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

“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連續26年下滑,這個勢頭尚未停止。而2014年距離2020年中國建成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只剩下不足7年。問題突出。

從一九八五年開始,中國進行了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調查顯示,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在持續下降。在2006年8月19日舉行的“首屆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論壇”上,出示了一組數據: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報告表明,學生肥胖率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視的比例,國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為七成六,大學生高達八成三。

家長的溺愛,養成了獨生子女“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體質和驕嬌二氣;繁重的課業,壓抑了孩子對體育興趣的追求,對於安全問題的恐懼,則束縛了學校放開體育鍛鍊的手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
  • 出處:《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報告》
  • 機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 問題:超重和肥胖現象嚴重
發展報告,軍訓案例,平均身高問題,

發展報告

簡介:本報告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合作開展項目“《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統計分析”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相關行為調查研究”(課題批准號:BLA090069)的部分研究成果。部分數據引自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參與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工作”。本報告為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提供了決策參考
目錄:
一、中國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仍然突出
——超重和肥胖現象嚴重
——近視發生率繼續增加
——速度、力量素質增長趨於停滯
——耐力素質低谷徘徊、柔韌素質成績向好
——血壓調節機能不良比較普遍
二、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生活環境和飲食方式的重大改變,導致了體力活動的明顯減少,加速了人類機能的退化,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也隨之下降
(二)以過度保護為特徵的隔代教養方式,剝奪了促進青少年兒童自然生長發育所必需的運動刺激;網路時代,以久坐不動為特徵的靜態休閒方式,阻礙了青少年獲得持久的、足夠的運動樂趣並以此為基礎的經常性體育鍛鍊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青少年承受巨大的考試和升學壓力,直接導致了睡眠時間的嚴重不足和學習時間的延長,減少了閒暇時間特別是體育鍛鍊時間
(四)體育教育不能按國家規定嚴格實施,導致學校體育課程不能開齊開足,學生正常體育活動時間被擠占;體育課程缺乏科學設計,脫離學生生長發育規律,大大削弱了鍛鍊效果
(五)體育教師數量不足和教學能力下降降低了體育教學的質量,學校體育安全保障制度的缺失以及場地器材的缺乏制約了學校體育的全面開展
詳解:一、中國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仍然突出
1985年至2005年,五次大規模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顯示,中國青少年學生在身體形態、生理功能和身體素質的多個指標上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水平下降現象,部分指標的下降傾向呈加速趨勢。《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以來,學生體質健康下降趨勢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整體上反映出來的指標值仍然令人擔憂,特別是在以下指標上,顯現的問題十分突出。
——肺功能指標維持低水平
肺活量/體重指數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肺功能。《體質調研》顯示,1985—2005年,肺活量和肺活量/體重指數在20年間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的肺活量/體重指數分布,優秀率為15.62%,良好率為22.59%,及格率為39.24%,不及格率為22.54%。2010年各年齡組測試結果與2008年相比,整體水平略有提高,不及格率降至20.08%,但是,肺功能總體水平仍然處於較低水平。
——超重和肥胖現象嚴重
《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不同營養狀況檢出率營養不良占8.58%,低體重占42.21%,標準體重占37.01%,超重占4.55%,肥胖占7.66%。2010年統計顯示,超重和肥胖分別增加到5.05%和9.41%,表明由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和超重情況繼續惡化。
1985年的《體質調研》顯示,當時超重和肥胖問題並不突出,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營養不良導致的體重不足,男女生分別占28.9%和36.1%。2010年統計顯示,低體重男女生分別占38.88%和35.89%,表明低體重現象繼續存在。
從《分析報告》的結果看,當前,青少年群體營養狀況呈現典型的“雙峰現象”,即超重和肥胖問題十分突出,營養不良和低體重現象沒有改變。
——近視發生率繼續增加
《體質調研》顯示,1979—2005年我國學生視力不良的發生率不斷增加。1985年7—22歲漢族學生視力不良率平均為34.26%。但此後,視力不良率呈現持續快速增長傾向。1999年青少年近視發生率上升至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當年“近視第一大國”的日本。1995年學生視力不良率平均超過50%。2005年的調查顯示,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小學生為31.67%、國中生為58.07%、高中生為76.02%、大學生為82.68%。
2008年北京市10萬餘名初三學生參加了中招體檢,結果顯示,69.28%的學生視力不良,即裸眼視力低於5.0。2008年上海市102萬餘名中小學生視力檢查結果顯示,50.59萬人視力不良,其中,高中學生視力不良達到80%以上。2008年,湖南大學新生入學視力檢查發現,近視率竟然達到87.22%。
——速度、力量素質增長趨於停滯
速度、爆發力、力量素質是人體運動能力的重要基礎。《體質調研》顯示,1995—2005年,學生身體素質中反應速度素質的50米跑成績、反應爆發力素質的立定跳遠成績和反應力量素質的引體向上斜身引體、仰臥起坐成績,除速度素質下降幅度較小外,其他素質均有明顯下降。
《分析報告》顯示,2008—2010年,反映學生速度、力量素質的50米跑、立定跳遠、引體向上、斜身引體、仰臥起坐成績,基本沒有增長。依據青少年身體素質發育理論,男子16歲前,女子13歲前速度素質發展較快,男女均在20歲左右達到最好成績,但《分析報告》顯示,實際情況與此不相吻合,從國小到大學,隨年級的增高,優秀率反而降低,不及格率增高,表明大學生更缺乏鍛鍊。《分析報告》顯示,2010年,立定跳遠、仰臥起坐(女生)和引體向上(男生)的成績也存在及格率以上成績隨學段升高反而下降的趨勢。其中,2010年大學男生引體向上及格率僅為70.44%。
——耐力素質低谷徘徊、柔韌素質成績向好
耐力素質與人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機能密切相關。依據不同年齡,通過測試400米跑(或50米×8往返跑,11—12歲男女生)、800米跑(13—22歲女生)、1 000米跑(13—22歲男生)成績反映耐力素質。《體質調研》顯示,1985—2005年,各年齡組男女學生的成績逐年下降。《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耐力素質不及格率在10%—14%,2010年學生耐力素質的不及格率,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學生比例在10.64%—12.84%;總體合格率,大學好於高中,高中好於國中。其中,大學生耐力素質優秀率最低。總體上,2008年以來的三年,反映耐力素質的各項測試指標成績沒有明顯改善。
柔韌素質與關節周圍韌帶肌腱、肌肉等軟組織的伸展性有關。通過測試坐位體前屈成績,反映人體的柔韌素質。《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總體坐位體前屈的優秀率為27.75%,及格以上比率為97.31%;2010年,學生總體坐位體前屈的優秀率為28.21%,及格以上比率為97.40%。不同學段學生坐位體前屈比較表明,其優秀率以大學最好,其次為國小和國中,最次為高中。2008—2010年,各學段學生及格以上比率均在96%以上,是學生所有素質中成績最好的指標。
——血壓調節機能不良比較普遍
血壓調節能力反映人的自律神經系統機能,是身體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血壓調節能力差,容易引起體位改變性暈眩、暈倒現象。國內對此研究少見。1999年和2006年,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教科所對北京市部分中國小學生進行了“體位血壓反射”的測試。研究顯示,從整體上看,北京市中小學生血壓調節不良率在60%以上。兩次調查顯示,青少年群體血壓調節不良率並不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而是呈現波動性變動,普遍表現出血壓調節能力不良的現象。
詳解:二、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原因分析
從全世界範圍看,青少年一代體質健康水平,特別是體能素質的下降傾向不僅僅中國獨有,許多國家都遇到相似的情況。特別是進入20世紀50年代,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問題逐漸成為世界已開發國家共同面對的難題,如何增強青少年兒童體質健康也隨之成為世界性課題。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近十年加速下滑趨勢也表現出與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相背離的現象,這同樣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為探討影響青少年體育健康的原因,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北京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共同組織實施《中國中國小體育基本情況調查》(2006年9月—2008年10月)、《中國學生健康相關行為與生活質量調查》(2008—2009年),調查涉及全國15個省、市、區(以下分別簡稱“《基本情況調查》”、“《健康行為調查》”)。
居住環境的改善,交通的便利,限制了青少年的活動空間,減少了青少年戶外活動的時間。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建設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城鄉居民的居住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城市建設中高層公寓式和農村城鎮化聚集定居形式的推進,客觀上限制了居住者的活動空間和活動方式,大大減少了青少年的身體活動。同時,交通日益發達,出行方式的多元化、現代化,也導致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體力節省化,大大減少了對青少年生長發育的自然運動刺激。
西方快餐文化盛行,過多高能量物質的攝入,導致膳食不平衡或營養過剩,直接引發青少年肥胖症的增加。近三十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青少年的營養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科學的平衡膳食結構沒有建立,洋快餐的誤導,高熱量、高脂肪飲食成為青少年食物的主要成分,加上活動量和活動強度的減少,過剩性營養不良是導致青少年肥胖不斷增加的最重要原因。北京大學季成葉教授研究指出:在中國,越是經濟發達地區,兒童青少年的肥胖流行率越高;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已接近已開發國家(美國除外)水平。
針對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趨勢,日本著名學者小泉英明等腦科學家試圖從神經系統機能發展的角度來揭示其規律和機制。腦科學研究認為,兒童早期的“運動刺激缺乏”和隨後的“運動刺激不當”是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重要的生理原因[1]。研究認為,如果青少年兒童在嬰幼兒期間缺乏運動刺激或刺激不當,就將導致大腦因刺激不夠,相應的神經系統機能得不到自然成長,以此為基礎的人的生長發育及其表現出來的體質健康也隨之遭受影響。
另外,腦科學研究認為,腦的發育過程存在一系列的關鍵期和敏感期,與之相適應,人的生長發育同樣具有關鍵期和敏感期。研究認為,青少年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一些後天的身體機能發展需要在適當的時候獲得必要的外界刺激,如果外界刺激不能滿足這些需要時,就會錯過生長發育的最佳機會,人體的某些身體機能就永遠得不到充分發展。
研究指出,在現代化程度不高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環境中,青少年參加運動、勞動、同伴遊戲等各種活動,能夠滿足基本運動需求,運動刺激與青少年的自然生長保持平衡關係,能夠保證正常的生長發育。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環境的改變,運動刺激的負荷和強度都在減少,在最重要的關鍵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運動刺激,就會導致相應的運動中樞神經的退化,學生生長發育逐漸失去物質基礎,表現出體質健康水平的下降。
以上述研究結果來考察近三十年來的中國社會的變化,不難發現,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與運動不足、缺乏體育鍛鍊有著密切關係。
中國家庭結構的改變以及由此引起的教養方式的變化,溺愛、嬌生慣養等不當的教養方式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體質健康。近三十年來,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的普及改變了現代家庭的結構,“四二一”的家庭結構模式帶來了教養方式變化。有調查顯示,全國範圍內有近五成0—6歲的兒童接受隔代教育。在北京,有70%左右的兒童接受著隔代教育。除了無節制滿足兒童食物攝取的需求,隔代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對兒童的過度保護。出於安全考慮,兒童被限制在家庭內活動,戶外活動得不到鼓勵,以致兒童缺乏必要的身體活動,造成嚴重的運動缺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中國青少年一代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這種改變同時改變了青少年以身體鍛鍊為主要內容的休閒形式。在網路時代,青少年一代更喜歡從網路獲得信息和快樂,比較容易沉溺虛擬時空甚至發展為網路成癮。基於網路的遊戲、閱讀、交友成為青少年閒暇的主要方式,久坐不動的靜態生活習慣逐漸形成。《基本情況調查》顯示,中國小學生在課外和雙休日,占用最多的時間是“做作業”、“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健康行為調查》顯示,近20.2%的中學生每天用於上網、看電視、玩電子遊戲的時間近一個小時;在雙休日,有14.8%的中學生上網時間超過120分鐘。過多時間沉溺在網路,使得青少年沒有機會到戶外參與更多的體育活動,不能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和與同伴交往的快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難以形成。
三十年以來,由於我國選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以文化課考試成績為依據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加上中國家長對子女獲得高質量高等教育機會的不懈追求,導致了青少年的“應試”壓力並沒有出現減輕趨勢,在某種程度上反而越來越重。這種壓力反映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最直接的表現是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和課業負擔過重。
《健康行為調查》顯示:有近一半的中小學生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小學生9小時以上、國中生9小時、高中生8小時的睡眠時間。近70%以上的中學生在清晨6∶00左右起床。80%以上的中小學生在21∶30分以後睡眠。隨著年級的升高,睡眠時間越少,國中、高中畢業班學生經常在23∶00以後睡眠。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睡眠不足4小時,其神經反應能力將下降45%。生理學研究表明:睡眠是少年兒童生長的主要時段。只有在晚上22時至凌晨1時的深睡眠狀態,人的生長激素才能大量分泌,才能最有效激活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如果睡眠不足、深睡眠時間短,新陳代謝將受到極大影響,這無疑將嚴重危害學生的身體健康。
在升學和考試的壓力下,青少年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時間大大超過國家的相關規定。《基本情況調查》顯示,超過60%的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7小時,超過60%的國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9小時。由於課業負擔重,學生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同樣大大超過國家規定。調查顯示,國小低年級約50%的學生每天作業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30分鐘;國小高年級約30%的學生每天作業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60分鐘;約20%的國中學生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1.5小時。有10%的中小學生每天的作業時間甚至超過3個小時。
中國小學生不僅承擔學校的學習任務,而且大部分學生還要完成家長安排的學習任務。《基本情況調查》顯示,75%的中國小學生參加各種特長培訓、學科輔導班或家教。在國家規定的休息時間內,大部分時間花在學習和完成作業上,用於休閒的時間第一是看電視、上網,其次是閱讀漫畫、書刊、報紙等課外讀物,第三是與同伴遊戲、玩耍,而專門用於體育鍛鍊的時間最少。
事實上,研究表明,中小學生睡眠不足、學習時間過長對學生學習本身沒有益處,只能嚴重降低學習效率
《基本情況調查》顯示,全國超過1/3的學校的體育課程並未按國家“國小一、二年級每周4學時,三年級至國中三年級每周3學時,高中每周2學時”的規定執行。調查還顯示,體育課是學校課程中最容易被取消的課程之一。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全民健身條例》規定在校學生每天要保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但《基本情況調查》顯示,只有18%的學生能達到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42%的學生只能達到每天0.5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有40%的學生達不到每天平均0.5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並且,隨著年級的增高,能夠達到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學生逐漸減少,高中學生的情況最差,只占12.5%,而情況最好的小學生也只能達到22.6%。
研究表明,新的體育課程設定的目標體系,並沒有嚴格按照兒童生長發育和動作、能力發展的規律和順序進行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更多的還是按照運動訓練的體系和教師的能力來設計。因此,所實施的體育教育脫離了青少年神經系統發育和身體素質、機能發育的需求,在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關鍵期不能給予最適宜的運動刺激,錯失有效促進學生生長發育和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良機。
專家研究認為,我國現階段的體育教學課程改革還處於“泛化”過程,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評估體系尚不能很好地圍繞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素質形成合力[2]。
高質量的體育師資隊伍是學校體育的高效率、高質量的保證。高質量的體育師資一是指數量充足能夠滿足教學需要,二是指教學能力強能夠科學有效地指導學生體育鍛鍊。但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學校體育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的研究》(首都體育學院劉海元,2007年)調查顯示:我國現有中國小約60萬所,但是,體育教師只有約43萬人,中國小體育教師缺額約29萬人,其中國小體育教師缺額最多,約缺24萬人。中西部廣大農村地區,由於學校規模的制約,學校只能保證語文、數學、外語等考試科目的師資,存在嚴重的結構性體育教師缺編現象,80%以上的學校為兼職體育教師。與此同時,由於普遍存在的體育教師職業不被重視,教師接受在職培訓、參與教研活動的機會少,知識老化、技能消退,導致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嚴重降低了體育教學的效果。
國家中國小體育衛生專項督導(2008年11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專家參與)發現,當前,缺乏健全的學生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責任分擔機制和社會賠償的保障制度,導致了學校體育不能依法全面實施。調查顯示,對學生運動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沒有契合的法律規定,教師、學校擔心承擔巨大賠償責任,是制約學校體育正常開展的最重要因素。與此相應,調查發現,許多學校明令禁止攀爬、體操、耐久跑、游泳、足球等體育項目的開展,而這些項目,儘管有一定危險性、對抗性,但卻恰恰對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有益、有效。
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是開展學校體育的必要條件。《基本情況調查》顯示,超過60%以上的學校體育設施、器材的配置沒有達到國家要求的標準(“有一定差距”和“差距很大”各占一半)。從地區來看,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尤為嚴重。《中國西部農村學校體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首都體育學院曲宗湖等,2006年)對農村學校的調查顯示[3],“十五”期間僅有25.7%的學校能夠達到教育部門規定的體育器材配備目錄的最低要求。阻礙農村學校體育正常開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缺場地器材”。近十年城鎮新建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配置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學校擴大招生所形成的學生對運動場地、器材的需求。
[1]小泉英明.腦科學與教育入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標準研究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吳昊,曲宗湖.我國西部農村學校體育現狀及發展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3):53-35.
上述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種種原因,總體上源自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其中,有的原因是現代化的必然產物,不可能消除,比如,居住環境、交通方式、家庭結構等,不可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但是,有許多原因是可以通過社會和人類自身的努力予以控制或消除的。比如,不合理的飲食結構、不健康的行為習慣、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過重的學習壓力、不當的體育教育等。
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給我們增強青少年體質、維護青少年健康提出新的課題和挑戰。基於上述分析,本文認為,當前,從青少年教育的角度,促進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教育干預重點策略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從嬰幼兒開始,就要大力推行科學的家庭教養方式,消除對兒童的過度保護,保證兒童在入學前就有足夠的、自然的運動刺激和合理的膳食營養,為學生正常生長發育奠定重要基礎;其次,科學制定體育課程,提升體育教師的能力,以學校體育為主體,保證學生獲得足夠的、與神經系統發育匹配的適宜的運動刺激,以提高體育教育的實效性、科學性,有效解決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再次,減輕學習壓力,保障學生健身的權利,保證學生獲得體育鍛鍊的時間,為高質量的體育教育提供制度和條件保障。
當然,事實上,僅僅依靠教育干預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原因其形成有著複雜的社會背景。有的由來已久,有深刻的歷史文化淵源;有的伴隨現代化而來,是面對迅速推進的現代化,整箇中國社會猝不及防,沒有足夠的思想和物質準備所致。
因此,解決當前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是一件長遠而艱苦、必須動員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系統工程。
(發布時間:2012-03-29 來源: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軍訓案例

以北京為例,2012年北京高中生的體檢合格率僅為一成。北京一所大學學生軍訓,3500人的學生規模,累計看病人次達到6000餘次,軍訓前幾天不少學生暈倒,軍訓變成“警”訓。
少年強則國強。

平均身高問題

中國男性平均身高低於日韓世界男性平均身高排名中,韓國排第18位,平均身高1.74米;日本第29位,平均身高1.707米;中國男性排名第32位,1.697米。7歲到17歲的中國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齡男孩矮2.54厘米。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吳正憲2014年3月6日列舉上述數據並呼籲,儘快建立針對校園學生意外傷害的安全保護法規,激發學校讓孩子們積極參加體育鍛鍊的熱情,確保學生增強體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