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國科大”,主校區位於北京市,是一所以科教融合為辦學模式、研究生教育為辦學主體的創新型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畫”,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京港大學聯盟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中歐商校聯盟成員,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

學校前身是1963年開始試辦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1978年正式建校,校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1982年之後,中國科學院批准同時使用校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2000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及教育部核准校名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5年,中國科學院管理幹部學院併入。2012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並於201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由京內四個校區(玉泉路、中關村、奧運村、雁棲湖)、京外五個教育基地(上海、武漢、廣州、成都、蘭州)和分布在全國的113個培養單位組成;屬教學科研單位75個,其中院系46個,其他各類科教機構29個;有一級學科博士點4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7個,本科專業15個;各培養單位在崗研究生指導教師13186名,其中博士生導師8482名(含兩院院士278人);在學本科生1660名;在學研究生59985名;在學外國留學生1957人,其中外國博士生1292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大學
  • 外文名: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簡稱:國科大(UCAS)
  • 創辦時間:1978年
  • 辦學性質公辦大學
  • 學校類別:綜合類
  • 學校特色雙一流(2017年、2022年)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京港大學聯盟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畫
    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
    科技大學聯盟
    中國科學院直屬高校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
  •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校長:周琪 
  • 本科專業:15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7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6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9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99個
  • 院系設定:數學學院、物理學院、化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材料學院、化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等
  • 院訓:博學篤志、格物明德
  • 地址:中國北京市石景山區玉泉路19號(甲)
  • 院校代碼:14430
  • 主要獎項:SCI收錄6707篇,EI收錄1384篇(2014年)
    國家三大獎32項(2014年)
    ESI排名全國第一(2019年1月)
  • 知名校友谷超豪路甬祥白春禮丁仲禮張傑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辦學歷史,奠基創業,改革發展,辦學條件,培養單位,附屬醫院,師資隊伍,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就,學術資源,合作交流,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校區情況,文化傳統,形象標識,文化精神,校園環境,知名校友,所獲榮譽,

辦學歷史

奠基創業

  • 研究生正式招生開始於1951年
1950年11月19-20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南京和上海同時進行首次研究實習員招考,探索研究生招生培養經驗。
中國科學院大學
首屆研究生畢業典禮
1951年6月11日,中國科學院教育部聯合發出《1951暑期招收研究實習員、研究生辦法》,正式開始實行統一招收研究生,標誌著中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開創。檔案規定,中國科學院為培養科學研究人才招收研究實習員,教育部為培養高等學校的師資招收研究生。
1951年6月7日,由教育部與中國科學院、人事部成立招收研究生委員會,由當時教育部副部長曾昭倫任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以及人事部丁華局長任副主任委員和各大學代表13人為委員。招收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及教育部所屬高校53名著名科學家、教授組成的15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測量機械、航空、電機、土木建築、化工、採礦冶金、農科、文史、心理、政法、財經)各科審查小組,審查錄取招收。
1951年,計畫招收500名研究生,實際招收276名,其中中國科學院95名,中國人民大學101名,其他各校共80名。
  • 頒布《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暫行條例》
1954年6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務常務會議決定組織研究生條例起草委員會,由副院長竺可楨任主席。7月29日,院務常務會議通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暫行條例》。1955年8月5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7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暫行條例》。這是新中國第一次有關培養高級科學人才的條例。
中國科學院大學
研究生院首屆開學典禮
1955年9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積極培養科學研究工作的新生力量》指出:“正規的研究生制度的建立首先由中國科學院開始,以後有條件的高等學校也應建立正規的研究生制度。”
1955年5月12日,成立了以吳有訓為主任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招生委員會,9月15日開始招生報名。根據國家建設和科學發展的需要以及院內各所的條件,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分45個專業,共50名。培養目標為:“具有一定馬列主義水平,本門學科方面的堅實的基礎,有關國家建設的實際知識,能獨立地進行專業的創造性的科學研究工作”。
1962年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致信中國科學院領導,建議中科院開辦研究生院。
1964年9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中關村試辦研究生院,掛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1955-1965年,中國科學院共招收研究生1518名,是全國研究生招生總人數的11.2%,其中1963年高達全國招生總數的24.7%。1965年,中國科學院已有招生單位81個,占當時全國招生單位總數的34.6%,在學研究生人數已近千名(943名),占全國研究生總數的20.7%。
1966年“文革”開始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停辦。

改革發展

1977年9月5日和10日,中國科學院分別向國務院提交《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個問題的報告》和《關於招收研究生的請示報告》。11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聯合發出《關於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體辦法的通知》,標誌著中國研究生教育制度中止了12年之後的恢復。
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在京成立
1977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籌建中國第一個研究生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設有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學和無線電技術、計算機工程、空間技術、環境科學以及科學組織管理等專業。中國科學院的73個研究所與208所高校及中國社科院、部委所屬89個單位,於1978年招收了恢復研究生教育後的第一批研究生。中國科學院招收了1529名,占全國招生總數的14.3%,占全國招收理工科總數的22.8%。
1978年3月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在北京正式成立,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創辦的第一所研究生院。3月31日,國務院下發《關於嚴濟慈等任職的批覆》,任命嚴濟慈為研究生院院長,馬西林等任副院長。研究生院於1978年10月14日舉行開學典禮。
1980年,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學位條例規定"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授予",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中國的研究生教育是由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共同進行。首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方毅出任。
中國科學院大學
研究生教育
1981年5月20日,國務院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中國科學院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資格。9月25日,根據《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紀要》,暫由各學部授予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11月,研究生院在北京舉行首屆研究生畢業典禮。
1982年5月,中科院黨組批准,同時使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兩個名稱。6月中旬,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首先進行試點,進行了中國首次博士學位論文答辯。馬中騏(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謝民(中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所)、李尚志、趙林成、白志東馮玉琳(中國科技大學)等6名研究生,分別獲得理學、工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歷史上自己培養出的首批博士。
1982年,中國首批獲得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共12名,其中中國科學院培養了7名,占全國總數的58%。
1985年5月7日,中國科學院下發《關於我院學位授予權下放的通知》和《中國科學院碩、博士學位授予暫行工作細則》,決定把學位授予權下放到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黨組於2000年6月在上海召開了中國科學院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育體制進行改革的思路,全院上下形成了創辦新研究生院的共識。
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成立
2000年7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籌建工作小組”,開始新研究生院的籌建工作。
2000年9月20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提交《關於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北京)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報告》,將當時全院109個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和資源整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礎上,更名組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0年12月29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下發《關於同意調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權管理體制及更名的批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組建,並將中國科學院5個學部和作為學位授予單位各研究所的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歸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1年2月,中國科學院下發檔案,明確了研究生院“三統一、四結合”的辦學方針,即“統一招生、統一教育管理、統一學位授予”的職能和“院所結合的領導體制,院所結合的師資隊伍,院所結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結合的培養體系”的組織形式。同年5月22日,新研究生院更名成立的揭牌儀式在北京玉泉路園區舉行。
2005年3月4日,根據《關於中國科學院管理幹部學院併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通知》,中國科學院管理幹部學院併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12年6月,經教育部、中編辦批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並確立了“科教融合、育人為本、協同創新、服務國家”的辦學方針。
中國科學院大學
國科大
2013年6月,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先進技術學院在深揭牌成立。該學院是國科大第一個揭牌的專業學院。
2014年,國科大經教育部批准開始招收本科生,進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積極探索。當年,國科大招收首屆本科生332名,分布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6個專業。
招收本科生,標誌著國科大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的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是國科大發展歷程中的里程碑。國科大雁棲湖校區於2009年開工建設,西區於2013年9月啟用,東區於2015年9月啟用。
2015年7月,中國科學院大學存濟醫學院成立。
2016年1月,中國科學院大學加入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畫”。5月,中國科學院大學藝術中心成立並獲捐資兩億元。11月,中國科學院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在深合作辦學備忘錄,雙方將依託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作建設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校區
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華北醫院成立
2017年,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關於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協定》。
2017年7月,中國科學院大學與華北石油總醫院簽署合作框架協定。8月,中國科學院大學華北醫院揭牌儀式暨合作推進會在華北石油總醫院舉行,標誌著國科大首個直屬附屬醫院正式成立。9月,中國科學院大學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12月,中國科學院與福建省政府、福州市政府在福州簽署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福建學院協定。
在2017年12月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國科大18個一級學科獲得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A+,30個一級學科達到A類。截至2017年底,國科大共建成31個科教融合學院和7個校部院系。
2018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大學、黃埔區政府、天河區政府簽署框架協定,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根據協定,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定位為面向前沿科學和技術的研究型大學,屬於中國科學院大學的二級學院,同時是獨立的地方法人。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設天河、黃埔兩個校區。
2018年2月,中國科學院大學與南京市人民政府舉行合作協定簽約儀式,確定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學院。4月27日,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成為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10月14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建校40周年的紀念大會在雁棲湖校區舉行,國科大在紀念大會上收穫了一份來自星空的生日禮物——一顆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國科大星”。11月,中國科學院大學與北京懷柔科學城管理委員會、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共同推進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國科學院與重慶市人民政府攜手共建的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正式揭牌;中國科學院大學首個臨床醫學院在重慶揭牌成立。截至2018年底,國科大共有直屬教學科研單位55個,其中,京內40個、京外15個;另有附屬醫院7所。
2019年1月,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揭牌暨中國科學院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成立。7月,成為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創始成員。7月,由北京醫院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共建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臨床醫學院正式成立。9月,成為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常務理事單位。
2019年11月1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在北京正式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定。
2020年9月29日,成為全國高校海洋類學術期刊聯盟理事單位。
2021年1月4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學院揭牌;1月12日,中國科學院大學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揭牌;11月,中國科學院大學獲批三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哲學、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及行星科學。
2022年2月,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9月,中國科學院大學正式批准成立國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學院。
2023年11月4日,發起成立建構複雜系統管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大學聯盟。

辦學條件

培養單位

據2023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學校由京內四個校區(玉泉路、中關村、奧運村、雁棲湖)、京外五個教育基地(上海、武漢、廣州、成都、蘭州)和分布在全國的113個培養單位組成。學校共有直屬教學科研單位75個,其中院系46個,其他各類科教機構29個。
院系
北京市
中國科學院大學現代產業學院
中國科學院大學卡弗里理論科學研究所
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亞太地區)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居科學學院
山東省青島市
江蘇省南京市
上海市
浙江省杭州市
浙江省寧波市
福建省福州市
雲南省昆明市
廣東省廣州市
廣東省深圳市
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先進技術與工程學院
遼寧省大連市
吉林省長春市
山西省太原市
陝西省西安市
四川省成都市
重慶市
依託培養單位
類型
名稱
依託培養單位
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微生物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理論物理研究所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武漢病毒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青海鹽湖研究所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力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水生生物研究所
聲學研究所
計算技術研究所
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武漢植物園
理化技術研究所
軟體研究所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
化學研究所
半導體研究所
紫金山天文台
華南植物園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微電子研究所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廣州能源研究所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電子學研究所
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過程工程研究所
自動化研究所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電工研究所
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國家天文台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雲南天文台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新疆天文台
光電研究院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三亞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成都生物研究所
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信息工程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光電技術研究所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數據與通信保護研究教育中心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重慶綠色智慧型技術研究院
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
空間套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
昆明動物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綜合研究中心
上海藥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上海高等研究院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大氣物理研究所
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地球化學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動物研究所
金屬研究所
城市環境研究所
國家授時中心
心理研究所
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地球環境研究所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農業技術中心
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

附屬醫院

截至2018年,國科大有附屬醫院7所,包括華北醫院、深圳醫院、重慶醫院、寧波華美醫院和重慶仁濟醫院等5家直屬附屬醫院。
附屬醫院
類型
名稱
附屬醫院
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
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北京懷柔醫院
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仁濟醫院

師資隊伍

授課教師
截至2014年9月,中國科學院大學共有校部直屬院系中心教師539人,研究所教師 1241人,外聘教師554人,授課教師中有兩院院士40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36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38人、境外教師20人。
中國科學院大學
院所風景
指導教師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各培養單位在崗研究生指導教師13186名,其中博士生導師848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3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9人。
備註:以上各類師資名單詳見參考資料

教學建設

截至2022年12月,國科大已經累計授予207832名研究生碩士、博士學位,授予1713名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國科大培養了新中國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培養了全國約四分之一的“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自1978年建校以來,所培養的學生有161名當選為兩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大學
院所風景
據2016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國科大研究生教育通過集中教學校區的課程教學和研究所科研實踐的“兩段式”培養模式,實施“統一招生、統一教育管理、統一學位授予”和“院所融合的領導體制、師資隊伍、管理制度、培養體系”。此外,中國科學院大學還實行了“跨學科課程兼修計畫”(簡稱Program-10),即針對北京的集中教學相關學院(系),利用每學年1000餘門各類課程開設的教學優勢,組織形成符合該校實際、具有該校特色的十個左右職業資質課程的培訓項目,使該校部分學有餘力的優良學生,在主修並能夠完成本學科專業及學位課程的同時,可跨專業選修另一個學科專業的職業資質課程(獲得課程結業證書或職業資格認證)。
截至2022年12月,共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9個,分布在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交叉學科等12個學科門類;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7個,分布在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交叉學科等12個學科門類。此外,國科大還擁有16類專業學位授權點。
類型
名稱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心理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系統科學、科學技術史、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畜牧學、林學、水產、基礎醫學、藥學、中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心理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系統科學、科學技術史、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畜牧學、林學、水產、基礎醫學、藥學、中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等
專業學位授權點
金融、套用統計、套用心理、翻譯、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農業、藥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
註:(名單不全)
1 教育概覽
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大學在數學與套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6個專業招收本科生。這是中國科學院大學首次招收和培養本科生,是經教育部批准,進行教育改革創新的一項新措。其中:
中國科學院大學
院所風景
數學學科的主要培養實體為:數學科學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物理學科的主要培養實體為:物理科學學院、力學研究所、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等24個單位;
化學學科的主要培養實體為:化學科學學院、化學工程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理化技術研究所、化學研究所等17個單位;
材料學科的主要培養實體為: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12個單位;
生命科學學科的主要培養實體為:生命科學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等21個單位;
計算機學科的主要培養實體為:計算機與控制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電子學研究所等14個單位。
2 辦學舉措
2.1 學業導師制
學校遴選四百位左右兩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組成了一支學業導師隊伍,這些導師分布在數學與套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6個學科相關的學院,都在中科院北京地區各研究所工作。大學新生可以根據其意願確定一位指導老師。學生在本科階段,除參加正常的課堂學習外,還能夠接受其學業導師的指導、融入導師領導的團隊(即導師助手和師兄師姐集體),每一個學生將在日常生活、課程選擇、學習方法、科研實踐、學風道德、興趣培養、心理健康、人生理想、職業規劃、未來發展等方面,得到導師們的指導和幫助。
中國科學院大學
院所風景
2.2 小班制
進入專業課學習階段後,國科大實施小班制授課。小班制授課的真正目的,是要摒棄“填鴨式”教學,儘量運用研討式、啟發式、浸入式等教學手段,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大膽質疑、即興表達、尋根究底的能力與素質,同時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2.3 “三段式”培養體制
第一階段為公共基礎課學習,在進校後確定的學業導師指導下,重點學習數學、物理、語言文化類課程,以及素質教育類課程。約一年半的公共基礎課學習結束後,根據興趣和學業表現,學生可以在學校和老師指導下重新選擇最感興趣的專業,也可以申請相應調整學業導師。
第二階段為一年半左右的專業基礎課學習,重點學習本專業基礎性課程。這個階段結束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具體的專業方向,確定專業導師。
第三階段為第四學年的專業學習和科研實踐。在確定專業方向和專業導師後,學校將安排學生首先到與中科院有密切合作關係的國外高水平大學或研究所學習研修一學期,然後回到專業導師所在研究團隊及實驗室,一邊參與“研討班”式的學習,一邊做本科畢業論文,也可以在條件滿足的前提下,自然過渡到研究生學習階段。
2.4 學分制
國科大實行學分制,修滿學分的學生有機會提前進入下一階段學習。
中國科學院大學
院所風景
2.5 國際交流培訓
一是外語教學主要由外教承擔,二是將密集組織到訪中科院的國際著名學者到學校開展各類學術講座,三是本科第四學年上學期安排到與中科院有合作關係的國外高水平科教機構學習研修。此外,將嘗試對高年級部分專業課學習實行“雙語制”教學。
2.6 名師上講台
在本科生的課程教學中,國科大除了切實組織名師授課之外,還將組織助教隊伍為學生答疑解惑。
2.7 講座制度
國科大常年舉辦各類學術講座,首先中科院有大批處在領域前沿的專家學者,其次每年有數千人次到訪的國外一流學者。
2.8 教學實踐平台
近十幾年以來,中科院104個研究所在國家的支持下,均已建立起國際先進水平的相關實驗室,絕大部分國家投資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在中科院管理下開放運行。這些實驗室及大科學裝置也是國科大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學科研實踐平台。
2.9 學費及獎助學金
國科大針對全體在讀學生,設立了校長獎學金及各類專項獎學金。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基地(2020年度)
類型
名稱
中國科學院大學
貝時璋英才班——生物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中國科學院大學是中國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的高等學校,國科大自2004年起正式招收外國留學生,至2014年,國科大累計招收培養1000餘名外國留學生。
國科大有120多個專業可以招收外國博士留學生,涉及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哲學等七大門類83個專業。學習人數最多的前10門專業包括植物學、創新管理、生態學、自然地理學、神經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化學工程、納米科學與技術和材料物理與化學。2014--2015學年度,學校還有200餘個專業開設中文授課的外國碩士留學生項目,及植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化學工程、創新管理、行政管理等9個全英文授課的外國碩士留學生項目。
中國科學院大學
院所風景
2014年秋季學期,共有來自六大洲70個國家的711名研究生在國科大學習,其中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數占73%,攻讀碩士學位的占27%。其中,90餘人參加了“中國—丹麥科教中心”的雙學位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據統計,攻讀博士學位的外國留學生人數已經達到546名,數量位居中國高校前列。留學生人數居前10位的生源國國家包括丹麥、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泰國、肯亞、伊朗、孟加拉國、吉爾吉斯斯坦和奈及利亞。
同時,國科大也招收非學歷外國留學生,包括普通進修生(含交換生、科研交流生)和高級進修生。國科大有40餘名外國進修生在從事專題研究。國科大現有100多門全英文授課研究生課程面向進修留學生開放。
專業
名稱
Animal Science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ivil Engineering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lectron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eography
Geological Resources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rine Scienc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ptical Engineering
Pharmaceutical Science
Physics
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Utilization Scienc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中國科學院大學培訓中心是國科大成立的獨立法人實體,是國科大繼續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擔機構。中國科學院黨校辦公室是中科院黨校的日常運營機構,主要負責黨政領導幹部的繼續教育工作。培訓中心與黨校辦公室均掛靠在科技管理學院,以上三方形成並行協同的運行機制,共同構築了國科大乃至中國科學院繼續教育平台。
國科大的繼續教育工作除了面向科學院系統內的科技領導、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創新人員、科技管理人員和研究生教育幹部等各類人才之外,同時面向全社會的科技創新人才、創新企業家和創新型領導等開展了區域創新、企業創新、科技創新三大類培訓項目,也承接了政府部門、企業和科研組織的委託培訓項目和個性化定製培訓項目,為區域領導幹部、科技管理者及企事業單位管理者的繼續教育與成長發展,乃至社會人才培訓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據2016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自2009年以來,國科大繼續教育平台總計培訓學員近4萬人次。其中,舉辦中國科學院內培訓班49個,培訓對象包括所局級領導、處級管理骨幹、研究生導師、課題組長等,培訓學員4419人次;舉辦社會培訓班271個,培訓對象包括地方科技市(縣)長和科技局長、科研院所領導者和科技骨幹、大型國資企業的高管、中小企業家、企業中層管理骨幹、項目經理等,培訓學員約35000人次。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2月,分布在各研究生培養單位的23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兩個國家研究中心、7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91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7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眾多國家級前沿科研項目。
類別
名稱
國家實驗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
複雜系統智慧型控制與管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理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發光學及套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稀土資源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分子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
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套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聲場聲信息國家重點實驗室
感測技術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
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
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
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
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微細加工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
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
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
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
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
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
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森林與土壤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空間天氣學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
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中藥標準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工業酶國家工程實驗室、煤炭間接液化國家工程實驗室、濕法冶金清潔生產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遙感衛星套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信息內容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真空技術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碳纖維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土壤養分管理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檔數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精細石油化工中間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膜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塑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基礎軟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安全共性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光電子器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均質合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手性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網路新媒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遙感套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並行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專用積體電路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淡水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真空儀器裝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光柵製造與套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天然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光電子晶體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環境光學監測儀器中心 、國家荒漠-綠洲生態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半導體泵浦雷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海洋腐蝕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

截至2014年底,該校教師及科研人員、崗位教授等承擔各類在研項目/課題5598項,當年投入經費約52億元,支出約46億元。其中,在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464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75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9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806項,中科院下達的各類科技項目1551項,其他國家部委科技項目782項,各類省、市、自治區科技項目289項,企事業單位委託項目338項等。
中國科學院大學
院所風景
其中,2014年底在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22項(A類專項10項,B類專項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部委推薦,2011-2012獲批)9項,重大項目(2012-2013獲批)10項,創新研究群體(2013-2014獲批)12項;科技部973項目(2013-2015獲批)27項,重大科學研究計畫(2014-2015獲批)17項,青年科學家專題(2014-2015獲批)4項。
該校教師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學術論文,取得了鐵基超導、中微子震盪等一系列代表性重大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重要獎勵數百項。
2014年,該校教師及科研人員、崗位教授等共發表科技論文8610篇,其中SCI收錄6707篇,EI收錄1384篇,ISTPS收錄388篇。
2014年,該校教師及科研人員、崗位教授等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97項,其中國家三大獎32項,含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7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
2023年3月,中國科學院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學者聯合英國學者,詳細研究了嫦娥五號月壤中32個質地均勻的撞擊玻璃珠。結果發現,撞擊玻璃珠的平均水含量可高達0.05%。

學術資源

1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同時作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該館立足科學院、面向全國,主要為自然科學、邊緣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
截止到2015年6月底,文獻情報中心(包括三個地區中心)通過集團採購網路資料庫109個,藉助國家平台開通資料庫44個,集成開通開放獲取資料庫20個。院內科研用戶即查即得外文期刊(現刊)近1.8萬種,外文圖書9.9萬卷/冊,外文工具書0.7萬卷/冊,外文會議錄3.8萬卷/冊,外文學位論文48.5萬篇,外文行業報告163.2萬篇;中文圖書35.2萬種(套)/37.8萬冊,中文期刊1.7萬種,中文學位論文247.3萬篇。
據2016年1月文獻情報中心官網信息顯示,系統收錄中外文國防科技報告、會議文獻、軍事標準等各類文獻總計6529908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收藏古籍50餘萬冊,包括唐人寫經、西夏文寫本、宋槧元刻及大量稿本、抄本、名人字畫、契約、家譜等,尤以地方志和明清詩文集著稱。
2 中國科學院大學圖書館
中國科學院大學圖書館由兩部分組成:雁棲湖校區的雁棲圖書館和玉泉路校區的玉泉圖書館。以下主要介紹的是雁棲圖書館和玉泉圖書館的配套資源與服務。
國科大圖書館以雁棲圖書館為主、玉泉圖書館為輔,使用面積合計近2萬平方米。
(1)流通書庫:採用RFID技術自助借還,在架中文圖書38萬餘冊。
(2)報紙期刊:陳列637種現刊、過刊,以及部分碩博論文等,自習區同時兼有查找信息、休閒閱讀功能。
(3)原版圖書:以學術圖書為主,包括Elsevier、Wiley等國際一流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近2萬冊,內容涵蓋力學、物理學、化工、電子電氣工程、計算機等學科。
(4)工具圖書:陳列四庫全書等古籍類叢書、中外文工具書和百科全書等共4000多冊。
(5)院士名人捐贈圖書:雁棲圖書館陳列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捐贈的珍貴圖書和期刊文獻,如"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院士和何澤慧院士捐贈的圖書等5218冊,成思危捐贈閱覽室藏書近2萬冊。玉泉圖書館二層設專區開架閱覽,現存有100餘位院士捐贈的4000餘冊書刊。
(6)第一、二、三書庫:在雁棲圖書館一層藏有備用圖書,早期圖書,藏書約25萬冊。
(7)觸控螢幕電子閱報刊系統:在服務區放置有觸控螢幕電子閱報刊系統,包括150種報紙、200多種期刊,均為當月現刊,可以實時閱讀報紙期刊。
(8)電子文獻資源:中文期刊資料庫3個、中文圖書資料庫2個、中文學位論文資料庫2個。通過參團訂購及全院開通,可即查即得期刊21819種(西文期刊7843種、中文期刊13972種,日文期刊4種)。參團採購的資料庫可以訪問的有154種,其中全文資料庫124種,二次文獻庫15種,工具事實型資料庫10個、數值型資料庫4個,多媒體資料庫1個。此外,學校自主訂購了超星、萬方、SIAM資料庫等中外文資料庫13個。自主訂購資料庫,可訪問約170萬種圖書,7.5萬種電子期刊以及1737.8萬篇期刊會議及法律條文等文獻。
據2016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部)主辦的刊物有:《中國科學院大學學報》、《自然辯證法通訊》、《管理評論》、《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共5種。
期刊簡介
期刊名稱
收錄情況
中文科技綜合性類核心期刊(北京大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期刊(中國科學院)
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屬哲學類和人文社會科學類核心期刊
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認定的少數幾種核心期刊之一,已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國家中文核心期刊收錄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
機構知識庫是研究機構實施知識管理的工具,是機構有效管理其知識資產的工具, 也是是機構知識能力建設的重要機制。
中國科學院大學機構知識庫以發展機構知識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為目標,快速實現對本機構知識資產的收集、長期保存、合理傳播利用, 積極建設對知識內容進行捕獲、轉化、傳播、利用和審計的能力,逐步建設包括知識內容分析、 關係分析和能力審計在內的知識服務能力,開展綜合知識管理。

合作交流

國科大與德國馬普學會法國國家科研中心俄羅斯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以及6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聯繫和合作關係,與丹麥科教部及8所高校聯合創建了“中丹學院”。
國際合作培養概況
類別
名單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國際合作培養計畫
德國馬普學會項目、弗勞恩霍夫協會項目、法國國家科研中心項目、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項目
中歐項目
中國-丹麥科研教育中心項目、德意志聯合研究會項目
中美項目
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醫學中心項目、中國科學院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術論壇
中澳項目
中國科學院大學與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聯合培養項目、中國科學院大學—必和必拓項目
中亞項目
中國科學院大學院--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聯合培養項目、中國科學院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聯合培養項目、國際學生論壇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中國科學院大學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校長
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中國科學院黨校副校長
黨委常委、副校長
副校長
學術副校長

歷任領導

歷任領導
歷任院長/校長
歷任黨委書記
歷任常務副院長/常務副校長
(1978年3月至1985年7月)
(時任黨的領導小組組長)
(1978年3月至1980年9月)
湯拒非
(1985年7月至1992年9月)
管惟炎(兼)
(1985年7月至1988年12月)
張新銘
(時任黨的領導小組組長)
(1980年9月至1983年7月)
張培華
(1992年9月至1996年9月)
谷超豪(兼)
(1988年12月至1992年9月)
(1983年7月至1985年7月)
馮克勤
(1996年9月至2000年6月)
湯洪高(兼)
(1996年9月至2000年6月)
屈忠
(1985年7月至1988年12月)
(2000年6月至2004年8月)
朱清時(兼)
(2000年6月至2001年1月)
王玉民
(1988年12月至1992年9月)
王恩哥(兼)
(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
白春禮(兼)
(2001年1月至2014年3月)
(1992年9月至2000年9月)
(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
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
鄧勇
(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
(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
李樹深(兼)
(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
劉偉平(兼)
(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
-
-
張傑(兼)
(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
-
-
李樹深(兼)
(2018年6月至2023年5月)
-

校區情況

中國科學院大學由京內四個校區(玉泉路、中關村、奧運村、雁棲湖)、京外五個教育基地(上海、武漢、廣州、成都、蘭州)和分布在全國的116個培養單位組成。
該校區位於位於石景山區玉泉路19號,占地面積118347㎡,玉泉路校區是中國科學院大學集中教學校區之一, 位於北京捷運一號線沿線,是國科大建校並沿用的首個校區,承擔著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的教學主體任務。校區南面與北京國際雕塑公園相望,北面與高能物理研究所相鄰。擁有五棟學生公寓,銀行、超市、食堂、校醫院、浴室、運動場、健身房等日用設施一應俱全。可滿足4000餘師生的生活需求。
中國科學院大學
玉泉路校區平面圖
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
該校區位於海淀區中關村東路80號,占地面積56826㎡,涵蓋計算技術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國家納米中心等多箇中科院研究所,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臨近,科教資源豐富。
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關村校區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關村校區)
該校區位於朝陽區大屯路3號,占地面積39787㎡, 毗鄰奧林匹克公園,涵蓋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十餘個科研院所。
中國科學院大學
奧運村校區平面圖
中國科學院大學(奧運村校區)
該校區位於懷柔區懷北鎮懷北莊380號,占地面積3121383㎡,雁棲湖校區坐落在懷柔雁棲湖風景區,與APEC峰會會址隔湖相望,景色怡人,秀色可餐。該校區可容納1萬餘名師生,主要用於進行研一同學的集中教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
雁棲湖校區平面圖
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東區
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西區)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一、圖案
外環為"中國科學院"字樣,上為第一任院長郭沫若的手書,下為英文。
中國科學院大學
院徽
環內是由六個晶體組成的一個物質結構圖案,象徵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物六大學科融匯和結合的基礎作用;中間自然形成一齒輪,象徵基礎科學凝聚、派生的技術科學的推進作用。
二、顏色
外環、環內的六個晶體和中間的圓點為孔雀藍色;中國科學院的中外文字和環內晶體之外的部分為白色。
三、含義
整個圖案莊重、大方。象徵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和高新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為中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

文化精神

唯實、求真、協力、創新
科學、民主、愛國、奉獻
博學篤志,格物明德
2003年6月26日,經研究生院院務會議討論,一致贊同路甬祥院長提議的“博學篤志格物明德”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校訓。
“博學”源自《中庸》中“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首句,是希望我們的學生通過刻苦學習和實踐,獲得廣博的知識,不僅懂得自己攻讀的專業,也能跨越學科的邊界涉足其它的領域;不僅有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訓練,還要有一定的社會、歷史、人文、藝術的修養;不僅要有較全面又相對合理的知識結構,還要有遠大的抱負和廣博的胸懷,面向社會,看待人生,走向未來,在生命途中永無止息地學習和充實自己。
“篤志”源自《荀子·修身》中“篤志而體,君子也。”意思是具有堅定意志並能付諸實踐的人,才是君子。其實路院長重視的“篤志”是有新意的,他曾講過:“在發展我國科學技術,振興中華的偉大實踐中……要努力向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錢三強、吳文俊、彭加木、蔣祝英和蔣新松那樣的傑出科學家學習。因為在他們身上,體現了對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堅定信仰和對科學事業執著追求的完美統一。他們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是全中國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引自路甬祥在中科院紀念建黨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路院長還說:“我們要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對青年骨幹進行理想信念和優良傳統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儘快成長成才”。(引自路甬祥《為知識創新工程提供組織保證和精神動力》)所以,以崇高的理想及對科學事業心的不懈追求,投身於振興中華的偉大實踐而忘我地工作,就是今天“篤志”的含意。
中國科學院大學
校訓
“格物明德”都源自《禮記·大學》。宋代朱熹以後,《大學》已被公認為儒家的主要經典之一,它所提倡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自漢唐以來歷代士人畢生追求的理想,對當代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同樣有深刻的啟示。
“格物”是《大學》中八條目的首目,也是八條目的基礎。它是說要想達到“治國、平天下”的最高理想,首先要做的是仔細研究探察天下的萬事萬物,推究它們存在變化的真實道理,只有懂得其中的“理”,才能獲得豐富的知識,這樣才有智慧,從而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心志端正,不受外物誘惑而達修身。因而能治理好家庭,進而才有可能步入治國、平天下的境界。所以“格物”也就是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與博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明德”是《大學》中三綱要之首綱,也是三綱要的核心和根本。它是說大學之中最高的為學之道,是要教導學生能夠彰顯自己心中美好的德性,時常想到上天所賦予你的天良,這樣才能使人革舊從新,身體力行,處於內心清明的最高的、善的境界上。這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這裡“明德”與“篤志”亦有從善如流的相似含意。筆者認為今天講的“明德”與《大學》中講的“明德”,在道德人性上雖有共同的一面,但在時代要求上卻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明德”最基本、最普遍的要求則是愛國主義,它應成為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最虔誠的信念。
中國科學院大學
校門

校園環境

中國科學院為了落實“兩彈一星”的研製任務,投入40多個單位,全院 2/3 科研人員參與,開拓了核子彈氫彈事業,參與了飛彈運載火箭事業,奠定了人造衛星事業。為了銘記這段歷史,中國科學院對懷柔火箭基地原址進行改造,建設了“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旨在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
國科大最顯著的地標,鐘樓全高50餘米,位於學校西區圖書館東北部,與教一樓相連。樓頂部四面有時鐘,中上部北、東、南三面有校徽,夜間藍光熠熠。
中國科學院大學
鐘樓
鐘鈕採用傳統雲紋加如意造型,象徵高升和吉祥。頂端採用傳統蓮花紋,與人民大會堂柱頭的荷瓣紋飾一致。鐘身以現代化新篆書鐫刻國科大校訓“博學篤志,格物明德”、辦學理念“科教融合、育人為本、協同創新、服務國家”、中科院院風“唯實求真、協力創新”。四組文字中部間隔由大標宋字型校名、英文校名和學校校徽組成。厚重樸實,端莊肅穆。
中國科學院大學
銅鐘

知名校友

類型
姓名
科學家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新中國主要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註:名單不全

所獲榮譽

日期
榮譽名稱
2017年9月
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
2021年
首都文明校園
2022年1月
入選首批全國急救教育試點學校名單
2022年2月14日
被教育部評選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2022年6月
入選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