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道’由此成為中國
古典哲學里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由‘道’而衍生出的‘形而上’與‘形而下’ 的哲學概念,在文革中,‘形上學’被引入現實政治意識形態中,一句‘形上學猖獗’,使許多理論工作者成為政治運動中的犧牲品。在八十年代的高中《
唯物辨證法》、《
政治經濟學》兩科課程中,對‘形而上’與‘形而下’這對哲學概念有相當的篇幅。
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周易·繫辭傳》,都源出《周易》,《易》被列為中國文化的源頭,這已經是勿庸置疑的基本觀點。當代漢語‘理論’一詞,儘管可以被理解為‘道’,但其哲學內涵卻異常蒼白,沒有春秋筆法所包含的‘萬一’,所以說,用‘理論’一詞來論述古典哲學中 ‘道’這個概念,是無能為力的。無能為力的原因,主要是我們沒有能力讀懂《周易》。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這句話是春秋筆法,這句話說的是什麼呢?孔子直截了當的承認,我孔子的學說來源於《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的解讀是:“《易》裡面的義理,是可以執行的,那是非同尋常的哲學道理。《易》裡面涉及的名詞,那是非同尋常的哲學名詞。”孔子和老子的學問,都來源於《易》,孔子的儒學、老子的道學,各自表達了對《易》理的獨特理解,一定意義上,《道德經》、《論語》、《詩經》、《周禮》、《尚書》都是《易》的另類表達形式。另類表達形式,就是老子、孔子各自導‘道’的成果。孔子一句“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的概括能力,明顯高於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非常道”用於哲學概念,所指的就是‘解《易》之道’; “非常道” 用於執政,指的是‘天下為公’之道;“非常道”用於讀書,指的是解讀‘春秋筆法之道’。以上三個“非常道”,最要緊的是解讀‘春秋筆法之道’。《詩經·卷耳》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文章,起首的一章說:“采采卷耳,不盈傾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這裡有個重要概念‘周行’, ‘周’說的是《周易》,孔子說“吾從周”;‘行’的理解就非常複雜了,主要指兩鐘理解,讀HANG音,理解為涵意;讀XIN音,理解為人性、信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性、信仰’,合成則成為‘仁、信’, ‘仁’、‘信’是儒學的兩個重要哲學概念,《論語》在談‘仁’ 的概念時有‘里仁為美’,在談‘信’的時候有‘民無信不立’,這些重要的觀點,歸於中國語言按發音來組建新詞語的原理,這個原理,一是春秋筆法,一個就是易理。《詩經·鵲巢》說:“之子于歸,百兩御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這個‘兩’,大的方面來將,說的就是‘春秋筆法’和‘易理’;就《易》理上說,說的是‘剛’與‘柔’、‘陰’與‘陽’、‘吉’與‘凶’、‘學’與‘習’、‘道’與‘德’等兩兩之易。
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壯大、衰落的周而復始,無不被漢字、漢語所左右,具體來說,無不被依據《易》理造出的文字和讀音所左右。只要用漢字,只要講漢語,你都在用易理在說話,用易理造出的漢字表達你的主張。儘管《易》理讀不懂,他已經化入了一個個漢字中;儘管春秋筆法失傳,他已經化成了千百個成語、千萬篇傳世的華章。
‘春秋筆法’和《易》,就是中華文明獨特的“非常道”:智慧在其中,傳奇在其中,可以君子萬年,可以經營四方。
《道經》37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三章 不
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chén,通假字“沉”) 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
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
無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tuán)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
玄覽(jiàn),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
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
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
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繩繩(mǐn mǐn)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泊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
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
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dǔ)。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
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
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lěilěi) 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
察察,我獨
悶悶。忽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
獨異於人,而貴
食母。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
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
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
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
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
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
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zhé);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
常善救人,故無
棄人;常善救物,故無
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
要妙。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
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
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道
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將欲歙(xi)之,必固
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
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
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
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