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運動這個名詞,包涵了肌肉的收縮活動、心智的活動、以及競賽或娛樂性質的身體活動。傷害則指的是,由於一次或多次的內發性或外加性作用力,對活體組織所造成的破壞結果。運動傷害的定義則在說明,凡是和運動有關而發生的一切傷害都可以列入運動傷害的範圍。例如:運動時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肢體被鈍物挫傷或撞傷、短跑選手肌肉拉傷等,都是大家相當熟知的運動傷害。
也有一些運動傷害專家認為,上述的這類傷害並不只限於在運動時才會發生,而且在診斷和治療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不同,只要有適當的處理就會獲得極佳的治療效果。相反的,有一些由於運動技巧錯誤或訓練不當所造成的特殊傷害,如“網球肘”、“投手肩”、“跳躍膝”、與“脛腔隙症候群”等,往往需要運動傷害專家的鑑定,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獲得較佳的治療效果,並進一步加以預防其再發或惡化,甚至增強受傷部位的韌帶與肌肉強度,而使運動員的運動成績進步,因此,這一類的“技巧性傷害”或運動形成的特殊傷害,才是真正的運動傷害的內涵,也是運動傷害專家能夠發揮專長之處。
儘管有關運動傷害的定義沒有固定的敘述,不過廣義的來說,運動傷害代表人體在各種不同的身體活動下,所產生的身體傷害皆稱之。狹義的來說,運動傷害則專指因運動而產生的身體特殊傷害情形,以有別於日常生活中一般身體肢體的傷害。不過,對體育教師或教練而言,深入了解運動時可能發生的所有身體傷害情形,是較為正確的運動傷害學習概念。
分類
運動傷害的分類方法極多,依照受傷的情況或症狀的病史來區分時,可分為急性運動傷害和慢性運動傷害兩種。
急性運動傷害
所謂“急性運動傷害”是指單一次內發性或外因性的刺激,使組織器官破壞的現象。受傷者可以很清楚的記住;是那一次上課、練習或比賽中發生。就傷害的性質而言,可分為:
a.肌肉拉傷(strain)
肌肉在單一次的強大收縮作用下,或者不正常的肌肉協調、活動,而形成的肌肉受傷情形,最常見的是大腿肌肉拉傷。依受傷的程度可分為輕度(第一度)、中度(第二度)與重度(第三度)受傷。肌肉輕度拉傷,肌肉有一小部分的肌纖維斷裂,肌肉出血很少,只有在肌肉用力時或壓患部時,才會引起疼痛,外表並看不出特殊異常。肌肉中度受傷,是指肌肉有相當多的肌纖維斷裂,肌肉明顯出血,可能伴隨有水腫出現,受傷的肌肉肌力減弱,患部外表腫大。肌肉重度拉傷,則是指肌肉的肌纖維全部斷裂,整塊肌肉斷離,最常見的斷裂部位是肌肉與肌腱的交合處。此時肌肉大量出血,斷裂的肌肉縮至兩端點處,而形成凸起一大塊,斷裂的部位則凹陷下去。
b.韌帶扭傷(sprain)
韌帶在單一次的關節過度伸展下,形成韌帶受傷的情形,最常見的是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依受傷的程度亦可分為三級,輕度的韌帶扭傷,只有在活動關節時才會有疼痛感,沒有任何腫大或外形的改變。中度的韌帶扭傷,是指韌帶大部分斷裂,同時有關節腫大和劇痛出現。重度的韌帶扭傷,是指韌帶完全斷裂,伴隨嚴重血腫與關節不穩定的病症出現。
c.挫傷(contusion)(撞傷)
所謂挫傷是指皮下組織受鈍力性撞擊所造成的創傷,最常見的是被球(棒球)擊中身體。在受傷後會造成微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組織傷害,而使組織液流出,因而形成水腫的現象。因挫傷而形成組織內出血或血腫(hematoma)的現象,如果沒有適當的處理,可能因組織的纖維化與鈣化現象而造成慢性疼痛。
d.骨折(fracture)
骨骼經由外力的出衝擊而折斷或是由於疲勞或訓練過度時亦易發生。可分為閉鎖性和開放性骨折。是一般大眾較清楚如何緊急處置(固定、送醫)的一種傷。
e.關節脫臼(dislocation)
關節脫臼是指骨骼關節面被迫移位、關節囊破裂、關節韌帶過度伸展或斷裂。最常出現在肩關節上。可分為急性的脫臼和慢性的脫臼兩種,急性脫臼合併韌帶的裂傷。慢性脫臼患者,往往曾有韌帶裂傷、或韌帶經常被牽扯的病史,形成韌帶鬆弛與關節囊擴大,進一步造成關節的慢性脫臼。
f.開口創傷(擦傷、裂傷、創傷等)
此為一些身體創傷,不在此進一步說明。
慢性運動傷害
慢性運動傷害是指累積多次微小傷害的身體病態現象。受傷者往往無法肯定何時何地發生的,但最後都因影響到運動表現而被發現。就受傷的性質可分為:
a.
慢性肌腱炎或骨膜肌腱炎(tendinitis)
肌肉(肌腱)反覆過度的使用之下,造成肌腱連續性的輕度受傷,使得肌腱產生慢性發炎的現象,稱為慢性肌腱炎。著名的運動傷害“網球肘”,即是指網球選手肘關節外上髁處的慢性肌腱炎。
b.肌腱腱鞘炎(tenosynovitis)
在手腳的肌腱外圍,皆有含潤滑液之腱鞘包住,具有潤滑肌腱之作用。慢性的肌腱腱鞘炎起因肌腱長期的反覆過度使用,造成磨擦性傷害,或是急性的肌腱過度使用未完全治好,而繼續運動而反覆性發作。由於肌腱的潤滑作用受到限制,因而肌腱在活動時產生疼痛並發出聲響。
c.化骨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對訓練不足或已受傷的肌肉,施以繁重的運動負荷,使得肌肉因受傷而產生病變的發炎現象。可以分為纖維性肌炎與化骨性肌炎兩種。纖維化是肌肉復原時的一個時期,如果在肌肉未完全恢復前就施以繁重的負荷,將使纖維化的肌肉發炎,進而形成化骨性肌炎。
d.關節炎(arthritis)
關節炎的原因很多,有關運動傷害形成的關節炎,是指關節過度負荷或未經適當訓練而給予重負荷,使得關節受傷而發生退化性的病變。症狀則有疼痛、壓痛,但不一定會腫大,關節活動時經常會有聲響發出,有時則會出現腫脹痛覺或無力感。
e.滑液囊炎(bursitis)
滑液囊在關節附近扮演緩衝的重要角色,一旦關節過度負荷使用或受傷時,往往會引起滑液囊發炎。症狀為有腫脹、壓痛與關節活動障礙等,有時症狀類似關節炎,不易診斷。
f.疲勞性骨折(stress fracture)
骨骼在長時間的過度使用下,會在主要的壓力點形成壓力性骨折現象,症狀是運動時受傷處會持續疼痛與刺痛感,休息時的症狀會明顯緩解。經常發生於長跑選手的脛骨與庶骨。
g.急性傷害處置不當(Improper disposal of acute injury)
急性傷害處置不當,造成運動傷害不易復原,甚至產生惡化或長期的後遺症,如肩關節的“
習慣性脫臼”與踝關節的“反覆再發性扭傷”等。
以上資料節錄於中山大學王順正博士《運動與生理》一書.
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必須小心是否合併骨折、脫臼或其他肌腱等組織也一起受傷,在處理上有所不同。單純的韌帶扭傷,依嚴重程度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度韌帶扭傷 - 較輕的外力造成,只有少數韌帶纖維受傷,受傷時只在局部出現輕微的腫痛或瘀血,韌帶的功能及強度不受影響,一般在一兩星期內會完全痊癒。
第二度韌帶扭傷 - 關節受到較強的外力扭轉,整條韌帶中有較多的纖維受傷,有較明顯及持續較久的腫痛瘀血,受傷時韌帶被拉長,其後韌帶的功能及強度都會減弱,復原必須較長的時間。
第三度韌帶扭傷(或韌帶完全斷裂) - 關節受到巨大的外力,造成至少一條韌帶斷裂。明顯的腫脹瘀血,痛可能反而不像第二度扭傷那么厲害(因為韌帶整個斷掉了),但有不正常的關節鬆脫或不穩的現象,關節的功能受到嚴重影響,並且容易再受傷,連累其他的組織也一起受害,而退化性關節炎或習慣性脫臼,都是日後可能的後遺症。
如果合併骨折,不但有明顯且持續較久的腫痛,在骨折部位尚未癒合之前,關節的活動、負重、或衝擊性的動作都會特別疼痛而無法從事。
韌帶的完全癒合須要6-12星期,下肢骨折的癒合通常須要2-3個月。
在處理上,除了急性期的PRICE(保護、休息、
冰敷、加壓、抬高)之外,第二度的韌帶扭傷,最重要的是在韌帶尚未癒合之前,給予適當的保護,才不致癒合不良,使痊癒的時間拉長,或者韌帶變長,以致關節較松,容易再受傷。
受傷後三至四天,腫脹已達最高峰,不會再繼續擴大時,才可以把冰敷停止,改在溫水裡運動,每天做2-3次,直到腫痛消失為止。不泡水的時候,就要用保護性的器材來限制踝關節的活動,使它不產生內翻或拉緊受傷韌帶的動作。
保護性的器材有很多種,比較確實有效的是用塑膠制的護木或支架來固定(甚至也有骨科醫師主張乾脆打上石膏,一方面保護的效果比較確實可靠,另一方面,“承重性石膏”weight bearing cast讓傷者可以直接穿著走路,活動反而比較方便),其次是黏性膠布的貼扎,至於一般的彈性繃帶或護套則比較不可靠。固定期間須要2-3星期,這段期間可能需要拐杖來幫忙走路,以受傷的腳不用力著地為原則。。如果固定期結束後,發現腫痛的現象仍然存在,或者活動踝關節還會疼痛,就必須再延長固定的時間2-3周,直到完全癒合不痛為止。
第三度的韌帶扭傷,處理原則類似第二度扭傷,但最好用石膏固定,而且固定的時間要延長到六個星期,並且拿掉石膏之後,還得繼續使用保護器材六個星期。換句話說,總共要保護十二個星期(差不多三個月)之久,才能使韌帶的功能與強度恢復。而完全恢復到受傷之前的最大強度,差不多都在受傷後的三至六個月之間,並且需要一段時間的
物理治療,來改善關節的活動度及加強肌力。
關於腳踝扭傷的復健,可以參考賴金鑫醫師寫的書“運動醫學講座”。雖然書成至今已經過了十多年,但踝關節扭傷的處理和復健原則在這十年中沒有什麼改變。
踝關節扭傷後復健,常犯的毛病(錯誤)是:欲速則不達。RICE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唯獨常會忽略兩個P(protection保護性的措施)(prevention預防再度受傷)的重要性。[如果再加上S(Support 功能性支撐,如貼扎之套用),就成為2PRICES!]一般社會大眾扭到腳踝可能只要休息一兩個星期就好了,這常常是因為受傷的程度較輕(第一度韌帶扭傷),同時能夠真正的休息,復原後也不會馬上就進行激烈的運動;但運動員往往受傷的程度較嚴重,復原後關節的功能需求也遠超過一般大眾,因此在處理時就必須小心從事,以免留下長期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