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

老子講“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認為踮著腳尖不可能永久的站立,邁起大步想要前進的快,反而不能遠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企者不立
  • 拼音:qǐ zhě bù lì
  • 釋義:踮腳而立的人難以久站
  •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詞語介紹,基本信息,出處,老子與《道德經》,老子,《道德經》,作品簡介,

詞語介紹

基本信息

【詞目】企者不立
【讀音】qǐ zhě bù lì【釋義】企:踮腳。踮腳而立的人難以久站。比喻不踏實工作的人站不住腳
道德經道德經

出處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己見的人,本意雖是要顯示自己的意見,卻往往不能使人明了自己的意見(自見者不明);自以為是的人,本意雖是要彰顯自己,卻往往不能彰顯自己(自是者不彰);自我誇耀的人,本意雖是顯示自己的功勞,卻往往不被認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自伐者無功);自以為賢能的人,本意雖是要顯示自己的賢能,卻往往不被人們認為有賢能、不被人們敬重(自矜者不長)。從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老子與《道德經》

老子

李耳(約前571~前471),字伯陽,又稱老聃(dān),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安徽渦陽,河南鹿邑互有爭論)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
老子像老子像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道德經》

《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道教稱其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作品簡介

《企者不立》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