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語,基本解釋,詳細解釋,心理學名詞,類型,造成後果,現象,導致問題,如何防止,歷史典故,慈母多敗兒,紅樓夢·薛蟠,顏氏家訓,相關作文,文章1,文章2,文章3,
漢語詞語
基本解釋
過於寵愛,由著孩子的性子,慣著孩子。
通常是父母溺愛子女。
當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
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
詳細解釋
含義
對自己的孩子過分寵愛。
出處
過分寵愛。
南朝 梁 江淹 《空青賦》:“溺愛靡意,魂飛心離。”
《新唐書·高宗紀贊》:“高宗溺愛衽席,不戒履霜之漸,而毒流天下,貽禍邦家。”
《
東周列國志》第五回:“寡人念
先人世守為重,不得不除。母姜氏,以溺愛叔段之故,內懷不安,避居穎城,
寡人已自迎歸
奉養。”
《
紅樓夢》第四回:“只是如今這薛公子幼年喪父,寡母又憐他是個獨根孤種,未免溺愛
縱容。”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又是從小為母親所溺愛的。”
心理學名詞
類型
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有很多人貼合體會讓他像“小皇帝”一樣
◎ 小提示
理性懲罰(如果孩子還繼續耍無賴,父母可採取“冷三分鐘”的辦法。這三分鐘不看,不說)
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 小提示
對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滿足,要分清對與錯,合理的要求可以滿足;無理要求,不能答應。孩子一旦哭鬧,千萬不可打罵,就耐心給孩子講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動又富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予以開導
生活懶散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游遊蕩盪,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
上進心、好奇心,做人
得過且過,做事
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 小提示
教育不能光說不練,要利用一切場合和機會進行有意識地培養
祈求央告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
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
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 小提示
家長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不僅導致孩子的依賴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養成自私貪心的惡習
包辦代替
由於家長的溺愛,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 小提示
大人不強逼他去做,也不包攬。因為這樣可能會抑制孩子的“獨立行為”。而沒有獨特行為的人,怎么會有創造性呢?
大驚小怪本來“
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 小提示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長對孩子悉心培育、滿懷期待是無可厚非的,但要把握好“度” 父母越呵護,孩子越逆反
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
◎ 小提示
孩子要“摔打著養活”,放開束縛孩子的手,讓他有能力依靠自己健康地成長
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 小提示
教育子女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事情,要有長期的計畫和短期的安排。同時,還要注意耐心細緻,具體周到
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 小提示
太多的表揚會給孩子造成許多束縛與負擔,當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時,孩子很容易產生挫折、內疚感 教育孩子的六種錯誤態度
以上9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種溺愛中會占有幾種,或各種都有輕度表現也是值得警惕的,我們要以科學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造成後果
從家庭來講
不懂父母的心思.不理解父母為你所做的一切.目中無人,認為自己是家裡唯一的獨苗,恃寵而驕.將來步入社會的時候,四處碰壁後一蹶不振.處處都覺得很難,壓力很大
從愛情和友情來講
不會珍惜愛人和朋友感情.認為戀人(朋友)對你所做所為都是理所應當.因為從小就是在溺愛中長大.輕則好朋友很少.愛情不如意.重則是眾叛親離.
當然,如果是個聰明人的話,只要努力克制改變自己的缺點.成功也很容易.畢竟人都習慣性格脾氣都是慢慢養成的.改也一樣
現象
例1
前天我哥的女兒坐在三輪車邊上,催我快騎,一定要快,還要甩,要刺激,不聽她的就又打又踢你,結果從車上摔下來,還被車碾了。4歲的小姑娘成了大花臉。
因為父母總是答應她一切,而且她太信任大人總能保護好她,自己根本沒有保護意識。
例2
鄰居有一個小男孩,7-8歲了,上國小二年級。有一天放學回家要吃香蕉,吵著要正在廚房裡煮飯的奶奶為他取香蕉並
剝皮,老人家正忙得脫不開身,就說“你自己拿吧”。這時小男孩就大吵大叫,自己動手剝吃香蕉後故意將皮丟了一地,且還感到很委屈……這是一個典型的嬌慣溺愛的例子。吃香蕉自己拿和剝皮,對於一個7-8歲的孩子來說並不難,為什麼一個小學生卻要別人代勞呢?吃香蕉剝皮的責任是誰呢?可見這家人在平時教育孩子方面沒有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例3
溺愛讓孩子不會愛
高中生想“安樂死”
“媽媽,讓我安樂死吧!”15日晚,
巴南區18歲的高中生小偉(化名)給母親發去簡訊。今年元旦,小偉與同班
初戀女友蒙蒙(化名)分手後,曾兩度割腕自殺未遂。昨日,
心力交瘁的母親向心理醫生尋求最後幫助。
小偉和蒙蒙是某重點中學高二學生,兩人均成績優異。小偉性格內向,與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師、雙方家長極力反對。
可兩個孩子半年後竟開始同居,成績一落千丈。因鬧彆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偉提出分手。
15日晚,王女士接到兒子想“安樂死”的簡訊,嚇得臉色蒼白。其實,兒子想死已不是第一次。
大年三十晚,小偉在婆婆家吃完團年飯,獨自提前回家。他給同學打完“最後一個電話”,在臥室割腕自殺。“感覺不對”的同學及時趕到,破門將小偉送到醫院。小偉在給母親的遺書上說:“半月來,
我每到晚上就一個人躲著哭泣……可沒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
兩周后,小偉再次割腕自殺。為留住兒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門哀求蒙蒙和其母親幫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寫給小偉的舊信。信中用很大篇幅記錄的竟是兩孩子因為一個暱稱而吵架的事。
自小偉第一次自殺後,他自閉在屋裡,和母親的交流全靠簡訊。接到兒子想“安樂死”的信息,王女士被打垮了。她在給兒子的回信中稱,“如果你主意已定,等媽媽把工作交代完後,陪你一起去。”
王女士說,從小偉出生自今都對他百依百順。而且小偉一直由外婆帶大,在家簡直就是
小皇帝,連雙襪子都沒洗過。“他從來都是被無微不至地被關懷著,失戀應該是他長這么大遭受的最大挫折。”
溺愛讓孩子不會愛
例4
昨日,受王女士委託,仁格心理諮詢所趙所長親自上門開導小偉。剛開始,小偉倔強地拒絕交流。趙所長耐著性子,對著小偉“
自說自話”近3個小時,一直用被子蒙頭的小偉漸漸揭開被子傾聽,並不時點頭。到談話結束時,小偉主動伸出手與趙所長握手感謝。
趙所長認為,小偉不能遭受失戀的挫折,是因為長期以來他在家中獲得太多溺愛。他長期處於被愛的位置,永遠都是他對別人說“NO”。一旦有人對自己說“NO”,他就很難接受。“怕挫折是如今獨生子女的普遍弱點,家長少些溺愛,才是真正為孩子好。”
導致問題
小亮是個16歲的男孩子,上高一,隨著年齡的增加,他變得越來越沉悶,更是整日愁眉不展,有時還唉聲嘆氣,脾氣特別大,動不動就大著嗓門跟父母發火,有一次還摔了杯子。
診斷:小亮處於抑鬱狀態,情緒
中度抑鬱合併焦慮。原因是父母溺愛的撫養方式,剝奪了孩子生活中許多重要的東西。
溺愛剝奪了幼兒的運動機會。
發展運動能力、有能力支配自己的身體,是孩子最初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徑,溺愛孩子的家長常擔心孩子拿這摸那不衛生,跑東跑西不安全,限制孩子的活動,致使孩子運動遊戲的能力差,和同伴玩不到一起,內心因此自卑孤獨。
溺愛剝奪了孩子動手做事的機會,也就剝奪了孩子獲得成功的喜悅。
溺愛的父母喜歡包攬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務,情願自己多累點,也不願意孩子辛苦。這樣做一方面讓孩子有“只有你們會做,我不會做”的自卑感,另一方面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應該為他做一切,不懂得感恩,如果父母或別人做得哪裡不如他的意,就會很不滿,結果就不快樂。
溺愛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
溺愛的父母多數是專制的父母,小到每天穿什麼衣服,大到怎樣安排前程,大事小事都替孩子做主,孩子感覺自己就像父母手中的木偶,做什麼都得順應父母的意圖,沒有自主權,但由於能力不足,又不敢自作主張,因此內心對父母是既抱怨又依賴的感覺。
溺愛剝奪了孩子認識規則的機會。
溺愛孩子的父母常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對孩子的哭鬧讓步,不能有力地禁止孩子的不當行為,孩子的內心就無法建立遵守規則的意識,不遵守規則,在遇到外界要求他遵守規則時感到憤怒,無理反抗,在人際關係中成為不受歡迎的人,這樣他也就享受不到友情的快樂。
如何防止
方法/步驟
對孩子愛的表達要適可而止,不要什麼時候、什麼事情都圍著孩子轉,時間一長,孩子就會產生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凡事都必須以他為先。家長們要試著把關注的重心從孩子身上挪開,分散到其他人和事情上。
很多家庭因為工作的關係,往往會把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交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來帶。隔代的這種撫養,往往會造成更多的溺愛成分,一般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比起由父母從小帶大的孩子要更加嬌生慣養。因此在孩子會記事之前,要儘早將他們帶到自己身邊。
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家長們要硬起心腸說不。如果因為害怕孩子無休止的哭鬧而一次次地妥協,孩子就會慢慢知道父母的軟肋,今後再想要教育孩子就會很困難。只要在一開始就採取果斷的態度,就能夠避免放任孩子一直耍無賴。
孩子漸漸長大,家長們就要學著放手,讓孩子獨立自理。從學會自己穿衣、吃飯、洗漱,到幫助家裡打掃衛生、燒菜洗碗、洗衣服,只要是他們力所能及的,就讓他們去做。不要事事都包辦,不然的話孩子永遠也不會成長成熟,而且會很懶惰。
不要像母雞一樣護著小雞,這樣的孩子只會一味躲在家裡,根本沒辦法獨立生存。要勇於把孩子推出大人的庇護,讓他們多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
歷史典故
慈母多敗兒
慈母多敗兒,這是流傳在我國民間的一句諺語,想到我們的親職教育,特別是
單親家庭教育,這話還真有點道理。
早就聽過《後漢書*仇覽傳》“
孤犢觸乳,驕子罵母”的故事:有一個人因為是獨子,所以受到母親的嬌慣,但他由撒嬌而頂嘴,由頂嘴而罵母親,最後竟打母親。一天他見一隻母牛的奶子鮮血淋淋,原來是被小牛犄角觸傷了,有人說:“乾脆把這頭小牛殺了,它竟這樣對待媽媽。”也有人說:“牛是畜生,可是
有的人連畜生都不如。”這個人覺得大夥是在說他,後來才改過。這個故事說明,對孩子嬌慣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嬌生慣養的結果。
紅樓夢·薛蟠
《
紅樓夢》里有個
薛蟠,整天
遊手好閒,鬥雞走馬,買了英蓮,打死
馮淵,竟
視為兒戲。薛蟠不學好,自然與他的寡母王氏嬌慣、放縱有關。原來,薛蟠幼年喪父,寡母看他是孤根獨種,從小對他百般溺愛、縱容,才使他後來變成
敗家子。當然,這樣的例子很多。
現實生活中,由於母親嬌慣,而成為敗子的也屢見不鮮。我所在縣的一個村就有這樣的真事兒:有一個母親離異後,把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兒子身上,把兒子當成了“寶貝”疙瘩,兒子要星星恨不得登天梯給他去摘,兒子要月亮恨不得上月球給他去抱。即使兒子有了過錯,也任其所為,從沒摸過兒子一個指頭,沒打過兒子一次屁股。可後來怎么樣呢?“寶貝”兒子天天跟母親要錢,給少了就和母親頂撞,因母親不能滿足他的欲望,後來就經常打娘罵娘。他的寡母后悔莫及。
顏氏家訓
《
顏氏家訓》中講:世上有些人,對子女不加管教,而是溺愛,……本來該勸誡卻反而去鼓勵,該斥責卻笑著表示贊同,以至於子女長大後不良習慣已經形成,那時再去管教他們,就是打死他們,也不害怕。北齊時的
顏之推說的這番話至今令人深思。
實際上,古代有不少嚴格教子的好母親。唐代
李景讓的母親鄭氏就是其中的一位。鄭氏丈夫去世後撇下三個兒子,她沒有再嫁,家境貧寒,無錢供孩子念書,就在家裡教孩子讀書識字。鄭氏對兒子“苦其心志”,從不放縱,兒子不聽話有時就捶打,最後三子都金榜題名。鄭氏嚴厲教子的方法不失為經驗之談。
孩子是娘的
心頭肉,當娘的都愛自己的孩子。但不嚴加管教,孩子不會有敬畏之心。單親家庭的母親,對孩子更要該說則說,該管則管,不能溺愛,不能任情,不能袒護,不能放縱,不望子成“龍”,也求子成人!
相關作文
文章1
溺愛
我該怎么阻止母親毀滅式的溺愛?
毀滅式,為什麼我要稱我母親對我的愛為毀滅式呢?我母親太愛我了,以至於這種愛已經根植到她的血液中,她願意為我做任何事,這樣做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包辦,但是我深知這樣的愛將不但摧毀我這個人,更將摧毀我的人生。我身邊不乏溺愛所造成嚴重後果的例子,一個變成了不會說話的啞巴,不願交際,只願意和母親講話,其他的他一個都不敢說話;一個變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什麼事情都不會做,連上大學都叫媽媽每天陪伴著,一起睡覺;一個變成了沒有主見,完全聽從於父母的“乖孩子”,穿的衣服,買的鞋子,頭上的髮型,全由父母一手操辦,使得她的打扮完全和一個小學生一樣,與其年齡極其不符。我不想變成這個樣子,我害怕,我憤恨。我每天每天跟她講道理,說溺愛會毀了我,可是每次吃飯時她還是會不停地給我夾菜,吃掉一口,夾一次菜,吃掉一口,夾一次菜,我說你不要再給我夾菜了,我自己會夾菜,讓我自己來,可是她還是會習慣性地夾菜給你,我恨吶~,我罵過她,我咆哮,可是第二天她還是會故伎重演,我父親是不支持她對我的溺愛的,也多次提出不要再這樣溺愛,可是她依舊溺愛著我,這簡直就是一種變相的折磨,折磨我的靈魂和肉體,這種愛使我墮落,使我沉迷,使我依賴,可是我母親一天不放棄對我的這種折磨,我一天不能從這種愛河中探出頭來,只要我稍稍往上,她便會水漲上來又把我淹沒,我不停地掙扎,不停地
吶喊,可是我卻怎么也逃不出這無邊無際的毀滅式的愛河。我說你別做了,讓我做吧,我已經這么大了,可是她每次都搶著把所有事都做了,她包辦了一切事情,更助長了我的惰性,她不辭辛勞的做著,她默默無聞地做著,她任勞任怨地做著,不論我好說歹說,罵過哭過,她都不會讓你做一點點的事情,我不要!我不要你這樣地愛我,百般地折磨我,我不要,我不要。不論我有多么過火,她還是一如既往,媽媽你怎么這么傻啊!終於有一天我忍不住了,我動手打了媽媽,媽媽傷心極了,說道,我這么愛你,你還這樣對待你母親,媽媽哭了,我也哭了。
古時
三字經上曾經說過:“
玉不琢,不成器。”一塊碧玉不經過雕琢是不會成為玉器的。
賈政恨鐵不成鋼,他並非不疼愛自己的兒子,而是希望他能夠有所作為。而賈母則是百般護著自己的孫子。在現如今的時代,中國的教育還存在很多弊端,存在著類似賈政的做法,簡單粗暴。也許短時間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這會影響孩子一生,父母的性格暴躁,將來孩子的脾氣也會暴躁。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多引導孩子,從正面用愛心來呵護孩子,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這樣,孩子才能有良好的素養。若像賈母這般溺愛,會使孩子誤入歧途。現如今,有許多家庭悲劇都是由於溺愛導致的。中國從孔子開始,對教育就一定的研究。但是後人不能取其精華,很好地運用。由此看來我們的教育制度還許多方面的完善。
文章2
漫談“溺愛”的危害
曾幾何時,吃苦夏令營,“磨難教育”這些聞所未聞的教育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這實際上就是讓孩子們承受磨難,補上吃苦這一課。任何東西一旦需要額外的補助,那就說明了一種情況:生活中遇到的太少了。
從獨生子女,到由此產生的溺愛;從溺愛,到由此產生的危害。這些我們都已聽得太多,許多家長也漸漸注意起來,於是產生了“磨難教育”。
我想問的是:這種“突擊式”的教育方式究竟有多大作用呢?在進行“磨難教育”時,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從一開始的不適應變得能夠吃苦,看到了孩子們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變得能夠戰勝困難,可是,我們同樣看到了,父母親在磨難教育結束後更加偉大的“愛”:孩子吃苦了,理應慰勞慰勞,於是孩子得到了“小皇帝”般的待遇;孩子戰勝困難了,理應獎勵獎勵,於是又得到更多的零用錢。生活又回到了從前,而這次“磨難教育”所留下的可能僅僅是一篇日記或幾張照片。
我還想問的是:如果在平時就不給孩子許多額外的“愛”,參加這種教育活動還有什麼意義?活動畢竟是活動, 它無法代替生活,生活的魅力就在於它的不可預知性。試問一個已經知道結果的“磨難教育”,怎能和生活中的“望盡天涯路”式的困難相比呢?
對孩子來說,他小的時候也許會覺得父母對他很好,但當他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之後,他會覺得父母的干涉是對他的一種禁錮,他想衝破這道禁錮,於是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由此看來,溺愛在兩個階段是危害最大的:一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時期,二是孩子漸漸獨立的時期。尤其是前者,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影響。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最根本的也是唯一方法,就是改變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堅強的性格,讓孩子自己面對對生活中的小困難,小挫折,自己去解決,才可能更好的面對走上社會後的大困難。否則就很容易被困難擊垮。一句老話,做父母的都是為孩子好的,總是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愛,但這種愛要以對孩子的成長有利為標準,切不可使 “愛”成為“溺愛”,切不可由父母包辦代替,否則,不但孩子難以承受,同時,也讓孩子在獨立面對社會時,不知所措。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被社會淘汰。
最後套用
黑格爾的話,假如你將所有困難都關在門外,那么成功也將被你關在門外了。
文章3
關於對高考生的溺愛
1、由於高考正逢周一、周二工作日,為緩解交通壓力,北京市教委發出《致廣大市民的一封信》,呼籲市民儘量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出行,緩解交通壓力。這是本市首次以
公開信的方式呼籲社會為高考生“讓路”。 多年來,高考越來越被賦予了特殊的色彩,高考考的不只是考生,儼然考的是全民,因此高考被冠以“全民戰爭”之稱,很多人如臨大敵。
高考一駕到,全民皆讓道,已然成為高考的慣例。北京市教委發出公開信,建議緩解交通壓力為考生讓道,此舉看起來初衷良好,其心拳拳,其情殷殷,但一咂摸不免
啞然失笑。首都有“首堵”之稱,緩解交通壓力當是常規動作,豈只在高考兩天緩解?這雖是建議,但貌似拉大旗扯虎皮,給人以道德脅迫之感;再說,教委一不小心把觸角伸出了自己的
一畝三分地,畢竟管交通的應該是交管部門,不知聽了教委的呼籲,交管部門會作何感想?
2、高考將近,一些地方把網咖關了,把工程停了,把涉嫌不衛生的攤販趕走,為的都是給考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應考氛圍。這當中有的措施存在爭議,但得到了家長們的贊同,這都在情理之中,畢竟重視高考確實應當,做好高考的配套保障措施,也是政府職責所在。
3、留心身邊不難發現,有考生的家庭,全家總動員,鞍前馬後,言辭謹慎,生怕照顧不周傷害了孩子脆弱敏感的心靈。高考期間,則是全民護考,警車開道,浩浩蕩蕩,猶如古代的迴避、肅靜。我們總
苦口婆心地勸考生要以平常心對待高考,但為何一些官員、老師和家長首先失去了平常心,營造出“高考高於一切,一切為高考讓路”的氛圍?
4、高考確實不同於一般考試,需要特殊對待,但凡事有度,否則過猶不及。須知,高考需要的是溫情而不是煽情,考生需要的是關愛而不是溺愛。
5、隨著高等教育的逐漸普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數字顯示,北京高考統招錄取率將達到創紀錄的84.6%,提高近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幾乎所有的高中畢業生都有極大的幾率進入大學。在這種語境中,實在沒有必要再人為製造如此緊張的氣氛。
6、曾有人總結道,自高考制度恢復以來,“60後”高考生是一邊乾農活一邊參加高考;“70後”高考生是一邊幫家裡做家務一邊備考;“80後”高考生是一心一意撲在高考上;“90後”高考生則由老師陪著、家長護著、整個社會寵著參加高考,這種具有諷刺意味的割裂,昭示了一種非正常現象。
要想真正讓考生輕鬆,社會就得先輕鬆;要想讓考生保持平常心,社會就得先保持平常心。如果社會驚慌失措,考生又怎能心如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