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發現並利用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各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的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中國茶文化的基礎。茶葉,為中國茶壇大放異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茶文化
  • 外文名:Chinese Tea culture
  • 發源地:中國
  • 茶的配置:多種多樣
品種,茶文化,形成與發展,綜述,三國以前茶文化,晉代茶文化,隋唐茶文化,宋代茶文化,明清茶文化,現代的發展,功效,茶文化特性,歷史性,時代性,民族性,地區性,國際性,內容涵蓋,茶文化的功用,茶與藝術,茶與文學,其它藝術作品,書法,茶畫,著名茶學專著,茶葉,綜述,綠茶類,紅茶類,烏龍茶類,黃茶類,泉水,泉水種類,天泉,雪水,露水,地泉,茶具,茶與養生,茶俗,

品種

中國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潮州鳳凰單叢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

茶文化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用木頭做亭子、凳子,搭設茶室,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供人們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這比“茶風俗”、“茶道”的範疇深廣的多,也是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的原因。

形成與發展

綜述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中國茶樹、利用中國茶葉和栽培中國茶樹的國家,中國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國,任何國家受中國茶文化的影響都不能否認中國是茶道宗主國的地位,否則違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於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古史傳說中認為“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理由是,“若非玲瓏玉體,嘗藥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兩說雖均不能盡信,但一縷微弱的信息卻值得注意:“茶”在長久的食用過程中,人們越來注重它的某些療病的“藥”用之性。這反映的是一種洪荒時代的傳佚之事。
依照《詩經》等有關文獻記錄,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諸類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從發現了茶的其他價值後才有了獨立的名字“茶”。在食醫合一的歷史時代,茶類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藥用功能是不難為人們所發現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藥用發展為習常的專用飲料,還必須有某種特別的的因素,即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某種特定需要。巴蜀地區,向為疾疫多發的“煙瘴”之地。“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清·周藹聯《竺國遊記》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飲食偏辛辣,積習數千年,至今依然。正是這種地域自然條件和由此決定的人們的飲食習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氣,解熱毒。久服成習,藥用之旨逐漸隱沒,茶於是成了一種日常飲料。秦人入巴蜀時,見到的可能就是這種作為日常飲料的飲茶習俗。
中國茶文化
茶由藥用轉化為習常飲料,嚴格意義的“茶”便隨之產生了,其典型標誌便是“茶”(cha)音的出現。郭璞注《爾雅·釋木》“檟”云:“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見,漢時“荼”字已有特指飲料“茶”的讀音了,“茶”由“荼”分離出來,並走上了“獨立”發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現則是伴隨茶事的發展和商業活動的日益頻繁,直到中唐以後的事,也正符合新符號的產生後於人們的社會生活這樣一種文字變化的規律。
中國從何時開始飲茶,眾說不一,西漢時已有飲茶之事的正式文獻記載,飲茶的起始時間當比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
花茶花茶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三國以前茶文化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晉代茶文化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儘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鹹同此制。”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紅茶紅茶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騷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淡。東晉、南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件也不允許。於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裡,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繫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儘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隋唐茶文化

根據茶在先前都是藥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也多是認為對身體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國茶文化,公元780年,陸羽據此著《茶經》,把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了專有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黃茶黃茶

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為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綠茶綠茶

明清茶文化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烏龍茶烏龍茶

現代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功效

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沖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茶文化特性

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鍊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全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中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 文相結合,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
中國茶的歷史及其發展,不僅僅是形成簡單的一種飲食文化的過程,而同樣映射出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質。
專訪阿根廷中國茶文化協會會長上官碧旺:
上官碧旺(右)與阿根廷僑領黃其興做客華人頭條 抓住中國街的商機味蕾

內容涵蓋

中國的茶書
中國各地區(包括少數民族)的茶俗
茶具藝術
名茶典故
不包括茶葉種植、科技等。
中國學者在中國茶文化的研究上有不少成績,《中國茶文化叢書》1-8冊,二千餘頁內容豐富,是可喜的成果。

茶文化的功用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對社會文明進步與經濟發展作用很大。在二十一世紀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如何進一步弘揚茶文化,發揮茶文化在大茶業中的積極作用,也是值得考慮的重要問題。
一、歷史的回顧
1.說起茶的發現,人們會自然地想到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然而把茶作為飲料、作為一種精神享受,真正有歷史記載的還應該從西漢算起,王褒《僮約》中“烹茶盡具”、武陽買茶和記載,充分證明了當時飲茶風俗的形成和茶葉市場的存在。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為貢品。魏晉南北朝時一些有識之士“以茶養謙”巳成風氣,如晉吳興太守陸納已養成只招待茶水的習慣,客來敬茶這也許是最好的例證。
2.唐代是歷史上比較興旺的朝代,陸羽《茶徑》系統總結了唐代及其發前的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也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及其同時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視飲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而且非常講究飲茶用具和煮茶的藝術,可以說中國的茶道、茶藝從此產生。當時比屋皆飲的民間茶俗,乃至豪華隆重的皇室宮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詩詞與茶書畫,都是茶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集中表現。
3.到了宋代,茶葉生產進一步發展,飲茶更加普及,作為貢品的建州龍團鳳餅更是花樣翻新。宋徽宗皇帝趙佶著《大觀茶論》,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親自寫茶書的皇帝。跟隨其後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紛紛寫詩作茶畫。同時飲茶藝術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點茶”技藝進一步規範,“鬥茶”之風盛行,佛門茶事興旺,飲茶技藝也隨著佛教的傳播而迅速走也國門傳至海內外。
4.明清時代散葉茶迅速發展,多茶類的結構逐步形成,飲茶方法也從點茶發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來越講究,工藝精巧的紫砂壺、蓋碗瓷器茶具等也應運而生。客來敬茶、以茶待客風氣更為普及,都市茶館林立,利用茶館休閒、談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館文化教育得到發展。
二、中華茶文化的內涵、形式和社會功能
1.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世界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意義十分深遠。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極其豐富,包含著茶葉生產消費及其對人的精神生活產生影響的各個方面。 2.茶文化教育的表現及存形式,既有物質形態的,也有精神形態的。表現為物質形態的,諸如茶的歷史文物、遺蹟、茶書、茶畫、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茶歌舞和茶藝表演等等。表現為精神形態的,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等等。
3.由於茶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華茶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的社會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傳統的茶文化與人們社會生活的關係,向來就是非常密切的,無論是歷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書畫酒詩茶”,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發展至現代,茶的社會功能更加突出,歸納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項: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示禮、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為模、以茶養性、以茶為媒、以茶祭祀 、以茶作禪、以茶作詩、以茶作畫、以茶歌舞、以茶獻藝、以茶旅遊、以茶做菜、以茶為食、以茶設宴、以茶健身、以茶製藥。
以茶會友:客來敬茶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朋友相見,飲茶敘事,新切祥和。
以茶聯誼:各種聯誼活動,採用茶話會的形式,既莊重又生動活潑。
以茶示禮:親友相見、人際交往,無論是多么莊重的高級會談或是重要會議,每人清茶一杯,顯示了一種尊敬的禮儀。現代社會以工為禮品者顯得高尚。
以茶代酒:從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現代人際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實在是高尚之舉。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潔,是反對鋪張浪費,提倡清廉的重要舉措。
以茶表德:日本千利休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中國當代茶人著名茶學專家莊晚芳先生提倡的中國茶德是“廉美和敬”。
以茶為模:以茶的奉獻精神為模,倡導做一個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養性:從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養性,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
以茶為媒:中國歷史上茶與婚姻關係密切,以茶聯姻、婚嫁用茶的傳統流傳至今已成習俗。
以茶祭祀:中國民間的喪祭活動,很多仍流傳用茶作祭品的習慣。
以茶作禪:自古就有“茶禪一味”之說,寺院茶道的禪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儀式。
以茶作詩:歷代詩人作茶詩者很多,內容廣泛,形式多樣。
以茶作畫:歷代描繪茶會、烹茶、飲茶等內容的書畫較多,藝術價值較高。
以茶歌舞:以採茶、飲茶等內容的歌舞較多,生動活潑。
以茶獻藝:各種流派的茶藝表演具有欣賞價值,不少茶類、地區、民族的飲茶習俗,藝術化以後,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以茶旅遊:茶鄉旅遊是現代旅遊業中的特色旅遊項目,游名山、觀名寺、飲名茶三位一體,很受歡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有以鮮茶做菜的習俗,茶文化活動頻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譜也是豐富多彩的。
以茶為食:將茶添加於食品飲料中食用,逐漸流行起來,茶葉口香糖、茶葉蛋糕、茶葉麵條、茶酒等都已被人們接受。
以茶設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飲茶與吃小點心結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歡迎。
以茶健身:已知茶對人體健康具有多種功效,飲茶健身是很多飲茶愛好者的切身體會。
以茶製藥:將茶葉中具有藥效功能的物質分離提取出來,製成防病治病的藥物,這是茶對人類健康的新貢獻。
綜合上述茶的主要社會功能,可以認為,茶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很大的其影響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1.以茶會友,以茶聯誼,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提倡“和主貴陽市”,雙月刊一步增進友誼,調節社會人際關係。
2.以茶代酒、以茶倡廉,提倡茶德和茶人精神,以茶養性,能擔提高人們的思想水平,促進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3.經茶主媒、以茶祭祀、茶禪結合,發揮茶的媒介作用和精神寄託作用。
4.以茶作詩作畫,以茶歌舞,經茶獻藝,茶鄉旅遊,倡導高雅的藝術享受,美化人們和生活。
5.經茶做菜,以茶曾食,以茶設宴,提倡茶為國飲,豐富人們的飲食生活。
6.飲茶健身,以茶製藥,發揮茶的保健功效,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7.弘揚茶文化,促進社會進步和21世紀茶業的發展。
弘揚茶文化的總體目的是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作出貢獻。具體到茶行業本身,弘揚茶文化應該是促進茶業事業的發展。因此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時候,弘揚中華茶文化,其目標是:促進茶葉消費增長,有益人類心身健康,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圍繞這個目標,當前及下個世紀初應該開展的工作主要是下列幾個方面:
1.挖掘和整理茶葉史料,建立中華茶文化寶庫
幾千年的茶葉發展史,歷代茶人著書立說,積累下來的茶葉歷史資料是很多的,包括茶書、茶詩詞、茶書法、茶畫、茶歌茶舞、茶的歷史文獻、地方志中有關茶的記載等,內容非常廣泛。如能下力氣花工夫把它們整理出來,這將是中華茶文化教育的重要寶庫,也是弘揚茶文化必需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
2.發現和保護中華茶文化教育的歷史遺蹟,發展茶文化旅遊事業
中國茶區遼闊、歷史悠久,各地有待挖掘和保護的與茶有關的歷史遺蹟很多,如摩崖石刻、建築、古墓、器具、碑、亭、井、園、樹等,凡有保存價值的,都應力求保護好、管理好。而且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配套發展茶文化旅遊事業,既可擴大宣傳,又可增加經濟收入。
3.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宣傳作用,普及茶文化知識
弘揚茶文化,不應只局限於茶界與文化界的小圈子,而應該利用各種媒體廣為宣傳,使更多的飲茶愛好者和消費者不斷增長茶文化的知識更新,從而促進茶葉消費。
4.倡導茶人茶德精神,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中國的茶人精神和茶德精神,究竟應歸納為那必個字或那幾句話,還沒有統一的說法。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莊晚芳提倡的“廉美和敬”,筆者曾建議和“理敬清融”。雖然提法各有側重,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們應該發揚這些茶人、茶德精神,淨化人們的思想意識,提高道德水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5.恢復和發展歷史名茶,豐富茶葉產品市場
恢復和發展歷史名茶的工作,各地已經廣泛開展,這項工作必須依據市場經濟的規律,不要片面追求高精尖,不要一律只採單芽茶,而是要面向大眾消費,創立名牌,把高質量高效益作為追求的目標。
6.培訓和規範茶藝茶道,引導茶藝館健康發展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各地飲茶技藝不盡相同。各地湧現出來的各種茶館和茶藝館如雨後春筍,檔次雖有差別,但都應該以滿足各種消費群體的正當需求為目標,因此引導消費者如何科學地泡好一壺(杯)茶,如何欣賞飲用它,充分發揮茶的飲用價值,這是我們工作的重點。至於茶道茶藝表演,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可以規範可以保留,但不要提倡都得這樣慢吞吞地去飲茶。中國老百姓長期沿用匠隨和的飲茶方式仍然是屬於老百姓自己的最好方式。
7.擴大國際茶文化交流活動,增進友誼,促進茶葉貿易的發展
中華茶文化不僅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而且已經對世界茶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國際茶文化教育交流活動,有利於增進友誼、促進和平事業的發展,也有利於更多的國際友人了解中國多種多樣的茶葉產品,促進國際茶葉貿易的發展。 8.加強茶與健康的科學研究,促進茶葉消費
飲茶有利於健康,這是人們的共知。但是茶的保健功能究竟有多大,如何正確、科學地飲用才能達到吩的效果,不同消費者,身體狀況不同,如何選用茶葉等等,都有待於加強科學研究。只有把這些通過研究獲得的科學知識,通過各種渠道普及到普通消費者,才能真正促進茶葉消費。
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發揮它的功能與作用,必將促進茶業事業的發展,促進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對社會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茶與藝術

自古以來,種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認為需要高度技藝。當代,由中國人開始,將有關的技藝稱為茶藝。同時,歷朝歷代也湧現出大量與茶有關的各種藝術作品。
茶之為物,產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靈氣,還必須配上清潔的流泉。所謂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國文人、哲人深愛的天、地、山、水,仁、智。

茶與文學

中國關於茶的文學作品不勝枚舉,僅古詩詞一項,總數在2000首以上.
現在能看到最早的關於茶的文學作品是杜育的《荈賦》。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2800部詩歌作品中,與茶有關的有60首。而他本人也是品茶行家,一天到晚茶不離口。
唐代詩人盧仝所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北宋范仲淹作《鬥茶歌》描繪了茶文化在當時的盛行。
北宋·蘇軾《汲江煎茶》描寫詩人在月明之夜親自用大瓢汲取活江水烹茶的情景:
“活水還須活火煮,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
散文
關於茶的散文、小品文、書信等很多,著名的有
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劉禹錫《代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
皮日休《茶中雜詠序》
蘇東坡《葉嘉傳》
唐庚《鬥茶記》
張岱《閩老子茶》
張岱《陽和泉》
張潮《中冷泉記》。揚子江金山寺的中冷泉歷來有名。清代著名小品文作家張潮生動地描寫了自古到金山寺吸中冷的僧侶、道士胸中皆帶仙氣。金山寺上有一口中冷泉井,有瓦亭覆蓋,盤龍石欄,寺僧紛紛汲水,為當時來到燒香拜神的幾萬香客備茶。那根本不是真正的中冷泉。一位道士帶領張潮攀登嶙嶙的亂石,到山頂看見一面石壁,颳去青苔,露出幾行字,說真正的中冷泉,在郭璞墓間,必須在子午兩個時辰,用特製的銅瓶,用長索拴住,放下郭璞墓間的石窟中汲取。張潮跟隨道人答乘夜行船,兩天后到了閏州。午夜,小舟直奔郭璞墓,在江心石堆中,有一個黑洞洞的石窟,道人大喊“這就是中冷窟!”

其它藝術作品

書法

著名的茶帖有:
唐懷素《苦筍帖》
蘇軾 啜茶帖
宋《季常帖》《新歲展慶帖》
宋蔡襄《精茶帖》 、《天際烏雲帖》
宋米芾《笤溪帖》
宋趙令疇《賜茶帖》
清金農《玉川子嗜茶帖》

茶畫

著名的茶畫: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唐閻立本 《蕭翼賺蘭亭圖》。大畫家閻立本根據唐何延之《蘭亭記》所作。描繪唐太宗御史蕭翼從王羲之第七代傳人的第子袁辯才的手中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騙取到手獻給唐太宗的故事。畫的是蕭翼和袁辯才在喝茶,蕭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辯才張口結舌失神落魄,人物表情刻畫入微。
周昉調琴啜茗圖唐周昉《調琴啜茗圖》
趙元《陸羽品茶圖》
元趙孟頫《鬥茶圖》、《茶榜》
元倪雲林《龍門茶屋圖》
顏輝《煮茶圖》
元胡廷 《松下烹茶圖》
錢選《盧同煮茶圖》、《品茶圖》
明丁雲鵬《玉川烹茶圖》,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明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惠山茶會圖》 描繪文徵明和幾位詩友在有“天下第二泉”之稱的無錫惠山泉品茗。二人在茶亭泉井邊席地而坐,文徵明展卷頌詩,友人在聆聽;古松下一茶童備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著各種茶具。中國文人至愛的高山、流泉、古松、友誼,盡在以茶會友中。
明唐寅《事茗圖》、《盧同煎煮茶》
胡錫圭《洗硯烹茶圖卷》
清高鳳翰《天池試茶圖》
清高翔《煎茶圖》

著名茶學專著

陸羽的《茶經》
唐張又新的《煎茶水記
唐蘇廙的《十六湯品
宋蔡襄的《茶錄》
宋徽宗的《大觀茶論》
宋熊蕃 的《宣和北苑貢茶錄》
宋審安的《茶具圖贊》
明朱權的《茶譜》
明顧元慶的《茶譜》
明屠隆的《茶說》
明許次紓的《茶疏》
明程用賓的《茶錄》
明馮時可 的《茶錄》
明聞龍的的《茶箋》
明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
明 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
清劉源長的《茶史》
清余懷的《茶史補》
清冒襄的《岕茶匯鈔》

茶葉

綜述

茶的主要味道來自茶葉,因此茶葉對茶的品質影響也是最大的。
中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都是主要的茶葉出產地,因此茶葉的品種也特別多。其中有名的品種更是不少,下面所列出的僅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幾種。

綠茶類

毛尖:產於河南信陽 俗稱“綠茶之王”。
龍井:既是浙江省杭州地名,也是泉名。此地出產的茶亦用此名。
碧螺春:產於江蘇省吳縣洞庭山。茶葉采於春季,製成品緊密纏繞,帶螺旋形。相傳康熙年間,洞庭山少女採茶,不帶筐子,把茶葉放在乳間,茶得體溫而生奇香,名為“嚇殺人”茶。清康熙皇帝南巡太湖,喜愛這茶的清香,但認為“嚇殺人”不雅,又因為茶葉帶螺旋形,康熙皇帝賜名碧螺春。碧螺春成為清代貢茶
毛峰產於安徽省黃山。
劍毫:產於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大別山區)。
猴魁產於安徽省太平縣
瓜片:產於安徽省六安縣。
珠茶產於浙江平水。
青頂:產於浙江臨安天目山。
白雲茶:產於浙江雁盪山。
銀毫茶:產於湖南百疊嶺。

紅茶類

正山小種:又稱拉普山小種,屬紅茶類,與人工小種合稱為小種紅茶。首創於福建省崇安縣(1989崇安撤縣設市,更名為武夷山市)桐木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的紅茶,亦稱紅茶鼻祖,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由福建武夷山深處當地茶農於明朝中後期機緣之下創製而成。後來在正山小種的基礎上發展了工夫紅茶。歷史上該茶以星村為集散地,故又稱星村小種。
川紅:川紅工夫產於四川省宜賓等地,具備緊細圓直,毫鋒披露,色澤烏潤,內質香高味濃的優良品質。
祁門紅茶:簡稱祁紅,產於安徽省祁門。
滇紅:雲南紅茶,簡稱滇紅。
暖卡紅茶:產於河南信陽。溫胃暖身,抗禦寒冷,索住熱量。
信陽紅:產於河南信陽。
北苑貢茶:產於福建省建甌市。

烏龍茶類

鐵觀音:產於福建省安溪。
黃金桂:產於福建省安溪。
毛蟹:產於福建省安溪。
本山:產於福建省安溪。
凍頂烏龍:產於台灣凍頂山。
大紅袍: 福建省武夷山
單樅:廣東省潮州市鳳凰鎮鳳凰山

黃茶類

蒙頂黃芽:茶芽條勻整,扁平挺直,色澤黃潤,金毫顯露;湯色黃中透碧,甜香鮮嫩,甘醇鮮爽。為黃茶之極品。
君山銀針:產於湖南洞庭湖君山島
白茶類:產於福建福鼎
松溪白茶:產於福建松谿縣。
黑茶類: 產於湖南安化
普洱茶:產於雲南

泉水

中國歷代對泡茶的水十分講究,認為水是茶之本。
(明)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寫道“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得八分。”
乾隆帝曾說:“茗飲之本,其必資於水乎?”。乾隆特製銀斗,品試全國的泉水,按水的質量分別高下:濟南趵突泉第一,中冷泉第二,無錫惠泉第三,杭州虎跑泉第四。(乾隆:《天下第一泉記》)
茶聖陸羽不但是品茶高手,也是品泉高手。

泉水種類

天泉

雨水明代文人講究用天水,他們對於春、夏、秋、冬四季的天泉,有不同的評價。秋天的雨水烹茶最好、其次是梅雨季節的雨水,再次是春雨,而夏季多暴雨,水質最差,不主張用來烹茶。收集雨水時必須用乾淨的白布,在天井中央收雨水。至於從房檐流下的雨水,不能用。

雪水

“瑞雪豐年”,古人認為雨水是五穀的精華,用來烹茶最雅。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云:“閒嘗雪水茶”。

露水

又名“天酒”,古代神仙的飲料,《山海經》寫道:“仙丘降露,仙人常飲之”。中國歷代皇帝王中乾隆最講究露水。乾隆帝夏天常到承德避暑山莊避暑,喜歡收集太平湖中荷葉上的露水烹茶,認為勝過北京的玉泉山泉水。

地泉

各朝代對於中國各地的名泉,排名次序略有不同:
唐代:
楊子江金山寺中冷泉
無錫惠山寺泉
蘇州虎丘寺泉。
明代
無錫惠山寺泉
金山寺中冷泉
杭州虎跑泉
清代
楊子江金山寺中冷泉
無錫惠泉

茶具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茶具是所有泡茶過程中必備的器具,不單指茶壺、茶杯,被認為對茶的品質有著莫大的影響。
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所著的《茶譜》中列出10種茶具,這還是比較少的了:
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
最早的茶壺使用金、銀、玉等材料製成。唐宋以來,由於陶瓷工藝的興起,逐漸被銅和陶瓷茶具代替。銅茶具相對金玉來說,價格更便宜,煮水性能更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氣,更重要的是價格相對較低,所以容易推廣,又受大眾喜愛。
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博物館保存著一套完整的唐朝皇帝用的純金茶具。
宋代湖南長沙出產的茶具,十分精美,價值以白金計算。趙南仲曾出黃金千兩定製一副茶具具獻給皇上。
各種茶壺明代供春、時大彬手制的紫砂壺更成為昂貴的藝術品。

茶與養生

《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荼就是茶的古字(英文 tea 讀音來自荼)。茶最早的功用就是藥用。
唐大中三年(850年)有一位和尚130歲,宣宗皇帝問他服什麼藥才能如此長壽?和尚答道:“我向來不知藥性,平生只愛喝茶,每逢雲遊到一個地方,先討茶喝,喝一百碗也不嫌多。”皇帝賜和尚五十斤上等茶。
明高濂的養生經典《遵生八箋》中寫道:“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

茶俗

泡茶
中國人飲茶的習慣,從唐、宋、明、清到現代,有很大的變化。
唐代
唐朝時的茶葉多加工成茶餅。唐朝人不“飲茶”,而是“吃茶”。備茶過程如下:
將茶餅用火灸烤。
將烤茶餅放入銅製茶輾輾成顆粒。
用茶羅篩茶粒取細末。
為了改善茶葉苦澀味,常加入薄荷、鹽、紅棗或薑片調味,並多外加龍腦等香料。
將細茶末連同上列材料,調和成醬。
然後用茶醬配合其他其食物食用。
湖南還多少保留“吃茶”的習慣——吃茶葉。毛澤東嗜好吃茶葉。茶葉傳入英國時,英國人將開水泡好的茶葉夾入麵包片食用。
宋代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在宋代,茶品越來越豐富,飲茶也日益考究,開始重視茶葉的本身的色香味,調味品逐漸減少。此時,出現了用蒸青法製成的散茶,並趨向以散茶為主,同時烹飲的手續也大為簡化。
明代
到了明代,餅茶、團茶較少見了,較多以喝散茶為主,烹茶方法亦由過去煎茶為主逐步發展為沖泡為主。
清代
到了清代,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出現了城市的茶館,並逐步興起,成為適合各個社會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並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普通人家也常以茶水招待客人。
現代
根據不同情況(如不同場合的特殊禮節),中國茶有著不同的泡法。例如綠茶比烏龍茶和紅茶更加清淡可口,因此需要用較冷的水沖泡。想了解更多此方面內容,請參考條目茶和功夫茶。
以下的步驟是較為普遍使用的一種泡茶方式,,亦被視為泡茶藝術。以下過程要比吃飯時配點心喝的茶的泡茶過程更加正式。這種泡法經常用來泡紅茶和烏龍茶。
燒開水。
  1. 用熱水將茶壺洗乾淨。
  2. 把洗乾淨的茶杯倒入開水溫杯。
  3. 把茶葉填進茶壺,茶葉高度大約到茶壺內壁的三分之一處。
  4. 灌半壺熱水沖洗茶葉,然後立刻倒掉水使茶壺裡只剩茶葉。(這一步和後面所有要灌水的步驟應該放在一個大容器中進行以接住溢出的水)。
  5. 再往茶壺裡倒熱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壺裡的水中不應該有氣泡。這次浸泡不能持續太長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秒。(越是名貴的綠茶就越嫩,要把水燒開後冷到90°,才泡茶)
  6. 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鐘內倒入杯飲用,在倒的過程中要不斷轉動茶壺。倒的每杯茶都應該有同樣的色香味。準備的托盤的用途是接住這一步溢出的水。
  7. 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飲用完後加入水再次沖泡,繼續飲用。一份茶葉可以泡4至5壺茶水,但是後面的幾次應該多略微多泡一會以儘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約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約45秒,以此類推。
很多人喜歡這種泡茶和喝茶的藝術,包括不是中國人的人。很多人熱心於茶藝,他們不僅喜愛茶的味道,也享受泡茶過程中的樂趣。茶文化非常吸引人,此外還能放鬆心靈。據說人們在泡茶和喝茶的時候能忘記生活中的所有煩惱。很多人喜歡和別人一起喝茶,不光為分享美茶,還為了體驗和別人在一起的安逸心情。
近代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