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掄(1899年5月25日—1967年12月8日),湖南湘鄉人,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
曾昭掄1926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927年—1931年任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1931年—1937年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1938年―1946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951年任北京大學教務長;1951年—1957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和高等教育部副部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1967年任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1967年12月8日在武漢逝世,享年68歲。
曾昭掄長期從事國防化學、無機化合物的製備、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和分析、有機理論方面的計算、分子結構以及元素有機化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1899年5月25日,曾昭掄出生於湖南湘鄉。
1912年,考入長沙雅禮中學。
1915年,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
1920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後赴美國留學。
1926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科學博士學位。
1926年—1927年,任廣州兵工試驗技師。
1927年—1931年,任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化工系主任。
1931年—1937年,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
1938年―1946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1939年,參加中華自然科學社考察團赴西康考察。
1947年9月―12月,應英國文化委員會邀請,赴英國訪問、講學。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1951年,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化學系主任。
1951年—1957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和高等教育部副部長。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同年,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
1958年—1967年,任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元素有機化學教研室主任。
1967年12月8日,在武漢逝世,享年68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在有機理論方面,曾昭掄和孫承諤等提出了一個計算化合物沸點的公式,指出一個化合物的沸點與所含原子半徑有一定關係,只需將原子半徑代入公式,就可以算出化合物的沸點。同時他們還提出了計算二元酸和脂肪酸熔點的公式;在分子結構方面,測得四氯乙烯的偶極矩為零,證明了該化合物有對稱結構。還測出了已二酸的偶極矩為4.04D,並推斷該酸有桶形結構。
曾昭掄在製備無機化合物和有機鹵代物方面,在谷氨酸、醌、有機氟化物及有機金屬化合物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在製備胺類化合物、鹽類化合物、酚類化合物以及合成甘油酯方面,也做了研究工作;對有機化合物的元素檢出和測定方法,提出了改進意見;曾昭掄還做過炸藥化學研究。
曾昭掄對化學名詞、化學文獻和化學史等方面也做過研究。
- 學術論著
截至1967年12月,曾昭掄共發表論文、評論、專稿、遊記、科普文章等近600餘篇,編著論著17部、譯著3部,科技新聞1000餘條,科學文摘數萬條,編輯或主編多種科技報刊、綜合性報刊或報刊專欄,跨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兩大領域,涉及化學、科學、教育、軍事、國防、政治、經濟、新聞、文化、旅遊、民族、地理等多個方面,散見於100餘種書籍報刊中,其代表論著有《抗戰期間我國兵工業之進步》《抗戰以來之我國化學工業》《兵工業所用的金屬材料》《炸藥工業發展的過程》《怎樣建立國防工業》《炸藥製備實驗法》《化學戰爭通論》等。
- 學術交流
時間 | 學術活動名稱 | 舉辦地 |
---|---|---|
1927年11月 | 中國科學社第11次年會 | 廣州 |
1932年8月 | 全國化學討論會 | 南京 |
1936年8月 | 七科學團體聯合年會 | 北京 |
1950年8月 | 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 | 北京 |
1953年 | 中國科學院全國化學物質命名擴大座談會 | |
1963年12月 | 全國高等學校有機化學討論會 | 天津 |
1964年11月 | 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元素有機化學科學討論會 | 武漢 |
人才培養
- 學科建設
1958年,曾昭掄在武漢大學開創了中國的元素有機化學學科。
- 教育思想
曾昭掄主張高等學校教學和科研工作並重。在高等學校開展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環節。要提高教材質量和師資質量。隨著科學技術的不發展,教材和教學方法也要不斷更新。他在實踐中體現這一教育思想。為了制訂中國高等學校教學大綱,他親自抓典型,經常深入到學校的教師、幹部和學生中去,了解情況,聽取意見,與大家平等的交換意見和看法。
- 教育改革
曾昭掄進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首先,加強實驗室建設。擴建實驗室,進行設備改裝和增補,購置新的實驗儀器和化學藥品,使實驗室成為師生從事教學和科研的基地。
曾昭掄重視圖書資料工作。他訂購了美國、英國、德國等國的圖書、期刊,親自選定書刊目錄,補齊缺刊,保證師生能接觸到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及其最新發展。
重新編寫教材。曾昭掄強調教材要反映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把一些最新動態和成果加進講義,介紹給學生。
曾昭掄為改革教學方法做了許多工作。他在課堂上一邊講課,一邊做示範實驗,或者講完了所學的內容後,集中一段時間讓學生去做實驗。這樣重視實驗的教學方法,在當時的中國尚為少見。
曾昭掄對學生訓練嚴格,他要求每個學生在畢業前必須接受科學研究的訓練,要做畢業論文。北京大學化學系的學生1934年開始做畢業論文,從此,中國各大學也相繼實行畢業論文制度。
- 編著教材
曾昭掄在1934年和1935年分別編著和譯作了《炸藥製備實驗法》《化學戰爭通論》等國防化學教材,不僅在課堂講授,還結合到課餘生活中。
- 講授課程
1928年,曾昭掄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期間,講授國防化學課程,包括《炸藥化學》《炸藥製備》《炸藥分析》《毒氣化學》等。
曾昭掄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期間,講授《有機工業化學》《高等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國防化學》《燃料化學》《無極工業化學》《有機分析》等課程。
曾昭掄武漢大學任教期間,講授《化學文獻》《元素有機化學》等課程。
- 培養成果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48年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1955年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
1932年—1933年 | 中國化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 |
1933年—1934年 | 中國化學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 |
1933年—1953年 | 《中國化學會會志》總編輯 |
1934年—1935年 | 中國化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 |
1935年—1936年 | 中國化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 |
1937年—1938年 | 中國化學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會長 |
1938年—1939年 | 中國化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會長 |
1939年—1940年 | 中國化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 |
1941年 | 中國化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 |
1942年 | 中國化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會長 |
1943年 | 中國化學會第十屆理事會理事、副會長 |
1944年 | 中國化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理事 |
1945年 | 中國化學會第十二屆理事會理事 |
1946年 | 中國化學會第十三屆理事會理事 |
1947年 | 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
1948年 | 中國化學會第十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
1948年 | 《文匯報(科學與生活專刊)》主編 |
1949年—1951年 | 中國化學會第十六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理事長 |
1950年 | 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副主席 |
1951年—1956年 | 中國化學會第十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
1955年6月—1957年5月 | 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第一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
1956年—1959年 | 中國化學會第十八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
《科學》編委 | |
《化學工程》編委 | |
《化學(中國化學撮要專欄)》主編 | |
《化學文摘》特邀撰稿人 | |
全國高分子委員會主任 |
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曾昭掄出生在湖南湘鄉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其父親曾廣祚是前清舉人,母親陳季瑛出身名門,曾昭掄兄弟姐妹共13人,他排行第二。
- 婚姻家庭
曾昭掄的妻子俞大絪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
人物評價
“曾昭掄是中國近代教育的改革者和化學研究的開拓者,是著名的進步教授,為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無私的奉獻。”(光明網評)
“曾昭掄是中國國防化學奠基人之一,對抗戰國防化學建設與人民軍隊防化均做出了傑出貢獻。”(清華大學校史館評)
“曾昭掄對中國化學和教育事業均有卓越貢獻,他對中國近代化學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更是功不可沒,對促進中國化學研究和普及化學知識,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對中國化學界和化學科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清華大學評)
“曾昭掄是中國近現代化學教育和化學工程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西安交通大學評)
“曾昭掄是中國化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領導者之一。”(《中國青年報》評)
人物紀念
- 設立獎學金
1985年,武漢大學設立“紀念曾昭掄化學獎金”,以獎勵在校取得優異成績的大學生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