輸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
1.潘進軍,柳艷香,田華,李迅,湯筠筠,包雲軒,焦聖明等著.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區劃與預警.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6月 .主持項目 1. 2020年1月~2023年12月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氣候變化對中國褐飛虱跨境遷飛的影響及其預測” (主持人:編號為41975144,直接經費63萬元)。2. 2019年7月~...
2.聚焦多災種和災害鏈,強化氣象災害預警和應急回響聯動機制。加強災害監測空間技術套用,加快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加速災害地面監測站組網,廣泛開展基層風險隱患信息報送,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預警能力。建立健全災害信息跨部門互聯互通機制,實現致災因子、承災體、救援救災力量資源等信息及時共享。加快自然...
第二十三條 市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監測預報預警,深化氣候規律、氣候變化、災害性天氣發生機理等基礎研究,完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提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報預警能力。第二十四條 規劃和建設項目應當統籌考慮氣候資源狀況和可利用程度。有關部門和建設單位應當採取有效措施...
氣候變化監測預測預警。開發氣候變化監測預測預警技術,監測氣候變化的過程和要素,模擬預測各種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未來全球氣候變化情景,預測人類活動影響下全球主要地區未來氣候變化,預警極端天氣/氣候和災害事件及其風險評估。亞洲季風系統與氣候變化。研究亞洲季風系統的變化規律及其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地位,分析人類活動對...
自然災害狀況 中國的自然災害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一)災害種類多。中國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除現代火山活動外,幾乎所有自然災害都在中國出現過。(二)分布地域廣。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災害影響,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
防災減災綜合協調職能得到充分發揮,以應急指揮、搶險救援、災害救助、恢復重建等為主要內容的救災應急體系初步建立,防災減災機構框架基本形成全市應急管理體制基本形成,運行機制基本理順,全災種大應急工作格局初步構建。2. 防災減災應急能力不斷提升 十三五期間,海東市先後制定了《海東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海東市地質...
1.自然災害預測預報技術研究及技術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重大災害氣候形成機理與預測系統、農業氣象災害防禦技術、洪水演進與預報、近海環流形成變異機理及環境影響等領域取得系列成果。初步建立了地震監測台網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體系,完善了氣象、海洋、水文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監測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面和及時性得到...
提升農業氣候適應能力。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最佳化現代種植業、漁業生產力布局。探索開展農田氣候適應性評估,摸清乾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培育優選耐高溫、抗寒冷、抗旱、抗澇等適應能力強的作物品種。適當調整播栽期,增強作物抗旱、抗澇能力。因地制宜推廣套用旱作農業、抗旱保墒等各類農業...
六是減災資源普查、災害風險綜合調查評估等方面工作尚未開展,各類災害風險分布情況掌握不清,隱患監管工作基礎薄弱;七是減災領域科技支撐、特別是綜合減輕災害風險科技工作還比較薄弱,災害監測預警、防範處置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套用尚待加強,巨災發生機理、規律、防範對策等方面的研究還需深入;八是各級災害管理人員業務...
加強水旱災害識別與預警預報、水工程安全診斷與防治等水安全保障領域關鍵技術創新。開展颱風、風暴潮、乾旱、洪澇、地震、土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預警預報、防治和災後重建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究與開發。加強社會安全綜合治理、智慧法院、智慧檢務、智慧國安等關鍵技術研發和套用示範。加強應急廣播關鍵技術研發,健全廣西應急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