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培(1907年2月20日-1995年4月10日),浙江臨海人,神經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委員(院士)、原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院士、印度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神經肌肉接頭研究領域國際公認的先驅者之一,中國生理學、神經生物學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馮德培於1926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生物學院,後留校任生理學助教;1934年起,歷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師範大學講師、副教授;1943年,任上海醫學院教授;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1958年,任中國科學院生理研究所所長;1981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馮德培在肌肉和神經的能力學、神經肌肉接頭生理學、神經與肌肉間營養性相互關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的成果。在創建和領導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生理研究所,培養中國生理學人才,發展中國與國際生理學界的學術交流以及促進中國生理科學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學術成就,科學研究,論文著作,個人生活,所獲榮譽,社會任職,紀念評價,後世紀念,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2月20日,馮德培出生於浙江臨海的一個較為富裕的家庭。
1922年(中華民國十一年),於浙江省立六中畢業,同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文學系。
1923年(中華民國十二年),馮德培被新興的行為心理學所吸引,轉入心理學系。
1925年(中華民國十四年),生理學家蔡翹等相繼從美國回到復旦大學任教,心理學系擴大為生物學院,也拓寬了他對生物科學的學習範圍。在生物學各學科中他對生理學最有興趣,畢業後留校任助教,從此開始其畢生的生理學研究生涯。
1926年(中華民國十五年),馮德培從復旦大學生物學院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生理學助教。
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復旦大學生物學院因學潮被解散,馮德培轉入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系主任林可勝指導下學習和工作。先隨張錫鈞進行甲狀腺分泌研究,但主要是隨林可勝進行胃分泌的研究。在此期間,他通過聽課和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雜誌,在生理學各方面獲得了廣闊的背景知識。
1930年(中華民國十九年)秋,由林可勝推薦轉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師從著名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A.V.希爾(Hill),進行神經和肌肉產熱的研究,1933年獲博士學位。在此期間,他曾先後去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等生理實驗室短期工作,並參加英國生理學會和皇家學會的各種學術會議。
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按希爾建議,馮德培又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詹森基金醫學物理學研究所進修一年,學習自製電子儀器,為創建自己的實驗室作準備。在留學的5年間,他在神經肌肉生理學領域內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初步樹立了他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並與當時該領域著名的科學家有了廣泛的接觸。
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夏,馮德培回到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工作,專心致志要把神經肌肉生理學在中國建立和發展起來。經過一年余的籌備和探索,他成功地開闢了神經肌肉接頭的新研究領域。
在1936—1941年的6年間,在英文版的《中國生理學雜誌》上接連發表了26篇文章,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重視和讚譽,使他的實驗室成為這個領域的一個國際注目的研究中心。
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協和醫學院關閉,他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斷。
1943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他由北京輾轉至重慶,先受聘為內遷的上海醫學院生理系教授,後任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兼代主任。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底,應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Council)的邀請訪問英國。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轉赴美國,在紐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同時為籌備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採購儀器設備和蒐集圖書。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夏,回到已由重慶搬遷到上海的醫學研究所籌備處。
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2月,回到母校臨海私立回浦學校擔任校董。
1950年,任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
1958年後,先後任中國科學院生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華東分院(後改為上海分院)副院長。
1981年,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Regent訪問教授;同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84年,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Ludwig Schaefer Award訪問教授。
1986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88年,當選為印度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同年,應邀為《神經科學年評》寫抬頭的自傳性文章,是極為少有的在任何年評這樣的重要學術刊物上寫自傳的幾位華裔之一。
1992年,作為中國大陸最著名的科學家代表訪問台灣。
1995年4月10日,因病逝於上海。
學術成就
科學研究
馮德培的主要學術成就集中在神經和肌肉的能力學、神經肌肉接頭和神經肌肉營養性相互關係等研究領域。馮德培發現靜息肌肉被拉長時產熱增加,這發現被稱為“馮氏效應”;在神經肌肉接頭生理學方面,在1936-1941年間進行了大量的開創性研究,成為國際公認的這一領域的先驅者;在神經肌肉間營養性關係方面,帶領合作者發現了雞慢肌纖維去神經後肥大的現象,並對闡明神經如何決定肌纖維類型的機製作出重要貢獻;晚年帶領學生開展了中樞突觸可塑性的研究。
- “馮氏效應”的發現
“馮氏效應”(Feng effect),是馮德培於1932年在英國發現的蛙的肌肉因拉長而使靜息代謝明顯增加的現象,當時馮德培本人稱之為引張反應,以後被波蘭的肌肉化學家帕爾納斯(J.K.Pornas)稱為“馮氏效應”。
“馮氏現象”是馮德培在利用蛙的縫匠肌研究肌肉的熱彈性時發現的。普通物體(如鋼絲)熱則伸長,冷則縮短。反之,被急速拉伸時則吸收熱,被放鬆時則放出熱,這種變化就叫做熱彈性。也有少數物體如橡皮,其熱彈性與上述相反,即熱則縮,冷則伸。肌肉就其熱彈性來說,究竟相當於何類物體,是當時,尚未解決的問題,因此馮德培以最熱的方法測定肌肉被拉長或放鬆時所起的熱變化。在實驗中他注意到當肌肉保持拉長時放熱持續增加,當肌肉被放鬆時,這一現象即不出現。開始時他猜想這可能是由於某種誤差所引起的,為了弄清這個問題,他進行了各種對照實驗,但實驗結果證明,這不是實驗中的“誤差”,而是發現了一種新的現象,即在肌肉的靜息代謝與肌肉長度之間確實存在著相關的聯繫。除了測定肌肉的放熱以外,馮德培還採取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即測定肌肉的氧消耗量。他的實驗結果表明,當肌肉沒拉長時,其氧消耗量大為增加,如去掉負荷使肌長度縮短,則氧消耗量也下降。由放熱率和氧消耗量兩種測量方法得到的結果是一致的,排除了試驗方法出現誤差的可能性。
因此馮德培把這種肌肉因拉長(或叫引張)而使其代謝增強的現象命名為引張反應。文章發表後的第二年,此結果為德國的邁耶霍夫等所證實,不久又為義大利的馬爾加里亞所承認。帕爾納斯在其肌肉化學評論中,首次把引張反應稱為“馮氏效應”,後來的肌肉生理學文章中也常延用這一命名。
- 外周神經和肌肉方面的研究工作
馮德培於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在外周神經和肌肉方面的工作,得到的主要結果有:
(1)證明神經結締組織外鞘的確是彌散屏障,並且是電緊張電位快的成分來源;
(2)證明脊椎動物有髓鞘神經的膜電位也是董南電位;
(3)找出了窒息引起神經傳導阻滯的原因;
(4)碘醋酸引起肌肉僵直和三磷酸腺普含量減少之間不存在簡單的平行關係;
(5)提高膜電位可以解除一些並不伴有膜電位降低的神經傳導阻滯;
(6)提供了依色林型孿縮是神經末梢釋放的乙酞膽鹼所致的新證據;
(7)證明動作電位在神經和肌肉纖維的傳導是不依靠乙酸膽鹼的。
- 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的研究工作
馮德培20世紀50年代參加、指導和安排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的工作,得到的主要結果有:
(1)內臟傳入信號對脊髓單突觸反射有很強的抑制作用;
(2)大腦皮層兩處同時重複刺激,重複多次後,僅僅刺激一處,興奮就能擴布到另一處;
(3)有沒有光照對初生兔子大腦視系統電活動的發育看不出影響;
(4)發現大腦皮層和海馬錐體神經元頂樹突遠端缺乏電興奮性或電興奮性很低;
(5)Y一氨基丁酸會改變大腦皮層錐體神經元頂樹突的膜電位;
(6)脫眠體神經元逆行刺激能通過軸突旁枝引起突觸後的活動;
(7)發現丘腦非特異性系統和大腦皮層之間有閉合線路。
論文著作
1、Feng T P,Gerard R W.Mechanism of nerve asphyxiation;with a noteon The nerv sheath as a diffusion barrier.Proc Soc Exp Biol Med,1930,27:1073—1076.
2、Feng T P.The effect of length on the resting metabolism of muscle.J.Physiol,1932,74:441454.
3、Feng T P,et al.Studies on 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a series of 26papers,Chin J Physiol,1936—1941,10—16.
4、Feng T P.The heat production of nerve.Ergebnisse der physiologie,1936,38:74—132.
5、Feng T P,Y M.Liu The connective tissue sheath of the nerve as effec-tive diffusion barrier.J Cell and Comp Physiol,1949,34:1—16.
6、Feng T P,Jung H W,Wu W Y.The contrasting trophic changes of theanterior and posterior latissimus dorsi of the chick following denerva-tion.In:The effect of use and disuse on neuromuscular function,ed.by EGutmann and P Hnik,Prague:Publishing House of the CaechoslovakAcademy of Sciences,1963:431—441.
7、Feng T P.The neural determin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fiber characteris-tics.In:Advances in Physiological Research,ed.by H Mclennan,J RLedsome,C H S Mcintosh and D R.Jones,New York:PLENUM Press,1987:253—270.
8、Feng T P.Looking back,looking forward.Ann Rev Neurosci,1988,11:1—12.
9、Feng T P.Sixty years of muscle energetics.In:Muscle Energetics,ed.by R.J.Paul,G.Elzinga and K.Yamada,Alan R.Liss,Inc.,1989:3—7).
10、Feng T P,Dai Z S.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 revisited:CA2+channelsand transmitter releaseinchol in ergic neurones in Xenopus nerve andmuscle cell culture.J Exp Biol,1990,153:129—140.
個人生活
馮德培家中共有兄弟5人,馮德培排行第三。
兄:馮德熾(原國民黨臨海縣黨部書記長)
侄子:馮漢華(馮德熾之子,原國民政府派任駐英武官)
所獲榮譽
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
1966年,被選為英國生理學會榮譽會員。
1979年,被選為加拿大生理學會榮譽會員。
1988年,馮德培當選為印度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此外,馮德培還是美國生理學會,美國神經科學會,亞大地區生理學聯合會的榮譽會員。
社會任職
- 科研機構任職
1944年-1949年,任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籌備處代理主任。
1950年-1958年,任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958年-1984年,任中國科學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981年-1984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生物學部主任。
1984年-1994年,中國科學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
- 黨政機構任職
1954年起,馮德培先後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五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 其他機構任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主任,全國科協委員,中國生理學會理事長,《生理學報》主編,英文版《中國生理科學雜誌》名譽主編,並於1981至1993年連任三屆國際生理科學聯合會理事,也是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會長。
紀念評價
後世紀念
2007年4月,為紀念神經生理學家馮德培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在滬舉行馮德培銅像揭幕儀式暨學術報告會。
人物評價
我們無法說馮先生是一位完美的人,但是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傑出的中國科學家。他在漫長的科學生涯中,保持了青年人的活力、不斷探索和進取;他在外界不可控制的動盪中,堅持在科學前沿、不斷有新發現,這樣的一生,對後代是有教益和鼓舞的。(北京大學原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評)
“這是一個以科學為生命的人,點燃其生命火焰的是科學,使其生命不息燃燒的是科學,甚至當其病情危急,延續其生命之火的還是科學。”如果說“馮先生=科學”,或是“科學=馮先生”,那都不妥,但是我說“馮先生屬於科學,科學包含於馮先生”則一點不為過。(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里評)
馮德培為人坦率正直,不但在科學問題上敢於爭鳴,闡明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而且在涉及與政治有關的問題時,也不考慮個人得失,勇于堅持真理。(《生理學報》評)
馮德培先生是中國生理學研究的開拓者,也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的奠基人之一。在漫長的歲月中,他為中國生理學的發展,建立中國生理學研究隊伍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他所創導的嚴謹學風和嚴格的科學態度在中國生理學界蔚成風氣,他的學生遍於全球。(《生理學報》評)